稻田养鸭配套技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4747阅读:34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稻田养鸭配套技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绿色、环保型稻鸭共生技术,具体地讲,本发明涉及一种稻田养鸭 配套技术,特别是鸭群管理技术和水稻栽培技术及植保技术。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食品需求已从量的追求向质的方面快速 转移,消费者的消费观念趋于理性化。米是人们的主要粮食之一,其安全性普遍受到消费者 的关注,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在购买时比较注重关心食品是不是绿色、有机产品,然后才会关 心所购食品的营养价值及价格。稻田养鸭是一种按自然界生物链关系构成的共生模式,此 种人造稻鸭互控互促的良性自然生态环境,已成为当前最经济的绿色、有机稻谷和散养家 禽共生技术。稻田中不允许施放农药、化肥,为配套放养的鸭子提供了一个无污染自然生活 场所。鸭子在稻田中自由觅食及活动可以起到防治水稻的病虫草害,鸭子排出的粪便是有 机肥,鸭粪落在稻田中可肥田,在此自然生态环境下共生的稻鸭均无污染,具有绿色、有机 品质。现有稻田养鸭技术有多种,其中一些技术已被实际应用,并取得较好的实绩,赢得市 场的高度认可。现有技术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技术是中国专利号ZL200310111911《稻田养鸭 方法》和ZL200610096577. 2《利用鸭群种植有机水稻的新方法》,这两个技术合理利用稻鸭 共生关系,能够生产出符合绿色、有机质量要求的产品。但是,现有技术缺少系统配套技术 支持,不能够实现标准化生产,形不成规模效应。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一种种养技术相结合的稻田养鸭配套技 术,该技术通过系统化、规范化的技术措施,建立一个人工生态环境,实现绿色、有机品质的 稻谷及鸭子批量生产。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技术目标。稻田养鸭配套技术,其特征在于它包括鸭群管理技术和水稻栽培技术及植保技 术,具体技术方法按下列步骤进行一、鸭群管理技术(1)建护栏网稻田外周布置护栏网,护栏网高800mm IOOOmm ;(2)鸭群放养(2. 1)选择鸭苗选择小型麻鸭品种,麻鸭成年后体重1. 5kg 2. Okg ;(2. 2)肓雏及驯养出壳后的雏鸭在圈养条件下育雏至脱温共6 9天放田;(2. 3)雏鸭放田时机在秧苗移栽成活后将雏鸭放田,雏鸭每天在田中时间4 6 小时,20日龄之前放田时间取小值,20日龄 30日龄之间放田时间取大值;成年鸭每天放 田时间在10 17小时;(2. 4)配套要求(2. 4. 1)鸭群雏鸭放田每群90 110只,每亩为15 20只;
(2. 4. 2)鸭棚在配套的稻田一端搭设15m2 20m2简易鸭棚;(2. 4. 3)休息平台在配套的稻田另一端设20m2 30m2休息平台;(2.4.4)补饲每天在鸭棚内给鸭补饲,补饲的饲料按代谢能10. 00MJ/kg 14. 00MJ/kg, CP > 12 15% 配制;(2.5)注射防疫苗分期给鸭子注射防疫苗,1日龄注射鸭瘟疫苗,20日龄注射鸭 甲型肝炎疫苗,30日龄注射禽流感疫苗;二、水稻栽培技术(1)田块选择选择地形规则、平整、地质肥沃、保水性能好的田块;(2)水稻品种选择选择适合本地区生长的优质品种;(3)水稻移栽及田间管理移栽前按每亩70kg 80kg施足有机肥作基肥,稻田 水深为30mm 50mm,按行距260mm 320mm、株距IlOmm 150mm移栽,每亩基本苗约7. 8 万 8. 0万株,后期田间管理在秧苗分蘖和结穗时分别各施一次复合肥,每亩14kg 16kg 一次;三、植保技术(1)秧苗移栽时用药使用生物农药防纹枯病。(2)鸭群离田后的田间管理水稻扬花时,在鸭群离田后用生物农药防治稻飞虱。(3)诱虫灯在配套的稻田中安装一盏诱虫灯。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积极效果1、在田块两端分别设置鸭棚和休息平台,通过错位设置不同的生活区增加鸭子在 田间往返次数来增加觅食机会,起到防治水稻病虫草害的目的;2、田块中安装诱虫灯,可有效捕杀飞蛾及其它昆虫,此措施进一步减少发生病虫 害的机率;3、稻鸭共生技术规范,相互配套、相互关联,可操作性强,有利于实现稻米和鸭产 品的标准化生产。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稻田养鸭配套技术,它包括鸭群管理技术和水稻栽培技术及植保技术,具 体技术方法按下列步骤进行一、鸭群管理技术(1)建护栏网环水稻田外周布置护栏网,护栏网高800mm。(2)鸭群放养(2. 1)选择鸭苗选择小麻鸭品种,麻鸭成年后体重1. 5kg 2. Okg ;(2. 2)肓雏及驯养出壳后的雏鸭在圈养条件下育雏至脱温共6 9天放田;(2. 3)雏鸭放田时机在秧苗移栽成活后将雏鸭放田,本实施例将育雏7天的雏鸭 放田,雏鸭每天在田中时间4 6小时,20日龄之前放田时间4 5小时,20日龄 30日 龄之后放田时间5 6小时;成年鸭每天放田时间在10 17小时;(2. 4)配套要求(2. 4. 1)鸭群本实施例中雏鸭放田每群为100只,每亩为20只;
(2. 4. 2)鸭棚在配套的稻田一端搭设20m2简易鸭棚;(2. 4. 3)休息平台在配套的稻田另一端设30m2 土垛作为鸭子休息平台;(2. 4. 4)补饲每天在鸭棚内给鸭补饲,补饲的饲料按代谢能13. 00MJ/kg, CP > 13%配制;(2.5)注射防疫苗分期给鸭子注射防疫苗,1日龄注射鸭瘟疫苗,20日龄注射鸭 甲型肝炎疫苗,30日龄注射禽流感疫苗。二、水稻栽培技术(1)田块选择选择地形规则、平整、地质肥沃、保水性能好的田块;本实施例田块 面积为5亩。(2)水稻品种选择选择适合本地区生长的优质品种,本实施例选择的品种为宁 梗3号或南梗46号。(3)水稻移栽及田间管理移栽前按每亩75kg施有机肥,水稻田水深为50mm,按行 距洸Omm 320mm、株距IlOmm 150mm移栽,每亩基本苗约7. 8万 8. 0万株,后期田间管 理在秧苗分蘖和结穗时分别各施一次复合肥,每亩15kg —次。三、植保技术(1)秧苗移栽时用药使用生物农药防纹枯病。(2)鸭群离田后的田间管理水稻扬花时,在鸭群离田后用生物农药防治稻飞虱。(3)诱虫灯在配套的稻田中安装一盏诱虫灯,本实施例选用频振式杀虫灯;本发明在田块两端分别设置鸭棚和休息平台,通过错位设置不同的生活区增加鸭 子在田间往返次数来增加觅食机会,起到防治水稻病虫草害的目的。另外,在田块中安装诱 虫灯,可有效捕杀飞蛾及其它昆虫,此措施进一步减少发生病虫害的机率。本发明集成稻鸭 共生技术,其中的技术规范,相互配套、相互关联,可操作性强,有利于实现稻米和鸭产品标 准化生产。
权利要求
1. 一种稻田养鸭配套技术,其特征在于它包括鸭群管理技术和水稻栽培技术及植保 技术,具体技术方法按下列步骤进行一、鸭群管理技术(1)建护栏网稻田外周布置护栏网,护栏网高800mm 1000mm;(2)鸭群放养(2. 1)选择鸭苗选择小型麻鸭品种,麻鸭成年后体重1. 5kg 2. Okg ; (2. 2)肓雏及驯养出壳后的雏鸭在圈养条件下育雏至脱温共6 9天放田; (2. 3)雏鸭放田时机在秧苗移栽成活后将雏鸭放田,雏鸭每天在田中时间4 6小 时,20日龄之前放田时间取小值,20日龄 30日龄之间放田时间取大值;成年鸭每天放田 时间在10 17小时; (2. 4)配套要求(2. 4. 1)鸭群雏鸭放田每群90 110只,每亩为15 20只; (2. 4. 2)鸭棚在配套的稻田一端搭设15m2 20m2简易鸭棚; (2. 4. 3)休息平台在配套的稻田另一端设20m2 30m2休息平台; (2. 4. 4)补饲每天在鸭棚内给鸭补饲,补饲的饲料按代谢能10. 00MJ/kg 14. OOMJ/ kg, CP > 12 15%配制;(2.5)注射防疫苗分期给鸭子注射防疫苗,1日龄注射鸭瘟疫苗,20日龄注射鸭甲型 肝炎疫苗,30日龄注射禽流感疫苗;二、水稻栽培技术(1)田块选择选择地形规则、平整、地质肥沃、保水性能好的田块;(2)水稻品种选择选择适合本地区生长的优质品种;(3)水稻移栽及田间管理移栽前按每亩70kg 80kg施足有机肥作基肥,稻田水深为 30mm 50mm,按行距260mm 320mm、株距1 IOmm 150mm移栽,每亩基本苗约7. 8万 8. 0 万株,后期田间管理在秧苗分蘖和结穗时分别各施一次复合肥,每亩14kg 16kg—次;三、植保技术(1)秧苗移栽时用药使用生物农药防纹枯病;(2)鸭群离田后的田间管理水稻扬花时,在鸭群离田后用生物农药防治稻飞虱。(3)诱虫灯在配套的稻田中安装一盏诱虫灯。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稻田养鸭配套技术,它包括鸭群管理技术和水稻栽培技术及植保技术,具体技术方法按下列步骤进行所述鸭群管理技术中有建护栏网和鸭群放养技术。所述水稻栽培技术中有田块选择、水稻品种选择和水稻移栽及田间管理技术。所述植保技术中有秧苗移栽时用药和鸭群离田后的田间管理技术。本发明在田块两端分别设置鸭棚和休息平台,通过错位设置不同的生活区增加鸭子在田间往返次数来增加觅食机会,起到防治水稻病虫害的目的。另外,在田块中安装诱虫灯,可有效捕杀飞蛾及其它昆虫,此措施进一步减少发生病虫害的机率。本发明集成稻鸭共生技术,且技术规范、相互配套、相互关联,可操作性强,有利于实现稻米和鸭产品的标准化生产。
文档编号A01G16/00GK102144611SQ20111010661
公开日2011年8月10日 申请日期2011年4月19日 优先权日2011年4月19日
发明者李霞, 杨荣明 申请人:杨荣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