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区陡坡微地形造林方法

文档序号:363504阅读:80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黄土区陡坡微地形造林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气候干旱、植被生长困难的黄土高原陡坡营造人工林的方法, 尤其涉及一种黄土区陡坡微地形造林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黄土高原地形破碎,沟壑密度大,多年平均降水量350_650mm,其中7-9月降雨量占年降水量的50 %以上,且多暴雨,造成了严重水土流失。该区由于多年来土地不合理利用,林草覆被率低,植被恢复重建的主限制性因素是水分条件。为改善该地区生态环境, 近30多年来,先后启动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退耕还林(草)工程等林业生态工程,工程建设采取先易后难的建设顺序,目前该区困难立地占宜林地面积比例不断增加,主要集中在干旱阳向陡坡,土壤水分条件差,且林草地不具备灌溉条件,使干旱陡坡人工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低,植物恢复与重建速度缓慢,成为我国林业生态建设急需攻克技术瓶颈问题之一。现有技术中,黄土区造林主要包括径流林业、集水补灌、地面覆盖、种子包衣、抗旱树种选育等方法。但是,这些方法都是按传统的沿等高线设计一定等距离株距和行距进行树种配置。然而,在黄土高原坡面由于严重的水土流失,坡面地形起伏不平,存在浅沟、切沟、塌陷、缓台、陡坎等微地形,由于微地形对降水及径流的二次分配作用,使坡面土壤水分存在异质性,坡面不同微地形中土壤水分等微生境条件差异较大,导致这些以传统等距方式栽植的林木最终不能全部存活或生长差,从而造成整个坡面的造林存活率和保存率往往很低。同时,这些方法一般都需要较大规模的整地,投入大、成本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人工造林较简单、存活率高、保存率高的黄土区陡坡微地形造林方法。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发明的黄土区陡坡微地形造林方法,包括步骤首先,划分黄土坡面的造林立地条件类型,并根据造林立地条件类型及其植被恢复与重建困难程度确定对应的主要植被类型;然后,在相同立地条件的坡面内,调查局部微地形的数量和特征,并根据所述微地形的不同生境条件确定所述微地形内相应的木本植物;最后,根据立地类型和微地形共同决定的乔木或灌木树种的比例和位置以及植物群落结构配置类型进行林木栽植;所述黄土坡面的微地形是指黄土坡面上的以下一种或多种局部地形浅沟、切沟、 塌陷、缓台、陡坎;所述浅沟和切沟指所述黄土坡面上的黄土侵蚀沟发育过程的两种初级状态,是由于降雨形成的地面径流在汇集过程中的集中股流冲刷下切而形成的;
所述塌陷指所述黄土坡面上的陷穴或集中股流溯源侵蚀形成的凹陷状地形;所述缓台指所述黄土坡面上局部坡度明显小于整个坡面平均坡度的平缓地段;所述陡坎指所述黄土坡面上局部坡度明显大于整个坡面平均坡度的陡峭地段。由上述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发明提供的黄土区陡坡微地形造林方法,由于首先划分黄土坡面的造林立地条件类型,并根据造林立地条件类型及其植被恢复与重建的困难程度确定对应的主要植被类型;然后在相同造林立地条件类型的坡面内,调查局部微地形的数量和特征,并根据所述微地形的不同生境条件确定所述微地形内相应的木本植物种;最后根据立地类型和微地形共同决定的乔木或灌木树种的比例和位置以及植物群落结构进行林木栽植。形成仿拟自然生态环境的乔、灌、草配置模式,适合在气候干旱、 植被生长困难的黄土高原陡坡营造人工林地,人工造林较简单、存活率高、保存率高。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本发明的黄土区陡坡微地形造林方法,其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
包括步骤首先,划分黄土坡面的造林立地条件类型,并根据造林立地条件类型和不同造林立地条件类型的植被恢复与重建难易程度,确定对应的主要植被类型;然后,在相同造林立地条件类型的坡面内,调查局部微地形的数量和特征,并根据所述微地形的不同生境条件确定所述微地形内相应的木本植物;最后,根据立地类型和微地形共同决定的乔木或灌木树种的比例和位置及植物群落结构配置进行林木栽植。所述黄土坡面的微地形是指黄土坡面上的以下一种或多种局部地形浅沟、切沟、塌陷、缓台、陡坎;所述浅沟和切沟指所述黄土坡面上的黄土侵蚀沟发育过程的两种初级状态,是由于降雨形成的地面径流在汇集过程中的集中股流冲刷下切而形成的;所述塌陷指所述黄土坡面上的陷穴或集中股流溯源侵蚀形成的凹陷状地形;所述缓台指所述黄土坡面上局部坡度明显小于整个坡面平均坡度的平缓地段;所述陡坎指所述黄土坡面上局部坡度明显大于整个坡面平均坡度的陡峭地段。所述微地形的横径大于1米。所述木本植物包括乔木和/或灌木。所述黄土坡面包括阴坡、阳坡。黄土坡面微地形是指黄土坡面由于土壤侵蚀等作用所形成的浅沟、切沟、塌陷、缓台、陡坎等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局部地形。微地形改变了整个坡面的承雨面和水分运移路径,使坡面内的土壤水分等生境条件产生空间异质性。本发明的思路和依据主要是通过调查所得的以下2个自然现象(1)根据实测和换算,黄土区坡面内,在相同植被条件下,塌陷、切沟底、缓台、浅沟底等微地形内的年均土壤含水量和植被生长季节土壤含水量分别比其所在坡面(原状坡或整坡面平均)的年均土壤含水量和植被生长季节土壤含水量高5 30%和15 40%,而陡坎微地形则相反,年均土壤含水量和植被生长季含水量均低于所在坡面平均值,不同微地形中的土壤含水量表现为塌陷>切沟底>缓台>浅沟底>原状坡>陡坎;(2)由于坡面内的水分空间异质性,使植被类型和数量在坡面内出现空间差异,形成一系列局部植被生长良好的微生境。通常表现为,坡面上多以草本为主,虽有一些乔灌木本,但大多生长不健壮;而微地形内则有多株或多丛的乔木或灌木健康生长(参见表1)。 在陕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据实地调查,油松在浅沟底、切沟底、塌陷、缓台上的保存率比原状坡分别高7^^15^^17%. 15%,侧柏在浅沟底、切沟底、塌陷、缓台上的保存率比原状坡分别高5%、5(%、25(%、9(%,山杏在浅沟底、切沟底、塌陷、缓台上的保存率比原状坡分别高3^46^^39^^24% ;陡坎上主要是油松和侧柏,其他树种少有成活,且其保存率比原状坡分别低27^^40 ^
表1不同微地形内植被
权利要求
1.一种黄土区陡坡微地形造林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首先,划分黄土坡面的造林立地条件类型,并根据造林立地条件类型及其植被恢复与重建困难程度确定对应的主要植被类型;然后,在相同立地条件的坡面内,调查局部微地形的数量和特征,并根据所述微地形的不同生境条件确定所述微地形内相应的木本植物;最后,根据立地类型和微地形共同决定的乔木或灌木树种的比例和位置以及植物群落结构配置类型进行林木栽植;所述黄土坡面的微地形是指黄土坡面上的以下一种或多种局部地形浅沟、切沟、塌陷、缓台、陡坎;所述浅沟和切沟指所述黄土坡面上的黄土侵蚀沟发育过程的两种初级状态,是由于降雨形成的地面径流在汇集过程中的集中股流冲刷下切而形成的;所述塌陷指所述黄土坡面上的陷穴或集中股流溯源侵蚀形成的凹陷状地形; 所述缓台指所述黄土坡面上局部坡度明显小于整个坡面平均坡度的平缓地段; 所述陡坎指所述黄土坡面上局部坡度明显大于整个坡面平均坡度的陡峭地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黄土区陡坡微地形造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微地形的横径大于1米。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黄土区陡坡微地形造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木本植物包括乔木和/或灌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黄土区陡坡微地形造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黄土坡面包括阴坡、阳坡。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黄土区陡坡微地形造林方法,首先划分黄土坡面的立地类型,调查研究不同立地类型的植被恢复与重建困难程度,确定对应的主要植被类型;然后在相同立地条件的坡面内,调查局部微地形的数量和特征,并根据所述微地形的不同生境条件确定所述微地形内相应的乔木和/或灌木树种;最后根据立地类型和微地形共同决定的乔木(或灌木)树种比例和位置及植物群落结构配置进行林木栽植。形成仿拟自然生态环境的乔、灌、草配置模式,适合在气候干旱、植被生长困难的黄土高原陡坡营造人工林地,人工造林较简单、存活率高、保存率高。
文档编号A01G23/00GK102405813SQ20111023395
公开日2012年4月11日 申请日期2011年8月15日 优先权日2011年8月15日
发明者关立新, 刘中奇, 吴宗凯, 常存, 张宏芝, 张岩, 朱清科, 李扬, 王晶, 秦伟, 聂立水, 薛智德, 谢静, 赵磊磊, 赵荟, 邝高明, 郑学良 申请人:北京林业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