漏、粘两用精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2018阅读:28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漏、粘两用精播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漏、粘两用精播器涉及播种机领域。
二.
背景技术
由本人发明的粘贴播种技术(专利号200610153983. 8,200720129376. 8)和漏播技术(专利号201020232836. I)已推广应用。但它们各自功能单一,若将两技术整合,即可优势互补,还能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另外,原漏播技术中的关键部件“线箍”及“弹簧”设
置需进一步完善。
三.发明内容将粘贴播种技术和漏播技术整合,提供一种能精确定量、定位、操作简单、故障少、劳动强度低、效率高适用范围广的手动播种器。技术方案给漏播器(专利号201020232836. I) 一个粘种板(专利号200720129376. 8),就具有了粘贴播种和漏播的双重功能。其具体结构和原理如下漏、粘两用精播器,是由漏播器、和粘种板构成;漏播器由双层(两层)筛网(2)、线箍(3)、弹簧¢)、围板(4)、种箱(I)、定位脚和手柄(11)构成;两层筛网上分布有相互对应的网孔,每个筛网各与弹簧的一端固连,线箍穿过网孔,将两层筛网捆扎在一起。下层筛网的两端有操作柄(5)。种箱和围板固连于上层筛网的上面边缘;种箱位于长边上;弹簧伸缩的方向与种箱所在的方向垂直;线箍所在平面的法线方向与弹簧伸缩的方向一致;在弹簧弹力、外力及线箍的约束下,两层筛网可紧贴着相对滑动,使筛网网孔呈错开和相对状态。定位脚安装在漏播器的底部角上,手柄安装在种箱及与之相对的围板的中间;粘种板是透明的,背面中央有手持柄(10),另一面是有亲水性质的磨砂面,其大小和形状与筛网匹配。
四.
图I是漏播器结构示意图;图2是两层筛网错开时局部放大图;图3是粘种板示意图;图中1_种箱2_筛网3_线植4_围板5_操作柄6_弹黃7_线植直径8-网孔间的距尚9-网孔的宽度10-手持柄11-手柄
五.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漏粘两用精播器的结构、原理和有益效果作进一步说明首先看作为漏播器时的结构漏播器由双层(两层)筛网(2)、线箍(3)、弹簧(6)、围板⑷、种箱(I)、定位脚和手柄(11)构成;两层筛网上分布有相互对应的网孔,每个筛网各与弹簧的一端固连,线箍从相对的网孔中穿过(图2),将两层筛网捆扎在一起。下层筛网的端部有操作柄(5)。在弹簧弹力、外力及线箍的约束下,两层筛网可紧贴着相对滑动,使筛网网孔呈错开和相对状态。种箱和围板固连于上层筛网的上面边缘;种箱位于长边上;弹簧伸缩的方向与种箱所在的方向垂直;线箍所在平面的法线方向与弹簧伸缩的方向一致,定位脚安装在漏播器的底部角上,手柄安装在种箱及与之相对的围板的中间。工作原理抬高种箱,使种箱中的种子滑出到筛网上(此时网孔在弹簧的作用下,处于错开状态),沿筛网平面前后晃动漏播器,则种子在重力和惯性力的作用下充入网孔中,将筛网向种箱方向倾斜晃动,则多余种子滑入种箱中。种箱位于长边上,种箱口较长,种子进出快,种子在筛网上的滑行路程短,比将种箱设置在短边上效率高。用手掐压围板(4)和操作柄(5),使网孔呈相对状态,则上层网孔中的种子经下层筛网的网孔中漏出而播种。放开操作柄,则网孔在弹力的作用下,恢复到错开状态。由于筛网被线箍约束,只能沿线箍所在平面的法线方向(图2)即左右方向相对滑动,所以弹簧伸缩的方向应与线箍的法线方向一致。由于排列种子时,要沿种箱的方向前后晃动筛网,筛网会受到向前后方向的惯性 力,若弹簧伸缩的方向与种箱所在的方向一致,惯性力就会与弹力方向相反,要保持网孔呈错开状态,需要给弹簧设置较大的初始力才能抵消反方向的惯性力,这就增加了播种时使网孔成相对状态的力量。所以弹簧伸缩的方向与种箱所在方向垂直,可降低播种操作的劳动强度。定位脚可用于播种时与秧盘对位,从而提高播种精度和效率。手柄可增加漏播器强度和方便操作,减轻劳动强度和提高效率。双层筛网上的网孔做成矩形孔,则线箍捆扎的是柱形体(图2),这样筛网相对滑动时就顺畅;网孔呈矩阵分布,播下的种子能成行成列,精度高。网孔的宽度(9)比网孔间的距离(8)大,一方面,可增大网孔密度,从而增大播种量,另一方面,可通过用胶带封贴网孔的办法改变播种量,增大播种器的适用范围,还可减轻播种器的重量,从而降低播种器成本,减轻农民的劳动强度。铜漆包线做线箍,与用棉线做线箍相比,铜丝较光滑,筛网滑动阻力小,铜丝没有纤维,不会挂住种子。另外漆包线不易生锈。用于做线箍的材料的直径(7)应比所播种子小,这是因为若线箍的直径(7)比所播种子大,则网孔错开时(图2),网孔底部有与线箍直径(7) —样大的缝隙(缝隙在原说明书中称为“开口 ”),缝隙比种子大,排列种子时种子会从缝隙中漏出,从而无法使用。在网孔的宽度(9)比网孔间的距离⑶大的情况下,网孔错开时,下层筛网无法封住上层筛网的网孔,底部会有缝隙,宽度为网孔的宽度(9)与网孔间的距离⑶的差,若线箍直径(7)等于或大于网孔的宽度(9)与网孔间的距离⑶的差,则在网孔错开时,网孔底部只会有一个与线箍直径(7) —样大的缝隙;若线箍直径(7)小于网孔的宽度(9)与网孔间的距离(8)的差,则在网孔错开时,每个网孔底部两侧都会有空隙,这是因为除线箍所在一侧会有一个与线箍直径(7) —样大的缝隙外,在另一侧还会有缝隙),排列种子时,网孔两侧的缝隙中都有可能钻入种子及杂质,从而将两层筛网卡死,无法左右滑动。只要有I个线箍的直径不小于网孔的宽度(9)与网孔间的距离(8)的差(图2),就能限制上下网孔错开的距离,不至于在同一网孔的底部产生两个缝隙,从而避免将筛网卡死。线箍位于网孔的短边上,则网孔错开和相对时滑动的距离短,可提高播种效率和减少夹种故障。筛网长58厘米,宽28厘米;共有20列、96排网孔。筛网长58厘米,宽28厘米;共有24列、96排网孔。上层筛网上的网孔的尺寸是llmmX3. 9mmX2. 5mm,相邻网孔行间间隔距离⑶为
2.1mm,列间间隔距离为3mm。可对千粒重大于25克粳稻单粒播种。且播种密度的上限值大。上层筛网上的网孔的尺寸是10mmX3. 2mmX2mm,相邻网孔行间间隔距离⑶为
I.6mm,列间间隔距离为I. 74mm。可对千粒重20克左右的籼稻单粒播种,且播种密度的上限
值大。 若将种子播在稀泥或湿的泥土上,漏、粘两用精播器的下层网板离地需有一定的高度,种子落下时会偏移而影响播种精度。用粘贴播种的方法仍可高精度播种。再看粘贴播种时漏、粘两用精播器的结构和操作结构粘种板是透明的,有利于粘贴播种操作时观察种子是否被泥土粘住;背面中央有手持柄(10),方便播种操作;磨砂面上可均匀刷涂一层水,可用这层水粘住种子;大小和形状与筛网匹配,可将筛网上排列好的种子全部粘住。操作将手柄(11)卸下后排列种子,再将粘种板刷了水的面贴在排列好的种子上,将精播器与粘种板贴合在一起,翻转180度(翻转时要保持种箱(I)在下面,以防种箱中的种子落出),再将粘板上所粘的种子向下,压贴在育秧泥土上。此外,粘种板还可作为将(手工播种或漏播器播种后的)种子压入泥土的工具。任何与上类同的结构,或减少部分结构而减少精播器功能,或改变部分结构使精播器的性能变劣、或与精播器性能等同、略优,都在本专利的保护范围内。仿冒必究。
权利要求1.漏、粘两用精播器,其特征是由漏播器、和粘种板构成;漏播器由双层筛网(2)、线箍(3)、弹簧¢)、围板(4)、种箱(I)、定位脚和手柄(11)构成;双层筛网上分布有对应的网孔,两个筛网各与弹簧的一端固连,两层筛网经线箍捆扎而相互叠合,下层筛网左右两端有操作柄(5);种箱和围板固连于上层筛网的上面边缘;种箱位于长边上;弹簧伸缩的方向与种箱所在的方向垂直;线箍所在平面的法线方向与弹簧伸缩的方向一致;定位脚安装在漏播器的底部角上,手柄安装在种箱及与之相对的围板的中间;粘种板是透明的,背面中央有手持柄(10),另一面是有亲水性质的磨砂面,其大小和形状与筛网匹配。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漏、粘两用精播器,其特征是双层筛网上的网孔是相同的矩形孔,呈矩阵分布。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漏、粘两用精播器,其特征是网孔的宽度(9)比网孔间的距离(8)大。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漏、粘两用精播器,其特征是线箍是铜漆包线。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漏、粘两用精播器,其特征是用于做线箍的材料的直径(7)比所播种子小,但其中至少有I个线箍的材料的直径⑵不小于网孔的宽度(9)与网孔间的距离⑶的差。
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漏、粘两用精播器,其特征是线箍位于网孔的短边上。
7.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漏、粘两用精播器,其特征是所述筛网长58厘米,宽28厘米;共有20列、96排网孔。
8.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漏、粘两用精播器,其特征是所述筛网长58厘米,宽28厘米;共有24列、96排网孔。
9.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漏、粘两用精播器,其特征是所述上层筛网上的网孔的尺寸是IImmX 3. 9mmX 2. 5mm,相邻网孔行间间隔距离⑶为2. 1mm,列间间隔距离为3mm。
10.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漏、粘两用精播器,其特征是所述上层筛网上的网孔的尺寸是10mmX3. 2mmX2mm,相邻网孔行间间隔距离⑶为I. 6mm,列间间隔距离为1.74mm。
专利摘要漏、粘两用精播器,其特征是由漏播器、和粘种板构成;漏播器由双层筛网、线箍、弹簧、围板、种箱、定位脚和手柄构成;双层筛网上分布有对应的网孔,每个筛网各与弹簧的一端固连,两层筛网经线箍捆扎而相互叠合,下层筛网左右两端有操作柄;种箱和围板固连于上层筛网的上面边缘;种箱位于长边上;手柄安装在种箱及与之相对的围板的中间;粘种板是透明的,背面中央有手持柄,另一面是有亲水性质的磨砂面,其大小和形状与筛网匹配。这种播种器有粘贴播种和漏播的双重功能,适用范围广,能单粒精确定位播种,且劳动强度小,效率高。
文档编号A01C14/00GK202603179SQ2011205782
公开日2012年12月19日 申请日期2011年12月29日 优先权日2011年6月8日
发明者程向清 申请人:程向清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