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人工合成的荔枝蒂蛀虫性信息素及诱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9893阅读:65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人工合成的荔枝蒂蛀虫性信息素及诱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昆虫性信息素及诱芯,尤其涉及一种人工合成的荔枝蒂蛀虫性信息素及诱芯。
背景技术
蒸枝蒂姓虫(Conopomorpha sinensis Bradley)属鳞翅目、细蛾科,是危害蒸枝和龙眼的重要害虫,广泛分布于东南亚及我国广东、广西、海南、福建、香港和台湾等地。幼虫会钻蛀危害荔枝或龙眼,在幼果膨大期蛀食果核,果实成熟期蛀食果蒂,造成果实发育缓慢、落果或虫蛀果,产量减少,品质降低。在挂果期之外的季节里,幼虫还会钻蛀花穗、新梢 以及嫩叶主脉,导致叶片中脉褐变、花穗和新梢顶端枯死。一般年份荔枝和龙眼受该虫钻蛀危害的虫果率达10 % 20 %,严重时可达60 % — 90 %,给生产造成较大经济损失。传统防治荔枝蒂蛀虫主要采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但由于荔枝蒂蛀虫危害的最大特点是幼虫孵化后直接钻入寄主内部,因此防治效果不理想,而且使用化学农药,不仅会造成果实农残超标、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还会引发害虫抗药性的产生。与传统化学防治方法相比,应用天敌昆虫、生物源农药、信息素等生物防治技术具有很多优点,毒副作用小、对人畜安全、对环境友好、对害虫具有长期抑制作用,是当前及未来的发展趋势。在目前的生物防治技术中,阿维菌素等微生物源农药产业化工艺已相当成熟,该药剂对荔枝蒂蛀虫防效高、成本低、使用方便,很受农民欢迎,但由于有毒副作用、残效期长,存在食品安全问题;印楝素等植物源农药也有一定的使用规模,但由于成本较高,商品品种较少,使用范围受到了限制;中华微刺盲蝽是一种有利用前景的捕食性天敌昆虫,在荔枝蒂蛀虫产卵期释放该虫于荔枝和龙眼树梢上捕食荔枝蒂蛀虫的卵是一项有效的“以虫治虫”生物防治措施,但仍需加强中华微刺盲蝽的人工扩繁及田间释放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并解决中华微刺盲蝽工厂化生产的工艺问题;寄生性天敌可通过农业措施进行保护和利用,但要通过人工饲养和释放则难度较大,且田间寄生蜂的寄生率较低,这在短时间内还无法解决。利用植物信息素或昆虫性信息素防治害虫是生物防治的一条新途径。在植食性昆虫识别寄主植物过程中,寄主植物释放的挥发性信息化合物起着重要的通信引导作用。荔枝蒂蛀虫对寄主植物品种、器官及产卵部位的选择有一定的规律性,雌虫对妃子笑果实的产卵趋性强于桂味、怀枝和糯米糍3个荔枝品种,同一荔枝果实在果皮上下2部分落卵较多,果肉和核上无落卵量。这是由于该虫主要通过寄主气味来确定寄主的种类和部位,从而选择最适产卵部位。因此,可以利用寄主植物或非寄主植物挥发性信息化合物引诱或干扰荔枝蒂蛀虫的产卵行为以达到防治目的。利用害虫的性信息素对害虫进行诱捕、迷向、干扰交配等,也可达到防治目的。黄振声等利用从蒸枝可可细蛾(Conopomorpha cramerella Snellen)提取的5种性信息素合成性诱剂,对荔枝蒂蛀虫雄虫有引诱效果,可以干扰荔枝蒂蛀虫正常的交配行为,在果园引诱持效期达3个月。冯莉等利用人工合成的荔枝蒂蛀虫性诱剂也可诱捕到成虫,但诱捕数量较低,其引诱活性有待提高。目前为止,所能合成的信息素活性都还不高,不能明显降低荔枝蒂蛀虫的种群数量,亟需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
参考文献陈炳旭、张英杰、董易之等(2011)《荔枝蒂蛀虫生物防治研究进展》(果树学报2011年3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人工合成的荔枝蒂蛀虫性信息素及诱芯,提高对荔枝蒂蛀虫的引诱活性和诱捕成功率。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采用反-4,6-顺-10-十六碳二烯乙酸酯、反_4_顺-6,10-十六碳二烯乙酸酯、反-4,6-顺-10-十六碳三烯醇、反-4-顺-6,10-十六碳三烯醇、正十六醇按照重量份数比例0. I 3:12 25:1 5:1 15:12 50混合均匀,用丙酮等溶剂溶解,即制得荔枝蒂蛀虫性信息素。进一步地,取所述的荔枝蒂蛀虫性信息素50 3000微克,加入缓释载体中,即制得荔枝蒂蛀虫性信息素诱芯。优选地,缓释载体选择可以缓慢、均匀地释放性信息素的缓释材料,包括天然橡胶、合成橡胶、聚乙烯、聚氯乙烯、纸质材料、树脂或者黏胶材料。将诱芯与诱捕器配合使用,即可用于诱捕荔枝蒂蛀虫。本发明的积极效果在于应用于荔枝蒂蛀虫病虫害的防治和测报,大大提高性信息素对荔枝蒂蛀虫的引诱活性,诱捕成功率高,有利于产业增效、果农增收,而且不会存在农残影响食品安全,不污染环境,不破坏生态平衡,有利于促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实施例方式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阐述说明。其作用被理解为是对本发明的进一步具体阐述,而并非对本发明构成任何形式的限制。先将反-4,6-顺-10-十六碳二烯乙酸酯、反-4-顺-6,10-十六碳二烯乙酸酯、反-4,6-顺-10-十六碳三烯醇、反-4-顺-6,10-十六碳三烯醇、正十六醇按照重量份数比例0. I 3:12 25:1 5:1 15:12 50混合均匀,表I给出了 3种具体重量份数比例的配方,然后用丙酮作为溶剂溶解,取诱捕剂量50 3000微克,表I还给出了每种具体重量份数比例的配方的最佳诱捕剂量,加入天然橡胶制成的载体中,即制得荔枝蒂蛀虫性信 息素诱芯。将诱芯与诱捕器配合使用,用于诱捕荔枝蒂蛀虫。表I
权利要求
1.一种人工合成的洛枝帝姓虫性彳目息素,其特征是由反-4,6-顺-10-十六碳二烯乙酸酯、反-4-顺-6,10-十六碳三烯乙酸酯、反-4,6-顺-10-十六碳三烯醇、反-4-顺-6, 10-十六碳三烯醇、正十六醇按照重量份数比例O. I 3:12 25:1 5:1 15:12 50 混合组成。
2.—种洛枝帝姓虫性/[目息素诱芯,其特征是包含由反-4,6-顺-10-十六碳二烯乙酸酯、反-4-顺-6,10-十六碳三烯乙酸酯、反-4,6-顺-10-十六碳三烯醇、反-4-顺-6, 10-十六碳三烯醇、正十六醇按照重量份数比例O. I 3:12 25:1 5:1 15:12 50 混合的性信息素,及用于释放性信息素的缓释载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荔枝蒂蛀虫性信息素诱芯,其特征还在于诱芯包含的性信息素剂量为50 3000微克。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荔枝蒂蛀虫性信息素诱芯,其特征还在于缓释载体由包括天然橡胶、合成橡胶、聚乙烯、聚氯乙烯、纸质材料、树脂或者黏胶材料等制成。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人工合成的荔枝蒂蛀虫性信息素及诱芯,其特征是采用反-4,6-顺-10-十六碳三烯乙酸酯、反-4-顺-6,10-十六碳三烯乙酸酯、反-4,6-顺-10-十六碳三烯醇、反-4-顺-6,10-十六碳三烯醇、正十六醇按照重量份数比例0.1~3:12~25:1~5:1~15:12~50混合均匀,用丙酮等溶剂溶解,取剂量为50~3000微克,加入由天然橡胶、合成橡胶、聚乙烯、聚氯乙烯、纸质材料、树脂或者黏胶材料等制成的缓释载体中。本发明的积极效果在于应用于荔枝蒂蛀虫病虫害的防治和测报,大大提高性信息素对荔枝蒂蛀虫的引诱活性,诱捕成功率高,有利于产业增效、果农增收,而且不会存在农残影响食品安全,不污染环境,不破坏生态平衡,有利于促进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文档编号A01M1/02GK102696597SQ20121021895
公开日2012年10月3日 申请日期2012年6月29日 优先权日2012年6月29日
发明者林志平 申请人:漳州市英格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