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型农田自流过滤增压设施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0152阅读:18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节能型农田自流过滤增压设施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田节水增压灌溉装置技术领域,是一种节能型农田自流过滤增压设施。
背景技术
现在普遍使用的农田节水增压灌溉技术大都是永久性依靠消耗电能来达到节水增压的目的,而电的来源相当大一部分又来源于煤炭发电,以一座村庄的灌溉用电举例来说:节水滴灌每亩投资约200元,需要架设40米高压线和设置增压泵,总投资17万元,增压泵的功率为30千瓦可灌溉面积900亩,假设每年使用期限为90天,平均每天用电720度,按并网电价来算每亩年耗电费用约为27.72元,按农业用电电价来算每亩年耗电费用约为16.2元,煤电成本价每吨约为130元,每6亩年消耗一吨电煤,年耗煤约150吨,而很多地块距高压线都在千米左右,为节水增压技术的推广应用增加了很大的成本和阻力,同时煤炭发电即消耗了煤炭,又污染了空气,使有限的煤炭资源日益减少,无法从根本上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节能型农田自流过滤增压设施,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其能有效解决现有的农田节水增压灌溉技术无法从根本上达到节能降耗目的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的:一种节能型农田自流过滤增压设施,包括主流道、沉淀池、第一沉淀槽、第二沉淀槽和过滤装置;在主流道的一侧固定有沉淀池,在与沉淀池同侧的沉淀池后方固定有第二溢流槽,在第二溢流槽后方与主流道相临固定有第一沉淀槽,第一沉淀槽的右方与主流道之间固定有第一溢流槽,第一溢流槽与主流道之间有第一进水凹台,第一进水凹台上固定安装有限水闸板,第一沉淀槽与第一溢流槽之间有与第一进水凹台错开并且宽度大于第一进水凹台宽度的第二进水凹台,第一沉淀槽与第二溢流槽之间有第三进水凹台,第二溢流槽与沉淀池之间有与第三进水凹台错开并且宽度大于第三进水凹台宽度的第四进水凹台,在第一进水凹台前方的主流道上固定安装有溢流闸板,沉淀池内固定安装有过滤装置,过滤装置的下端固定安装有锥形管,沉淀池的底部掩埋有第一排砂管,第一沉淀槽的底部掩埋有第一排砂管组,第一溢流槽的底部掩埋有第二排砂管,第二溢流槽的底部掩埋有第三排砂管,第一排砂管、第一排砂管组、第二排砂管和第三排砂管的管体上分别分布有小孔,对应第一排砂管的沉淀池底部有与第一排砂管上的小孔相通的进砂孔,对应第一排砂管组的第一沉淀槽底部有与第一排砂管组上的小孔相通的进砂孔,对应第二排砂管的第一溢流槽底部有与第二排砂管上的小孔相通的进砂孔,对应第三排砂管的第一溢流槽底部有与第三排砂管上的小孔相通的进砂孔,第一排砂管、第一排砂管组、第二排砂管和第三排砂管的出口端均位于溢流闸板前方的主流道内并高于主流道底部。下面是对上述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0006]上述在溢流闸板后方的主流道上可固定安装有过滤排砂装置,该过滤排砂装置包括第二沉淀槽、主排砂管、副排砂管和粗滤网,在溢流闸板后方的主流道上固定有第二沉淀槽,第二沉淀槽的后侧底部有上宽下窄的锥形槽,锥形槽的后方固定有能够挡住水中大块漂浮物的粗滤网,第二沉淀槽的底部掩埋有主排砂管,主排砂管的进口端与锥形槽相通,主排砂管的出口端位于溢流闸板前方的主流道内并高于主流道底部,在第二沉淀槽的底部掩埋有副排砂管,副排砂管的管体上分别分布有小孔,对应副排砂管的第二沉淀槽底部有与副排砂管上的小孔相通的进砂孔。上述主流道、第二溢流槽、第一沉淀槽、第一溢流槽和第二沉淀槽的底部可均为后闻iu低、左闻右低的斜面,沉淀池的底部为如闻后低、左闻右低的斜面。上述过滤装置的下端与锥形管之间可固定安装有出水弯管。上述过滤装置可包括过滤进水装置和过滤管,在沉淀池中固定安装有过滤进水装置,在过滤进水装置上固定安装有至少一个与过滤进水装置相通的过滤管,在过滤进水装置的底部固定安装有出水弯管。上述过滤进水装置可为过滤进水管。 上述过滤进水装置可为过滤进水箱。上述过滤管上可固定安装有过滤网。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而紧凑,使用方便,该设施利用自然条件形成的高位落差的地理条件进行技术干预,依靠泥沙自由的重力来达到水源过滤的目的,一方面减少了资金投入、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另一方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的俯视结构示意图。I为主流道,2为沉淀池,3为第二溢流槽,4为第一沉淀槽,5为第一溢流槽,6为第二沉淀槽,7为第三进水凹台,8为限水闸板,9为溢流闸板,10为第一进水凹台,11为第二进水凹台,12为第四进水凹台,13为第三排砂管,14为锥形管,15为第一排砂管,16为第一排砂管组,17为第二排砂管,18为过滤进水管,19为过滤管,20为进砂孔,21为粗滤网,22为主排砂管,23为副排砂管。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不受下述实施例的限制,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与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的实施方式。在本实用新型中,为了便于描述,各部件的相对位置关系的描述均是根据说明书附图1的布图方式来进行描述的,如:前、后、上、下、左、右等的位置关系是依据说明书附图的布图方向来确定的。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如附图1所示,该节能型农田自流过滤增压设施包括主流道1、沉淀池2、第一沉淀槽4和过滤装置;在主流道I的一侧固定有沉淀池2,在与沉淀池2同侧的沉淀池2后方固定有第二溢流槽3,在第二溢流槽3后方与主流道I相临固定有第一沉淀槽4,第一沉淀槽4的右方与主流道I之间固定有第一溢流槽5,第一溢流槽5与主流道I之间有第一进水凹台10,第一进水凹台10上固定安装有限水闸板8,第一沉淀槽4与第一溢流槽5之间有与第一进水凹台10错开并且宽度大于第一进水凹台10宽度的第二进水凹台11,第一沉淀槽4与第二溢流槽3之间有第三进水凹台7,第二溢流槽3与沉淀池2之间有与第三进水凹台7错开并且宽度大于第三进水凹台7宽度的第四进水凹台12,在第一进水凹台10前方的主流道I上固定安装有溢流闸板9,沉淀池2内固定安装有过滤装置,过滤装置的下端固定安装有锥形管14,沉淀池2的底部掩埋有第一排砂管15,第一沉淀槽4的底部掩埋有第一排砂管组16,第一溢流槽5的底部掩埋有第二排砂管17,第二溢流槽3的底部掩埋有第三排砂管13,第一排砂管15、第一排砂管组16、第二排砂管17和第三排砂管13的管体上分别分布有小孔,对应第一排砂管15的沉淀池2底部有与第一排砂管15上的小孔相通的进砂孔20,对应第一排砂管组16的第一沉淀槽4底部有与第一排砂管组16上的小孔相通的进砂孔20,对应第二排砂管17的第一溢流槽5底部有与第二排砂管17上的小孔相通的进砂孔20,对应第三排砂管13的第一溢流槽5底部有与第三排砂管13上的小孔相通的进砂孔20,第一排砂管15、第一排砂管组16、第二排砂管17和第三排砂管13的出口端均位于溢流闸板9前方的主流道I内并高于主流道I底部。在实施时,该实用新型设施、灌溉地块地段的高位落差基本达到千分之二或千分之二以上,基本就能达到使用要求。锥形管14的出口固定安装有输水干管,并且输水干管的距离足够长,加上输水过程中管径的变化,高度、距离和管径为能够使水产生足够的压力以达到灌溉的目的为主,限水闸板8对第一沉淀槽4的进水量起到限量作用,当进入主流道I的水量过大时,通过调节溢流闸板9可控制进入第一沉淀槽4的水量大小,起到安全保护作用;每个进水凹台相互错开,使得水流速度减缓,使泥沙得到较好的沉淀;沉淀下来的泥沙由第一排砂管15、第一排砂管组16、第二排砂管17和第三排砂管13排至主流道I排出,在沉淀池2内经过沉淀的水由过滤装置进一步过滤使水达到生产使用标准,过滤后的水经锥形管14送出该设施外部,锥形管14能有效提高增压的效果,锥形管14的管径变化使水流压力增大,泥砂通过进砂孔使水流形成小漩涡来达到将泥砂排出的目的。可根据实际需要,对上述节能型农田自流过滤增压设施作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如附图1所示,在溢流闸板9后方的主流道I上固定安装有过滤排砂装置,该过滤排砂装置包括第二沉淀槽6、主排砂管22、副排砂管23和粗滤网21,在溢流闸板9后方的主流道I上固定有第二沉淀槽6,第二沉淀槽6的后侧底部有上宽下窄的锥形槽,锥形槽的后方固定有能够挡住水中大块漂浮物的粗滤网21,第二沉淀槽6的底部掩埋有主排砂管22,主排砂管22的进口端与锥形槽相通,主排砂管22的出口端位于溢流闸板9前方的主流道I内并高于主流道I底部,在第二沉淀槽6的底部掩埋有副排砂管23,副排砂管23的管体上分别分布有小孔,对应副排砂管23的第二沉淀槽6底部有与副排砂管上的小孔相通的进砂孔20。如附图1所示,主流道1、第二溢流槽3、第一沉淀槽4、第一溢流槽5和第二沉淀槽6的底部均为后闻如低、左闻右低的斜面,沉淀池2的底部为如闻后低、左闻右低的斜面。斜面方便沉降到底部的泥沙的排除。如附图1所示,过滤装置的下端与锥形管14之间固定安装有出水弯管。如附图1所示,过滤装置包括过滤进水装置和过滤管19,在沉淀池中固定安装有过滤进水装置,在过滤进水装置上固定安装有至少一个与过滤进水装置相通的过滤管19,在过滤进水装置的底部固定安装有出水弯管。如附图1所示,过滤进水装置为过滤进水管18。如附图1所示,根据需要,过滤进水装置为过滤进水箱。过滤进水箱可采用砖石或混凝土砌筑,在砌筑时将过滤管19预埋进去,这样便于安装。如附图1所示,在过滤管19上固定安装有过滤网。以上技术特征构成了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最佳实施效果,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减非必要的技术特征,来满足不同情况的需求。
权利要求1.一种节能型农田自流过滤增压设施,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流道、沉淀池、第一沉淀槽、第二沉淀槽和过滤装置;在主流道的一侧固定有沉淀池,在与沉淀池同侧的沉淀池后方固定有第二溢流槽,在第二溢流槽后方与主流道相临固定有第一沉淀槽,第一沉淀槽的右方与主流道之间固定有第一溢流槽,第一溢流槽与主流道之间有第一进水凹台,第一进水凹台上固定安装有限水闸板,第一沉淀槽与第一溢流槽之间有与第一进水凹台错开并且宽度大于第一进水凹台宽度的第二进水凹台,第一沉淀槽与第二溢流槽之间有第三进水凹台,第二溢流槽与沉淀池之间有与第三进水凹台错开并且宽度大于第三进水凹台宽度的第四进水凹台,在第一进水凹台前方的主流道上固定安装有溢流闸板,沉淀池内固定安装有过滤装置,过滤装置的下端固定安装有锥形管,沉淀池的底部掩埋有第一排砂管,第一沉淀槽的底部掩埋有第一排砂管组,第一溢流槽的底部掩埋有第二排砂管,第二溢流槽的底部掩埋有第三排砂管,第一排砂管、第一排砂管组、第二排砂管和第三排砂管的管体上分别分布有小孔,对应第一排砂管的沉淀池底部有与第一排砂管上的小孔相通的进砂孔,对应第一排砂管组的第一沉淀槽底部有与第一排砂管组上的小孔相通的进砂孔,对应第二排砂管的第一溢流槽底部有与第二排砂管上的小孔相通的进砂孔,对应第三排砂管的第一溢流槽底部有与第三排砂管上的小孔相通的进砂孔,第一排砂管、第一排砂管组、第二排砂管和第三排砂管的出口端均位于溢流闸板前方的主流道内并高于主流道底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节能型农田自流过滤增压设施,其特征在于在溢流闸板后方的主流道上固定安装有过滤排砂装置,该过滤排砂装置包括第二沉淀槽、主排砂管、副排砂管和粗滤网,在溢流闸板后方的主流道上固定有第二沉淀槽,第二沉淀槽的后侧底部有上宽下窄的锥形槽,锥形槽的后方固定有能够挡住水中大块漂浮物的粗滤网,第二沉淀槽的底部掩埋有主排砂管,主排砂管的进口端与锥形槽相通,主排砂管的出口端位于溢流闸板前方的主流道内并高于主流道底部,在第二沉淀槽的底部掩埋有副排砂管,副排砂管的管体上分别分布有小孔,对应副排砂管的第二沉淀槽底部有与副排砂管上的小孔相通的进砂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节能型农田自流过滤增压设施,其特征在于主流道、第二溢流槽、第一沉淀槽、第一溢流槽和第二沉淀槽的底部均为后高前低、左高右低的斜面,沉淀池的底部为如闻后低、左闻右低的斜面。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节能型农田自流过滤增压设施,其特征在于过滤装置的下端与锥形管之间固定安装有出水弯管。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节能型农田自流过滤增压设施,其特征在于过滤装置包括过滤进水装置和过滤管,在沉淀池中固定安装有过滤进水装置,在过滤进水装置上固定安装有至少一个与过滤进水装置相通的过滤管,在过滤进水装置的底部固定安装有出水弯管。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节能型农田自流过滤增压设施,其特征在于过滤进水装置为过滤进水管。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节能型农田自流过滤增压设施,其特征在于过滤进水装置为过滤进水箱。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节能型农田自流过滤增压设施,其特征在于过滤管上固定安装有过滤网。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节能型农田自流过滤增压设施,其特征在于过滤管上固定安装有过滤网。
10.根据权利要 求7所述的节能型农田自流过滤增压设施,其特征在于过滤管上固定安装有过滤网。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农田节水增压灌溉装置技术领域,是一种节能型农田自流过滤增压设施,其包括主流道、沉淀池、第一沉淀槽、第二沉淀槽和过滤装置;在主流道的一侧固定有沉淀池,在与沉淀池同侧的沉淀池后方固定有第二溢流槽,在第二溢流槽后方与主流道相临固定有第一沉淀槽,第一沉淀槽的右方与主流道之间固定有第一溢流槽,第一溢流槽与主流道之间有第一进水凹台。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而紧凑,使用方便,该设施利用自然条件形成的高位落差的地理条件进行技术干预,依靠泥沙自由的重力来达到水源过滤的目的,一方面减少了资金投入、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另一方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
文档编号A01G25/00GK202933574SQ20122035149
公开日2013年5月15日 申请日期2012年7月19日 优先权日2012年7月19日
发明者张同亮 申请人:张同亮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