淤基质装置及河漫滩植被恢复方法

文档序号:142997阅读:56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淤基质装置及河漫滩植被恢复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淤基质装置及河漫滩植被恢复方法。
背景技术
河岸及河滩地是河道生态系统的水陆交错地带,是养分管理、水土流失控制和保护淡水资源环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水陆交错地带植被缓冲带在控制河岸侵蚀、截留地表径流泥沙和养分、维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完整性以及提供河岸景观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功能。由于人类对河流的干扰日益加剧,许多河流已经丧失了其应有的功能。在河道浅水处种植水生植物,重建河道植物带是恢复河流生态系统的有效措施。植被重建就是采用有生命力植物的根、茎、枝或整体作为结构的主体元素,按一定方式和方向排列扦插、种植或掩埋在不同位置,实现生态修复。河漫滩大都在枯水季裸露,干湿交替阶段鹅卵石裸露严重,通过筛选优良植物品种,构建人工植物群落,在枯水季节也能产生优美的景观效果。现有技术中,河岸带植被恢复技术多采用穴植、植苗、撒草籽等绿化方法,常规绿化施工方式对河岸带基质结构影响较大,绿化施工也会对河流带来污染,尤其是在砾石河漫滩上施工难度大,破坏性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成本低、对河滩扰动最小、能快速促进植物定居的淤基质装置及河漫滩植被恢复方法。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发明的淤基质装置,包括筒状主体,所述筒状主体的上部去掉一部分侧壁,去掉侧壁的部分包上铁丝网,所述筒状主体的下部的侧壁上钻若干小孔,所述筒状主体的下端削尖。本发明的河漫滩植被恢复方法,枯水季时在河滩上去掉上层大鹅卵石,将上述的淤基质装置的下部钉入河漫滩中,露出上部,并将包有铁丝网的部分朝水流反方向,将湿生植物种子球或苗木挂在所述淤基质装置的内部,待河水涨水时,该淤基质装置淤积泥沙以及营养物质,枯水季时淤基质装置内的湿生植物萌发形成植被。由上述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淤基质装置及河漫滩植被恢复方法,由于淤基质装置包括筒状主体,筒状主体的上部去掉一部分侧壁,去掉侧壁的部分包上铁丝网,筒状主体的下部的侧壁上钻若干小孔,筒状主体的下端削尖,枯水季时在河滩上去掉上层大鹅卵石,将淤基质装置的下部钉入河漫滩中,露出上部,并将包有铁丝网的部分朝水流反方向,将湿生植物种子球或苗木挂在所述淤基质装置的内部,待河水涨水时,该淤基质装置淤积泥沙以及营养物质,枯水季时淤基质装置内的湿生植物萌发形成植被,成本低、对河滩扰动最小、能快速促进植物定居,具有简易廉价、可操作性、环保性等优点, 易于推广示范。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钉有淤基质装置的河漫滩的平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淤基质装置钉在河漫滩上的立面剖视结构示意图。图中:1、河道,2、河漫滩,3、淤基质装置,4、枯水时地面线,5、原状沙砾石土,6、植物种子固定球,7、竹筒,8、砂铁丝网。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本发明的淤基质装置,其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
是:包括筒状主体,所述筒状主体的上部去掉一部分侧壁,去掉侧壁的部分包上铁丝网,所述筒状主体的下部的侧壁上钻若干小孔,所述筒状主体的下端削尖。所述筒状主体为竹筒,所述竹筒的底部劈为三角形。所述铁丝网的网密度为3mm,所述小孔的直径为1cm。所述竹筒的直径为20cm、长度为70cm,竹筒的上部20cm处的侧壁去掉50%。本发明的河漫滩植被恢复方法,其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
是:枯水季时在河滩上去掉上层大鹅卵石,将上述的淤基质装置的下部钉入河漫滩中,露出上部,并将包有铁丝网的部分 朝水流反方向,将湿生植物种子球或苗木挂在所述淤基质装置的内部,待河水涨水时,该淤基质装置淤积泥沙以及营养物质,枯水季时淤基质装置内的湿生植物萌发形成植被。所述河漫滩为砾石河滩地。本发明的植被恢复技术,成本低、对河滩扰动最小。用生态学原理和人工辅助方法将淤积泥沙装置固定在河漫滩,对植物提供基质,促进植物定居,具有简易廉价、可操作性、环保性等优点,易于推广示范。具体实施例:如图1、图2所示,淤基质装置的间隔密度根据植被恢复景观效果以及经济情况而定,尽可能提高密度,形成植物群落。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
,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披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为准。
权利要求
1.一种淤基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筒状主体,所述筒状主体的上部去掉一部分侧壁,去掉侧壁的部分包上铁丝网,所述筒状主体的下部的侧壁上钻若干小孔,所述筒状主体的下端削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淤基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筒状主体为竹筒,所述竹筒的底部劈为三角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淤基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铁丝网的网密度为3_,所述小孔的直径为1cm。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淤基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竹筒的直径为20cm、长度为70cm,竹筒的上部20cm处的侧壁去掉50%。
5.一种河漫滩植被恢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枯水季时在河滩上去掉上层大鹅卵石,将权利要求I至4任一项所述的淤基质装置的下部钉入河漫滩中,露出上部,并将包有铁丝网的部分朝水流反方向,将湿生植物种子球或苗木挂在所述淤基质装置的内部,待河水涨水时,该淤基质装置淤积泥沙以及营养物质,枯水季时淤基质装置内的湿生植物萌发形成植被。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河漫滩植被恢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河漫滩为砾石河滩地。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淤基质装置及河漫滩植被恢复方法,淤基质装置包括竹筒做成的筒状主体,竹筒的上部去掉一部分侧壁,去掉侧壁的部分包上铁丝网,竹筒的下部的侧壁上钻若干小孔,竹筒的下端削尖。枯水季时在河滩上去掉上层大鹅卵石,将淤基质装置的下部钉入河漫滩中,露出上部,并将包有铁丝网的部分朝水流反方向,将湿生植物种子球或苗木挂在所述淤基质装置的内部。待河水涨水时,该淤基质装置淤积泥沙以及营养物质,枯水季时淤基质装置内的湿生植物萌发形成植被。成本低、对河滩扰动最小、能快速促进植物定居,具有简易廉价、可操作性、环保性等优点,易于推广示范。
文档编号A01G9/00GK103069987SQ20131002001
公开日2013年5月1日 申请日期2013年1月18日 优先权日2013年1月18日
发明者王冬梅, 王晶, 信忠保, 李扬, 刘艳 申请人:北京林业大学, 沃德兰特(北京)生态环境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