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蚯蚓养殖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3650阅读:72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蚯蚓养殖床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蚯蚓养殖床,养殖的蚯蚓能处理城市污水厂剩余污泥。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城市(镇)污水处理厂的数量和规模不断增加,污水处理厂的剩余活性污泥产量越来越多。目前,处置污水厂剩余活性污泥都是采用浓缩——压滤——外运(以下简称“滤泥”)的操作流程,把滤泥当成肥料的时代已经因为重金属污染而变成历史,填埋、焚烧等处置方法虽然也很有效,也因为需要占用大量土地或耗费能源,给污泥处置造成了很大的负担。随着小城镇污水处理厂越来越普及以后,我国处置滤泥的任务越来越重。随意丢弃或不按照规范填埋滤泥的事件经常发生,并且已给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危害。采用活性污泥法处理污水,理论上每分解IKg生化需氧量(BOD5)就会产生
0.45-0.55Kg的干污泥。因活性污泥中含有丰富的有机质和大量的氮、磷组份,1980年以前,国内将污水厂剩余活性污泥主要用作肥料。随着城市污水中重金属(如锌,铜,镍,铅,铬等)含量迅速增加,污水处理厂 的剩余活性污泥不再适合于用作肥料。一些发达国家已明文禁止剩余污泥用于改良土壤,城市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必须进行专门处置已是不争的事实。蚯蚓能将有机废弃物转化为肥沃的有机肥料。如果能利用蚯蚓作为接口技术有效处理城市污水厂的剩余污泥,则既能解决城市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的出路又可以净化环境。近年来,虽然利用蚯蚓处理污水厂剩余污泥的试验研究成果已经很多,但是,城市污水厂剩余污泥含水量大,污泥密实,透气性差,直接用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剩余活性污泥养殖蚯蚓,容易导致蚯蚓窒息死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处理城市污水厂剩余活性污泥的多功能蚯蚓养殖床。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多功能蚯蚓养殖床床体为深度为25-35cm,长度为45-55cm,宽为30_40cm的矩形框,四个壁和底部均有密集而均匀的孔径为0.5-1.0cm的通气孔;蚯蚓养殖床床层分四层从下到上依次为:干稻草层、滤泥下层、牛粪或猪粪层和滤泥上层,干稻草层为长度为2-3cm厚度为2-3cm的干稻草;滤泥下层为厚度5-lOcm的污泥;牛粪或猪粪层为厚度2-13cm的牛粪或猪粪;滤泥上层为5-lOcm厚的污泥;底部架空,离地高5_8cm0让蚯蚓自行进入多功能蚯蚓养殖床,使其适应床层内的环境条件以后,在蚯蚓的代谢繁殖过程中不断分解放置在床内的污泥和其它饲料,并生产大量的蚯蚓的粪便。这种蚯蚓养殖床可以叠层堆放,能够减少占地的空间。污泥被分解完以后,可以将整个单元床内的物料倒在筛网上,方便将蚯蚓、蚯蚓粪及未分解的稻草进行分离。本发明四个壁和底部均有密集而均匀的通气孔,很好地解决了养殖床层透气性问题,在框底部放置碎稻草还具有一定的缓冲、保水、通气作用。采用牛粪与滤泥按一定比例配置蚯蚓饲料,有利于降低饲料成本,也保证了蚯蚓养殖的安全。本发明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操作简单和易于维护,适用于养殖处理城市污水厂剩余污泥的蚯蚓。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装置示意图。图中标记:1-床体;2-床层,3-通气孔。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装置剖面示意图。图中标记:3-通气孔,4-干稻草层;5_滤泥下层;6_牛粪或猪粪层;7_滤泥上层。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
蚯蚓养殖床如图1所示,床体为长X宽X高=50X35X30 (cm)的塑料筐;四个壁和底部均有密集而均勻的孔径为0.6cm的通气孔,底部架空,离地高6cm, Φ丘蝴养殖床床层分四层从下到上依次为:干稻草层、滤泥下层、牛粪或猪粪层和滤泥上层,分5个方案配置各床层,床层各层配比及投放蚯蚓情况见表I。
权利要求
1.一种蚯蚓养殖床,其特征在于蚯蚓养殖床床体为深度为25-35cm,长度为45_55cm,宽为30-40cm的矩形框,四个壁和底部均有密集而均匀的孔径为0.5-1.0cm的通气孔;蚯蚓养殖床床层分四层从下到上依次为:干稻草层、滤泥下层、牛粪或猪粪层和滤泥上层,干稻草层为长度为2-3cm厚度为2-3cm的干稻草;滤泥下层为厚度5-lOcm的污泥;牛粪或猪粪层为厚度2-13cm的 牛粪或猪粪;滤泥上层为5-lOcm厚的污泥;底部架空,离地高5-8cm。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蚯蚓养殖床。蚯蚓养殖床的床体为深度为25-35cm,长度为45-55cm,宽为30-40cm的矩形框,四个壁和底部均有密集而均匀的孔径为0.5-1.0cm的通气孔;蚯蚓养殖床床层分四层从下到上依次为干稻草层、滤泥下层、牛粪或猪粪层和滤泥上层,干稻草层为长度为2-3cm厚度为2-3cm的干稻草;滤泥下层为厚度5-10cm的污泥;牛粪或猪粪层为厚度2-13cm的牛粪或猪粪;滤泥上层为5-10cm厚的污泥;底部架空,离地高5-8cm。本发明结构简单、制作成本低、操作简单和易于维护,适用于养殖处理城市污水厂剩余污泥的蚯蚓。
文档编号A23K1/18GK103070140SQ20131005693
公开日2013年5月1日 申请日期2013年2月24日 优先权日2013年2月24日
发明者刘康怀, 龙飞, 吴国恩 申请人:桂林理工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