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药剂组及一种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方法

文档序号:227188阅读:190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药剂组及一种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一种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药剂组,包括用于马铃薯种薯的a液、用于幼苗的b液和用于块茎形成期至收获期的c液;所述a液的原料包括有天麻根系提取液、MgCl2、NaH2PO4、紫萁小菇孢子以及黑麦芽提取液以及的去离子水;所述b液的原料包括有KH2PO4、延胡索酸、MgSO4、维生素B1、乙醇、乙酰水杨酸、去离子水;所述c液的原料包括甲霜灵锰锌、霜脲锰锌、乙醇以及去离子水。本发明针对马铃薯生长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分别采用了a、b、c液三种药剂的组合,以生物防治为主、化学药剂防治为辅,有效降低了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率。本发明原料易得,成本低廉,特别有利于在国内的广大农村推广。
【专利说明】一种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药剂组及一种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方法【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马铃薯病菌防治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药剂组及一种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方法。
【背景技术】
[0002]马铃薯晚疫病(Potato Late Bright)由致病疫霉引起,导致马铃薯莖叶死亡和块茎腐烂的一种毁灭性真菌病害。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在薯块中越冬。播种带菌薯块,导致不发芽或发芽后出土即死去,有的出土后成为中心病株,病部产生孢子囊借气流传播进行再侵染,形成发病中心,致该病由点到面,迅速蔓延扩大。病叶上的孢子囊还可随雨水或灌溉水渗入土中侵染薯块,形成病薯,成为翌年主要侵染源。
[0003]马铃薯晚疫病近年来就其发病造成的损失(10%_40%)和药剂防治费用总和超过稻瘟病和条锈病而列世界作物病害之首。马铃薯晚疫病在通常的气候条件下特别是在西南地区极易爆发。病菌喜日暖夜凉高湿条件,相对湿度95%以上、18~22°C条件下,有利于孢子囊的形成,冷凉(10~13°C,保持I~2小时)又有水滴存在,有利于孢子囊萌发产生游动孢子,温暖(24~25°C,持续5~8小时)有水滴存在,利于孢子囊直接产出芽管。因此多雨年份,空气潮湿或温暖多雾条件下发病重。种植感病品种,植株又处于开花阶段,只要出现白天22°C左右,相对湿度高于95%持续8小时以上,夜间10~13°C,叶上有水滴持续11~14小时的高湿条件,本病即可发生,发病后10~14天病害蔓延全田或引起大流行。
[0004]目前绝大多数生产用品种的均不同程度感抗晚疫病,一般是通过施用农药来进行防治,但通过施用农药一是费用较高,二是爆发后难以控制,三是过度施用造成环境污染。
`[0005]中国发明专利说明书CN200710066457.2公开了一种种薯处理控制马铃薯晚疫病的方法,其步骤是:(I)种薯处理:在马铃薯播种前1-3天,称取马铃薯种薯50-300kg/亩,切块,堆放在干燥的地方,摊平,厚度为10-15厘米;(2)称取58%的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1-6克/亩,溶解于0.5-2.5公斤干净水中;(3)用喷雾器将药液均匀喷洒在薯块上,至淋湿薯块为止,不翻动薯块,自然凉干;(4)2-10天后可以用于播种。
[0006]另外,中国发明专利说明书CN200810233504.2也公开了一种马铃薯晚播控制马铃薯晚疫病的方法,其步骤包括为:保持目前常规种植马铃薯的施肥及田间管理方法不变,其特征是:马铃薯晚播,7月中旬至8月上旬播种,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收获;起垄梅花塘种植,垄宽50-60cm,垄距60-70cm,垄上梅花型开塘,对角线塘距60_70cm。
[0007]上述两种发明技术一是播种前的种薯处理,二是农业防治方法中的延期播种以避开马铃薯在生长旺期遇上晚疫病的高发期。在生产上采用这两种方法都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几率。但也存在于可控制性比较差,风险较大。用药剂处理能杀死种薯上所带病菌,提高种薯的抗病能力。但是该预处理不能保证药剂均匀处理在种薯上,并且药剂的药效只能维持一段时间。此外,在生长期间由于外来病菌孢子的初侵染依然存在而造成发病得不到控制。而延期播种受气候影响十分明显,当气候变化则可能达不到应有的效果,防治效果不稳定。该两种处理基本都比较单一的从某一个环节来进行对马铃薯晚疫病的预防或者防治,如果操作失误的话将很难挽回晚疫病所造成的损害。

【发明内容】

[0008]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稳定、持久、低污染、成本低的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药剂组合。
[0009]本发明同时提供一种操作简单、成本低廉、低污染、效果良好的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方法。
[0010]一种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药剂组,包括用于马铃薯种薯的a液、用于幼苗的b液和用于块茎形成期至收获期的c液;
所述a液的原料包括有按重量计10-20份的天麻根系提取液、1-5份的MgCl2、2-8份的NaH2P04、0.3-0.7份紫萁小菇孢子以及1_2份黑麦芽提取液以及40-80份的去离子水;所述b液的原料包括有按重量计1-4份的ΚΗ2Ρ04、0.1-1份的延胡索酸、2-3份的MgS04、5-20份维生素B1、10-15份乙醇、0.01-0.07份乙酰水杨酸、20-80份去离子水;
所述c液的原料包括按重量计1-3份的甲霜灵锰锌、2-4份的霜脲锰锌、10-20份的乙醇以及70-100份去离子水。
[0011]紫萁小燕deefla osmundieola Zaflge)是伞菌目口蘑科小燕属的一种真菌,其通常与天麻共生,使之获得萌芽能力。通常来说紫萁小菇与马铃薯并无共生关系,但在天麻根系提取液的影响下,紫萁小菇的孢子能够在马铃薯块茎内萌发,并成为其内共生菌。经验证,感染紫萁小菇的马铃薯种薯,其抗晚疫病特性将增强,并且能够耐受光照不足、湿度较大的的环境。与此同时其成熟期的块茎数量、块茎淀粉含量等均与普通健康植株无明显区另O。发明人认为这一效果有一点的几率是紫萁小菇在马铃薯组织内与晚疫病的病原——致病疫霉产生拮抗作用,也有一定几率是紫萁小菇与马`铃薯共生时分泌的某些物质能够抑制致病疫霉的侵染。同时在本发明中`,紫萁小菇的孢子必须在天麻根系提取液的协效下才能对马铃薯种薯产生较大的侵染率,至于后期的抗病能力也显示与天麻根系提取液有一定关联性。因此发明人并不排除这一效果是紫萁小菇与天麻根系提取液中的某些内生微生物协效产生的。MgCl2和NaH2PO4均能有效提高紫萁小菇对种薯的侵染率。黑麦芽提取液能够在种薯萌芽前为紫萁小菇提供营养,促进孢子的萌发。
[0012]b液则能够在幼苗期促进侵染马铃薯内的紫萁小菇的扩增,使马铃薯苗内能够产生足量的紫萁小菇菌数。
[0013]c液则是在块茎形成期至收获期使用,所选用的甲霜灵锰锌、霜脲锰锌均为市售产品。由于马铃薯已与紫萁小菇共生,其抗晚疫病能力得到较大提升,故c液中有效成分浓度较低,只在防治晚疫病过程中起一补充作用。
[0014]本发明针对马铃薯生长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分别采用了 a、b、c液三种药剂的组合,以生物防治为主、化学药剂防治为辅,有效降低了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率。由于紫萁小菇与马铃薯形成了稳定的共生关系,故本发明的抗病效果持久、稳定,并无现有药剂药性随时间降低的问题,且不易使致病菌产生抗性。由于药剂中大多成分均为可降解且无毒的,大量使用能够解决现有的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同时,本发明的药剂组合原料易得,成本低廉,特别有利于在国内的广大农村推广。
[0015]所述天麻根系提取液为按重量计10-20份的天麻根系除去泥土,并将其粉碎为0.1-0.8mm的小段后浸泡于30-90份的去离子水,采用旋转式摇床以100_250r/min的转速震荡15分钟制得;所述黑麦芽提取液为将黑麦芽置于与之重量比为1:1的去离子水中以100°C熬煮60-100min后,过滤所得的滤液。
[0016]所述a液的制备方法为将所述天麻根系提取液、MgCl2、NaH2P04、紫萁小菇孢子加入所述去离子水中搅拌均匀,并使水温维持在25-35°C,静置30-60min后,加入所述黑麦芽提取液;
所述a液必须现配现用,且要将紫萁小菇孢子加入含有天麻根系提取液、MgCl2、NaH2P04的溶液中活化,使之能够快速地侵染种薯。在使用前才添加所述的黑麦芽提取液,因黑麦芽提取液营养成分较丰富,若添加过早容易使a液变质、失效。
[0017]所述b液的制备方法为将去离子水加热至40_50°C后,向其加入所述KH2PO4、延胡索酸、MgSO4、维生素B1、乙醇、乙酰水杨酸,搅拌至各原料充分溶解。
[0018]c液则是直接将各种原料混合即可使用。
[0019]一种防止马铃薯晚疫病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种薯播种:播种前将种薯置于15-20°C的环境中,每10-15小时将其浸入所述a液中20-30min,直至种薯出芽;
播种前将大于50g的种薯分切为20-30g的薯块,每个薯块均带有芽眼;
选取前茬作物为非茄科作`物的田地,并在田地上挖掘出深度3-5cm、间距为15cm的坑,将所述薯块置于坑中并填入泥土,并使所述芽眼露出泥土表面;
幼苗培育:待芽眼长出的幼苗长度为3-5cm后,每2天向幼苗及其周围的土壤喷洒所述b液,直至其长度大于20cm ;每10平方米的田地每次喷洒0.5-0.8L b液;
在块茎形成期至收获期之间若当地降雨量超过15mm/24h,且降雨时间超过12小时,即向田地喷洒所述c液,直至降雨停止后3天;每日喷洒c液I次,每次喷洒0.3-0.8L/10m2。
[0020]将种薯浸入a液中,能够使其充分吸收a液,此后再让种薯置于15_20°C的环境中,有助于紫萁小菇孢子在种薯内萌发。
[0021]若太早喷洒b液,由于幼苗内的紫萁小菇孢子尚未完全进入对数增殖期,将造成药液的浪费。而喷洒时机太迟,则影响紫萁小菇菌体在幼苗内的扩增,使之在这一时期容易被致病疫霉侵染。
[0022]c液则只在晚疫病容易爆发的阴雨天气下使用。因使用a液与b液处理的马铃薯抗病能力有长足的提升,故在整个生长期基本不适用常规化学药剂防止疫病。但为进一步防止晚疫病的爆发,在阴雨天气时对马铃薯使用少量的c液,进一步巩固农田的抗病效果。
[0023]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针对马铃薯生长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分别采用了 a、b、c液三种药剂的组合,以生物防治为主、化学药剂防治为辅,有效降低了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病率。由于紫萁小菇与马铃薯形成了稳定的共生关系,故本发明的抗病效果持久、稳定,并无现有药剂药性随时间降低的问题,且不易使致病菌产生抗性。由于药剂中大多成分均为可降解且无毒的,大量使用能够解决现有的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同时,本发明的药剂组合原料易得,成本低廉,特别有利于在国内的广大农村推广。[0024]2.本发明针对马铃薯各个生长时期的特性,分别施以不用的药剂。整个种植过程与马铃薯的生长时期相适应,无需调整种植时机,操作简便且可控性高。同时采用本发明的方法具有广泛的气候及地域适应性,其生长不受气候影响,有利于在幅员宽广的国内推广。
[0025]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药剂组,包括用于马铃薯种薯的a液、用于幼苗的b液和用于块茎形成期至收获期的c液;
所述a液的原料包括有按重量计15份的天麻根系提取液、3份的MgCl2、4份的NaH2P04、
0.5份紫萁小菇孢子以及1.1份黑麦芽提取液以及70份的去离子水;
所述b液的原料包括有按重量计3份的KH2P04、0.8份的延胡索酸、2.7份的MgS04、16份维生素B1、12份乙醇、0.03份乙酰水杨酸、60份去离子水;
所述c液的原料包括按重量计1.3份的甲霜灵锰锌、2.5份的霜脲锰锌、14份的乙醇以及90份去离子水。
[0027]所述天麻根系提取液为按重量计17份的天麻根系除去泥土,并将其粉碎为0.6mm的小段后浸泡于75份的去离子水,采用旋转式摇床以150r/min的转速震荡15分钟制得;所述黑麦芽提取液为将黑麦芽置于与之重量比为1:1的去离子水中以100°C熬煮90min后,过滤所得的滤液。
[0028]所述a液的制备方法为将所述天麻根系提取液、MgCl2、NaH2P04、紫萁小菇孢子加入所述去离子水中搅拌均匀,并使水温维持在26°C,静置55min后,加入所述黑麦芽提取液;
所述b液的制备方法为将去离子水加热至45°C后,向其加入所述KH2PO4、延胡索酸、MgSO4、维生素B1、乙醇、乙酰水杨酸,搅拌至各原料充分溶解。
[0029]实施例2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药剂组,包括用于马铃薯种薯的a液、用于幼苗的b液和用于块茎形成期至收获期的c液;
所述a液的原料包括有按重量计20份的天麻根系提取液、1份的MgCl2、2份的NaH2PO4, -0.7份紫萁小菇孢子以及1份黑麦芽提取液以及80份的去离子水;
所述b液的原料包括有按重量计1份的KH2PO4U份的延胡索酸、2份的MgS04、20份维生素BlUO份乙醇、0.07份乙酰水杨酸、20份去离子水;
所述c液的原料包括按重量计3份的甲霜灵锰锌、2份的霜脲锰锌、20份的乙醇以及70份去离子水。
[0030]所述天麻根系提取液为按重量计20份的天麻根系除去泥土,并将其粉碎为0.1mm的小段后浸泡于90份的去离子水,采用旋转式摇床以lOOr/min的转速震荡15分钟制得;所述黑麦芽提取液为将黑麦芽置于与之重量比为1:1的去离子水中以100°C熬煮IOOmin后,过滤所得的滤液。
[0031]所述a液的制备方法为将所述天麻根系提取液、MgCl2、NaH2P04、紫萁小菇孢子加入所述去离子水中搅拌均匀,并使水温维持在25°C,静置60min后,加入所述黑麦芽提取液;所述b液的制备方法为将去离子水加热至40°C后,向其加入所述KH2PO4、延胡索酸、MgSO4、维生素B1、乙醇、乙酰水杨酸,搅拌至各原料充分溶解。
[0032]实施例3
一种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药剂组,包括用于马铃薯种薯的a液、用于幼苗的b液和用于块茎形成期至收获期的c液;
所述a液的原料包括有按重量计10份的天麻根系提取液、5份的MgCl2、8份的NaH2P04、
0.7份紫萁小菇孢子以及1份黑麦芽提取液以及80份的去离子水;
所述b液的原料包括有按重量计4份的KH2P04、0.1份的延胡索酸、2份的MgS04、5份维生素B1、15份乙醇、0.01份乙酰水杨酸、80份去离子水;
所述c液的原料包括按重量计1份的甲霜灵锰锌、4份的霜脲锰锌、10份的乙醇以100份去离子水。
[0033]所述天麻根系提取液为按重量计10份的天麻根系除去泥土,并将其粉碎为0.8mm的小段后浸泡于30份的去离子水,采用旋转式摇床以250r/min的转速震荡15分钟制得;所述黑麦芽提取液为将黑麦芽置于与之重量比为1:1的去离子水中以100°C熬煮60min后,过滤所得的滤液。
[0034]所述a液的制备方法为将所述天麻根系提取液、MgCl2、NaH2P04、紫萁小菇孢子加入所述去离子水中搅拌均匀,并使水温维持在35°C,静置30min后,加入所述黑麦芽提取液;
所述b液的制备方法为将去离子水加热至50°C后,向其加入所述KH2PO4、延胡索酸、MgSO4、维生素B1、乙醇、乙酰水杨酸,搅拌至各原料充分溶解。
[0035]实施例4
一种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药剂组,包括用于马铃薯种薯的a液、用于幼苗的b液和用于块茎形成期至收获期的c液;
所述a液的原料包括有按重量计19份的天麻根系提取液、1.9份的MgCl2、5.9份的NaH2P04、0.6份紫萁小菇孢子以及1.3份黑麦芽提取液以及69份的去离子水;
所述b液的原料包括有按重量计3.9份的KH2P04、0.3份的延胡索酸、3份的MgS04、18份维生素Bl、14份乙醇、0.02份乙酰水杨酸、77份去离子水;
所述c液的原料包括按重量计1份的甲霜灵锰锌、2份的霜脲锰锌、15份的乙醇以及75份去离子水。
[0036]所述天麻根系提取液为按重量计11份的天麻根系除去泥土,并将其粉碎为0.8mm的小段后浸泡于34份的去离子水,采用旋转式摇床以200r/min的转速震荡15分钟制得;所述黑麦芽提取液为将黑麦芽置于与之重量比为1:1的去离子水中以100°C熬煮95min后,过滤所得的滤液。
[0037]所述a液的制备方法为将所述天麻根系提取液、MgCl2、NaH2P04、紫萁小菇孢子加入所述去离子水中搅拌均匀,并使水温维持在30°C,静置55min后,加入所述黑麦芽提取液;
所述b液的制备方法为将去离子水加热至48°C后,向其加入所述KH2PO4、延胡索酸、MgSO4、维生素B1、乙醇、乙酰水杨酸,搅拌至各原料充分溶解。
[0038]实施例5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药剂组,包括用于马铃薯种薯的a液、用于幼苗的b液和用于块茎形成期至收获期的c液;所述a液的原料包括有按重量计13份的天麻根系提取液、3份的MgCl2、4份的NaH2P04、
0.7份紫萁小菇孢子以及1.4份黑麦芽提取液以及70份的去离子水;
所述b液的原料包括有按重量计1份的KH2P04、0.1份的延胡索酸、3份的MgS04、9份维生素B1、12份乙醇、0.02份乙酰水杨酸、35份去离子水;
所述c液的原料包括按重量计3份的甲霜灵锰锌、4份的霜脲锰锌、16份的乙醇以及70份去离子水。
[0039]天麻根系提取液为按重量计18份的天麻根系除去泥土,并将其粉碎为0.6mm的小段后浸泡于60份的去离子水,采用旋转式摇床以130r/min的转速震荡15分钟制得;所述黑麦芽提取液为将黑麦芽置于与之重量比为1:1的去离子水中以100°C熬煮SOmin后,过滤所得的滤液。
[0040]所述a液的制备方法为将所述天麻根系提取液、MgCl2、NaH2P04、紫萁小菇孢子加入所述去离子水中搅拌均匀,并使水温维持在33°C,静置50min后,加入所述黑麦芽提取液;
所述b液的制备方法为将去离子水加热至43°C后,向其加入所述KH2PO4、延胡索酸、MgSO4、维生素B1、乙醇、乙酰水杨酸,搅拌至各原料充分溶解。
[0041]实施例6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方法,其选用了实施例1所提供的防止马铃薯晚疫病药剂组。
[0042]本实施例包括以下步骤:
种薯播种:播种前将种薯置`于18°C的环境中,每12小时将其浸入所述a液中25min,直至种薯出芽;
播种前将大于50g的种薯分切为15g的薯块,每个薯块均带有芽眼;
选取前茬作物为非茄科作物的田地,并在田地上挖掘出深度4cm、间距为15cm的坑,将所述薯块置于坑中并填入泥土,并使所述芽眼露出泥土表面;本实施例中共种植I公顷幼苗培育:待芽眼长出的幼苗长度为4cm后,每2天向幼苗及其周围的土壤喷洒所述b液,直至其长度为30cm ;每10平方米的田地每次喷洒0.6 L b液;
在块茎形成期至收获期之间若当地降雨量超过15mm/24h,且降雨时间超过12小时,即向田地喷洒所述c液,直至降雨停止后3天;每日喷洒c液I次,每次喷洒0.6L/10m2。
[0043]马铃薯种植期间的灌溉、施肥方法均与现有技术一致。
[0044]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方法,其选用了实施例2所提供的防止马铃薯晚疫病药剂组。
[0045]包括以下步骤:
种薯播种:播种前将种薯置于15°C的环境中,每15小时将其浸入所述a液中20min,直至种薯出芽;
播种前将大于50g的种薯分切为30g的薯块,每个薯块均带有芽眼;
选取前茬作物为非茄科作物的田地,并在田地上挖掘出深度3cm、间距为15cm的坑,将所述薯块置于坑中并填入泥土,并使所述芽眼露出泥土表面;本实施例中共种植I公顷马铃薯。
[0046]幼苗培育:待芽眼长出的幼苗长度为5cm后,每2天向幼苗及其周围的土壤喷洒所述b液,直至其长度大于20cm ;每10平方米的田地每次喷洒0.5L b液;
在块茎形成期至收获期之间若当地降雨量超过15mm/24h,且降雨时间超过12小时,即向田地喷洒所述c液,直至降雨停止后3天;每日喷洒c液I次,每次喷洒0.8L/10m2。
[0047]马铃薯种植期间的灌溉、施肥方法均与现有技术一致。
[0048]实施例8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方法,其选用了实施例3所提供的防止马铃薯晚疫病药剂组。
[0049]包括以下步骤:
种薯播种:播种前将种薯置于20°C的环境中,每10小时将其浸入所述a液中30min,直至种薯出芽;
播种前将大于50g的种薯分切为20g的薯块,每个薯块均带有芽眼;
选取前茬作物为非茄科作物的田地,并在田地上挖掘出深度5cm、间距为15cm的坑,将所述薯块置于坑中并填入泥土,并使所述芽眼露出泥土表面;
幼苗培育:待芽眼长出的幼苗长度为3-5cm后,每2天向幼苗及其周围的土壤喷洒所述b液,直至其长度大于20cm ;每10平方米的田地每次喷洒0.5L b液;
在块茎形成期至收获期之间若当地降雨量超过15mm/24h,且降雨时间超过12小时,即向田地喷洒所述c液,直至降雨停止后3天;每日喷洒c液I次,每次喷洒-0.8L/10m2。
[0050]马铃薯种植期间的 灌溉、施肥方法均与现有技术一致。
[0051]实施例9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方法,其选用了实施例4所提供的防止马铃薯晚疫病药剂组。
[0052]其步骤与实施例8 一致。
[0053]实施例10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马铃薯晚疫病防治方法,其选用了实施例5所提供的防止马铃薯晚疫病药剂组。
[0054]其步骤与实施例1 一致。
[0055]对比例I
本对比例提供一种马铃薯种植方法,其种薯播种前浸泡于紫萁小菇孢子悬液30分钟。
[0056]其余操作与现有技术一致。
[0057]所述紫萁小菇孢子悬液为将重量为1-3份的紫萁小菇孢子加入40-60份的水中,搅拌均匀制得。
[0058]本对比例共种植I公顷马铃薯。
[0059]对比例2
本对比例提供一种马铃薯种植方法,在块茎形成期至收获期每2日喷洒实施例中的c液,每10平方米喷洒1L。其种薯播种前浸泡于清水中30分钟。
[0060]其余操作与现有技术一致。
[0061]上述实施例与对比例均在2013年8月I日进行,并对各例进行单盲采集数据。从种薯种植5日后起,每5日对实施例及对比例的马铃薯植株进行染病情况调查。
[0062]马铃薯晚疫病病害调查标准如下表所示:
【权利要求】
1.一种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药剂组,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马铃薯种薯的a液、用于幼苗的b液和用于块茎形成期至收获期的c液; 所述a液的原料包括有按重量计10-20份的天麻根系提取液、1-5份的MgCl2、2-8份的NaH2P04、0.3-0.7份紫萁小菇孢子以及1_2份黑麦芽提取液以及40-80份的去离子水;所述b液的原料包括有按重量计1-4份的ΚΗ2Ρ04、0.1-1份的延胡索酸、2-3份的MgS04、5-20份维生素B1、10-15份乙醇、0.01-0.07份乙酰水杨酸、20-80份去离子水; 所述c液的原料包括按重量计1-3份的甲霜灵锰锌、2-4份的霜脲锰锌、10-20份的乙醇以及70-100份去离子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药剂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天麻根系提取液为按重量计10-20份的天麻根系除去泥土,并将其粉碎为0.1-0.8mm的小段后浸泡于30-90份的去离子水,采用旋转式摇床以100-250r/min的转速震荡15分钟制得;所述黑麦芽提取液为将黑麦芽置于与之重量比为1:1的去离子水中以100°c熬煮60-100min后,过滤所得的滤液。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药剂组,其特征在于:所述a液的制备方法为将所述天麻根系提取液、MgCl2, NaH2P04、紫萁小菇孢子加入所述去离子水中搅拌均匀,并使水温维持在25-35°C,静置30-60min后,加入所述黑麦芽提取液; 所述b液的制备方法为将去离子水加热至40-50°C后,向其加入所述KH2PO4、延胡索酸、MgSO4、维生素B1、乙醇、乙酰水杨酸,搅拌至各原料充分溶解。
4.一种防止马铃薯晚疫病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种薯播种:播种前将种薯置于15-20°C的环境中,每10-15小时将其浸入所述a液中20-30min,直至种薯出芽; 播种前将大于50g的种薯分切为20-30g的薯块,每个薯块均带有芽眼; 选取前茬作物为非茄科作物的田地,并在田地上挖掘出深度3-5cm、间距为15cm的坑,将所述薯块置于坑中并填入泥土,并使所述芽眼露出泥土表面; 幼苗培育:待芽眼长出的幼苗长度 为3-5cm后,每2天向幼苗及其周围的土壤喷洒所述b液,直至其长度大于20cm ;每10平方米的田地每次喷洒0.5-0.8L b液; 在块茎形成期至收获期之间若当地降雨量超过15mm/24h,且降雨时间超过12小时,即向田地喷洒所述c液,直至降雨停止后3天;每日喷洒c液I次,每次喷洒0.3-0.8L/10m2。
【文档编号】C05G3/00GK103755433SQ201310675173
【公开日】2014年4月30日 申请日期:2013年12月13日 优先权日:2013年12月13日
【发明者】杨惠聪, 郭宏洲, 陈心宇, 刘美龙 申请人:刘美龙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