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组装种植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947阅读:19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立体组装种植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种植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立体组装种植系统。
背景技术
立体组装种植系统一般包括用于种植植物的多个种植槽、用于固定所述种植槽的组合支撑架及用于给植物供水灌溉的供水系统,其中组合支撑架包括竖立支撑体及横向支撑杆,种植槽安装于横向支撑杆上并且于组合支撑架上在竖直方向上层叠间隔设置;现有的立体组装种植系统,其横向支撑杆与竖立支撑体之间的连接通常通过焊接等方式来固定连接,倘若需要更换种植植物种类时,需连同种植槽一起更换,此时也通常需要拆卸横向支撑杆,此种焊接固定的方式不便于横向支撑杆的拆卸及种植槽的更换;进一步地,不同植物其高矮不一,各种植槽之间的间隔需要根据不同的植物而调整,现有的立体组装种植系统,其横向支撑杆的安装高度调节不便。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便于拆换种植槽及调节其安装高度的立体组装种植系统。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立体组装种植系统,包括组合支撑架和至少一个种植槽,所述组合支撑架包括竖立支撑体和设于所述竖立支撑体上的至少两根横向支撑杆,所述种植槽设于所述横向支撑杆上,所述横向支撑杆与所述竖立支撑体之间通过连接组件可拆卸连接。具体地,所述组合支撑架还包括设于所述竖立支撑体上端的至少两根上横梁,所述连接组件包括挂设于所述上横梁上的至少四个挂连件,所述挂连件上设有多个高度不同的安装位,所述横向支撑杆的两端分别可拆卸安装于同一侧的两所述挂连件的安装位中。更具体地,所述挂连件包括挂钩和与所述挂钩相连的多个可拆卸连接的单元挂连体,所述安装位设于所述单元挂连体上,所述单元挂连体与所述竖立支撑体固定连接。具体地,所述安装位为设于所述单元挂连体上的通孔组,所述横向支撑杆通过锁紧件与所述通孔组连接。更具体地,所述安装位为设于所述单元挂连体侧部的卡槽,所述横向支撑杆的两端挂设于所述卡槽中。具体地,所述横向支撑杆的外端部还设有防止所述横向支撑杆从所述卡槽中脱出的倒钩。具体地,所述组合支撑架还包括设于所述竖立支撑体上端的至少两根上横梁和至少两根下横梁,所述连接组件包括两端分别连接于同一侧的所述上横梁和下横梁上的至少四根绳索,所述横向支撑杆的两端分别通过紧固组件固定于所述绳索上。更具体地,所述种植槽为V形槽,包括第一槽板及第二槽板,所述第一槽板和第二槽板的外边缘处设有与所述横向支撑杆相挂的挂钩体。[0012]具体地,所述第一槽板与所述第二槽板的接合处设置有多个渗水孔。更具体地,还包括供水系统,所述供水系统包括水槽、设于所述水槽中的水泵以及与所述水泵连接的用于将水浇到各所述种植槽的管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立体组装种植系统,其通过设置连接组件将横向支撑杆与组合支撑架的竖立支撑体连接起来,使得横向支撑杆与竖立支撑体之间便于拆卸和安装,从而方便用户更替安装于横向支撑杆上的种植槽及种植槽内的种植植物;进一步地,连接组件上设置有多个安装位,使得各横向支撑杆的安装高度及间隔距离可调整,从而适应了不同种植槽安装高度及间隔距离的需要,也就使得用户可较方便地更替种植不同种类的植物。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立体组装种植系统的示意图;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连接组件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挂钩的示意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挂钩与组合支撑架的上横梁连接的局部示意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单元挂连体与单元挂连体连接的示意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单元挂连体与横向支撑杆连接的示意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单元挂连体与连接头连接的示意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头的示意图;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单元挂连体与设有预埋件的墙体连接的示意图;图10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单元挂连体与横向支撑杆连接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图1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连接组件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图1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图11中的连接组件与横向支撑杆连接的示意图;图13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植槽与横向支撑杆连接的实施例的示意图;图14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另一种植槽与横向支撑杆连接的实施例的示意图;图1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补丁连接件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如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立体组装种植系统的示意图,其包括组合支撑架I和至少一个种植槽2,组合支撑架I包括竖立支撑体11和设于竖立支撑体11上的至少两根横向支撑杆12,种植槽2设于横向支撑杆12上,横向支撑杆12与竖立支撑体11之间通过连接组件4可拆卸连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立体组装种植系统,其通过设置连接组件将横向支撑杆与竖立支撑体连接起来,使得横向支撑杆便于从组合支撑架上拆卸,从而方便用户更换种植槽及种植槽内的植物。[0033]组合支撑架I还包括设于竖立支撑体11上端的至少两根上横梁13,连接组件4包括挂设于上横梁13上的至少四个挂连件41,挂连件41上设有多个高度不同的安装位,以使得在安装时可选择不同高度来安装,横向支撑杆12的两端分别可拆卸安装于同一侧的两挂连件41的安装位中,具体地,本实施例中,竖立支撑体11为竖立支撑杆。如图2-4所示,挂连件41包括挂钩411和与挂钩411相连的多个可拆卸连接的单元挂连体412,所述安装位设于单元挂连体412上,单元挂连体412与竖立支撑体固定连接。具体地,挂钩411包括一具有半圆形缺口的基体4111及连接于基体4111上并与基体4111的半圆形缺口围合构成圆孔的半圆环体4112,半圆环体4112其两端部分别与基体4111通过螺丝连接,基体4111与半圆环体4112围合的圆孔供组合支撑架顶端的上横梁13穿设,从而连接组件4可钩挂于组合支撑架上;当然,半圆环体4112与基体4111之间还可以通过锁扣的方式扣合于组合支撑架的上横梁13上,锁扣的方式可采取现有技术中常用的锁扣结构。具体地,所述安装位为设于单元挂连体412上的通孔组,横向支撑杆12通过锁紧件与所述通孔组连接。如图5所示,所述通孔组包括用于各单元挂连体412相互串接的第一连接孔4121及用于与竖立支撑体或单元挂连体412连接的第二连接孔4122,各单元挂连体412通过将螺丝等锁紧件穿设于第一连接孔4121中从而串接起来,此种串接的方式可根据支撑架的高度而选择串接的数目,方便用户选用;而用螺丝等锁紧件可将第二连接孔4122与组合支撑架的竖立支撑体连接起来。具体地,如图5-6所示,各单元挂连体412上还设有与横向支撑杆12连接的第三连接孔4123,此种设计适用于组合支撑架为框架结构的情况,例如如图1所示的框架式组合支撑架,先将横向支撑杆12与单元挂连体412连接后,再将单元挂连体412与组合支撑架的竖立支撑体连接;具体地,横向支撑杆12与单元挂连体412之间的连接可通过螺丝等锁紧件来连接。如图7-8所示,给出了单元挂连体412与组合支撑架的竖立支撑体11连接的示例图,待各单元挂连体412与横向支撑杆连接好后,将单元挂连体412通过连接头5与竖立支撑体11连接,连接头5为一具有连接杆通道51及连接耳片52的连接卡件,其上还设有穿设固定螺钉6等锁紧件的通孔53,即先用螺丝将连接头5与竖立支撑体11固定,然后将单元挂连体412与连接头5通过将螺钉穿设在通孔53中来固定,此时,单元挂连体412上的第二连接孔4122与通孔53正对,第二连接孔4122与单元挂连体412连接,这样,便可达到将各横向支撑杆与竖立支撑体固定的目的。当然,作为另一实施方式,如图9所示,单元挂连体412也可与竖立支撑体通过螺钉等锁紧件直接固定,此种结构适用于组合支撑架为设置有预埋件的墙体9等类似的情形,即用螺钉将单元挂连体412与墙体9上的预埋件直接连接起来,此时因墙体上已设有预埋件故无需借助连接头来连接。作为另一实施方式,单元挂连体与横向支撑杆的连接可通过卡接的方式来实现,如图10所示,此时,安装位可为设于单元挂连体侧部的卡槽4124,横向支撑杆12的两端挂设于卡槽4124中,相应地,横向支撑杆12的外端部设有防止横向支撑杆12从卡槽4124中脱出的倒钩121,此种连接方式较为简便,也无需借助螺钉等锁紧件来连接。如图11-12所示,给出了本实用新型连接组件4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此时,组合支撑架包括设于竖立支撑体上端的至少两根上横梁13和至少两根下横梁14,连接组件4包括两端分别连接于同一侧的上横梁13和下横梁14上的至少四根绳索41a及将绳索41a与横向支撑杆12固定的紧固组件42a,绳索41a两端分别与上横梁13和下横梁14固定,紧固组件42a包括套设于绳索41a上的固定套42al及将固定套42al与绳索41a紧定的螺钉42a2,固定套42al —端与横向支撑杆12连接,螺钉42a2将固定套42al的另一端与绳索41a紧定固定,这样便可将横向支撑杆12与绳索41a固定住,此种连接方式亦较便于种植槽及种植槽内植物的更替,从而方便用户使用。具体地,绳索可使用钢丝绕制而成,其强度较高,螺钉42a2可通过绳索的缝隙处穿入固定。本实用新型中,如图13-14所示,种植槽2为V形槽,其包括第一槽板21及第二槽板22,第一槽板21和第二槽板22的外边缘处设有与横向支撑杆12相挂的挂钩体(图未示),从而种植槽2便可钩挂于横向支撑杆12上。第一槽板21与第二槽板22于接合处弯折,这样便可构成一弯折的种植槽,由于种植槽2内的种植基体为纱布所包裹,再加上植物根系的吸附作用,故即使该种植槽没有设置侧板,种植基体也不会从该种植槽内滑落。具体实施时,第一槽板21的宽度可与第二槽板22的宽度相等(如图10所示),也可小于第二槽板22的宽度(如图11所示);第一槽板21与第二槽板22均水平设置,且第一槽板21与第二槽板22的结合处开设有多个渗水孔(图未示),这样可防止水从种植槽的侧面渗流,且位于高层的种植槽便可将多余水份渗漏给低层的种植槽,从而既可起到节约水资源的作用,也可给低层的种植槽实现循环渗灌,减轻工作人员的劳动量。如图13-15所示,该立体组装种植系统还包括供水系统3,具体地,供水系统3包括位于组合支撑架I底部的水槽31及位于水槽31中的水泵32,还包括与水泵32连接的用于将水浇到各种植槽内的管路33,水槽31可钩挂于横向支撑杆12上,当第一槽板21的宽度小于第二槽板22的宽度时,相应地,与第二槽板22的端部相对的连接组件4的安装高度要高于与第一槽板21的端部相对的连接组件,则两组连接组件将会产生高度差,若此时水槽21仍水平安装于横向支撑杆上,则可通过在第二槽板22的底部连接补丁单元连接件44以弥补两连接组件的高度差,从而保证水槽31可水平安装;补丁单元连接件44上设有与单元连接件相连接的连通孔441及与横向支撑杆12连接的连通孔442,补丁单元连接件44的数目可根据两组连接组件的高度差而灵活选用。如图1所示,给出了供水系统3的另一实施方式,其包括位于组合支撑架I底部的水槽31及位于水槽中的水泵32,还包括与水泵32连接的管路33,管路33的出水口通向种植槽;此时,水槽31未与横向支撑杆12连接。优选地,在上述供水系统的各实施例中,管路33的出水口可只通向高层的种植槽,这样只需向高层种植槽内抽水,低层的种植槽通过高层种植槽的渗水孔的渗水灌溉即可,从而可最大程度的节约人力、物力;当然,管路33上也可设置多个出水口通向位于不同高度的种植槽内,具体可根据种植植物的品种及特性不同而设置。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或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立体组装种植系统,包括组合支撑架和至少一个种植槽,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支撑架包括竖立支撑体和设于所述竖立支撑体上的至少两根横向支撑杆,所述种植槽设于所述横向支撑杆上,所述横向支撑杆与所述竖立支撑体之间通过连接组件可拆卸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组装种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支撑架还包括设于所述竖立支撑体上端的至少两根上横梁,所述连接组件包括挂设于所述上横梁上的至少四个挂连件,所述挂连件上设有多个高度不同的安装位,所述横向支撑杆的两端分别可拆卸安装于同一侧的两所述挂连件的安装位中。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立体组装种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挂连件包括挂钩和与所述挂钩相连的多个可拆卸连接的单元挂连体,所述安装位设于所述单元挂连体上,所述单元挂连体与所述竖立支撑体固定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立体组装种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位为设于所述单元挂连体上的通孔组,所述横向支撑杆通过锁紧件与所述通孔组连接。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立体组装种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位为设于所述单元挂连体侧部的卡槽,所述横向支撑杆的两端挂设于所述卡槽中。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立体组装种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支撑杆的外端部还设有防止所述横向支撑杆从所述卡槽中脱出的倒钩。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组装种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组合支撑架还包括设于所述竖立支撑体上端的至少两根上横梁和至少两根下横梁,所述连接组件包括两端分别连接于同一侧的所述上横梁和下横梁上的至少四根绳索,所述横向支撑杆的两端分别通过紧固组件固定于所述绳索上。
8.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立体组装种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种植槽为V形槽,包括第一槽板及第二槽板,所述第一槽板和第二槽板的外边缘处设有与所述横向支撑杆相挂的挂钩体。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立体组装种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槽板与所述第二槽板的接合处设置有多个渗水孔。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立体组装种植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供水系统,所述供水系统包括水槽、设于所述水槽中的水泵以及与所述水泵连接的用于将水浇到各所述种植槽的管路。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适用于种植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立体组装种植系统,包括组合支撑架和至少一个种植槽,所述组合支撑架包括竖立支撑体和设于所述竖立支撑体上的至少两根横向支撑杆,所述种植槽设于所述横向支撑杆上,所述横向支撑杆与所述竖立支撑体之间通过连接组件可拆卸连接。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立体组装种植系统,其在横向支撑杆与组合支撑架的竖立支撑体之间设置可拆卸的连接组件,该连接组件的设置使得横向支撑杆与竖立支撑体之间便于拆卸和安装,从而也就方便用户拆装安装于横向支撑杆上的种植槽,与现有技术中横向支撑杆与竖立支撑体之间通常为固定连接相比,其为用户更替种植槽及种植槽内的植物种类提供了极大方便。
文档编号A01G9/02GK203027805SQ20132003960
公开日2013年7月3日 申请日期2013年1月24日 优先权日2013年1月24日
发明者刘春常 申请人:刘春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