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耕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微耕机,在扶手架(1)前端横段的底部固定齿板(4),卡销(5)卡入齿板其中的一个卡槽(4a)中,该卡销(5)设置在手扳(6)上,手扳(6)的前端与底座(3a)铰接;扶手座(3)前端的底部套入定位柱(10),在立管座(11)的顶板(11a)上开有多个定位孔(11b),提升杆(13)的下端伸入定位管(12)中,并与伸缩头(14)的上端连接,伸缩头(14)的下端插入其中的一个定位孔(11b)中。本实用新型能够根据需要调节扶手架的上下高度及左右位置,操作既便捷又可靠;本实用新型安装及维护便捷,一方面动力损耗小,传动效率高,抗冲击能力强;另一方面,传动平稳、可靠,能有效防止齿轮或箱体被打坏。
【专利说明】微耕机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属于农业机械【技术领域】,具体地说,特别涉及一种微耕机。
【背景技术】
[0002]为了方便不同高度的人进行操作,微耕机上的扶手一般都能根据需要调整上下高度;而为了适应不同场合的操作需要,扶手还能根据需要调整左右位置。现有的微耕机扶手都是通过两个齿盘机构来分别调节上下高度及左右位置的,不仅结构较为复杂,生产成本高,而且调节操作的便捷性及可靠性较差。
[0003]另外,微耕机传动箱内的主动轴与输出轴之间通常采用链条来传递动力,不仅结构复杂、成本高、安装维修困难,而且动力损耗较大,传动效率低,抗冲击能力小,链条还容易拉长、变形甚至拉断,使得箱体具有被打坏的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操控方便、可靠的微耕机。
[0005]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微耕机,包括扶手架(I)、护罩(2)、扶手座(3)、立管座(11)、动力大架(18)、传动箱(19)、动力总成(20)和阻力棒(21),所述护罩(2)固定设置于扶手座(3 )的尾端,在扶手座(3 )前端的下方设有立管座(11)该立管座(11)安装于传动箱(19)的顶部,所述传动箱(19)的箱体与动力大架(18)的后端相固定,在动力大架
(18)上支撑动力总成(20 ),动力总成(20 )通过皮带轮机构与传动箱(19 )连接,在所述传动箱(19)的后方安装阻力棒(21),传动箱(19)下端的两侧对称安装行走轮(22)或耕刀,其关键在于:所述扶手架(I)前端的横段从护罩(2)中通过,扶手架(I)前端的横段与护罩(2)相铰接,并在扶手架(I)前端横段的底部固定有齿板(4),该齿板(4)的下端开有多个按圆弧分布的卡槽(4a),卡销(5)卡入其中的一个卡槽(4a)中,该卡销(5)设置在手扳(6)上,手扳(6)的前端与扶手座(3)后端的底座(3a)相铰接,在所述卡销(5)与扶手座(3)之间设有拉簧(7),该拉簧(7)的一端与卡销(5)挂接,拉簧(7)的另一端与扶手座(3)的尾端相挂接;
[0006]所述扶手座(3)前端的底部套入定位柱(10),两者间隙配合,定位柱(10)垂直固定于立管座(11)的顶板(Ila)上,并在顶板(Ila)上开有多个按圆周均勻分布的定位孔(11b),在所述扶手座(3)前端的前方设置定位管(12),提升杆(13)的下端伸入定位管(12)中,并与伸缩头(14)的上端连接,所述伸缩头(14)的下端插入其中的一个定位孔(Ilb)中,在所述提升杆(13)上套设有压簧(15),该压簧(15)的下端与伸缩头(14)的顶面抵接,压簧
(15)的上端与定位管(12)顶部固定的挡片(16)相抵接。
[0007]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卡销卡入其中的一个卡槽中,对扶手架进行定位,拉簧在其弹力的作用下使卡销与齿板卡接紧密,以防止扶手架发生晃动。当需要调节扶手上下高度时,先用手压下手扳的后端,使手扳带动卡销离开所对应的卡槽,接着上抬或下压扶手架,使扶手架绕护罩转动一定角度,扶手架带动齿板一起转动,使齿板上的另一个卡槽转动到对应卡销的位置,最后松开手扳,在拉簧回弹力的作用下,卡销卡入新的卡槽中,重新完成扶手架高度调节后的定位。由此可见,扶手架的上下调节机构结构简单,组装方便,生产成本低,一方面上下高度调节操作既方便又快捷;另一方面,上下高度调节的范围较大,并且调节的可靠性好。
[0008]伸缩头插入其中的一个定位孔中,对扶手座进行定位,压簧在其弹力的作用下使伸缩头与立管座的顶板插接紧密,以防止扶手座发生晃动。当需要调节扶手左右位置时,先上提提升杆,使提升杆带动伸缩头离开所对应的定位孔,接着向左或向右转动扶手架,使扶手架连同扶手座绕定位柱转动一定角度,扶手座带动定位管、提升杆及伸缩头一起转动,使伸缩头转动到对应顶板上另一个定位孔的位置,最后松开提升杆,在压簧回弹力的作用下,提升杆及伸缩头下行,伸缩头插入新的定位孔中,重新完成扶手座左右位置调节后的定位。由此可见,上述扶手的左右调节机构结构简单,组装方便,生产成本低,一方面左右位置调节操作既方便又快捷;另一方面,左右位置调节的范围较大,并且调节的可靠性好。
[0009]所述传动箱(19)具有箱体(23),该箱体(23)为上端敞口的整体式结构,在箱体
(23)的上端通过轴承支承有主轴(24),该主轴(24)的一端水平伸出箱体(23)外,所述主轴
(24)位于箱体(23)内的轴身上套装有变挡齿轮(25),该变挡齿轮(25)为双联齿轮,并能在主轴(24)上滑移;
[0010]在所述箱体(23)内设置有能够与变挡齿轮(25)相啮合的一挡齿轮(26)、二挡齿轮(27 )和倒挡齿轮(28 ),所述一挡齿轮(26 )及二挡齿轮(27 )固套于副轴(29 )上,该副轴
(29)与主轴(24)相平行,副轴(29)通过轴承支承于箱体(23)内,在所述副轴(29)的一端设置有传动小齿轮(30),该传动小齿轮(30)与传动大齿轮(31)相啮合,所述传动大齿轮(31)套装于主动轴(32 )的一端,在主动轴(32 )的另一端空套倒挡齿轮(28 ),该倒挡齿轮(28 )与一挡齿轮(26)常啮合;在所述主动轴(32)位于传动大齿轮(31)与倒挡齿轮(28)之间的轴身上套装输入齿轮(33),该输入齿轮(33)与大过桥齿(34)相啮合,所述大过桥齿(34)活套于大过桥轴(35)上,且大过桥齿(34)与其下方的第一小过桥齿(36)哨合,所述第一小过桥齿(36)活套在第一小过桥轴(37)上,该第一小过桥齿(36)与其下方的第二小过桥齿(38)啮合,所述第二小过桥齿(38 )活套在第二小过桥轴(39 )上,并且第二小过桥齿(38 )与其下方的输出齿轮(40)啮合;所述输出齿轮(40)位于箱体(23)下端的内部,且输出齿轮(40)固套于输出轴(41)的中间位置,所述输出轴(41)通过两个并排设置的轴承与箱体(23)相支承,输出轴(41)的两端反向伸出箱体(23 )外,在输出轴(41)的端部安装行走轮(22 )或耕刀。
[0011]本实用新型中的主动轴与输出轴之间采用多个过桥齿轮来传递动力,不仅动力损耗小,传动效率高,抗冲击能力强,而且传动平稳、可靠,能有效防止齿轮或箱体被打坏。传动箱整体结构紧凑、体积小巧,安装及维护均很简单;本实用新型具有两个前进挡和一个倒退挡,能够根据需要进行挡位切换,一方面可以满足不同场合的使用需要,另一方面,挡位切换既便捷又平稳,操控性好。
[0012]所述扶手架(I)为前端闭合后端开口的“U”形,由圆管弯折而成,扶手架(I)的宽度从前往后逐渐增大;所述扶手架(I)前低后高倾斜设置,并且扶手架(I)的后端向下弯折。以上结构不仅易于加工制作,而且有利于整机的手扶操作,使手扶操作既方便又省力。
[0013]所述扶手架(I)前端的横段通过左右两个并排设置的U形螺栓与护罩(2)相铰接,各U形螺栓上端的两头伸出护罩(2)的顶面,由盖形螺母(8)锁紧。以上结构扶手架安装的稳定性好,并且扶手架上下高度调节时转动灵活、可靠。
[0014]所述齿板(4)的上端通过半圆槽与扶手架(I)前端的横段相贴合固定,这样两者接触面积较大,接合紧密,牢靠性好,齿板不易发生松动或脱落。
[0015]所述手扳(6)的前端为叉口结构,底座(3a)位于手扳(6)前端的叉口中,并通过销子进行铰接,在所述手扳(6)的后端固套有胶套(9)。以上结构一方面有利于手扳安装,使手扳只在上下方向转动;另一方面,通过手握胶套操作手扳,舒适性更好。
[0016]作为优选,使手握胶套更舒适,并避免发生打滑,所述胶套(9)中部的直径最大,从胶套(9)中部向两端的方向直径逐渐减小,并在胶套(9)的外圆周上从前往后均匀分布有环槽。
[0017]在所述扶手座(3)前端底部的后侧固定锁紧卡板(17),该锁紧卡板(17)上一体形成有卡台,所述卡台卡入定位柱(10)上开设的环槽中。以上结构在不影响扶手座相对定位柱转动的同时,能够防止扶手座发生上下窜动。
[0018]所述提升杆(13)的下端与伸缩头(14)螺纹配合,这样两者拆装方便,连接牢靠;在提升杆(13)的上端安装有提环,以便于操控提升杆。
[0019]为了使伸缩头插入定位孔更容易,在所述顶板(Ila)上开有10个定位孔(11b),该定位孔(IIb)为腰形。
[0020]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能够根据需要调节扶手架的上下高度及左右位置,不仅调节范围较大,而且操作既便捷又可靠;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简单、紧凑,体积小巧,安装及维护便捷,一方面动力损耗小,传动效率高,抗冲击能力强;另一方面,传动平稳、可靠,能有效防止齿轮或箱体被打坏。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1]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2为扶手架I上下及左右调节结构示意图。
[0023]图3为图2的俯视图。
[0024]图4为传动箱的内部结构图。
[0025]图5为图4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0027]如图1、图2、图3所示,扶手架I为前端闭合后端开口的“U”形,由圆管弯折而成,扶手架I的宽度从前往后逐渐增大;所述扶手架I前低后高倾斜设置,并且扶手架I的后端向下弯折,弯折的具体角度根据实际需要确定。所述扶手架I前端的横段从护罩2中通过,扶手架I前端的横段通过左右两个并排设置的U形螺栓与护罩2相铰接,各U形螺栓上端的两头伸出护罩2的顶面,由盖形螺母8锁紧,而护罩2通过焊接固定设置于扶手座3的尾端。
[0028]如图1、图2、图3所示,在扶手架I前端横段的底部设置有齿板4,该齿板4的上端通过半圆槽与扶手架I前端的横段相贴合固定。在齿板4的下端开有多个卡槽4a,卡槽4a的数目根据实际需要确定,本实施例优选为4个,这些卡槽4a分布在同一圆弧上,两相邻卡槽4a之间的距离相等。在所述护罩2的下方设置手扳6,手扳6的前端为叉口结构,扶手座3后端的底座3a位于手扳6前端的叉口中,并通过横向穿设的销子将底座3a和手扳6铰接
在一起。
[0029]如图2、图3所示,在手扳6的中部固定有一个卡销5,该卡销5沿横向布置,且卡销5卡入齿板其中的一个卡槽4a中。在所述卡销5与扶手座3之间设有拉簧7,该拉簧7的一端与卡销5挂接,拉簧7的另一端与扶手座3的尾端相挂接。在所述手扳6的后端固套有胶套9,该胶套9中部的直径最大,从胶套9中部向两端的方向直径逐渐减小,并在胶套9的外圆周上从前往后均匀分布有环槽。
[0030]如图2、图3所示,扶手座3前端的底部套入定位柱10,两者间隙配合,定位柱10垂直固定于立管座11的顶板Ila上,并在顶板Ila上开有多个按圆周均匀分布的定位孔11b,这些定位孔Ilb环绕在扶手座3前端底部的外面。本实施例中,定位孔Ilb的数目优选为10个,且定位孔Ilb优选为腰形。在所述扶手座3前端的前方固定设置定位管12,该定位管12与定位柱10相平行,提升杆13的下端伸入定位管12中,该提升杆13的下端与伸缩头14的上端螺纹连接,所述伸缩头14的下端插入其中的一个定位孔Ilb中。在所述提升杆13的上端安装有提环,并在所述提升杆13上套设有压簧15,该压簧15位于定位管12内,压簧15的下端与伸缩头14的顶面抵接,压簧15的上端与定位管12顶部固定的挡片16相抵接。在所述扶手座3前端底部的后侧固定锁紧卡板17,该锁紧卡板17上一体形成有卡台,所述卡台卡入定位柱10上开设的环槽中。
[0031]如图1、图4、图5所示,立管座11安装于传动箱19的顶部,所述传动箱19的箱体23与动力大架18的后端相固定,在动力大架18上支撑动力总成20,动力总成20通过皮带轮机构与传动箱19连接,在所述传动箱19的后方安装阻力棒21,传动箱19下端的两侧设置行走轮22或耕刀。所述动力总成20的结构、动力总成20与传动箱19的连接方式以及阻力棒21的安装结构均为现有技术,在此不作赘述。
[0032]如图1、图4、图5所示,传动箱19具有箱体23,该箱体23为上端敞口的整体式结构,箱体23的上端由固定安装的立管座11封口。在箱体23的上端通过轴承支承有主轴24,该主轴24的一端水平伸出箱体23外,并通过皮带轮机构与动力总成20的输出端连接。所述主轴24位于箱体23内的轴身上套装有变挡齿轮25,该变挡齿轮25为双联齿轮,具有大小两个齿盘。变挡齿轮25与主轴24花键配合,在变挡齿轮25中部的外圆周上设有环槽,拨叉42的叉部与变挡齿轮25上的环槽相卡接,拨叉42的柄部与拨叉轴43相固定,所述拨叉轴43支承于箱体23上,并与主轴24相平行,拨叉轴43的一端伸出箱体23外,并通过拉索与扶手架I上的手把连接。拨叉轴43能够作轴向移动,拨叉轴43移动的同时,通过拨叉42带动变挡齿轮25在主轴24上滑移,以改变啮合对象。
[0033]如图4、图5所示,在所述箱体23内设置有能够与变挡齿轮25相啮合的一挡齿轮26、二挡齿轮27和倒挡齿轮28,所述一挡齿轮26及二挡齿轮27固套于副轴29上,该副轴29与主轴24相平行,副轴29通过轴承支承于箱体23内。在所述副轴29的一端设置有传动小齿轮30,该传动小齿轮30与传动大齿轮31相啮合,所述传动大齿轮31套装于主动轴32的一端,在主动轴32的另一端空套倒挡齿轮28,该倒挡齿轮28与一挡齿轮26常啮合。
[0034]如图4、图5所示,在所述主动轴32位于传动大齿轮31与倒挡齿轮28之间的轴身上套装输入齿轮33,该输入齿轮33与大过桥齿34相啮合,所述大过桥齿34活套于大过桥轴35上,且大过桥齿34与其下方的第一小过桥齿36哨合,所述第一小过桥齿36活套在第一小过桥轴37上,该第一小过桥齿36与其下方的第二小过桥齿38哨合,所述第二小过桥齿38活套在第二小过桥轴39上,并且第二小过桥齿38与其下方的输出齿轮40啮合。所述输出齿轮40位于箱体23下端的内部,且输出齿轮40固套于输出轴41的中间位置,所述输出轴41通过两个并排设置的轴承与箱体23相支承,输出轴41的两端反向伸出箱体23夕卜,在输出轴41的端部安装行走轮22或耕刀。
[0035]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扶手上下高度调节的:
[0036]先用手握住胶套9压下手扳6的后端,使手扳6带动卡销5离开所对应的卡槽4a,接着上抬或下压扶手架1,使扶手架I绕护罩2转动一定角度,扶手架I带动齿板4 一起转动,使齿板4上的另一个卡槽4a转动到对应卡销5的位置,最后松开手扳6,在拉簧7回弹力的作用下,卡销5卡入新的卡槽4a中,重新完成扶手架I高度调节后的定位。
[0037]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扶手左右位置调节的:
[0038]先通过提环上提提升杆13,使提升杆13带动伸缩头14离开所对应的定位孔11b,接着向左或向右转动扶手架1,使扶手架I连同扶手座3绕定位柱10转动一定角度,扶手座3带动定位管12、提升杆13及伸缩头14 一起转动,使伸缩头14转动到对应顶板Ila上另一个定位孔Ilb的位置,最后松开提升杆13,在压簧15回弹力的作用下,提升杆13及伸缩头14下行,伸缩头14插入新的定位孔Ilb中,重新完成扶手座3左右位置调节后的定位。
[0039]本实用新型具有两个前进挡和一个倒退挡,分别为:
[0040]当变挡齿轮25与一挡齿轮26啮合时,主轴24的动力通过变挡齿轮25带动一挡齿轮26转动,一挡齿轮26带动副轴29及传动小齿轮30旋转,传动小齿轮30再通过传动大齿轮31带动主动轴32和输入齿轮33转动,输入齿轮33将动力依次经大过桥齿34、第一小过桥齿36和第二小过桥齿38传递给输出齿轮40,使输出轴41转动;以上过程中,倒挡齿轮28空转。
[0041]当变挡齿轮25与二挡齿轮27啮合时,主轴24的动力通过变挡齿轮25带动二挡齿轮27转动,二挡齿轮27带动副轴29及传动小齿轮30旋转,传动小齿轮30再通过传动大齿轮31带动主动轴32和输入齿轮33转动,输入齿轮33将动力依次经大过桥齿34、第一小过桥齿36和第二小过桥齿38传递给输出齿轮40,使输出轴41转动;以上过程中,倒挡齿轮28空转。
[0042]当变挡齿轮25与倒挡齿轮28啮合时,主轴24的动力通过变挡齿轮25带动倒挡齿轮28转动,倒挡齿轮28通过一挡齿轮26带动副轴29及传动小齿轮30旋转,传动小齿轮30再通过传动大齿轮31带动主动轴32和输入齿轮33转动,输入齿轮33将动力依次经大过桥齿34、第一小过桥齿36和第二小过桥齿38传递给输出齿轮40,使输出轴41反转。
[0043]本实用新型的换挡操纵机构以及换挡方式与现有技术相同,在此不作赘述。
【权利要求】
1.一种微耕机,包括扶手架(1)、护罩(2)、扶手座(3)、立管座(11)、动力大架(18)、传动箱(19)、动力总成(20)和阻力棒(21),所述护罩(2)固定设置于扶手座(3)的尾端,在扶手座(3)前端的下方设有立管座(11)该立管座(11)安装于传动箱(19)的顶部,所述传动箱(19)的箱体与动力大架(18)的后端相固定,在动力大架(18)上支撑动力总成(20),动力总成(20)通过皮带轮机构与传动箱(19)连接,在所述传动箱(19)的后方安装阻力棒(21 ),传动箱(19)下端的两侧对称安装行走轮(22)或耕刀,其特征在于:所述扶手架(1)前端的横段从护罩(2)中通过,扶手架(1)前端的横段与护罩(2)相铰接,并在扶手架(1)前端横段的底部固定有齿板(4),该齿板(4)的下端开有多个按圆弧分布的卡槽(4a),卡销(5)卡入其中的一个卡槽(4a)中,该卡销(5)设置在手扳(6)上,手扳(6)的前端与扶手座(3)后端的底座(3a)相铰接,在所述卡销(5)与扶手座(3)之间设有拉簧(7),该拉簧(7)的一端与卡销(5)挂接,拉簧(7)的另一端与扶手座(3)的尾端相挂接; 所述扶手座(3)前端的底部套入定位柱(10),两者间隙配合,定位柱(10)垂直固定于立管座(11)的顶板(Ila)上,并在顶板(Ila)上开有多个按圆周均匀分布的定位孔(Ilb),在所述扶手座(3)前端的前方设置定位管(12),提升杆(13)的下端伸入定位管(12)中,并与伸缩头(14)的上端连接,所述伸缩头(14)的下端插入其中的一个定位孔(Ilb)中,在所述提升杆(13)上套设有压簧(15),该压簧(15)的下端与伸缩头(14)的顶面抵接,压簧(15)的上端与定位管(12)顶部固定的挡片(16)相抵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箱(19)具有箱体(23),该箱体(23 )为上端敞口的整体式结构,在箱体(23 )的上端通过轴承支承有主轴(24),该主轴(24)的一端水平伸出箱体(23 )外,所述主轴(24)位于箱体(23 )内的轴身上套装有变挡齿轮(25),该变挡齿轮(25)为双联齿轮,并能在主轴(24)上滑移; 在所述箱体(23)内设置有能够与变挡齿轮(25)相啮合的一挡齿轮(26)、二挡齿轮(27)和倒挡齿轮(28),所述一挡齿轮(26)及二挡齿轮(27)固套于副轴(29)上,该副轴(29)与主轴(24)相平行,副轴(29)通过轴承支承于箱体(23)内,在所述副轴(29)的一端设置有传动小齿轮(30),该传动小齿轮(30 )与传动大齿轮(31)相啮合,所述传动大齿轮(31)套装于主动轴(32 )的一端,在主动轴(32 )的另一端空套倒挡齿轮(28 ),该倒挡齿轮(28 )与一挡齿轮(26)常啮合; 在所述主动轴(32)位于传动大齿轮(31)与倒挡齿轮(28)之间的轴身上套装输入齿轮(33),该输入齿轮(33)与大过桥齿(34)相啮合,所述大过桥齿(34)活套于大过桥轴(35)上,且大过桥齿(34)与其下方的第一小过桥齿(36)哨合,所述第一小过桥齿(36)活套在第一小过桥轴(37)上,该第一小过桥齿(36)与其下方的第二小过桥齿(38)哨合,所述第二小过桥齿(38)活套在第二小过桥轴(39)上,并且第二小过桥齿(38)与其下方的输出齿轮(40)啮合; 所述输出齿轮(40)位于箱体(23)下端的内部,且输出齿轮(40)固套于输出轴(41)的中间位置,所述输出轴(41)通过两个并排设置的轴承与箱体(23)相支承,输出轴(41)的两端反向伸出箱体(23)外,在输出轴(41)的端部安装行走轮(22)或耕刀。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微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扶手架(1)为前端闭合后端开口的“U”形,由圆管弯折而成,扶手架(1)的宽度从前往后逐渐增大;所述扶手架(1)前低后高倾斜设置,并且扶手架(1)的后端向下弯折。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微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扶手架(1)前端的横段通过左右两个并排设置的U形螺栓与护罩(2)相铰接,各U形螺栓上端的两头伸出护罩(2)的顶面,由盖形螺母(8)锁紧。
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微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齿板(4)的上端通过半圆槽与扶手架(1)前端的横段相贴合固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扳(6)的前端为叉口结构,底座(3a)位于手扳(6)前端的叉口中,并通过销子进行铰接,在所述手扳(6)的后端固套有胶套(9)。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微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胶套(9)中部的直径最大,从胶套(9)中部向两端的方向直径逐渐减小,并在胶套(9)的外圆周上从前往后均匀分布有环槽。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耕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扶手座(3)前端底部的后侧固定锁紧卡板(17),该锁紧卡板(17)上一体形成有卡台,所述卡台卡入定位柱(10)上开设的环槽中。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耕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提升杆(13)的下端与伸缩头(14)螺纹配合,在提升杆(13)的上端安装有提环。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8或9所述的微耕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顶板(IIa)上开有10个定位孔(I Ib),该定位孔(I Ib)为腰形。
【文档编号】A01B35/20GK203387848SQ201320464266
【公开日】2014年1月15日 申请日期:2013年7月31日 优先权日:2013年7月31日
【发明者】邵海波 申请人:重庆嘉木机械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