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喂入联合收割的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233587阅读:138来源:国知局
全喂入联合收割的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全喂入联合收割机,其能够谋求降低张力旋转体的制造成本及轻量化。全喂入联合收割机包括将收割到的作物从前方向后方输送的输送装置(6),输送装置包括:输送装置壳体(7);前侧滚筒(16),其设于输送装置壳体内的前端部侧;后侧滚筒(31),其设于输送装置壳体内的后端部侧;左右一对链条(10),其卷绕在前侧滚筒及后侧滚筒上;张力单元(11),其设于前侧滚筒(16)与后侧滚筒(31)之间,张力单元包括:左右方向的张力轴(34),其支承于输送装置壳体;左右一对张力滚柱(35),其在张力轴上设在与左右一对链条对应的位置,向左右一对链条分别施加张力。
【专利说明】全喂入联合收割机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全喂入联合收割机。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包括将收割到的作物从前方向后方输送的输送装置的全喂入联合收割机。
【背景技术】
[0002]在现有的全喂入联合收割机中,输送装置包括设于输送装置壳体内的前端部侧的前侧旋转体、设于输送装置壳体内的后端部侧的后侧旋转体、卷绕在前侧旋转体及后侧旋转体上的左右一对环状转动体、向左右一对环状转动体施加张力的单一的张力旋转体(例如,参照专利文献I)。
[0003]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 - 218392号公报
[0004]然而,在现有的全喂入联合收割机中,在利用单一的张力旋转体向左右一对环状转动体施加张力时,在张力旋转体中,与左右一对环状转动体对应的位置以外的部分(一个环状转动体与另一个环状转动体之间的部分)不直接向左右一对环状转动体施加张力。由此,在从直接向左右一对环状转动体施加张力的观点来看,在不必要的位置也设有张力旋转体的结果是,导致了张力旋转体的制造成本和重量增加。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以上情况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谋求降低张力旋转体的制造成本及轻量化的全喂入联合收割机。
[0006]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全喂入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将收割到的作物从前方向后方输送的输送装置,所述输送装置包括:输送装置壳体;前侧旋转体,其设于所述输送装置壳体内的前端部侧;后侧旋转体,其设于所述输送装置壳体内的后端部侧;左右一对环状转动体,其卷绕在所述前侧旋转体及所述后侧旋转体上;张力单元,其设于所述前侧旋转体与所述后侧旋转体之间;所述张力单元包括:张力轴,其沿左右方向,并且支承于所述输送装置壳体;张力旋转体,其为左右一对,并且在所述张力轴上设在与左右一对所述环状转动体对应的位置,向左右一对所述环状转动体分别施加张力。
[0007]根据本特征结构,因为左右一对张力旋转体仅设置在从直接向左右一对环状转动体施加张力的观点来看必要的位置,所以能够谋求降低张力旋转体的制造成本及轻量化。
[0008]而且,本实用新型中,优选的是,所述张力单元包括向张力施加方向对所述张力轴施力的施力弹簧,所述施力弹簧设置在所述输送装置壳体的外部。
[0009]根据本特征结构,能够防止在输送装置壳体内部输送的作物缠绕在施力弹簧上。
[0010]而且,本实用新型中,优选的是,所述张力旋转体在侧视下配置在所述环状转动体的内周侧,所述施力弹簧向上方对所述张力轴施力。
[0011]根据本特征结构,因为张力旋转体从环状转动体的内周侧向环状转动体的上侧路径施加张力,所以沿环状转动体的下侧路径输送的作物与张力旋转体不会发生干涉。
[0012]而且,本实用新型中,优选的是,所述施力弹簧配置在所述张力轴的上方。[0013]根据本特征结构,由于施力弹簧处于高的位置,所以田地中的作物等与施力弹簧不会发生干涉。
[0014]而且,本实用新型中,优选的是,所述施力弹簧分别设置在所述张力轴的左右两端。
[0015]根据本特征结构,因为张力轴被左右的施力弹簧向张力施加方向左右平衡良好地施力,所以能够分别向左右一对环状转动体切实地施加张力。
[0016]而且,本实用新型中,优选的是,所述张力旋转体是树脂制的。
[0017]根据本特征结构,因为张力旋转体是廉价且轻量的树脂制,所以能够谋求降低张力旋转体的制造成本及轻量化。
[0018]而且,本实用新型中,优选的是,所述张力旋转体配置在所述输送装置壳体的前部侧。
[0019]根据本特征结构,能够向环状转动体的前部侧部分施加张力。
[0020]而且,本实用新型中,优选的是,所述环状转动体是链条。
[0021]根据本特征结构,能够简易且廉价地构成环状转动体。
[0022]而且,本实用新型中,优选的是,所述张力单元包括左右一对张力臂,该张力臂能够摆动地支承于所述输送装置壳体,并且在自由端侧支承有所述张力轴,所述张力轴相对于所述张力臂不能相对旋转,所述张力旋转体相对于所述张力轴能够相对旋转。
[0023]根据本特征结构,通过使张力轴的轴承部位处于其与张力旋转体之间,与张力轴的轴承部位处于其与张力臂之间的情况相比,左右的轴承部位彼此的间隔短。因此,当张力轴左右倾斜时,作用于张力轴的轴承部位的力小,所以提高了张力轴的轴承部位的耐久性。
[0024]而且,本实用新型中,优选的是,在侧视下,所述张力臂的摆动轴配置在所述环状转动体的内周侧。
[0025]根据本特征结构,能够防止在环状转动体的外周侧输送的作物缠绕在张力臂的摆动轴上。
[0026]而且,本实用新型中,优选的是,所述张力臂的摆动轴配置在所述张力轴的后方。
[0027]根据本特征结构,因为张力臂位于张力轴的后方,所以能够将张力旋转体靠输送装置壳体的前侧配置。由此,能够将用于确保张力旋转体的动作余量的空间靠输送装置壳体的前侧配置。因此,因为能够在作为作物的入口部而确保一定宽度的输送装置壳体的前部侧配置张力旋转体,所以能够有效利用空间来配置张力旋转体。另外,由于可以不将张力旋转体的配置空间设于输送装置壳体的后部侧,所以输送装置壳体的后部侧不会无用地变大。
[0028]而且,本实用新型中,优选的是,所述张力臂设置在所述输送装置壳体的内部。
[0029]根据本特征结构,因为张力臂收纳在输送装置壳体的内部,所以张力臂不直接暴露在风雨之中,从而提高了张力臂的耐久性。
[0030]而且,本实用新型中,优选的是,包括将收割到的作物从前方向后方输送的输送装置,所述输送装置壳体包括:顶板,其面向所述环状转动体的上侧路径;底板,其面向所述环状转动体的下侧路径;所述张力旋转体在侧视下配置在所述环状转动体的内周侧,并且向所述上侧路径施加张力,所述张力旋转体与所述顶板之间的间隔大于所述下侧路径与所述底板之间的间隔。[0031]根据本特征结构,因为张力旋转体与顶板之间的间隔大,所以张力旋转体即使向上方移动也难以撞到顶板。
[0032]而且,本实用新型中,优选的是,在侧视下,在所述顶板的前后中途部,形成有向上方突起的弯折部。
[0033]根据本特征结构,由于具有弯折部,所以对于输送装置壳体而言,能够谋求形状的最优化。例如,对于输送装置壳体而言,能够谋求形状的最佳化,以避免作物的入口部不必要地变宽。
[0034]而且,本实用新型中,优选的是,所述张力旋转体配置在所述弯折部的前方。
[0035]根据本特征结构,因为张力旋转体处于弯折部的前方,所以能够将张力旋转体靠输送装置壳体的前侧配置。由此,能够将用于确保张力旋转体的动作余量的空间靠输送装置壳体的前侧配置。因此,因为能够在作为作物的入口部而确保一定宽度的输送装置壳体的前部侧配置张力旋转体,所以能够有效利用空间来配置张力旋转体。另外,由于可以不将张力旋转体的配置空间设于输送装置壳体的后部侧,所以输送装置壳体的后部侧不会无用地变大。
[0036]而且,本实用新型中,优选的是,所述顶板包括:与所述底板平行的平行部;倾斜部,其相对于所述底板倾斜,从而越接近所述输送装置壳体的后端部侧,与所述底板之间的间隔越小;隔着所述弯折部,在前侧配置有所述平行部,在后侧配置有所述倾斜部。
[0037]根据本特征结构,由于平行部处于输送装置壳体的前端部侧,所以对于输送装置壳体的作物入口部而言,确保了一定的宽度,而且不会不必要地变宽。另外,利用形状简单的平行部,能够谋求输送装置壳体的形状简化。
[0038]本实用新型中,优选的是,所述前侧旋转体构成为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
[0039]另外,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全喂入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将收割到的作物从前方向后方输送的输送装置,所述输送装置包括:输送装置壳体;前侧旋转体,其设于所述输送装置壳体内的前端部侧;后侧旋转体,其设于所述输送装置壳体内的后端部侧;左右一对环状转动体,其卷绕在所述前侧旋转体及所述后侧旋转体上;张力单元,其设置在所述前侧旋转体与所述后侧旋转体之间;所述前侧旋转体构成为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
[0040]本实用新型中,优选的是,包括将收割到的作物从前方向后方输送的输送装置,所述输送装置壳体包括:顶板,其面向所述环状转动体的上侧路径;底板,其面向所述环状转动体的下侧路径;所述张力旋转体在侧视下配置在所述环状转动体的内周侧,向所述上侧路径施加张力,所述张力旋转体与所述顶板之间的间隔大于所述下侧路径与所述底板之间的间隔。
[0041]本实用新型中,优选的是,在侧视下,在所述顶板的前后中途部,形成有向上方突起的弯折部。
[0042]本实用新型中,优选的是,所述张力旋转体配置在所述弯折部的前方。
[0043]本实用新型中,优选的是,所述顶板包括:与所述底板平行的平行部;倾斜部,其相对于所述底板倾斜,从而越接近所述输送装置壳体的后端部侧,与所述底板之间的间隔越小;隔着所述弯折部,在前侧配置有所述平行部,在后侧配置有所述倾斜部。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0044]图1是表示全喂入联合收割机的侧视图。
[0045]图2是表示输送装置的侧视图。
[0046]图3是表示输送装置的俯视剖视图。
[0047]图4是表示输送装置的侧剖视图。
[0048]图5是表示输送装置的前部的侧视图。
[0049]图6是表示输送装置的前部的俯视剖视图。
[0050]附图标记说明
[0051]6 输送装置
[0052]7 输送装置壳体
[0053]10链条(环状转动体)
[0054]11张力单元
[0055]12 顶板
[0056]12a平行部
[0057]12b倾斜部
[0058]12c弯折部
[0059]13 底板
[0060]16前侧滚筒(前侧旋转体)
[0061]31后侧滚筒(后侧旋转体)
[0062]34张力轴
[0063]35张力滚柱(张力旋转体)
[0064]36张力施力弹簧(施力弹簧)
[0065]38张力臂
[0066]38a摆动轴
[0067]Dl 间隔
[0068]D2 间隔
【具体实施方式】
[0069]以下,基于附图对【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070]首先,利用图1对全喂入联合收割机的整体结构进行说明。
[0071]如图1所示,全喂入联合收割机包括轮式行驶机体I。在该行驶机体I上设置有左右一对前轮IF及后轮IR。在行驶机体I的前部上设有驾驶部2。在该驾驶部2的前侧设有收割部3。在该驾驶部2的后侧,脱粒装置4及谷粒箱5沿上下方向并排设置。另外,在驾驶部2的下侧设有将收割部3所收割到的作物从前方向后方的脱粒装置4输送的输送装置6。
[0072]接着,利用图2至图6对输送装置6进行说明。
[0073]如图2至图4所示,输送装置6包括输送装置壳体7、前侧旋转体单元8、后侧旋转体单元9、左右一对作为“环状转动体”的链条10、张力单元11。
[0074]输送装置壳体7包括顶板12、底板13和左右一对侧板14。其中,顶板12面向链条10的上侧路径。另一方面,底板13面向链条10的下侧路径。另外,输送装置壳体7的前端开口部作为收割部3所收割到的作物的入口部。输送装置壳体7的后端开口部作为向脱粒装置4输送的作物的出口部。
[0075]顶板12包括平行部12a和倾斜部12b。其中,平行部12a与底板13平行。另一方面,倾斜部12b相对于底板13倾斜。具体而言,倾斜部12b相对于底板13倾斜,从而越接近输送装置壳体7的后端部侧就与底板13之间的间隔越小。在倾斜部12b的后部侧形成有由盖(省略图示)能够开闭地覆盖的窗12d。另外,在侧视下,在顶板12的前后中途部形成有向上方突起的弯折部12c。隔着弯折部12c,在前侧配置有平行部12a,在后侧配置有倾斜部12b。
[0076]如图5及图6所示,前侧旋转体单元8具有前侧旋转轴15、作为“前侧旋转体”的前侧滚筒16、左右一对前侧施力弹簧17、左右一对前侧杆18、左右一对前侧臂19。
[0077]前侧旋转轴15在形成于输送装置壳体7的左右一对侧板14上的轴孔14a中穿过。该前侧旋转轴15从左右一对轴孔14a向输送装置壳体7的外部突出。此外,如后文详述的那样,前侧旋转轴15构成为能够沿前后方向调整位置。
[0078]前侧滚筒16在输送装置壳体7内的前端部侧,设在左右方向的前侧旋转轴15上。在该前侧滚筒16的左右两端,分别卷绕有左右一对链条10。此外,如后文详述的那样,前侧滚筒16构成为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上下可动式)。在前侧滚筒16的外周面上,设有用于支承链条10的输送板21的支承件40。
[0079]支承件40设在前侧滚筒16的外周面的左右中央部。该支承件40在侧视下形成为沿前侧滚筒16的外周面的大致圆环形状。由此,因为输送板21的左右中央部由支承件40支承,所以能够防止因输送作物而导致输送板21变形。
[0080]前侧施力弹簧17向下方对前侧旋转轴15施力。该左右一对前侧施力弹簧17在输送装置壳体7的外部分别设置于前侧旋转轴15的左右两端。前侧施力弹簧17外嵌于前侧杆18。另外,前侧施力弹簧17的上下两端部卡止于上弹簧座22及保持件20。
[0081]左右一对前侧杆18经由保持件20与前侧旋转轴15的左右两端分别连结。该前侧杆18从固定在输送装置壳体7的侧板14上的承接件23向上方突出。前侧杆18在形成于承接件23的长孔23a中穿过。该长孔23a是在前后方向上长的长孔。在前侧杆18上,在承接件23下侧的部分外嵌有前侧施力弹簧17。另外,在前侧杆18上,在承接件23上侧的部分固定有双螺母24。
[0082]前侧臂19经由摆动轴19a能够摆动地支承于输送装置壳体7的侧板14。该前侧臂19设置在输送装置壳体7的内部。在前侧臂19的自由端侧形成有凸台部19b。前侧旋转轴15的左右两端能够旋转地支承于该左右一对前侧臂19的凸台部19b。另外,左右一对前侧臂19的摆动轴19a在形成于输送装置壳体7的左右一对侧板14上的长孔14b中穿过。该长孔14b是在前后方向上长的长孔。
[0083]前侧臂19的摆动轴19a从长孔14b向输送装置壳体7的外部突出。在该前侧臂19的摆动轴19a的突出部,经由保持件25连结有调整杆26。该调整杆26从固定在输送装置壳体7的侧板14上的承接件27向后方突出。调整杆26利用隔着承接件27的一对螺母28固定在承接件27上。另外,在前侧臂19上,设有将附着在前侧滚筒16上的附着物除去的刮刀29。
[0084]在此,对调整前侧旋转轴15的前后方向位置的方法进行说明。[0085]首先,在松动一对螺母28 (使一对螺母28相对于调整杆26的位置向后方移动)时,调整杆26向前方移动。由此,经由保持件25,前侧臂19同摆动轴19a—起向前方移动,其结果是,前侧旋转轴15向前方移动。另外,由于前侧杆18在承接件23的长孔23a中穿过,所以在长孔23a的前后方向范围内,能够使前侧旋转轴15向前后方向移动。
[0086]与此相反,在拧紧一对螺母28 (使一对螺母28相对于调整杆26的位置向前方移动)时,调整杆26向后方移动。由此,经由保持件25,前侧臂19同摆动轴19a—起向后方移动,其结果是,前侧旋转轴15向后方移动。
[0087]由此,通过使前侧旋转轴15沿前后方向移动,使前侧滚筒16沿前后方向移动,因此,能够调整链条10的张紧情况。
[0088]而且,在调整杆26 (调整杆26的前端部)与保持件25 (保持件25的后表面)被焊接固定时,在该调整杆26与保持件25的焊接部作用有压缩力。也就是说,通过使链条10的张力经由前侧滚筒16、前侧旋转轴15、前侧臂19、摆动轴19a及保持件25传递至调整杆26与保持件25的焊接部,从而在调整杆26与保持件25的焊接部作有用压缩力。另外,一般而言,焊接具有与压缩相比更经不起拉伸的特性。因此,由于拉伸力未作用在调整杆26与保持件25的焊接部,所以调整杆26与保持件25的焊接固定很难脱落。
[0089]如图2至图4所示,后侧旋转体单元9包括后侧旋转轴30和作为“后侧旋转体”的后侧滚筒31。
[0090]后侧旋转轴30能够旋转地支承于输送装置壳体7的左右一对凸台部14c。该左右一对凸台部14c形成在输送装置壳体7的左右一对侧板14上。左右一对凸台部14c经由加强板32 (例如,上下总共四片)与加强轴33连结。另外,后侧旋转轴30从左侧的凸台部14c向左方突出。在该后侧旋转轴30的突出部,设有被输入来自发动机(省略图示)的动力的输入带轮30a。
[0091]后侧滚筒31在输送装置壳体7内的后端部侧,设在左右方向的后侧旋转轴30上。在该后侧滚筒31的左右两端分别设有左右一对链轮31a。在该链轮31a上卷绕有链条10。
[0092]链条10卷绕在前侧滚筒16及后侧滚筒31 (链轮31a)上。横跨该左右的链条10,设有用于搭送作物的多个输送板21。
[0093]如图5及图6所示,张力单元11设在前侧滚筒16与后侧滚筒31之间。该张力单元11包括张力轴34、左右一对作为“张力旋转体”的张力滚柱35、左右一对作为“施力弹簧”的张力施力弹簧36、左右一对张力杆37和左右一对张力臂38。
[0094]张力轴34支承在输送装置壳体7的左右一对侧板14上。该张力轴34在形成于输送装置壳体7的左右一对侧板14上的长孔14d中穿过。该长孔14d在输送装置壳体7的侧板14上,形成在以张力臂38的摆动轴38a为中心的圆周上。张力轴34从左右一对长孔14d向输送装置壳体7的外部突出。
[0095]左右一对张力滚柱35分别向左右一对链条10的上侧输送路径施加张力。该张力滚柱35为树脂制的。左右一对张力滚柱35在左右方向的张力轴34上,设于与左右一对链条10对应的位置。也就是说,该左右一对张力滚柱35仅配置在左右一对链条10所通过的部位。因此,左右一对张力滚柱35仅设于从直接向左右一对链条10施加张力的观点来看必要的位置,因此,能够谋求降低张力滚柱35的制造成本及轻量化。
[0096]另外,张力滚柱35在侧视下配置在链条10的内周侧,并且相比输送装置壳体7的前部侧、具体而言相比弯折部12c更靠前方地配置。张力滚柱35与顶板12之间的间隔Dl大于链条10的下侧路径与底板13之间的间隔D2。
[0097]张力施力弹簧36向张力施加方向(上方)对张力轴34施力。该左右一对张力施力弹簧36在输送装置壳体7的外部,分别设置在张力轴34的左右两端。张力施力弹簧36外嵌于张力杆37。另外,张力施力弹簧36的上下两端部卡止于上弹簧座41及下弹簧座42。张力施力弹簧36配置在张力轴34的上方。在本实施方式中,张力施力弹簧36配置在张力滚柱35的上方。此外,如后文详述的那样,张力施力弹簧36构成为能够调整作用力。
[0098]左右一对张力杆37经由保持件39与张力轴34的左右两端分别连结。该张力杆37从固定在输送装置壳体7的侧板14上的承接件43向上方突出。在张力杆37上,在承接件43的上侧部分外嵌有张力施力弹簧36。在张力杆37上,在张力施力弹簧36的上侧部分固定有双螺母44。
[0099]张力臂38经由摆动轴38a能够摆动地支承于输送装置壳体7的侧板14。该张力臂38设置在输送装置壳体7的内部。在侧视下,张力臂38的摆动轴38a配置在链条10的内周侧,并且配置在张力轴34的后方。
[0100]另外,在张力臂38的自由端侧形成有凸台部38b。在该左右一对张力臂38的凸台部38b,固定有张力轴34的左右两端,并且能够旋转地支承有左右一对张力滚柱35。也就是说,张力轴34相对于张力臂38不能相对旋转,并且,张力滚柱35相对于张力轴34能够相对旋转。
[0101]在此,对调整张力施力弹簧36的作用力(初始负荷)的方法进行说明。
[0102]首先,在松动双螺母44 (使双螺母44相对于张力杆37的位置向上方移动)时,由于张力施力弹簧36的长度(初始长度)变长,所以张力施力弹簧36的作用力(初始负荷)变小。
[0103]与此相反,在拧紧双螺母44 (使双螺母44相对于张力杆37的位置向下方移动)时,由于张力施力弹簧36的长度(初始长度)变短,所以张力施力弹簧36的作用力(初始负荷)变大。
[0104]由此,通过调整张力施力弹簧36的作用力(初始负荷),能够调整施加在链条10上的张力滚柱35的张力。
[0105]接着,利用图5对前侧滚筒16及张力滚柱35的动作进行说明。
[0106]如图5所示,在所输送的作物位于前侧滚筒16与底板13之间时,前侧旋转轴15克服前侧施力弹簧17的作用力而向上方移动。由此,前侧臂19以摆动轴19a为中心向上方摆动的结果是,前侧滚筒16向上方退避。而后,在所输送的作物从前侧滚筒16与底板13之间向后方移动时,前侧旋转轴15利用前侧施力弹簧17的作用力而向下方移动。由此,前侧臂19以摆动轴19a为中心向下方摆动的结果是,前侧滚筒16恢复到原位置。通过使双螺母24卡止于承接件23,限制前侧臂19向下方摆动。因此,由于前侧滚筒16向上方退避,所以即使大量作物被输入到输送装置壳体7内,作物也不会堵在前侧滚筒16与输送装置壳体7的底板13之间。
[0107]即使前侧滚筒16向上方退避,在张力轴34利用张力施力弹簧36的作用力而向上方移动时,张力臂38也以摆动轴38a为中心向上方摆动,其结果是,利用张力滚柱35向链条10施加张力。因此,即使前侧滚筒16向上方退避,链条10也不松弛。[0108]以下,对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0109](I)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行驶机体I为轮式,但行驶机体I也可以为履带式。
[0110](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环状转动体”为链条10,但“环状转动体”也可以为皮带。
[0111](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张力滚柱35为树脂制的,但张力滚柱35也可以为金属制的。
[0112](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支承件40仅设有一个,但支承件40也可以设置两个以上。另外,支承件40的位置为前侧滚筒16的外周面的左右中央部,但支承件40的位置不限于此。
[0113]工业实用性
[0114]本实用新型能够应用到包括将收割到的作物从前方向后方输送的输送装置的全喂入联合收割机中。
【权利要求】
1.一种全喂入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包括将收割到的作物从前方向后方输送的输送装置, 所述输送装置包括: 输送装置壳体; 前侧旋转体,其设于所述输送装置壳体内的前端部侧; 后侧旋转体,其设于所述输送装置壳体内的后端部侧; 左右一对环状转动体,其卷绕在所述前侧旋转体及所述后侧旋转体上; 张力单元,其设于所述前侧旋转体与所述后侧旋转体之间; 所述张力单元包括: 张力轴,其沿左右方向,并且支承于所述输送装置壳体; 张力旋转体,其为左右一对,并且在所述张力轴上设在与左右一对所述环状转动体对应的位置,向左右一对所述环状转动体分别施加张力。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全喂入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张力单元包括向张力施加方向对所述张力轴施力的施力弹簧, 所述施力弹簧设置在所述输送装置壳体的外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喂入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张力旋转体在侧视下配置在所述环状转动体的内周侧, 所述施力弹簧向上方对所述张力轴施力。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全喂入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施力弹簧配置在所述张力轴的上方。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全喂入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施力弹簧配置在所述张力轴的上方。
6.如权利要求2~5中任一项所述的全喂入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施力弹簧分别设置在所述张力轴的左右两端。
7.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全喂入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张力旋转体是树脂制的。
8.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全喂入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张力旋转体是树脂制的。
9.如权利要求1~5、8中任一项所述的全喂入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张力旋转体配置在所述输送装置壳体的前部侧。
10.如权利要求1~5、8中任一项所述的全喂入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环状转动体是链条。
11.如权利要求1~5、8中任一项所述的全喂入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张力单元包括左右一对张力臂,该张力臂能够摆动地支承于所述输送装置壳体,并且在自由端侧支承有所述张力轴, 所述张力轴相对于所述张力臂不能相对旋转, 所述张力旋转体相对于所述张力轴能够相对旋转。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全喂入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在侧视下,所述张力臂的摆动轴配置在所述环状转动体的内周侧。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全喂入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张力臂的摆动轴配置在所述张力轴的后方。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全喂入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张力臂的摆动轴配置在所述张力轴的后方。
15.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全喂入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张力臂设置在所述输送装置壳体的内部。
16.如权利要求12~14中任一项所述的全喂入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张力臂设置在所述输送装置壳体的内部。
17.如权利要求1~5、8、12~15中任一项所述的全喂入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包括将收割到的作物从前方向后方输送的输送装置, 所述输送装置壳体包括: 顶板,其面向所述环状转动体的上侧路径; 底板,其面向所述环状转动体的下侧路径; 所述张力旋转体在侧视下配置在所述环状转动体的内周侧,并且向所述上侧路径施加张力, 所述张力旋转体与所述顶板之间的间隔大于所述下侧路径与所述底板之间的间隔。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全喂入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在侧视下,在所述顶板的前后中途部,形成有向上方突起的弯折部。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全喂入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张力旋转体配置在所述弯折部的前方。
20.如权利要求18或19所述的全喂入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板包括: 与所述底板平行的平行部; 倾斜部,其相对于所述底板倾斜,从而越接近所述输送装置壳体的后端部侧,与所述底板之间的间隔越小; 隔着所述弯折部,在前侧配置有所述平行部,在后侧配置有所述倾斜部。
21.如权利要求1~5、8、12~15、18、19中任一项所述的全喂入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前侧旋转体构成为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
22.—种全喂入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包括将收割到的作物从前方向后方输送的输送装置, 所述输送装置包括: 输送装置壳体; 前侧旋转体,其设于所述输送装置壳体内的前端部侧; 后侧旋转体,其设于所述输送装置壳体内的后端部侧; 左右一对环状转动体,其卷绕在所述前侧旋转体及所述后侧旋转体上; 张力单元,其设置在所述前侧旋转体与所述后侧旋转体之间; 所述前侧旋转体构成为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全喂入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将收割到的作物从前方向后方输送的输送装置, 所述输送装置壳体包括: 顶板,其面向所述环状转动体的上侧路径; 底板,其面向所述环状转动体的下侧路径; 所述张力旋转体在侧视下配置在所述环状转动体的内周侧,向所述上侧路径施加张力, 所述张力旋转体与所述顶板之间的间隔大于所述下侧路径与所述底板之间的间隔。
24.如权利要求23所述的全喂入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在侧视下,在所述顶板的前后中途部,形成有向上方突起的弯折部。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全喂入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张力旋转体配置在所述弯折部的前方。
26.如权利要求24或25所述的全喂入联合收割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顶板包括: 与所述底板平行的平行部; 倾斜部,其相对于 所述底板倾斜,从而越接近所述输送装置壳体的后端部侧,与所述底板之间的间隔越小; 隔着所述弯折部,在前侧配置有所述平行部,在后侧配置有所述倾斜部。
【文档编号】A01D61/00GK203467241SQ201320502917
【公开日】2014年3月12日 申请日期:2013年8月16日 优先权日:2012年8月16日
【发明者】中岛伸六, 水本雅也, 寺坂贤一, 吉田有作, 冈田干夫, 田中佑二 申请人:株式会社久保田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