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食用菌栽培大棚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8488阅读:234来源:国知局
一种食用菌栽培大棚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食用菌栽培大棚,属温室【技术领域】。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及其外面的包裹层,所述框架端面的左立柱高度在1.7m-2m之间,框架端面的中立柱高度在2.5m-3.3m之间,框架端面的右立柱高度在1.7m-2m之间,框架顶部的向阳面斜梁长度在3m-4m之间,框架顶部的背阳面斜梁长度在5m-7m之间。所述食用菌栽培大棚为单体棚,所述单体棚的向阳面朝南,单体棚的两端面之间的长度在50m-60m之间,由8-13个所述的单体棚依次连接组成食用菌栽培连体大棚。本实用新型增加了食用菌栽培大棚内的有效使用面积,便于控温保湿,方便管理,降低了成本,延长了使用寿命。
【专利说明】一种食用菌栽培大棚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食用菌栽培大棚,属温室【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食用菌的生长环境需要在0°C _30°C间发育,最适温度为10°C -20°C之间;养菌期间湿度小于60%,出菇期间湿度在80-95%之间。现有技术中的菇棚,大多为单体菇棚、采用37cm厚砖混墙或土墙作为主体结构墙,其不足是占地面积大成本高,其选材和结构不能为食用菌生长发育提供更加适宜的环境条件,不能在一年四季进行连续栽培生产。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食用菌栽培大棚,具有方便保湿控温、增加大棚内有效面积的特点。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食用菌栽培大棚,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及其外面的包裹层,所述框架端面的左立柱高度在1.7m-2m之间,框架端面的中立柱高度在2.5m-3.3m之间,框架端面的右立柱高度在1.7m_2m之间,框架顶部的向阳面斜梁长度在3m-4m之间,框架顶部的背阳面斜梁长度在5m_7m之间。
[0005]对本实用新型所做的进一步改进是:在所述包裹层的向阳面底层铺设尼龙遮阳网,中层铺设大棚塑膜,上层铺设保温棚被;在所述包裹层的背阳面底层铺设高密度笨板,所述高密度笨板的上下两面分别通过聚合胶泥粘接耐碱玻璃纤维网格布,在上层铺设防晒化纤布;包裹层的背阳面厚度在0.lm-0.3m之间。所述食用菌栽培大棚为单体棚,所述单体棚的向阳面朝南,单体棚的两端面之间的长度在50m-60m之间,由8_13个所述的单体棚依次连接组成食用菌栽培连体大棚。
[0006]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在于:
[0007]—,增加了大棚内有效面积。连体菇棚内的墙体大多数为共用墙体,与传统的单体菇棚相比,减少了墙体占地面积;传统的单体菇棚在棚间留3米以上空间,每个菇棚都需留有作业通道,有效利用面积少。
[0008]二,与传统大棚相比成本低。传统菇棚以37cm厚砖混墙和钢架结构为主,连体菇棚采用高密度苯板、水泥柱和镀锌管,用材少、价格低。
[0009]三,便于控温保湿。大部分食用菌需要在0°C _30°C间生长发育,最适温度为IO0C -20°c之间;养菌期间湿度小于60%,出菇期间湿度在80-95%之间。连体菇棚IOcm厚度保温板相当于37cm厚砖混墙的保温效果,与现有的传统菇棚比较,连体菇棚避免了夏天过热冬天过冷的现象,可在一年四季为食用菌生长发育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
[0010]四、使用寿命长。传统菇棚棚膜、棚被或草帘用量大,3-5年需更换,而连体菇棚棚膜、棚被不易损坏,使用寿命可达10年以上。
[0011]五、使用管理方便,效率高。连体菇棚便于通观整体情况,便于工作人员和物料进出,易操作管理。【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2]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13]图1为单体的食用菌栽培大棚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单体的食用菌栽培大棚依次连接组成连体大棚的结构示意图。
[0015]如图所示:1左立柱、2向阳面斜梁、3背阳面斜梁、4右立柱、5中立柱、6包裹层的向阳面、7包裹层的背阳面、8连体大棚。
【具体实施方式】
[0016]对照图1-2对本实用新型的操作使用步骤作进一步说明:
[0017]实施例1:一种食用菌栽培大棚,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及其外面的包裹层,所述框架端面的左立柱I高度在1.7m-2m之间,框架端面的中立柱5高度在2.5m_3.3m之间,框架端面的右立柱4高度在1.7m-2m之间,框架顶部的向阳面斜梁2长度在3m_4m之间,框架顶部的背阳面斜梁3长度在5m-7m之间。在所述包裹层的向阳面6底层铺设尼龙遮阳网,中层铺设大棚塑膜,上层铺设保温棚被;在所述包裹层的背阳面7底层铺设高密度笨板,所述高密度笨板的上下两面分别通过聚合胶泥粘接耐碱玻璃纤维网格布,在上层铺设防晒化纤布;包裹层的背阳面7厚度在0.lm-0.3m之间。
[0018]本实施例的棚体外围用总厚度0.lm-0.3m的双面披耐碱玻璃纤维网格布、并使用抹一层聚合胶泥的高密度笨板连接围档;棚内立柱间每隔1.2-1.5米加设一个支撑水泥柱或镀锌钢管,并用方形镀锌管横向水平连绑立柱,既增强棚体支撑力,又可摆放出菇菌袋。
[0019]实施例2:—种食用菌栽培大棚,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及其外面的包裹层,所述框架端面的左立柱I高度在1.7m-2m之间,框架端面的中立柱5高度在2.5m_3.3m之间,框架端面的右立柱4高度在1.7m-2m之间,框架顶部的向阳面斜梁2长度在3m_4m之间,框架顶部的背阳面斜梁3长度在5m-7m之间。在所述包裹层的向阳面6底层铺设尼龙遮阳网,中层铺设大棚塑膜,上层铺设保温棚被;在所述包裹层的背阳面7底层铺设高密度笨板,所述高密度笨板的上下两面分别通过聚合胶泥粘接耐碱玻璃纤维网格布,在上层铺设防晒化纤布;包裹层的背阳面7厚度在0.lm-0.3m之间。所述食用菌栽培大棚为单体棚,所述单体棚的向阳面朝南,单体棚的两端面之间的长度在50m-60m之间,由8_13个所述的单体棚依次连接组成食用菌栽培连体大棚8。
[0020]本实施例的棚体外围用总厚度0.lm-0.3m的双面披耐碱玻璃纤维网格布、并抹一层聚合胶泥的高密度笨板连接围档;棚内立柱间每隔1.2-1.5米加设一个支撑水泥柱或镀锌钢管,并用方形镀锌管横向水平连绑立柱,既增强棚体支撑力,又可摆放出菇菌袋。由单体棚依次连接组成食用菌栽培连体大棚8,棚与棚间连体减少了建筑用材,增加了棚内有效利用面积。
【权利要求】
1.一种食用菌栽培大棚,其特征在于:包括框架及其外面的包裹层,所述框架端面的左立柱(I)高度在1.7m-2m之间,框架端面的中立柱(5)高度在2.5m_3.3m之间,框架端面的右立柱(4)高度在1.7m-2m之间,框架顶部的向阳面斜梁(2)长度在3m_4m之间,框架顶部的背阳面斜梁(3)长度在5m-7m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食用菌栽培大棚,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包裹层的向阳面(6)底层铺设尼龙遮阳网,中层铺设大棚塑膜,上层铺设保温棚被;在所述包裹层的背阳面(7)底层铺设高密度笨板,所述高密度笨板的上下两面分别通过聚合胶泥粘接耐碱玻璃纤维网格布,在上层铺设防晒化纤布;包裹层的背阳面(7)厚度在0.lm-0.3m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食用菌栽培大棚,其特征在于:所述食用菌栽培大棚为单体棚,所述单体棚的向阳面朝南,单体棚的两端面之间的长度在50m-60m之间,由8-13个所述的单体棚依次连接组成食用菌栽培连体大棚(8 )。
【文档编号】A01G9/14GK203505134SQ201320667271
【公开日】2014年4月2日 申请日期:2013年10月28日 优先权日:2013年10月28日
【发明者】通占元, 张彦进, 李冬梅 申请人:河北省农业环境保护监测站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