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农田防护林带的更新优化方法

文档序号:248973阅读:516来源:国知局
一种农田防护林带的更新优化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农田防护林带的更新优化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选择胁地较轻的针叶乔木树种,且最大生长高度等于或大于现有杨树林带;步骤二,在原有杨林防护林带一侧,将步骤一选择胁地较轻的针叶树种对现有杨树林带采取带外更新方式进行造林;步骤三,造林季节选在每年的春季和雨季;步骤四,当平均树高达到10m以上时,即可对原有杨树林带进行皆伐,林带更新改造结束。本发明提选择胁地较轻的针叶树种对现有杨树林带进行更新改造,采取大苗上带、一次成林方式,达到减少占地、减轻胁地目的;而且,林带季相变化不明显,防护效能稳定,能够在防护林更新优化过程中保持防护效益的持续稳定。
【专利说明】一种农田防护林带的更新优化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属于防护林建设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农田防护林带的更新优化方法。【背景技术】
[0002]日益严重的自然灾害和生态环境恶化对当前农业现代化建设是一个巨大的威肋。我国仅三北地区就有约7万km2的农田受到风沙的侵袭,近年来我国各地几乎都受到了沙尘的危害。据《中国的环境保护(1996 — 2005)》白皮书数据显示,我国沙化面积达173.97万km2,平均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20~50亿元,损失粮食5~10亿kg。全球人口急剧增加,环境严重恶化,粮食供应不足等已成为当今世界共同面临的棘手问题。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农林之间争地的矛盾日益突出,森林资源急剧减少,滥垦、滥伐现象十分严重,导致土壤侵蚀、水资源枯竭、气候失调、环境恶化,而营造农田防护林是有效改善这些现状的主要措施之一。
[0003]我国为解决这一系列问题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先后建起了举世瞩目的三北防护林、沿海防护林等规模巨大的防护林工程。在我国生态环境比较恶劣的广大三北地区,防护林体系基本框架己经建立起来,并已显示出巨大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但同时也表现出一些问题,如:森林总量严重不足,且分布不均,造成目前防护功能低而不稳。纯林多,混交林太少,而人工林都是以乔木树种造林为主,灌木林很少,乔灌混交、针阔混交林更少。纯林生态功能不稳易形成病虫害蔓延趋势,从而造成树木长势差,生长率低,导致防护功能低而不稳。网、带、片布局不合理,防护林布局表现网带多、片林少,特别是沙区和江河流域水面区片林明显不足,防洪固沙效果较差。造林树种单一,造林树种目前仍然是杨树占大多数。针叶树、灌木、经济林木比重较小。
[0004]由于树冠遮荫及林木根系与农作物的争水争肥等原因,从而使林带对一定范围内的农作物产生减产、降质的副作用,即林带胁地。树种对于农田防护林的功能发挥具有重要作用。杨树是三北地区防护林主要造林树种之一,具有生长快、适应性强、易于繁殖、能尽快地发挥防护效益和经济效益等优点,但同时存在着胁地范围大的问题。早期营造的杨树防护林带一般宽度为10~15m,具有占地多的缺点。现有中龄林以上的农田防护林带,由于杨树根系庞大和喜水喜肥的特性,与农作物争水、争肥现象随着林龄的增长日趋明显,从而导致林带胁地问题日趋严重。杨树林带平均胁地范围是树高的1.3倍,胁地范围内作物的平均减产率为51.53%,而且杨树林带季相变化明显,防护效能不稳定。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农田防护林带的更新优化方法,旨在解决目前农田防护林带季相变化明显,防护效能稳定性差以及农田防护林带占地多、胁地重的问题。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7]一种农田防护林带的更新优化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0008]步骤一,选择胁地较轻的针叶乔木树种,且最大生长高度等于或大于现有杨树林带;
[0009]步骤二,在原有杨林防护林带一侧,将步骤一选择胁地较轻的针叶树种对现有杨树林带采取带外更新方式进行造林;
[0010]步骤三,造林季节选在每年的春季和雨季;
[0011]步骤四,当平均树高达到IOm以上时,即可对原有杨树林带进行皆伐,林带更新改
造结束。
[0012]进一步,在步骤一中,选择的针叶树种为樟子松,选择2-3年生樟子松容器苗或树高1.5m以上的樟子松大苗,选择的樟子松容器苗的苗高50cm以上,地径1.5cm以上。
[0013]进一步,在步骤二中,樟子松容器苗造林采用株行距4mX 2m,带宽8~IOm ;樟子松大苗造林采用I~2行,单行株距3m,双行株行距5mX 1.5m,带宽4~5m ;2行以上林带采用三角形配置,即在苗木栽植时,其中一行的植苗点处于相邻一行的2个植苗点中间位置。
[0014]本发明提供的农田防护林带的更新优化方法,选择胁地较轻的针叶树种对现有杨树林带进行更新改造,采取大苗上带、一次成林方式,达到减少占地、减轻胁地目的,同时增加针叶树种比例可解决农田防护林带中以杨树为主的树种结构单一的问题;用常绿针叶树种代替落叶阔叶树种(如杨树),林带季相变化不明显,达到防护效能稳定的目的;能够在防护林更新优化过程中保持防护效益的持续稳定。
【具体实施方式】
[0015]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发明。
[0016]本发明实施例的农田防护林带的更新优化方法,按照如下步骤进行:
[0017]步骤一,选择胁地较轻的针叶乔木树种,且最大生长高度等于或大于现有杨树林带;选择的针叶树种为樟子松,选择2-3年生樟子松容器苗或树高1.5m以上的樟子松大苗,选择的樟子松容器苗的苗高50cm以上,地径1.5cm以上。
[0018]步骤二,在原有杨林防护林带一侧,将步骤一选择胁地较轻的针叶树种对现有杨树林带采取带外更新方式进行造林;樟子松容器苗造林采用株行距4mX2m,带宽8~IOm ;樟子松大苗造林采用I~2行,单行株距3m,双行株行距5mX 1.5m,带宽4~5m ;2行以上林带采用三角形配置,即在苗木栽植时,其中一行的植苗点处于相邻一行的2个植苗点中间位置。
[0019]步骤三,造林季节选在每年的春季和雨季。
[0020]步骤四,当平均树高达到IOm以上时,即可对原有杨树林带进行皆伐,林带更新改
造结束。
[0021]采用本发明的农田防护林带的更新优化方法,樟子松林带平均胁地范围是树高的
0.3倍,平均较杨树林带胁地范围减少73%,比杨树林带减产率降低20多个百分点;常绿的樟子松林带无论在盛叶期(生长季节)或枯叶期(非生长季节)始终保持适中的疏透度,季相异差仅在0.04左右,防护效益稳定;原有杨树林带平均带宽11m,本发明优化后的松树林带平均带宽5m,松树窄林带每公里比杨树宽林带少占地6000m2。
[0022]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 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农田防护林带的更新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选择胁地较轻的针叶乔木树种,且最大生长高度等于或大于现有杨树林带; 步骤二,在原有杨林防护林带一侧,将步骤一选择胁地较轻的针叶树种对现有杨树林带采取带外更新方式进行造林; 步骤三,造林季节选在每年的春季和雨季; 步骤四,当平均树高达到IOm以上时,即可对原有杨树林带进行皆伐,林带更新改造结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农田防护林带的更新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一中,选择的针叶树种为樟子松,选择2-3年生樟子松容器苗或树高1.5m以上的樟子松大苗,选择的樟子松容器苗的苗高50cm以上,地径1.5cm以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农田防护林带的更新优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二中,樟子松容器苗造林采用株行距4mX 2m,带宽8~IOm ;樟子松大苗造林采用I~2行,单行株距3m,双行株行距5mX 1.5m,带宽4~5m ;2行以上林带采用三角形配置,即在苗木栽植时,其中一行的植苗点处于相邻一行`的2个植苗点中间位置。
【文档编号】A01G23/00GK103858728SQ201410102365
【公开日】2014年6月18日 申请日期:2014年3月19日 优先权日:2014年3月19日
【发明者】赵岭, 赵凌全, 张剑斌, 孙淑清, 王力刚, 张玉柱, 孙淑芬, 安静, 郑鑫, 毕广有, 刘峰 申请人:黑龙江省森林与环境科学研究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