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平榛菟丝子的防治方法

文档序号:254458阅读:334来源:国知局
一种平榛菟丝子的防治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平榛菟丝子的防治方法,包括下述步骤:1、秋冬季节对榛树进行株外土地深翻,深度5-8cm。同时通过人工摘除菟丝子及榛株严重受害部分。2、对于过密榛子株丛作适当疏枝或间伐,以改善通风、透气条件。3、4-5月下旬,喷施48%地乐胺(仲丁灵)乳油200-400倍液三次。4、在5月下旬至6月中旬,喷施10%草甘膦剂40-600倍液+(0.3%-0.5%)硫酸铵、1.5%草甘膦水剂+(0.3%-0.5%)硫酸铵。5、7月前各阶段施用榛丰Ⅲ号试剂(主要成分为草木灰)或1.5%五氯酚钠+2%扑草净液400-600倍液。本发明能大幅提高榛子产品和质量,且具有高效、安全和经济等特点。
【专利说明】一种平榛菟丝子的防治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缠绕型藤状半寄生草植物病害的防治方法,具体是一种平榛菟丝子的防治方法。
【背景技术】
[0002]平榛(Corylus heterophylla Fisch)为榛科榛属植物,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经济林树种,干果可食,也是木本油料植物,综合利用价值极高。其果仁营养丰富,富含色氨酸、赖氨酸等18种氨基酸和多种维生素,对人体健康十分有益。其枝、叶、树皮和果壳中含有紫杉醇,提取后可用于治疗癌症。平榛植株根系发达、抗寒、耐瘠薄,是水土保持和改良土壤的优良先锋树种,其产业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0003]近年来,铁岭市政府大力发展、扶持榛子产业,群众从事榛子生产经营热情高涨,使得全市榛林面积连年递增。然而,随着榛林面积的不断增加,森林生态环境的改变,以及榛林经营模式的转变,大面积纯榛林的形成加剧了有害生物的发生与危害,严重影响了平榛经营产出的数量和质量。其中菟丝子便是危害平榛的主要有害生物之一。
[0004]它是一种缠绕型藤状半寄生草本植物,其生长量大,蔓延速度极快,一旦榛林受其危害防除困难,导致产量大幅度下降甚至零产出。因此,进行平榛菟丝子生物学特性观测,进行防治方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铁岭市林科院自2010年4月至2012年12月对平榛菟丝子的生物学 特性和防治技术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探索出一套切实可行、经济有效的防治方法,为铁岭地区平榛菟丝子的预防、防治提供了技术支撑,实现了对平榛菟丝子危害的有效控制。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平榛菟丝子的防治方法,能大幅提高榛子产品和质量,且具有高效、安全和经济等特点。
[0006]本 申请人:对菟丝子的生长特性和危害进行了调查,为防治菟丝子提供科学依据。
[0007]I平榛菟丝子生物学特性 1.1形态特征
菟丝子(Cuscuta L),茄目,旋花科,菟丝子属。菟丝子是一年生草本半寄生有害植物,全株无根、无毛。植株通常呈黄色或红色。其组成的细胞中没有叶绿体,利用攀缘性的茎攀附在其他植物,并且从接触宿主的部位发育为吸器,进入宿主直达韧皮部,吸取养分为生。
[0008]①种子:圆形或椭圆形,长1-1.5mm,宽0.9-1.2mm,种皮光滑或粗糙,无子叶和胚根,胚乳肉质,胚线形。
[0009]②幼苗:丝状,呈淡绿色,顶端作缠绕状,感染上寄主后即转变为黄色。
[0010]③茎:缠绕性、线状、黄色或红色爬藤。无叶绿体,经光学显微镜放大茎的横切片,在有碘液染色的情况下,可清楚看见储存在组织之中的淀粉颗粒。断茎可重新发育成新株。
[0011]④叶:无叶或退化成小的鳞片。[0012]⑤花:花小,白色,无梗,花序穗状;苞片小或缺;花4_5出数;花萼杯状、壶状或钟状,5裂,裂片宽三角形,中部以下连合;花冠管状、冠筒内流苏状鳞片;雄蕊5,着生于花冠裂片相邻处或花冠喉部,略有伸出,具短花丝或内向花药;雄蕊由2心皮组成;子房近球形,上位,2室;花柱2,分离或连合为I,柱头球形,伸长呈棒状或短圆锥状。
[0013]⑥结实:蒴果近球形,1-4粒不等,有时稍肉质,常具宿存花冠,成熟时被宿存花冠全部包住,周裂。
[0014]1.2发生规律
①种子越冬方式和萌发率
菟丝子的种子具休眠特性,当种子落入土中后每年仅有少量种子萌发,随着时间推移,休眠逐渐解除。
[0015]且土壤含水量越高,种子萌发率相应越高。当含水量低于10%则不能萌发。
[0016]当气温达到15°C时种子开始萌发,温度越高,萌发率越高。菟丝子种子萌发很不整齐,以4-6月为萌发高峰期。
[0017]在适宜的温湿条件下,菟丝子种子在土壤l-3cm处发芽最多,4cm开始明显下降,7cm则不能萌发出土。
[0018]②菟丝子入侵与传播方式
菟丝子是半寄生有害植物,靠吸盘吸取寄主植物的营养。除此之外,还能缠绕覆盖在植株上使植物死亡。受菟丝子感染的榛林,轻者减产10%-20%,重者达50%-60%,最严重时可导致颗粒无收,寄主死亡。菟丝子种子萌发时先产生白色圆锥形较粗壮的胚根,然后长出黄色细丝状的幼芽,伸出表土后即随风向周围摆动,如遇不到寄主,能继续存活10-13d,待自身养分消耗尽后死亡;如遇寄主便缠绕其上,在接触处形成吸根伸入。吸根进入寄主组织后,部分组织分化成导管和筛管,分别与寄主导管和筛管相连,自寄主吸取养分和水分。寄生关系建立后,其与地下部分脱离,茎继续生长并不断分枝,以致覆盖寄主。
[0019]菟丝子主要以种子和断茎传播,种子小而多,寿命长,可随水流、农业机械、农具、鸟兽、人类活动等广泛传播,也可混杂于收获的农作物、商品粮食、种子或饲料中远距离传播。
[0020]③菟丝子年消长动态调查
平榛菟丝子4月为种子萌发期,7-11月开花结果。生长旺盛期在6-9月份,月平均生长量分别达到27.9,37.6,42.7,38.3cm,此时也是其感染危害的高峰期和药剂防除的重点时期,5月和10月生长量相对较小,分别为4.7和2.9。11月至次年3月无生长。自种子萌发出土到缠绕寄主约需3d,与寄主建立起寄生关系约需I周,此时下部自行干枯与土壤分离;从长出新苗到现蕾需I个月以上,现蕾到开花约IOd ;自开花到果实成熟约需20d左右,因此,菟丝子从出土到种子成熟约需80-90d。菟丝子从茎的下部逐渐向上现蕾、开花、结果、成熟。因此,同一株菟丝子上的开花或结实时间都不一致,结果时间很长。
[0021 ] ④菟丝子发生与气象条件关系
6、7月份自然平均气温为21-25°C,随着降雨量增加,湿度加大,菟丝子生长逐步旺盛,到达8月,平均气温稳定在25°C及以上,菟丝子生长危害达到盛期,其后随着温度降低,降雨量减少,生长变慢。这说明菟丝子最适宜在25°C左右生长,湿度适宜可加快菟丝子生长,加重危害程度。[0022]⑤英丝子发生与林分条件关系
榛林南坡危害发生程度较北坡严重。在南北坡上中下三个区域危害发生程度对照均有差异,顶坡危害发生程度较轻,中下坡危害发生程度较重。
[0023]⑥菟丝子发生与榛林密度关系
榛林密度大危害发生率相对较高。榛林密度大,透光性和空气流通性较差,温湿度相对较大,适宜菟丝子种子萌发。同时林间隙小,致使菟丝子藤茎攀附、蔓延更容易,危害面积扩散更快。相反榛林密度小危害发生率相对较低。
[0024]依据对菟丝子的生长发育及对榛子树的危害调查,本发明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一种平榛菟丝子的防治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1、冬季深翻地
在秋冬季对榛树进行株外土地深翻,深度5-lOcm,能减少菟丝子种子萌发率。
[0025]同时对个别植株受害时,通过人工摘除将菟丝子及榛树填株的受害部分一起剪掉,并将其烧毁,以防菟丝子断茎重发。
[0026]2、对榛子树的修整 榛树林要保持合理密度。
[0027]对于过密株丛,作适当疏枝或间伐,以改善通风、透光条件,降低温湿度,控制菟丝子种子萌发率,加大 藤茎攀附阻力。
[0028]3、药剂防治
I)、在4-5月下旬,早春种子萌发后,轻微危害前,喷施48%地乐胺(仲丁灵)乳油200-400倍液2-4次,防止菟丝子幼苗攀附寄主,对菟丝子防效可达85%以上,且对寄主安全。
[0029]2)、在5月下旬至6月中旬,榛林初花期对已缠的菟丝子喷施10%草甘膦水剂400-600倍液+ (0.3%-0.5%)硫酸铵、1.5%草甘膦水剂+ (0.3%-0.5%)硫酸铵防治效果可达到80%以上;
3)、在7月前(即在结果实期前)的各阶段施用榛丰III号试剂(主要成分为草木灰),可有效防除幼、老菟丝子藤茎;1.5%五氯酚钠+2%扑草净液400-600倍液亦可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0030]本发明在辽宁省铁岭市榛子产区进行了大面积实用,防治菟丝子收到了良好的效果O
[0031]铁岭市平榛菟丝子主要发生在除杂后形成的过密纯平榛林内,以阳坡的中下坡发生率较高,因温湿度适宜菟丝子生长,故一旦感染,危害较重。
[0032]平榛菟丝子年消长动态与气温关系密切,其次是土壤含水量,即当地年降水量,平榛菟丝子每年种子萌发高峰期是4-6月,发生危害最严重时期是6-9月,此时也是防除菟丝子的重点时期。
[0033]化学防除平榛菟丝子是较为简便有效的控制方法。48%地乐胺(仲丁灵)乳油400倍液药后30d对平榛菟丝子防效可达80%以上,虽有轻微药害但可恢复,是较为有效的防治药剂。榛丰III号试剂施用后30d对菟丝子防效可达90%以上,且对寄主平榛安全,具有高效,安全、经济的特点,是防除菟丝子的理想药剂。【具体实施方式】
[0034]一种平榛菟丝子的防治方法,包括下述步骤:
1、秋冬季节对榛树进行株外土地深翻,深度5-8cm。同时通过人工摘除菟丝子及榛株严
重受害部分。
[0035]2、对于过密榛子株丛作适当疏枝或间伐,以改善通风、透气条件。
[0036]3、4-5月下旬,喷施48%地乐胺(仲丁灵)乳油200-400倍液三次。
[0037]4、在5月下旬至6月中旬,喷施10%草甘膦剂40-600倍液+(0.3%_0.5%)硫酸铵、1.5%草甘膦水剂+ (0.3%-0.5%)硫酸铵。
[0038]5、7月前各阶段施用榛丰III号试剂(主要成分为草木灰)或1.5%五氯酚钠+2%扑草净液400-600倍液。
【权利要求】
1.一种平榛菟丝子的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步骤: (1)、冬季深翻地 在秋冬季对榛树进行株外土地深翻,深度5-lOcm,能减少菟丝子种子萌发率; 同时对个别植株受害时,通过人工摘除将菟丝子及榛树填株的受害部分一起剪掉,并将其烧毁,以防菟丝子断茎重发; (2)、对榛子树的修整 榛树林要保持合理密度; 对于过密株丛,作适当疏枝或间伐,以改善通风、透光条件,降低温湿度,控制菟丝子种子萌发率,加大藤茎攀附阻力; .3、药剂防治 .1)、在4-5月下旬,早春种子萌发后,轻微危害前,喷施48%地乐胺(仲丁灵)乳油.200-400倍液2-4次,防止菟丝子幼苗攀附寄主,对菟丝子防效可达85%以上,且对寄主安全; .2)、在5月下旬至6月中旬,榛林初花期对已缠的菟丝子喷施10%草甘膦水剂400-600倍液+ (0.3%-0.5%)硫酸铵、1.5%草甘膦水剂+ (0.3%-0.5%)硫酸铵防治效果可达到80%以上; .3)、在7月前(即在结果实期前)的各阶段施用榛丰III号试剂(主要成分为草木灰),可有效防除幼、老菟丝子藤茎;1.5%五氯酚钠+2%扑草净液400-600倍液亦可收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文档编号】A01G17/00GK104012515SQ201410232360
【公开日】2014年9月3日 申请日期:2014年5月29日 优先权日:2014年5月29日
【发明者】卞婧, 梁国儒, 盛淑艳, 高鹤, 潘浩, 张 浩, 董艳卓, 郭玉斌, 姜薇, 金茜 申请人:铁岭市林业科学研究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