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高小麦粒重的方法

文档序号:264814阅读:469来源:国知局
一种提高小麦粒重的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提高小麦粒重的方法,属于小麦种植与栽培【技术领域】。一种提高小麦粒重的方法,在小麦栽培与管理过程中,通过改良的一系列农艺措施能够有效预防干热风、防止小麦早衰,达到护根、保叶、增粒重的目的;本发明的方法大面积应用于小麦超高产栽培实践,能够促进产量三因素协调发展,增加产量,稳定实现700kg/667m2以上超高产目标。
【专利说明】一种提高小麦粒重的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提高小麦粒重的方法,属于小麦种植与栽培【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0002]小麦产量构成三因素中,小麦粒重受气候条件、病虫害、叶片功能期及光合效率等多种因素影响变异较大,特别是在小麦单产水平700kg/667m2以上,提高小麦粒重尤为重要,是小麦超高产栽培成功与否的最关键因素之一。
[0003]当前提高粒重的技术措施,主要是从满足肥水供应,延长绿色部分的功能期,增加干物质积累;满足水分供应,特别是土壤深层水分供应,促进籽粒体积增大,提高灌浆强度;做好一喷综防,促进光合作用,减少营养物质损失;适时收获,减少籽粒成熟后呼吸作用产生的营养物质消耗等展开。把小麦整个生育期的各个关键环节综合起来考虑,集成一套提高小麦粒重的技术集成,目前还没有较完善的研究。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的方法是从整地、播种到中后期管理进行了研究,形成了一套提高小麦粒重的技术集成,对提高小麦粒重具有重要的技术意义。
[0005]本发明目的在于通过研究影响小麦粒重不利因素而建立的一套提高小麦粒重的关键技术体系,进而提供一种可在保证一定群体和糖粒数的如提下,有效提闻小麦粒重的方法。
[0006]—种提高小麦粒重的方法,在小麦栽培与管理过程中,通过改良的一系列农艺措施能够有效预防干热风、防止小麦早衰,达到护根、保叶、增粒重的目的;其特殊之处在于,主要通过“一深一增一防三改技术”的改良措施来实现:
[0007]所述的“一深一增一防三改技术”,分别代表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0008]一、“一深”即深耕深翻:
[0009]深耕25cm以上,打破犁底层,同时将前茬作物秸杆和杂草翻入底层,之后旋耕镇压一遍,整平地面,按规格作畦;
[0010]二、“一增”即增施有机肥:
[0011]前茬秸杆粉碎还田,耕地前均匀撒施商品有机肥450-550kg/667m2,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碳氮比,持续培肥地力;
[0012]三、“一防”即全程病虫害防治:
[0013]I)播种前,采用1.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适乐时)+70%噻虫嗪(锐胜)按种子量的0.2%拌种,预防根腐病、全蚀病、纹枯病等病害,防治蚜虫、飞虱并兼治地下害虫;
[0014]2)春季喷施苯甲?丙环唑乳油(爱苗)、吡唑醚菌酯/代森联(百泰)、吡虫啉等,防治小麦纹枯病、根腐病、麦姆等病虫害,并提闻小麦抗逆能力;
[0015]春季喷施的具体过程方法为:
[0016]返青期:每亩喷施吡唑醚菌酯/代森联(百泰)20ml+ “天达2116”或“喷施宝” 30ml ;
[0017]拔节期:每亩喷施苯甲.丙环唑乳油(爱苗)20ml+磷酸二氢钾200g。
[0018]挑旗期:每亩喷施苯甲.丙环唑乳油(爱苗)20ml+磷酸二氢钾200g。
[0019]抽穗后:开展小麦“一喷三防”,喷施杀虫剂+杀菌剂+叶面肥,以防早衰,增粒重。
[0020]开花前:每亩喷施吡虫啉20ml+磷酸二氢钾200g ;
[0021]灌浆初期:每亩喷施“喷施宝” 20ml+腐殖酸螯合锌20g ;
[0022]灌浆中期:每亩喷施“多得硼”30g。
[0023]3) “三改”
[0024]①改传统1.4m — 1.5m日圭宽、日圭面内种植6行小麦的“窄背等行套”方式,为1.7m —
2.0m畦宽、畦面内种植7 — 8行小麦的“宽畦播种”,并缩小畦埂宽度为35cm,以提高土地和光热资源利用率;
[0025]②改传统播种幅宽3cm左右的条播为幅宽6-8cm的“宽幅播种”,同密度下小麦个体营养条件改善,单株发育与群体发展相协调,既有利于提高成穗率,又有利于成大穗,单株穗多、粒多;
[0026]③改传统施肥为测土配方施肥和氮肥后移,提高肥料利用效率。根据取土化验结果和产量目标,按照每生产10kg小麦籽粒,约需氮(N) 3.1±1.1kg、磷(P2O5)L 1 + 0.3kg、钾(K2O) 3.2±0.6kg的规律,确定全生育期施肥量;产量水平500kg/667m2以上的高产地块,一般每667m2耕翻整地底施小麦配方肥(N:P:K = 18:12:18) 50kg — 80kg,另外加施硼砂Ikg+硫酸锌Ikg ;小麦拔节期到旗叶露尖时,结合浇水追施剩余的氮肥和钾肥,一般每667m2追施尿素20kg — 25kg+硫酸钾10kg。
[0027]本发明的一种提高小麦粒重的方法,在保证了上述“一深一增一防三改技术”的基础上,在小麦种植与栽培管理过程中,还可以包括有以下几方面的改良:
[0028]1、选种
[0029]选用分蘗成穗率高、抗倒伏、增产潜力大的中穗大粒小麦品种(如烟农999,济麦22,鲁原502等),一般成穗率40%以上、穗粒数36粒左右、千粒重40克以上,并使用原种作为生产用种。
[0030]2、播种栽培
[0031]采用小麦中播栽培技术,依靠含主茎在内的3-4个优势茎蘗成穗,保证穗齐、穗大、粒多。
[0032]黄淮麦区的播种期10月3日到10月6日,基本苗15-16万株/667m2。
[0033]播种时土壤相对含水量60% -80%。如果墒情不足可先播种,后浇“蒙头水”,浇水量为303/667m2-503/667m2,引苗出土,确保苗全苗齐。
[0034]3、合理运筹肥水。
[0035]春季采用以控为主的管理措施,遇旱浇水确保水分供给,返青起身期根据降水情况进行浇水,但不施用肥料;小麦拔节后期至旗叶露尖追肥浇水,浇水量40-50m3/667m2,结合烧水进行追肥,每667m2追施尿素25kg、硫酸钾1kg,控制株高、株型,建立高光效群体;开花后7天左右,浇好灌浆水,不仅有利于保根护叶、保持较高的灌浆强度、延长小麦灌浆时间,而且有利于降低麦田温度,提高小麦抵御干热风的能力,增加穗粒数、提高千粒重。浇好灌浆水非常关键,抽穗期田间相对含水量不足70 %时,必须及时浇好浇足,保证灌浆期田间相对含水量不低于65%。
[0036]本发明一种提高小麦粒重的方法,在基本摸清了小麦生育期间病虫害、干热风、早衰等影响小麦粒重提高的不利因素,摸清了小麦纹枯病、根腐病等病害的发生规律的前提下,准确掌握防治小麦病虫害的药剂、防治时期和防治方法;通过改良农艺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干热风,防止小麦早衰,达到护根、保叶、增粒重的目的。本发明的方法大面积应用于小麦超高产栽培实践,能够促进产量三因素协调发展,增加产量,稳定实现700kg/667m2以上超闻广目标。

【具体实施方式】
[0037]以下给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用来对本发明的构成进行进一步说明。
[0038]实施例1
[0039]本发明主要通过研究发现影响小麦粒重的不利因素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技术措施。研究发现表明,影响小麦粒重提高的主要不利因素有三条,列举如下:
[0040]不利因素1:小麦生育期间的病虫害、干热风、早衰。
[0041]不利因素2:小麦纹枯病、根腐病等病害。
[0042]不利因素3:传统小麦栽培管理方式与现阶段小麦生长气侯及生长环境不相适应。
[0043]本实施例的一种提高小麦粒重的方法,正是基于上述三种影响粒重提高的不利因素而作出的一系列技术措施。
[0044]主要应对技术措施包括:结合小麦纹枯病、根腐病等病害的发生规律,准确掌握防治小麦病虫害的药剂、防治时期和防治方法;最终研究出一套适宜现阶段小麦栽培与管理的方法,在小麦栽培与管理过程中,通过改良的一系列农艺措施能够有效预防干热风、防止小麦早衰,达到护根、保叶、增粒重的目的。
[0045]一种提高小麦粒重的方法,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技术措施的改良来实现:
[0046]1、选种
[0047]选用分蘗成穗率高、抗倒伏、增产潜力大的中穗大粒小麦品种(如烟农999,济麦22,鲁原502等),一般成穗率40%以上、穗粒数36粒左右、千粒重40克以上,并使用原种作为生产用种。
[0048]2、播种栽培
[0049]采用小麦中播栽培技术,依靠含主茎在内的3-4个优势茎蘗成穗,保证穗齐、穗大、粒多。
[0050]播种期10月3日到10月6日(黄淮麦区),基本苗15-16万株/667m2。
[0051]播种时土壤相对含水量60%-80%。如果墒情不足可先播种,后浇“蒙头水”,浇水量为303/667m2-503/667m2,引苗出土,确保苗全苗齐。
[0052]3、采用“一深一增一防三改技术”
[0053]“一深”即深耕深翻:深耕25cm以上,打破犁底层,同时将前茬作物秸杆和杂草翻入底层,之后旋耕镇压一遍,整平地面,按规格作畦。
[0054]“一增”即增施有机肥:前茬秸杆粉碎还田,耕地前均匀撒施市场常规的商品有机肥450-550kg/667m2,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碳氮比,持续培肥地力。
[0055]“一防”即全程病虫害防治:
[0056]I)播种前,采用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适乐时)+70%噻虫嗪(锐胜)按种子量的0.2 %拌种,预防根腐病、全蚀病、纹枯病等病害,防治蚜虫、飞虱并兼治地下害虫。
[0057]2)春季喷施苯甲?丙环唑乳油(爱苗)、吡唑醚菌酯/代森联(百泰)、吡虫啉等,防治小麦纹枯病、根腐病、麦蚜等病虫害,并提高小麦抗逆能力。
[0058]春季喷施的具体过程方法为:
[0059]返青期:每亩喷施吡唑醚菌酯/代森联(百泰)20ml+ “天达2116”或“喷施宝” 30ml ;
[0060]拔节期:每亩喷施苯甲.丙环唑乳油(爱苗)20ml+磷酸二氢钾200g。
[0061]挑旗期:每亩喷施苯甲.丙环唑乳油(爱苗)20ml+磷酸二氢钾200g。
[0062]抽穗后:开展小麦“一喷三防”,喷施杀虫剂+杀菌剂+叶面肥,以防早衰,增粒重。
[0063]开花前:每亩喷施吡虫啉20ml+磷酸二氢钾200g ;
[0064]灌浆初期:每亩喷施“喷施宝” 20ml+腐殖酸螯合锌20g ;
[0065]灌浆中期:每亩喷施“多得硼”30g。
[0066]上述内容中所记载的“ + ”号表示将两种药剂混合。
[0067]3) “三改”
[0068]①改传统1.4m — 1.5m H圭宽、H圭面内种植6行小麦的“窄背等行套”方式,为1.7m —
2.0m畦宽、畦面内种植7 — 8行小麦的“宽畦播种”,并缩小畦埂宽度为35cm,以提高土地和光热资源利用率;
[0069]②改传统播种幅宽3cm左右的条播为幅宽6-8cm的“宽幅播种”,同密度下小麦个体营养条件改善,单株发育与群体发展相协调,既有利于提高成穗率,又有利于成大穗,单株穗多、粒多;
[0070]③改传统施肥为测土配方施肥和氮肥后移,提高肥料利用效率。根据取土化验结果和产量目标,按照每生产10kg小麦籽粒,约需氮(N) 3.1 + 1.1kg、磷(P2O5) 1.1 + 0.3kg、钾(K2O) 3.2±0.6kg的规律,确定全生育期施肥量;产量水平500kg/667m2以上的高产地块,一般每667m2耕翻整地底施小麦配方肥50kg — 80kg,配方肥中的氮磷钾配比为N:P:K =18:12:18,另外加施硼砂Ikg+硫酸锌Ikg ;小麦拔节期到旗叶露尖时,结合浇水追施剩余的氮肥和钾肥,一般每667m2追施尿素20kg — 25kg+硫酸钾10kg。
[0071]4、合理运筹肥水。
[0072]春季采用以控为主的管理措施,遇旱浇水确保水分供给,返青起身期根据降水情况进行浇水,但不施用肥料;小麦拔节后期至旗叶露尖追肥浇水,浇水量40-50m3/667m2,结合烧水进行追肥,每667m2追施尿素25kg、硫酸钾1kg,控制株高、株型,建立高光效群体;开花后7天左右,浇好灌浆水,不仅有利于保根护叶、保持较高的灌浆强度、延长小麦灌浆时间,而且有利于降低麦田温度,提高小麦抵御干热风的能力,增加穗粒数、提高千粒重。浇好灌浆水非常关键,抽穗期田间相对含水量不足70 %时,必须及时浇好浇足,保证灌浆期田间相对含水量不低于65%。
[0073]烟台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经三年多研究,取得了超高产栽培条件下稳定提高小麦粒重的技术成果。2014年6月18日,由农业部组织有关专家,对烟台招远市马连沟村“农业部小麦高产创建万亩示范区十亩攻关田”进行实打验收,小麦平均单产817.0kg/667m2,创农业部组织专家实打验收全国冬小麦单产最高纪录。经考察,该实打地块小麦千粒重为49.0g,粒重提高对实现小麦单产突破起到了关键作用。
[0074]本实施例的一种提高小麦粒重的方法,通过一系列技术措施的改进,突破了传统小麦栽培管理理念,可在保证一定群体和穗粒数的前提下,有效提高小麦粒重。小麦品种烟农999山东省2008?2010年区域试验千粒重为43.6g (产量水平550kg/667m2),2014年烟台市品种展示田平均千粒重为43.1g(产量水平500 - 600kg/667m2),与区域试验和品种展示田相比,采用本方法千粒重可提高5.4g和5.9g,幅度为12.4%和13.7%。本方法大面积应用于小麦超高产栽培实践,能够促进产量三因素协调发展,增加产量,稳定实现700kg/667m2以上超高产目标。
【权利要求】
1.一种提高小麦粒重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主要通过“一深一增一防三改技术”的改良措施来实现: 所述的“一深一增一防三改技术”,分别代表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a、“一深”即深耕深翻: 深耕25cm以上,打破犁底层,之后旋耕镇压一遍,整平地面,按规格作畦; b、“一增”即增施有机肥: 耕地前均匀撒施商品有机肥450-550kg/667m2 ; C、“一防”即全程病虫害防治: 1)播种前,采用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70%噻虫嗪按种子量的0.2%拌种; 2)春季喷施苯甲.丙环唑乳油、吡唑醚菌酯/代森联、吡虫啉; 具体使用方法为: 返青期:每亩喷施吡唑醚菌酯/代森联20ml+ “天达2116”或“喷施宝” 30ml ; 拔节期:每亩喷施苯甲.丙环唑乳油20ml+磷酸二氢钾200g ; 挑旗期:每亩喷施苯甲.丙环唑乳油20ml+磷酸二氢钾200g ; 抽穗后:喷施杀虫剂+杀菌剂+叶面肥; 开花前:每亩喷施吡虫啉20ml+磷酸二氢钾200g ; 灌浆初期:每亩喷施“喷施宝” 20ml+腐殖酸螯合锌20g ; 灌浆中期:每亩喷施“多得硼”30g。 3)“三改” ①改传统1.4m — 1.5m畦宽、畦面内种植6行小麦的“窄背等行套”方式,为1.7m —2.0m畦宽、畦面内种植7 — 8行小麦的“宽畦播种”,并缩小畦埂宽度为35cm ; ②改传统播种幅宽3cm左右的条播为幅宽6-8cm的“宽幅播种”; ③改传统施肥为测土配方施肥和氮肥后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提高小麦粒重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三改“中的测土配方施肥和氮肥后移的具体方法为:根据取土化验结果和产量目标,按照每生产10kg小麦籽粒,约需氮(N) 3.1 + 1.1kg、磷(P2O5) 1.1±0.3kg、钾(K2O) 3.2±0.6kg 的规律,确定全生育期施肥量;产量水平500kg/667m2以上的高产地块,每667m2耕翻整地底施小麦配方肥50kg — 80kg,配方肥中的氮磷钾配比为N:P:K = 18:12:18,另外加施硼砂Ikg+硫酸锌Ikg ;小麦拔节期到旗叶露尖时,结合浇水追施剩余的氮肥和钾肥,每667m2追施尿素20kg — 25kg+硫酸钾 10kg。
3.如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提高小麦粒重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可以包括有以下改良: 选种:选用分蘗成穗率高、抗倒伏、增产潜力大的中穗大粒小麦品种。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一种提高小麦粒重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可以包括有以下改良: 播种栽培:采用小麦中播栽培技术;播种期10月3日到10月6日基本苗15-16万株/667m2 ; 播种时土壤相对含水量60% -80% ;如果墒情不足可先播种,后浇“蒙头水”,浇水量为303/667m2-503/667m2。
5.如权利要求2或3或4所述一种提高小麦粒重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可以包括有以下改良: 合理运筹肥水:春季采用以控为主的管理措施,遇旱浇水确保水分供给,返青起身期根据降水情况进行浇水,但不施用肥料;小麦拔节后期至旗叶露尖追肥浇水,浇水量40-50m3/667m2,结合浇水进行追肥,每667m2追施尿素25kg、硫酸钾1kg ;开花后5_8天,浇好灌浆水,抽穗期田间相对含水量不足70 %时,必须及时浇好浇足,保证灌浆期田间相对含水量不低于65%。
【文档编号】A01G1/00GK104170638SQ201410445295
【公开日】2014年12月3日 申请日期:2014年9月3日 优先权日:2014年9月3日
【发明者】王廷利, 陈康, 陈红, 杜连涛, 赵全桂 申请人:烟台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