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杀白蚁饵剂监控系统的使用方法

文档序号:267274阅读:325来源:国知局
一种杀白蚁饵剂监控系统的使用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杀白蚁饵剂监控系统的使用方法,本饵剂监控系统利用白蚁习性和社会组成的特点,采用“监测-控制-监测”这样一个循环过程,对白蚁族群进行控制。当工蚁取食了含“氟铃脲”的饵剂后,通过喂食的方式,把“氟铃脲”传递给蚁巢中的其他白蚁。白蚁的生长过程中,会有多次脱皮发生。当吃过“氟铃脲”的白蚁准备下一次脱皮时,“氟铃脲”就会抑制白蚁新表皮的产生,从而导致了白蚁的不断死亡,特别是工蚁的死亡,会造成整个蚁巢的饥荒,最后导致整个蚁巢的灭亡。本发明实现了控制白蚁族群的一种白蚁防治技术,它使诱杀技术简单化、程序化、标准化,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了诱杀技术从白蚁灭治到白蚁预防的过渡。
【专利说明】一种杀白蚁饵剂监控系统的使用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白蚁防治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杀白蚁饵剂监控系统的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0002]白蚁是至今地球上最为古老的社会性昆虫之一,在中生代后期就广泛存在于世界的主要热带地区,距今已有2.5亿年的历史,而且还发现一亿三千万年前的白垩纪早期的白蚁化石。据国际昆虫生理生态研究中心确认,白蚁与须舌蝇、蜱、蚊子、粘虫成为五大害虫。它的危害极具隐蔽性,广泛性和严重性。对人类的危害主要表现在房屋建筑,水库堤坝,农林植物,埋地电缆,交通设施,生态环境的安全上,如不及时防范,常导致房屋倒塌,堤毁蚁穴。我国每年因白蚁危害而引起的直接经济损失达15亿人民币。
[0003]传统的白蚁防治一般都用化学药剂对土壤处理或滞留喷洒的方法,以形成一个化学屏障来防止白蚁的侵犯。用一般的化学药剂对土壤处理或滞留喷洒都对环境造成污染较大,不利于环保。因此,应该在充分考虑所处环境和白蚁本身的繁殖能力条件下,尽可能协调地运用各种适宜的技术和方法,把白蚁族群控制在经济危害水平之下。


【发明内容】

[0004]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能够了一种杀白蚁饵剂监控系统的使用方法。
[0005]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杀白蚁饵剂监控系统的使用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1)、使用安装阶段:
a、在建筑周围间距钻孔,安装监控装置,对其逐一编号,并在安装图纸上标明相应位置;
b、定期检查,确保监控装置保持良好状态。
[0006](2)投饵阶段:
c、在投饵前观察判断,确定投饵时间,一般当监控装置中的监测棒被取食,监控装置内的工蚁有40头以上时,即可投饵,如数量不足,应减少干扰并作标记,在下次检查时再作判断是否投饵;
d、去掉饵剂的包装,加适量的湿润液,使其湿润;
e、拔除检测棒,将检测棒上的白蚁小心快速地转移到饵剂的管中,将盖子旋紧。
[0007](3)、监控阶段:
f、记录并标记下已投饵的监控装置;
g、当饵剂被消耗掉60%-70%时更换饵剂。
[0008](4)、巡查阶段:
h、每三个月检查一次预防性监测点;
1、发现白蚁活动后或投饵后,第1、2个月每两周检查一次,第3-12个月每月检查一次,第2年开始,每两个月检查一次; j、蚁巢被消灭后,在第6个月开始使用监测棒进行监测。
[0009]进一步的,所述步骤a中是在在建筑物周围距墙基30-50厘米、间距3米左右钻孔,钻孔之前用配套的25公分长的锥子往地下试钻,事先判别地下是否有石块等杂物。
[0010]更进一步的,所述步骤d中的饵剂为含有百分比含量为0.5%氟铃脲的饵剂,所述湿润液为清水或糖水,湿润剂的含量为饵剂的10%。
[0011]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饵剂监控系统利用白蚁习性和社会组成的特点,采用“监测-控制-监测”这样一个循环过程,本发明实现了控制白蚁族群的一种白蚁防治技术,它使诱杀技术简单化、程序化、标准化,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了诱杀技术从白蚁灭治到白蚁预防的过渡。

【具体实施方式】
[0012]实施例一:
一种杀白蚁饵剂监控系统的使用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1)、使用安装阶段:
a、在建筑周围距离墙基50厘米处,以三米距离间距钻孔,并在钻孔之前用配套的25公分长的锥子往地下试钻,事先判别地下是否有石块等杂物,若无杂物,则安装监控装置,对其逐一编号,并在安装图纸上标明相应位置;
b、定期检查,确保监控装置保持良好状态,查看监测棒是否变质、发霉,若有变质,则要及时更换,查看是否有人为破坏、天敌入侵等问题,如这些问题反复出现,则应考虑更换安装位置。
[0013](2)投饵阶段:
c、在投饵前观察判断,确定投饵时间,一般当监控装置中的监测棒被取食,监控装置内的工蚁有40头以上时,即可投饵,如数量不足,应减少干扰并作标记,在下次检查时再作判断是否投饵;
d、去掉饵剂的包装,加适量的湿润液,即百分比含量为10%的糖水,使饵剂湿润,饵剂为含有百分比含量为0.5%氟铃脲的饵剂;
e、拔除检测棒,将检测棒上的白蚁小心快速地转移到饵剂的管中,将盖子旋紧。
[0014](3)、监控阶段:
f、记录并标记下已投饵的监控装置;
g、当饵剂被消耗掉60%-70%时更换饵剂,或者根据白蚁的取食速度而定。
[0015](4)、巡查阶段:
h、每三个月检查一次预防性监测点;
1、发现白蚁活动后或投饵后,第1、2个月每两周检查一次,第3-12个月每月检查一次,第2年开始,每两个月检查一次;
j、蚁巢被消灭后,在第6个月开始使用监测棒进行监测。
[0016]实施例二:
一种杀白蚁饵剂监控系统的使用方法,包含以下步骤:
(1)、使用安装阶段:
a、在建筑周围距离墙基30厘米处,以三米距离间距钻孔,并在钻孔之前用配套的25公分长的锥子往地下试钻,事先判别地下是否有石块等杂物,若无杂物,则安装监控装置,对其逐一编号,并在安装图纸上标明相应位置;
b、定期检查,确保监控装置保持良好状态,查看监测棒是否变质、发霉,若有变质,则要及时更换,查看是否有人为破坏、天敌入侵等问题,如这些问题反复出现,则应考虑更换安装位置。
[0017](2)投饵阶段:
c、在投饵前观察判断,确定投饵时间,一般当监控装置中的监测棒被取食,监控装置内的工蚁有40头以上时,即可投饵,如数量不足,应减少干扰并作标记,在下次检查时再作判断是否投饵;
d、去掉饵剂的包装,加适量的湿润液,即百分比含量为10%的清水,使饵剂湿润,饵剂为含有百分比含量为0.5%氟铃脲的饵剂;
e、拔除检测棒,将检测棒上的白蚁小心快速地转移到饵剂的管中,将盖子旋紧。
[0018](3)、监控阶段:
f、记录并标记下已投饵的监控装置;
g、当饵剂被消耗掉70%时更换饵剂,或者根据白蚁的取食速度而定。
[0019](4)、巡查阶段:
h、每三个月检查一次预防性监测点;
1、发现白蚁活动后或投饵后,第1、2个月每两周检查一次,第3-12个月每月检查一次,第2年开始,每两个月检查一次;
j、蚁巢被消灭后,在第6个月开始使用监测棒进行监测。
[0020]由上可知,本饵剂监控系统利用白蚁习性和社会组成的特点,采用“监测-控制-监测”这样一个循环过程,对白蚁族群进行控制。饵剂的主要成分“氟铃脲”是一种天然的昆虫生长抑制剂,“氟铃脲”可抑制白蚁的脱皮。当工蚁取食了含“氟铃脲”的饵剂后,通过喂食的方式,把“氟铃脲”传递给蚁巢中的其他白蚁。白蚁的生长过程中,会有多次脱皮发生。当吃过“氟铃脲”的白蚁准备下一次脱皮时,“氟铃脲”就会抑制白蚁新表皮的产生,从而导致了白蚁的死亡。白蚁的不断死亡,特别是工蚁的死亡,会造成整个蚁巢的饥荒,最后导致整个蚁巢的灭亡。本发明实现了控制白蚁族群的一种白蚁防治技术,它使诱杀技术简单化、程序化、标准化,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实现了诱杀技术从白蚁灭治到白蚁预防的过渡。
[0021]需要强调的是,以上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在外观上作任何形式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杀白蚁饵剂监控系统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包含以下步骤: (1)、使用安装阶段: a、在建筑周围间距钻孔,安装监控装置,对其逐一编号,并在安装图纸上标明相应位置; b、定期检查,确保监控装置保持良好状态; (2)投饵阶段: c、在投饵前观察判断,确定投饵时间,一般当监控装置中的监测棒被取食,监控装置内的工蚁有40头以上时,即可投饵,如数量不足,应减少干扰并作标记,在下次检查时再作判断是否投饵; d、去掉饵剂的包装,加适量的湿润液,使其湿润; e、拔除检测棒,将检测棒上的白蚁小心快速地转移到饵剂的管中,将盖子旋紧; (3)、监控阶段: f、记录并标记下已投饵的监控装置; g、当饵剂被消耗掉60%-70%时更换饵剂; (4)、巡查阶段: h、每三个月检查一次预防性监测点; 1、发现白蚁活动后或在投饵后,第1、2个月每两周检查一次,第3-12个月每月检查一次,第2年开始,每两个月检查一次; j、蚁巢被消灭后,在第6个月开始使用监测棒进行监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杀白蚁饵剂监控系统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a中是在在建筑物周围距墙基30-50厘米、间距3米左右钻孔,钻孔之前用配套的25公分长的锥子往地下试钻,事先判别地下是否有石块等杂物。
3.一种杀白蚁饵剂监控系统的使用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d中的饵剂为含有百分比含量为0.5%氟铃脲的饵剂,所述湿润液为清水或糖水,湿润剂的含量为饵剂的10%。
【文档编号】A01M1/20GK104304217SQ201410496293
【公开日】2015年1月28日 申请日期:2014年9月25日 优先权日:2014年9月25日
【发明者】张韶松 申请人:苏州市江枫白蚁防治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