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调查与因子修正的植被可恢复性评价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798114阅读:来源:国知局

技术特征:

1.一种基于调查与因子修正的植被可恢复性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筛选植被覆盖度因子作为植被因子,筛选年积温、区域干燥度指数作为主环境因子,划定植被因子等级与主环境因子等级,再对上述两个评价等级不一致的区域随机选点进行现场踏勘、复核,拓展温度、降水、地形、土壤环境因子,与主环境因子评价结果多种形式结合划分系列环境因子等级,将各等级结果与现场进行比对,将一致性最好的评价结果作为植被可恢复性评价结果,该结果对应的环境因子组合作为最终的环境因子,其具体步骤如下:

步骤1:划定区域植被因子等级与主环境因子等级

(1)划定区域植被因子等级

筛选植被覆盖度表征区域植被因子等级,植被覆盖度等级划分依据:由区域NDVI数据反演生成植被覆盖度数据,反演公式:

VFC=(NDVI-NDVImin)/(NDVImax-NDVImin)

其中:

VFC为植被覆盖度;

NDVI为归一化植被指数;

NDVImax为区域内最大归一化植被指数值;

和NDVImin为区域内最小的归一化植被指数值;

在GIS空间分析模块中,由区域NDVI数据生成区域植被覆盖度数据,采用自然分界法,将植被覆盖度结果划分为1-5级区域;

(2)划定主环境因子等级

筛选年积温、干燥度指数两个主环境因子,进行数据的采集,生成栅格数据,应用空间分析叠加方法,采用等权重加和计算分值,按自然分界法,划定主环境因子等级,由低至高划分为1-5级;

步骤2:等级不协调点位筛选与现场调查、复核

对于上述植被因子等级与主环境因子等级组合分值等级差异在3级以上的相互不协调的每个等级覆盖区域中随机选择3至多个调查点,现场采集调查点位的土壤温度与土壤含水量数据;将调查点的土壤温度与土壤含水量环境因子数值进行标准化后加权综合所得数值按自然分界法分为1-5级,生成现场核查点位处环境因子评价等级;

步骤3:划分系列环境因子等级

进一步收集如下几类环境因子数据资料:温度因子,包括年均温、生长季月均温;水分因子,包括生长季月均降水、土壤含水量;地形因子,包括海拔、坡度,地形湿润指数等;土壤因子:土壤类型;

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将拓展后的上述环境因子重新聚类成若干个主成分,每个主成分均为各环境因子的线性组合;取累计贡献率大于等于80%的主成分作为代表用于拓展评价的环境因子;

将主环境因子初步评价结果和拓展评价的环境因子评价结果,进行排列组合,生成系列环境因子等级,将系列环境因子等级按自然分界法分为1-5级;

步骤4:确定植被可恢复性等级

用按步骤2划分的现场核查点位处环境因子评价等级结果逐一校核按步骤3划分的系列环境因子等级结果,筛选步骤3划分的系列环境因子等级结果中与步骤2划分的现场核查点位处环境因子评价等级结果差异最小的结果,作为最终的环境因子等级;

将自然植被因子等级与最终的环境因子等级等权重相加,将加和结果按自然分界法分为1-5级,作为植被可恢复性等级。

当前第2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