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种子填充控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199171阅读:689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农业机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种子填充控制方法。

背景

现有的机械精量播种机由于生产工艺简单、价格低廉,又能在我国玉米等大田作物播种中,节省了种子、节约间苗用工、有利于幼苗的生长,正在被广泛使用。但由于单纯机械结构的局限性,播种中漏播现象比较突出,以往针对漏播问题处理方法是加大重播率或在播种中利用人工跟随观察,通知停车补种。加大重播率浪费种子,增加了后期间苗的工作量。人工跟随观察由于播机种在播种作业时处于全封闭的状态,仅凭人的视听无法及时、准确地发现漏播,也还经常存在因排种箱排空、排种器故障、排种转动轴失灵等工艺性缺陷,导致一行或数行下种管不能够正常播种,造成“断条”漏播现象。同时,频繁的停车检查又导致了生产率的低下和播种质量的降低。因漏播而造成的大面积缺苗将导致大幅度减产。出苗后进行补种,补种部分贻误农时,并增加劳动力付出。现有的精密播种机,仅靠改进排种系统设计是难于彻底消除漏播现象的。改进方向应是设置落种信息反馈及补种自动控制机构。此前,关于漏播发生后进行自动补种的技术方案,一种是控制压缩机空气阀开启实现补种的自动补种装置,其增加构件较多,成本较高。另一种是采用监测落种是否均匀判断漏播,并用电机给种子初速度在和主排种器同一个下种管的方法,此种监控方法仅能解决“断条”式的漏播,并且对电机性能要求高,不能进行及时精准补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种子填充控制方法,克服现有的播种机存在的漏播及已有的改进技术存在的成本高、不能进行精准补种的不足。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种子填充控制方法,其包括:

步骤一、开始工作时,启动器检测到启动信号,系统开始启动,在两次启动信号之间由主漏播监测器监测主排种器种子是否落下,若有种子落下则记录数量;

步骤二、若主排种器漏播,单片机计算临近两次启动检测器之间主排种器的速度;立即以此速度启动副排种器,使之补种;

步骤三、是即使副排种器故障,则通过无线模块以LED和语音形式通知操作者。

其中,步骤二的漏播补种还包括:预先设置连续补种次数,当连续补种次数超过设置限度数值,或副排种器补种出问题时,发出停车报警指示。

其中,还包括查询以往数据,能够查询已播种子的数量,并进行产量的预测。

其中,还包括查询主排种器漏播情况,副排种器漏播和补种情况,通过液晶显示器显示出来,已备及时补种和对排种器机械性能测试。

本发明的积极效果是采用将主排种器和副排种器前后放置,间距为播种的株距,通过传感器检测,单片机控制,同步监测器与步进电机协作工作,及时、准确补种,解决了精量播种机漏播的难题。经试验,安装本发明的精量播种机播种率达到99%。

附图说明

图1是与本发明实施例一致的方法流程图。

具体实施例

参阅图1,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开始工作时,启动器检测到启动信号,系统开始启动,在两次启动信号之间由主漏播监测器监测主排种器种子是否落下,若有种子落下则记录数量。若主排种器漏播,单片机计算临近两次启动检测器之间主排种器的速度。立即以此速度启动副排种器,使之补种。是即使副排种器故障,则通过无线模块以LED和语音形式通知操作者。本漏播补种还包括:预先设置连续补种次数,当连续补种次数超过设置限度数值,或副排种器补种出问题时,发出停车报警指示。本发明还可以查询以往数据,能够查询已播种子的数量,并进行产量的预测。还可以查询主排种器漏播情况,副排种器漏播和补种情况,通过液晶显示器显示出来,已备及时补种和对排种器机械性能测试。本发明还可和上位机连接,将数据传入计算机中以备科研分析。

本发明的控制软件部分可有C或汇编语言编写,为方便用户使用采用菜单操作模式,具体包含如下程序模块:选择菜单的主程序、检测补种子模块、查询漏播位置数量子模块、查询已播及估算产量子模块、时钟运行子模块、与上位机通信子模块、参数设置子模块、恢复出厂设置子模块等组成。其中检测补种子模块中,对于启动检测也采用外中断0模式,同时用定时器计算出两次检测的时间,作为计算车速的依据,在此段时间内采用外中断1监测是否有种落下,在第二次启动检测中断来时依据刚才外中断1的监测结果判断是否漏播,若不漏播记录数据,若漏播立即以当前车速启动副排种器进行补种,同时以一定的算法判断连续播种、连续漏播等问题,同时记录相应数据,及时通过无线方式反馈给驾驶室内的操作者。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