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盐碱地水稻、小麦轮作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3566561阅读:89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盐碱地的改良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盐碱地水稻、小麦轮作方法。



背景技术:

盐碱地是盐地和碱地的总称。盐土主要指含氯化物或硫酸盐较高的盐渍化土壤,土壤呈碱性,但ph值不一定很高。碱地是指含碳酸盐或重磷酸盐的土壤,ph值较高,土壤呈碱性。盐碱地的有机质含量少,土壤肥力低,理化性状差,对作物有害的阴、阳离子多,作物不易促苗。全世界盐碱地的面积为9.5438亿公顷,其中我国为9913万公顷。我国碱地和碱化土壤的形成,大部分与土壤中碳酸盐的累计有关,因而碱化度普遍较高,严重的盐碱地地区植物几乎不能生存。土地的盐碱化已经是世界范围内的生态问题,目前全球范围内的土地盐碱化程度呈明显上升趋势,土地的盐碱化已经成为世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限制因素。对于盐碱地的改良,常用的方法有:1、洗盐,洗盐就是把水灌到盐碱地里,使土壤盐分溶解,通过下渗把表土层中的可溶性盐碱排到深层土中或淋洗出去,侧渗入排水沟加以排除;2、平整土地,平整土地可使水分均匀下渗,提高降雨淋盐和灌溉洗盐的效果,防止土壤斑状盐渍化;3、适时耙地,耙地可疏松表土,截断土壤毛细管水向地表输送盐分,起到防止返盐的作用;4、增施有机肥,合理施用化肥,有机肥经微生物分解、转化形成腐殖质,能提高土壤理剂“治碱”对土壤进行有效改良。

水稻需要一定高度的水域环境才能进行正常生长和发育,同时这对土体的可溶性盐碱起到淋溶作用,另外,由于水稻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自身也具有降低土壤盐分的生物功能,因此,水稻可作为改良盐碱地的作物,而且在改良盐碱地方面有重要作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盐碱地水稻、小麦轮作方法,该方法不但可以利用盐碱地生产水稻,还可以有效改良盐碱地。

一种盐碱地水稻、小麦轮作方法,按照下述步骤进行:

a、采用深耕的方式,将土进行翻耕、平整,翻耕的深度在20-30cm,加水,水面高出土面2-3cm,泡田5-7天;

b、将田中的积水排出,将磷石膏和微生物肥料抛洒在田中,再次翻耕、平整,种植小麦并定期追加肥料;

c、收获后,将秸秆直接打碎在田中;采用深耕的方式,将土进行翻耕、平整,翻耕的前在田中撒入微生物,翻耕深度在20-30cm,加水,水面高出土面10-15cm,插入水稻秧苗,投放蚯蚓;

d、水稻生长初期每隔12-15天喷洒光合菌在叶片上;

e、每次灌水时需追加微生物肥料和蚯蚓直至水稻成熟为止;

f、将成熟的水稻收割,并将秸秆打碎留田;

g、采用深耕的方式,将土进行翻耕、平整,翻耕的深度在20-30cm,加水,水面高出土面2-3cm,泡田5-7天后将积水排除;

h、待到来年插秧时节,将磷石膏和微生物肥料抛洒在田中,再次翻耕、平整,加水,水面高出土面10-15cm,插入水稻秧苗,投放蚯蚓;

重复以上过程2-3年以后,原盐碱地变为肥沃的熟地。

优选的,所述的微生物肥料的主要成分及各成分的质量份数为:硼砂3-5份、米糠15-25份、泥炭15-20份、鸡鸭粪便100-150份、水100-120份、微生物25-35份。

优选的,所述的微生物为固氮菌、解磷菌和解钾菌。

水稻和小麦轮作,上半年种完小麦后,需要抢收抢种,而秸秆直接粉碎在田中,一方面可以减少秸秆焚烧的环境污染,另一方面,秸秆可以给农作物增加肥料,但是秸秆翻入田中后,不容易腐化,本发明中加入嗜热链球菌和嗜热放线菌,可以提升秸秆的腐化速度。

水稻种植过程中,青苗期、抽穗期、灌浆期、后熟期等等都需要自然落干再灌水,每次灌水时需追加微生物肥料和蚯蚓。

本发明所提供的水稻、小麦轮作方法,通过特制的微生物肥料与磷石膏相配合,同时投放蚯蚓,来改善土壤,并为小麦和水稻的生长提供肥料;采用轮作的方式,一方面可以提高产量,另一方面可以加快盐碱地不用种类盐分的吸收可以加快盐碱地改良速度,小麦和水稻产量逐年升高,2-3年以后基本可以完成盐碱地的改良。

具体实施方式

以含盐量为2-5g/kg,ph值为7.5-8.5的盐碱地为实验土壤,种植的是鲁垦麦9号和临粳8号,实验过程中均不喷洒农药,得出如下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分析:

实施例1

一种盐碱地水稻、小麦轮作方法,按照下述步骤进行:

a、采用深耕的方式,将土进行翻耕、平整,翻耕的深度在20-30cm,加水,水面高出土面2-3cm,泡田6天;

b、将田中的积水排出,将磷石膏和微生物肥料抛洒在田中,再次翻耕、平整,种植小麦并定期追加肥料;

c、收获后,将秸秆直接打碎在田中;采用深耕的方式,将土进行翻耕、平整,翻耕的前在田中撒入微生物,翻耕深度在20-30cm,加水,水面高出土面10-15cm,插入水稻秧苗,投放蚯蚓;

d、水稻生长初期每隔13天喷洒光合菌在叶片上;

e、每次灌水时需追加微生物肥料和蚯蚓直至水稻成熟为止;

f、将成熟的水稻收割,并将秸秆打碎留田;

g、采用深耕的方式,将土进行翻耕、平整,翻耕的深度在20-30cm,加水,水面高出土面2-3cm,泡田6天后将积水排除;

h、待到来年插秧时节,将磷石膏和微生物肥料抛洒在田中,再次翻耕、平整,加水,水面高出土面10-15cm,插入水稻秧苗,投放蚯蚓;

重复以上过程2年以后,原盐碱地变为肥沃的熟地。

所述的微生物肥料的主要成分及各成分的质量份数为:硼砂4份、米糠25份、泥炭20份、鸡鸭粪便120份、水120份、微生物30份。

所述的微生物为固氮菌、解磷菌和解钾菌。

实施例2

一种盐碱地水稻、小麦轮作方法,按照下述步骤进行:

a、采用深耕的方式,将土进行翻耕、平整,翻耕的深度在20-30cm,加水,水面高出土面2-3cm,泡田5天;

b、将田中的积水排出,将磷石膏和微生物肥料抛洒在田中,再次翻耕、平整,种植小麦并定期追加肥料;

c、收获后,将秸秆直接打碎在田中;采用深耕的方式,将土进行翻耕、平整,翻耕的前在田中撒入微生物,翻耕深度在20-30cm,加水,水面高出土面10-15cm,插入水稻秧苗,投放蚯蚓;

d、水稻生长初期每隔12-15天喷洒光合菌在叶片上;

e、每次灌水时需追加微生物肥料和蚯蚓直至水稻成熟为止;

f、将成熟的水稻收割,并将秸秆打碎留田;

g、采用深耕的方式,将土进行翻耕、平整,翻耕的深度在20-30cm,加水,水面高出土面2-3cm,泡田5天后将积水排除;

h、待到来年插秧时节,将磷石膏和微生物肥料抛洒在田中,再次翻耕、平整,加水,水面高出土面10-15cm,插入水稻秧苗,投放蚯蚓;

重复以上过程3年以后,原盐碱地变为肥沃的熟地。

所述的微生物肥料的主要成分及各成分的质量份数为:硼砂3份、米糠25份、泥炭15份、鸡鸭粪便125份、水120份、微生物25份。

所述的微生物为固氮菌、解磷菌和解钾菌。

实施例3

一种盐碱地水稻、小麦轮作方法,按照下述步骤进行:

a、采用深耕的方式,将土进行翻耕、平整,翻耕的深度在20-30cm,加水,水面高出土面2-3cm,泡田7天;

b、将田中的积水排出,将磷石膏和微生物肥料抛洒在田中,再次翻耕、平整,种植小麦并定期追加肥料;

c、收获后,将秸秆直接打碎在田中;采用深耕的方式,将土进行翻耕、平整,翻耕的前在田中撒入微生物,翻耕深度在20-30cm,加水,水面高出土面10-15cm,插入水稻秧苗,投放蚯蚓;

d、水稻生长初期每隔12-15天喷洒光合菌在叶片上;

e、每次灌水时需追加微生物肥料和蚯蚓直至水稻成熟为止;

f、将成熟的水稻收割,并将秸秆打碎留田;

g、采用深耕的方式,将土进行翻耕、平整,翻耕的深度在20-30cm,加水,水面高出土面2-3cm,泡田7天后将积水排除;

h、待到来年插秧时节,将磷石膏和微生物肥料抛洒在田中,再次翻耕、平整,加水,水面高出土面10-15cm,插入水稻秧苗,投放蚯蚓;

重复以上过程3年以后,原盐碱地变为肥沃的熟地。

所述的微生物肥料的主要成分及各成分的质量份数为:硼砂5份、米糠25份、泥炭18份、鸡鸭粪便100份、水120份、微生物25份。

所述的微生物为固氮菌、解磷菌和解钾菌。

表一为实施例1-3的小麦和水稻的产量情况:

表二为实施例1-3的土壤含盐量及ph值变化情况:

由实施例1-3的检测数据可知:在优选的实验条件情况下,使用本发明的方法种植的小麦和水稻的产量逐年增加,同时对土壤的含盐量和ph值均有非常好的改善作用,3年后已经基本完成对土壤的改良。

以下用其它实施例来对施肥情况等因素进行具体分析。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及其发明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