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利用蚯蚓和鸡粪改善土壤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3745050阅读:73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农业种植领域,尤其涉及改良种植土壤方法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利用蚯蚓和鸡粪改善土壤的方法。



背景技术:

土壤的酸碱性过大或过小,酸性过大易破坏土壤团粒结构,造成土壤板结;碱性土壤中的钙离子容易与施入的其他化肥发生反应而产生沉淀物,造成土壤板结。黏土中黏粒含量较多,因而土壤中孔隙较少,致使土壤通气、透水性较差,一旦下雨就容易造成土壤表层结皮;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影响微生物的活性,从而影响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或长期不间断耕作,破坏土壤结构,导致土壤板结。板结的土壤对于任何植物的生长都是不利的,甚至造成种植的农作物死亡,果树的挂果率低等。

现有最常用的改善土壤板结的方法大致分为两种:第一种就是采用物理耕翻的方式,对板结土壤内部的内聚力进行破坏,从而实现土壤的通气性和松散度增加,利于植物的根系生长和获取养分。采用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见效快,最主要缺点就是保持周期短,需要定期进行翻土作业,工作量大且不能对土壤的肥力有明显改善;第二种就是采用化学的方式,在板结的土壤上喷洒土壤松散剂,用于调剂土壤固有的酸碱性,通过松散剂与土壤中的化学物质发生反应从而改变土壤酸碱性质。采用第二种方式的优点在于劳动强度小,喷洒效率高;最主要的缺点是其一见效慢,松散剂不能快速渗透到土壤内部;其二,直接喷洒的松散剂会对土壤中的植被进行破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蚯蚓和鸡粪改善土壤的方法,用于解决背景技术中所描述的现有技术中采用物理翻耕的方式保持时间短,改变土壤肥力不明显;采用化学喷洒松散剂见效慢,同时会对现有植被进行破坏的问题。本发明通过采用蚯蚓和鸡粪对土壤进行改善,不添加任何化学制剂,只需要一次翻松即可实现土壤的长时间保持松散的结构性状和肥力的持续。

本发明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利用蚯蚓和鸡粪改善土壤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土壤进行翻松,翻松后的土壤厚度不小于25厘米;

(2)对翻松土壤进行洒水保湿并自然风干;

(3)投放蚯蚓幼虫和蚓茧;

(4)喷洒鸡粪;

(5)盖膜养生。

优选地,所述步骤(1)中土壤的翻松方法为采用耕土机翻松、人工锄头翻松、犁翻松中任意一种。

优选地,所述步骤(2)中洒水保湿的水温应保持在20-30度,喷洒量为20-35升每平方米。

优选地,所述步骤(3)包括以下步骤:

3.1均匀投放蚯蚓幼虫,投放量控制在5000-8000条每平方米,投放蚓茧1500-2500枚每平方米;

3.2投放蚯蚓幼虫和蚓茧完毕后等待30分钟以上,用芦苇扫帚对投放土壤表面进行来回清扫2遍以上;

3.3喷洒水雾对土壤表面进行保湿处理,喷洒水雾量为3-5升每平方米,喷洒完后土壤自然风化10-15天。

优选地,所述步骤(4)包括以下步骤:

4.1将鸡粪与水的比例按照1:3的比例进行混合并充分搅拌均匀形成鸡粪混合液;

4.2采用网孔直径为10毫米的滤网滤除所述鸡粪混合液中的固体物;

4.3采用水泵对土壤进行均匀喷洒,喷洒量控制在5-8升每平方米。

优选地,所述步骤(5)的操作方法为采用薄膜对土壤进行遮盖,并在薄膜边缘间隔60-80厘米放置固定物,保温养生3-5天后揭开薄膜。

优选地,在实施步骤(1)之前先将土壤分为多块。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1)本发明通过利用蚯蚓生活的特性实现保持土壤长期容散和肥力的方法可以有效减少人工对土壤进行定期翻耕的劳动付出,同时由于蚯蚓的新陈代谢的产物可以长期保持土壤的肥力,从根本上解决了由于人工施加的无机肥太多而造成土壤板结的问题。

(2)蚯蚓的繁殖能力强,一次性投放的蚯蚓可以进行无限繁殖,可以进行重复利用,进一步的降低了土壤翻松的成本投入,而且效果好。

(3)由于鸡粪中含有大量的氢、碳、氮、氧、磷、钾和钙元素,既可以作为植被直接吸收的营养元素,也同时可以作为蚯蚓生长所需的食物原料。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地详细说明,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实施例:

一种利用蚯蚓和鸡粪改善土壤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土壤进行翻松,翻松后的土壤厚度不小于25厘米;

(2)对翻松土壤进行洒水保湿并自然风干;

(3)投放蚯蚓幼虫和蚓茧;

(4)喷洒鸡粪;

(5)盖膜养生。

本实施例中,所述步骤(1)中土壤的翻松方法为采用耕土机翻松、人工锄头翻松、犁翻松中任意一种,翻松土壤深度为30厘米,在翻松完毕以后根据土壤松散情况将翻松后的土壤进行重复翻松2-3次,直到土壤在自然状态下的土壤聚合团的平均直径小于60毫米为最佳。

本实施例中,所述步骤(2)中洒水保湿的水温应保持在20-30度,喷洒量为20升每平方米,喷洒方式采用潜水泵配合花洒喷头进行离地喷洒,离地高度不小于2米,喷洒保湿水以后对土壤不进行任何操作,静止风干20小时。值得说明一下的是,静止风干的时间根据土壤本身的湿度和喷洒保湿水的量而定,以最终土壤风干程度为准,当土壤表面风干,出现土壤颜色变浅后就表示风干已经完成,方可进行下一步骤。

作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所述步骤(3)包括以下步骤:

3.1均匀投放蚯蚓幼虫,投放量控制在6000条每平方米,投放蚓茧2000枚每平方米;

3.2投放蚯蚓幼虫和蚓茧完毕后等待30分钟,用芦苇扫帚对投放土壤表面进行来回轻扫2遍以上;值得说明的是,由于投放的蚯蚓幼虫和蚓茧均在土壤的表面,幼虫会自行爬行到土壤的缝隙中去,而蚓茧需要进行人工掩埋,为了进一步的保证蚓茧的完整性和成活率,采用芦苇扫帚进行来回轻扫可以实现蚓茧的有效掩埋,利于蚓茧的孵化;

3.3喷洒水雾对土壤表面进行保湿处理,喷洒水雾量为3-5升每平方米,喷洒完后土壤自然风化10-15天。喷洒水雾的目的在于提高蚯蚓幼虫对土壤的适应性和蚓茧的孵化环境,在自然风化的时间控制上根据自然风化期间的天气情况而定,如遇雨天需要适当延长时间,喷洒水雾的量同样需要根据土壤本身的湿度进行调整喷洒量。

优选地,所述步骤(4)包括以下步骤:

4.1将鸡粪与水的比例按照1:3的比例进行混合并充分搅拌均匀形成鸡粪混合液;

4.2采用网孔直径为10毫米的滤网滤除所述鸡粪混合液中的固体物;也可以根据喷洒的方式对滤网进行选择,选择采用泵喷洒的,其过滤网孔最大不能超过10毫米,否则容易造成泵内部的堵塞,影响喷洒效率;

4.3采用水泵对土壤进行均匀喷洒,喷洒量控制在5-8升每平方米。在喷洒过程中可以根据实际喷洒环境和鸡粪混合液的固体含量选择喷洒工具,喷洒均匀即可。

优选地,所述步骤(5)的操作方法为采用薄膜对土壤进行遮盖,并在薄膜边缘间隔60-80厘米放置固定物,保温养生3-5天后揭开薄膜。值得说明的是,如果养生节段的气温较高,为了避免鸡粪的发酵和温度过高造成蚯蚓死亡,当土壤2厘米以下的温度超过30度时,应将薄膜进行间隔遮盖,揭开50%的薄膜用于散热,若果空气温度超过35度时,应将薄膜全部揭开,并每天早上和傍晚进行洒水降温养生。

优选地,在实施步骤(1)之前先将土壤分为多块。

值得说明的是,为了更进一步的实现蚯蚓的重复利用和种植耕地的批次化管理,可以将需要处理的土壤进行分块处理,一批次处理的面积应确定为1亩以下,当先处理的土壤中的蚯蚓可以分离出来用于后批次处理土壤的蚯蚓投放,按照这种方式进行循环利用,在不进行成本的投入下可以扩大土壤的改善面积。本实施例中的鸡粪可以选择鸡粪、鸭粪、鸽子粪、猪粪、牛粪、羊粪、人粪便中的一种或多种组合。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发明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