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茱萸的种植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878565阅读:161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种植
技术领域
,尤其涉及种植过程中关于植物根茎的处理方法。
背景技术
:吴茱萸,别名吴萸、茶辣、漆辣子、臭辣子树、左力纯幽子、米辣子等。其性热,味辛、苦,有小毒,归肝、脾、胃经,为常用的温里药,有温中散寒,开郁止痛的功效。多用于治疗呕逆吞酸、厥阴头痛、胱腹冷痛、胃冷吐酸、脚气水肿等症,外治口舌生疮。中医以吴茱萸为主药的成方很多,如《丹溪心法》用它治肝火,《千金翼方》中用它治头风,《圣惠方》中用它治胃虚冷等。由于吴茱萸优越的药理作用,现已大规模的进行人工种植。吴茱萸对土壤要求不严,一般山坡地、平原、房前屋后、路旁均可种植。中性,微碱性或微酸性的土壤都能生长,但作苗床时尤以土层深厚、较肥沃、排水良好的壤土或砂壤土为佳,低洼积水地不宜种植。现有的吴茱萸种植一般通过根插和枝插的繁殖方式进行幼苗的栽培,采用根插和枝插皆是单株移栽,栽培效率低,同时根插和枝插的栽培方式由于脱离母体进行繁殖,被截断的根须和枝干生命力薄弱,吸收养分的能力较弱,受土壤环境的影响较大,故而存活率不高。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吴茱萸的种植方法,以提高吴茱萸幼苗栽培的存活率,同时也提高栽培效率。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基础方案提供一种吴茱萸的种植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土壤的选择:湿润肥沃、保水保肥力强、质地疏松、PH值为6~7的砂质壤土或园土;S2.整地:先年冬季深翻土壤30cm,表面整细耙平;S3.种苗的栽培:选取4-6年生、根系发达、生长旺盛且粗壮优良的单株作母株,每年冬季在母株50cm处,刨出侧根,在侧根向外每隔10cm割出开口,开口的形状为V型凹槽;截取另一株母株上的侧根,切成15cm长的侧根段,切伤每一个侧根段的中部呈V型,将侧根段的V型部位插入上一母株侧根的V型凹槽中,每个V型凹槽内均插入侧根段,在插接部位包裹吸水棉并用棉线系紧,盖土施肥覆枯草,等待分蘖苗从侧根段两端长出,去除覆盖的枯草;S4.种植:选取高度在25~80cm的吴茱萸种苗,连同母株侧根一并截取,将种苗进行移栽;S5.除草与施肥:拔去土壤中的杂草,施入菌根生物肥料;S6.病虫害防治:在吴茱萸病虫部位施用生物农药,或者将病株拔出;S7.肥水管理:每亩施入1000~1500kg的人畜粪水,人畜粪水中粪和水的比例为1:3,每30天施加一次;S8.吴茱萸生长期的管理:每年第一茬花采收后即追喷施菌根生物肥料;S9.吴茱萸的收获:按照吴茱萸收获的季节及时收获。本基础方案的有益效果在于:种苗栽培利用了吴茱萸的分蘖能力,由于侧根段被截取后插装在母株侧根上,利用了植物受伤后具有愈伤的机能,使侧根段和母株侧根合并生长为一个整体,能够保证侧根段的养分和水分供给,防止侧根段分蘖时枯死,提高了栽培的存活率,并且由于侧根段的两端皆能够生长出分蘖苗,故而提高了种苗的栽培效率;V型凹槽和V型切口的配合,增加了侧根和侧根段之间的接触面积,促进了细胞的增值,提高合并生长成功率;在插接部位包裹吸水棉,能够吸收土壤中的水份并汇集到根系插接部位,植物通过渗透作用进行吸水,人工帮助根系进行吸水,促进根系的分蘖;枯草提高了土壤表面的疏松度,促进了分蘖苗的生长,同时枯草具有一定的吸水和保温能力,促进了侧根段的分蘖;采用生物肥料和生物农药,更加绿色环保。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对吴茱萸进行种植,有效提高了吴茱萸幼苗的栽培效率,同时提高了幼苗的存活率,为吴茱萸的大规模种植提供了基础,且绿色环保、健康。对基础方案的优选,在步骤S3中将侧根段插入另一母株的侧根内时,在侧根段两端涂上多效唑试剂。多效唑试剂能够有效促进侧根段的分蘖,进一步提高幼苗的存活率。对上述方案的优选,在步骤S3中待侧根段两端的分蘖苗长出时,刨去侧根段上的土壤,沿插接部位切割伤口,并涂上多效唑试剂,继续盖土施肥覆枯草。待侧根段长出分蘖苗,即幼苗已经存活,再沿插接部位切口,使插接部位能够进一步分蘖,由于插接部位连接母株,其分蘖能够更强,通过上述方式,进一步提高了分蘖效率,相同的土壤面积,其幼苗数量是原来的三倍。对上述方案的优选,步骤S8中所述的菌根生物肥料为丛枝菌根真菌肥料,能促进吴茱萸吸收利用矿质养分和水分,提高吴茱萸抗逆性和抗病性,并且能够改良土壤、提高苗木移栽成活率、促进生长、提高产量和改善品质。对上述方案的优选,步骤S8中所述的吴茱萸生长期的管理还包括吴茱萸的整枝修理,可提高扦插繁殖树枝的质量,而且更利于结果丰盈饱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实施例1:吴茱萸的种植方法,采用以下步骤进行:S1.土壤的选择:湿润肥沃、保水保肥力强、质地疏松、基本呈中性的砂质壤土或园土。S2.整地:先年冬季深翻土壤30cm,表面整细耙平。S3.种苗的栽培:选取4-6年生、根系发达、生长旺盛且粗壮优良的单株作母株,每年冬季在母株50cm处,刨出侧根,在侧根上每隔10cm割出开口,开口的形状为V型凹槽;截取另一株母株上的侧根,切成15cm长的侧根段,切伤每一个侧根段的中部呈V型,将侧根段的V型部位插入上一母株侧根的V型凹槽中,每个V型凹槽内均插入侧根段,在侧根段两端涂上多效唑试剂,在插接部位包裹吸水棉并用棉线系紧,盖土施肥覆枯草,等待分蘖苗从侧根段两端长出,去除覆盖的枯草;待侧根段两端的分蘖苗长出时,刨去侧根段上的土壤,沿插接部位切割伤口,并涂上多效唑试剂,继续盖土施肥覆枯草;每周固定时间在枯草上浇水,每亩浇水150~200kg,沿枯草撒匀。S4.种植:选取高度在25-80cm的吴茱萸种苗,连同母株侧根一并截取,将种苗进行移栽;S5.除草与施肥:结合吴茱萸的管理,见草就拔,施入菌根生物肥料,菌根生物肥料为丛枝菌根真菌肥料。S6.病虫害防治:在病穴施用生物农药,或者将病株拔出。S7.肥水管理:每亩施入1:3人畜粪水1000~1500kg,每30天施加一次。S8.吴茱萸生长期的管理:每年第一茬花采收后即追喷施菌根生物肥料,对吴茱萸进行整枝修理。S9.吴茱萸的收获:按照吴茱萸收获的季节及时收获。实施例2: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步骤S3种苗的栽培:选取4-6年生、根系发达、生长旺盛且粗壮优良的单株作母株,每年冬季在母株50cm处,刨出侧根,在侧根上每隔10cm割出开口,开口的形状为V型凹槽;截取另一株母株上的侧根,切成侧根段,切伤每一个侧根段的端部呈V型,将侧根段的V型端部插入上一母株侧根的V型凹槽中,每个V型凹槽内均插入侧根段,在侧根段两端涂上多效唑试剂,在插接部位包裹塑料膜并用棉线系紧,侧根段上端,侧根段的长度根据母株侧根深度截取,盖土施肥覆枯草,侧根段的上端露出土壤2~3cm,等待侧根段长出新芽;每周固定时间在枯草上浇水,每亩浇水150~200kg,沿枯草撒匀。实施例3: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步骤S3种苗的栽培采用的是根插繁殖的方式:选4-6年生、根系发达、生长旺盛且粗壮优良的单株作母株,挖出母株根际周围的泥土,截取侧根,切成15cm长的小段。在备好的畦面上,按行距15cm开沟,按株距10cm将侧根段斜插入土中,上端稍露出土面1~2cm,覆土压实,挠稀粪水后盖草。待2个月左右长出新芽,此时去除盖草,并浇清粪水1次。苗高5cm左右时,及时松土除草,并再浇稀粪水1次。步骤S4种植方法是:按行距2~3m,挖穴深60cm,穴径为50cm,施人腐熟基肥10kg,每穴栽1株幼苗,填土压实浇水。实施例4:和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步骤S3种苗的栽培采用的是枝插栽培的方式:选取1-2年生母株,将其发育健壮、无病虫害的枝条,剪成20~30cm长的枝条段,须保留3个芽眼。将主杆端切成斜面,将插穗的主杆端插入的吲哚丁酸溶液中浸半小时取出,按株行距10cm×20cm,按主杆端朝下将枝条段插入土壤中,入土深度以枝条段的2/3为宜。覆土压实,浇水遮荫,经1~2个月即可生根,抽生新枝,等待移栽。针对以上实施例1~4,统计了不同实施例条件下的幼苗存活数量,如下表:实施例母株数量(株)幼苗移植数量(株)幼苗移植率幼苗存活数量(株)幼苗存活率实施例1508231600%81298.7%实施例2506581300%64397.7%实施例3100324324%27384.3%实施例4100353354%29884.4%综上所述实施例1和实施例2的幼苗移植率和存活率明显高于实施例3和实施例4,及采用实施例1和实施例2的栽培方式明显高于现有的枝插和根插的栽培方式。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体技术方案等常识在此未作过多描述。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结技术方案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发明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本申请要求的保护范围应当以其权利要求的内容为准,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等记载可以用于解释权利要求的内容。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