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治土栖白蚁的行为干扰剂及行为干扰剂胶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15360阅读:42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白蚁防治药剂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治土栖白蚁的行为干扰剂及行为干扰剂胶囊。



背景技术:

土白蚁属Odontoterems、大白蚁属Macrotermes等土栖白蚁是我国危害水利堤坝的主要白蚁种类,它们和钩白蚁属Ancistroteremes土栖白蚁一起也是我国南方热带、亚热带地区危害经济作物和林木(如甘蔗田、樟树林、桉树林、橡胶树林等)的主要白蚁种类。长期以来,人们使用各种方法来防治土栖白蚁,其中包括挖巢查杀、毒饵诱杀巢群、灯诱分飞成虫等方法,这些方法对土栖白蚁的灭治具有一定的成效。如堤坝挖巢查杀,可以在汛期前有效去除最具危险性的大型蚁巢;毒饵诱杀巢群可以使巢群快速死亡,产生死巢指示物,引导堤坝除险加固施工,控制田间和林间白蚁种群数量;灯诱分飞成虫,可以控制新建巢群的数量。但是现有方法均不能有效地消灭新建的幼小巢群,如挖巢查杀过程对小型巢群的定位难度较大,采用毒饵诱杀巢群,则会因小型巢群的活动范围小、活动痕迹少,使得投饵易被忽略。另外,大量分飞成虫虽可被灯诱,但是在自然环境中,即使一对漏网的成虫,也有很大的概率成长为新的巢群,在没有竞争的情况下,成长为大型巢群。由于上述原因,使得土栖白蚁的危害无法根除,每年各级水利部门均需要花费大量财力、物力对新形成的成熟巢进行灭治,以及对成熟巢腔进行除险加固。

如公开号为CN101427683A的专利文献公开了一种带毒诱杀白蚁的方法,该方法将克蚁星、甘蔗、白蚁信息诱导素混合,装入诱杀盒中,盒体的底端开有若干个白蚁进出的孔,然后将诱杀盒埋在堤坝上。该方法通过白蚁信息诱导素将白蚁诱入诱杀盒内取食,白蚁食入毒饵后在蚁群内传递,相互传染,使白蚁慢性中毒后全巢死亡,但是该诱杀白蚁的方法,对于活动范围小的小型巢群,则可能由于白蚁活动痕迹少,存在杀灭不彻底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主要是针对现有方法不能有效根除堤坝中的白蚁,提供一种防治白蚁的行为干扰剂,该行为干扰剂具有灭治与预防的双重功能,可实现对堤坝中白蚁的有效防治,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防治土栖白蚁的行为干扰剂胶囊。

本发明提供的防治建筑白蚁的行为干扰剂包括(顺,顺)-3,6-十二碳二烯醇-1和(顺)-3-十二碳烯醇-1,所述(顺,顺)-3,6-十二碳二烯醇-1和(顺)-3-十二碳烯醇-1的质量比为0~1:1~0,且(顺,顺)-3,6-十二碳二烯醇-1和(顺)-3-十二碳烯醇-1不同时为0。本发明采用土白蚁Odontotermes采食召募信息素(顺,顺)-3,6-十二碳二烯醇-1(DDE)和(顺)-3-十二碳烯醇-1(DOE)制备白蚁行为干扰剂,处理有土白蚁危害的区域时,可干扰各龄巢群外出到表土层或地表觅食白蚁的跟踪行为,使其无法进行觅食和采食行为,持续处理数月造成白蚁巢群严重营养失衡,进而崩溃达到灭治的效果。同时召募信息素与分飞配对性信息素化学结构相同,在处理有土白蚁危害的区域时,可以干扰新分飞有翅成虫的雌雄配对,从而可预防新建巢的形成,对于新建巢还可以有效干扰其采食行为,进而达到预防和灭治的效果。本发明中的特丁基对苯二酚(TBHQ)为抗氧化剂,主要增加DTE的稳定性,使DTE能够持续对白蚁的行为产生干扰。

作为优选,所述(顺,顺)-3,6-十二碳二烯醇-1和(顺)-3-十二碳烯醇-1的质量比为1:0.8~1.2。

作为优选,所述(顺,顺)-3,6-十二碳二烯醇-1和(顺)-3-十二碳烯醇-1的质量比为1:1。

作为优选,所述行为干扰剂还包括特丁基对苯二酚,所述特丁基对苯二酚占(顺,顺)-3,6-十二碳二烯醇-1和(顺)-3-十二碳烯醇-1总质量的2~6%。

本发明提供的防治建筑白蚁的行为干扰剂胶囊,包含如上所述的行为干扰剂和胶囊载体。将防治白蚁的行为干扰剂制备成大胶囊缓释剂,可有效延长干扰剂对白蚁觅食行为的干扰时间,增加对土栖白蚁巢群的灭治和预防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胶囊载体为聚乙烯胶囊或聚氯乙烯胶囊。本发明使用的聚乙烯胶囊和聚氯乙烯胶囊为常规的注塑加工产品。

作为优选,所述行为干扰剂胶囊的有效用量,以(顺,顺)-3,6-十二碳二烯醇-1和(顺)-3-十二碳烯醇-1总含量计为4.5~5.5mg/m2。本发明中所说的有效用量是指行为干扰剂胶囊在施用后持续释放过程中的有效浓度,持续释放时间优选为3~12个月。

作为优选,所述行为干扰剂胶囊的有效用量为5mg/m2

作为优选,将(顺,顺)-3,6-十二碳二烯醇-1、(顺)-3-十二碳烯醇-1和特丁基对苯二酚混合均匀后,分装于胶囊载体中即得所述的行为干扰剂胶囊。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行为干扰剂在土栖白蚁中的应用。采用本发明提供的行为干扰剂防治土栖白蚁的有效用量为4.5~5.5mg/m2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提供的白蚁行为干扰剂,可干扰各龄巢群外出到表土层或地表觅食白蚁的跟踪行为,使其无法进行觅食和采食,持续处理数月造成白蚁巢群严重营养失衡,进而崩溃达到灭治的效果;同时也可干扰新分飞有翅成虫的雌雄配对,从而可预防新建巢形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说明。

本发明中,由于巢群因食物供给不足而死亡,死巢菌圃萎缩或消失,不会长出指示物,因此,防治效果仅通过处理前后引诱桩上白蚁活动痕迹的出现频率、树木上出现白蚁危害的株率以及新建巢频率作为对比指标,并采用卡平方检测处理前后白蚁活动痕迹出现频率、树木危害株率以及新建巢频率的差异(双星号“**”表示处理前后对比差异极显著p<0.01;单星号“*”表示处理前后对比差异显著p<0.05)。

本发明中的聚乙烯胶囊和聚氯乙烯胶囊为常规方法注塑加工而成,其他原料和设备若非特指,均可从市场购得或是本领域常用的。

本发明中,将DDE、DOE和TBHQ混合均匀后,采用大胶囊封装法,分装于胶囊载体中,具体方法为:将胶壳固定在胶囊板上后,向其中添加混匀的DDE、DOE和TBHQ,再将胶囊帽固定在帽板上,对齐胶壳和胶帽后,按压胶囊板,胶囊即密封成型。

实施例1

将19.2gDDE和0.8gTBHQ混合均匀后,分装为400支聚乙烯胶囊,胶囊壁厚0.5mm。按10m2每支的密度,于分飞期前一个月均匀施用于土白蚁危害株率为45/51的樟树堤坝防护林内,在样地上设50支诱杀桩,调查林下地表白蚁活动痕迹,出现频率为31/50,随机采样调查处理前新建巢频率为8/40。处理5个月后,调查结果表明,樟树危害株率下降至3/51(**),诱杀桩上出现白蚁活动痕迹的频率为0/50(**),随机采样发现活体新建巢频率为0/40(**)。

实施例2

将20g DDE、18.4g DOE和1.6g TBHQ混合均匀后,分装为400支聚乙烯胶囊,胶囊壁厚0.5mm。按10m2每支的密度,于分飞期前一个月均匀施用于土白蚁危害株率为80/102的桉树人工林内,在样地设50支诱杀桩,调查林下地表白蚁活动痕迹,出现频率为36/50,随机采样调查处理前后新建巢频率为12/40。处理5个月后,调查结果表明,桉树危害株率下降至2/102(**),诱杀桩上出现白蚁活动痕迹的频率为0/50(**),随机采样发现活体新建巢频率为0/40(**)。

实施例3

将19g DOE和1g TBHQ混合均匀后,分装为400支聚氯乙烯胶囊,胶囊壁厚0.5mm。按10m2每支的密度,于分飞期前一个月均匀施用于土白蚁危害株率为30/41的樟树人工林内,在样地上设50支诱杀桩,调查林下地表白蚁活动痕迹,出现频率为34/50,随机采样调查处理前新建巢频率为15/40。处理5个月后,调查结果表明,樟树危害株率下降为3/41(**),诱杀桩上出现白蚁活动痕迹的频率为0/50(**),随机采样发现活体新建巢频率为0/40(**)。

实施例4

将10g DDE、10g DOE和0.6g TBHQ混合均匀后,分装为400支聚乙烯胶囊,胶囊壁厚0.5mm。按10m2每支的密度,于分飞期前一个月均匀施用于土白蚁危害株率为15/40的橡胶树人工林内,在样地设50支诱杀桩,调查林下地表白蚁活动痕迹,出现频率为34/50,随机采样调查处理前后新建巢频率为12/40。处理5个月后,调查结果表明,桉树危害株率下降至0/40(**),诱杀桩上出现白蚁活动痕迹的频率为0/50(**),随机采样发现活体新建巢频率为0/40(**)。

实施例5

将13g DDE、6.4g DOE和0.6g TBHQ混合均匀后,分装为400支聚乙烯胶囊,胶囊壁厚0.5mm。按10m2每支的密度,于分飞期前一个月均匀施用于土白蚁危害株率为250/400的甘蔗田人内,在样地设50支诱杀桩,调查林下地表白蚁活动痕迹,出现频率为34/50,随机采样调查处理前后新建巢频率为8/40。处理5个月后,调查结果表明,甘蔗苗期危害株率下降至8/400(**),诱杀桩上出现白蚁活动痕迹的频率为0/50(**),随机采样发现活体新建巢频率为0/40(**)。

实施例6

将8g DDE、11.4g DOE和0.6g TBHQ混合均匀后,分装为400支聚乙烯胶囊,胶囊壁厚0.5mm。按10m2每支的密度,于分飞期前一个月均匀施用于堤坝背水坡面,在样地上设50支诱杀桩,调查地表白蚁活动痕迹,出现频率为34/50,随机采样调查处理前新建巢频率为6/40。处理5个月后,调查结果表明,诱杀桩上出现白蚁活动痕迹的频率为0/50(**),随机采样发现活体新建巢频率为0/40(**)。

实施例7

将20g DDE和0.08g TBHQ混合均匀为白蚁行为干扰剂,于分飞前一个月均匀施用于堤坝背水坡面,有效用量为5.0mg/m2,每隔一个月重复施用一次,在样地上设50支诱杀桩,调查地表白蚁活动痕迹,出现频率为30/50,随机采样调查处理前新建巢频率为5/40。处理5个月后,调查结果表明,诱杀桩上出现白蚁活动痕迹的频率为0/50(**),随机采样发现活体新建巢频率为0/40(**)。

实施例8

将12g DDE、8g DOE和1g TBHQ混合均为白蚁行为干扰剂,于分飞前一个月均匀施用于堤坝背水坡面,有效用量为5.0mg/m2,每隔一个月重复施用一次,在样地上设50支诱杀桩,调查地表白蚁活动痕迹,出现频率为34/50,随机采样调查处理前新建巢频率为7/40。处理5个月后,调查结果表明,诱杀桩上出现白蚁活动痕迹的频率为0/50(**),随机采样发现活体新建巢频率为0/40(**)。

通过上述实施例可以看出,本发明提供的白蚁行为干扰剂及行为干扰剂胶囊,在施用5个月后,白蚁活动痕迹出现频率为0/50,活体新建巢频率为0/40,说明在处理5个月后,白蚁已被有效灭治。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