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治贡柑树脚腐病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072456阅读:43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果树种植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防治贡柑树脚腐病的方法。



背景技术:

贡柑号称“中国柑王”。果形靓丽、果色金黄、皮薄核少、肉脆无渣、清甜香蜜、高糖低酸、风味浓郁,它集中了橙类外形美和柑桔肉质细嫩、易剥皮的双重优点,为其他柑桔品种难以比拟,被誉为柑桔之皇。

脚腐病的发病导致贡柑树根颈部皮层死亡,引起树势衰弱,严重时可致整株死亡。有时也可侵染树冠下部的果实,在发生涝害后果实可受严重为害。此病主要发生于主干基部,引起皮层腐烂。发病初期,病部树皮呈水渍状,有酒糟气味,颜色变褐常渗出褐色胶液。气候干燥时,病斑干裂。温暖潮湿时,病部不断向纵横扩展,向下蔓延至根群,向上蔓延一般不超过离地面30厘米,横向扩展,浩成环割,最终导致植株死亡。病树部分大枝上或整个树冠叶片的中脉及侧脉呈黄色,引起叶落、枝枯,树势衰弱,开花多,花期短,结果少,所结的果实着色早,皮粗味酸。果实发病时,先为圆形的淡褐色病斑,后渐变成褐色水渍状。病健部分界明显,只侵染白皮层,不烂及果肉。干燥时病斑干韧,手指按下稍有弹性;潮湿时则呈水渍状软腐,长出白色菌丝,有腐臭味。发病严重的果实不久即脱落。病菌以菌丝体和厚垣孢子在病株和土壤里的病残体中越冬。翌年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时,旧病斑中的菌丝继续为害健康组织,同时不断地形成孢子囊,释放游动孢子,随水流或土壤传播,由伤口侵染新的植株。也可随雨滴溅到近地面的果实上,使果实发病。脚腐病能够使贡柑熟大幅度减产,严重影响果农的经济效益。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防治贡柑树脚腐病的方法,能够有效地防治贡柑脚腐病。

具体通过以下方案得以实现:

一种防治贡柑树脚腐病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选用枳壳或枸头橙或酸橙作为砧木,在砧木的2/3高度以上选取嫁接部位;

(2)初夏前后半个月,将每株贡柑树的根颈部土壤扒开,发现病斑时,将腐烂的皮层、已变色的木质部刮除干净,再在伤口处涂药剂保护,该药剂为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200倍液;

(3)果实将转黄时,在地面铺草,防止土壤中的病菌被雨水击溅到枝叶及果实上;涝害及大雨前后在地面及下部树冠喷洒50%甲霜灵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

进一步,所述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为130~170倍液。

进一步地,所述50%甲霜灵可湿性粉剂为550~650倍液。

更进一步,所述步骤(2)还包括以下步骤:在病部纵划数条刻痕,每条刻痕相距1~1.5厘米,再涂药剂。

甲基托布津是一种广谱性内吸低毒杀菌剂,具有内吸、预防和治疗作用,能够有效防治贡柑的病害。其内吸性强。甲基托布津按其化学结构属取代苯类杀菌剂。甲基托布津被贡柑树吸收后即转化为多菌灵,它主要干扰病菌菌丝形成,影响病菌细胞分裂,使细胞壁中毒,孢子萌发长出的芽管畸形,从而杀死病菌。残效期5至7天。主要用于叶面喷雾,也可用于土壤处理。甲霜灵属苯基酰胺类高效、低毒、低残留、内吸性杀菌农药。其内吸和渗透力很强,施药后30分钟即可在贡柑树体内上下双向传导,对病害植株有保护和治疗作用,且药效持续期长,主要抑制病菌菌丝体内蛋白质的合成,使其营养缺乏,不能正常生长而死亡。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防治贡柑树脚腐病的药物,通过选用枳壳或枸头橙或酸橙作为砧木、选用效力强的药剂喷施,对贡柑脚腐病具有良好的综合防治效果,能够有效地大幅度减少叶片上的病斑个数或者根治脚腐病,从而大面积降低脚腐病的危害。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的实施方式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限定,但要求保护的范围不仅局限于所作的描述。

实施例1

一种防治贡柑树脚腐病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选用枳壳或枸头橙或酸橙作为砧木,在砧木的2/3高度以上选取嫁接部位;

(2)初夏前后半个月,将每株贡柑树的根颈部土壤扒开,发现病斑时,将腐烂的皮层、已变色的木质部刮除干净,再在伤口处涂药剂保护,该药剂为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倍液;

(3)果实将转黄时,在地面铺草,防止土壤中的病菌被雨水击溅到枝叶及果实上;涝害及大雨前后在地面及下部树冠喷洒50%甲霜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实施例2

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所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为200倍液,所用50%甲霜灵可湿性粉剂为700倍液。

实施例3

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所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为130倍液,所用50%甲霜灵可湿性粉剂为550倍液。

实施例4

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所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为170倍液,所用50%甲霜灵可湿性粉剂为650倍液。

实施例5

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所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为150倍液,所用50%甲霜灵可湿性粉剂为600倍液。

以上5个实施例对贡柑树脚腐病的防治效果如下表所示:

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结构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不会影响本发明实施的效果和专利的实用性。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