蜂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33076阅读:812来源:国知局
蜂箱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养蜂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蜂箱。



背景技术:

目前,在蜜蜂养殖领域应用较为广泛的蜂箱的基本构造是使用4块木板合围成1个长方形的箱体,箱体下面固定1块平板箱底。使用时,在蜂箱中安放多个活动巢框,中蜂在活动巢框上筑造成巢脾,在巢脾上贮存蜜粉和繁育蜂儿,取蜜时,取出巢脾,清除巢脾上的蜜蜂,将贮存蜜粉和繁育蜂儿的巢脾放入摇蜜机中,离心分离蜂蜜。如上所述,由于现有的蜂箱多由木板合围而成,在长时间地经受日晒雨淋的情况下,很容易出现腐烂、变形的问题,存在有结构坚固性差、保温效果不良、实用性不佳,产蜜量及品质较低的缺陷;其次,制作所述蜂箱的木板多为就地取材,其外部尺寸、内部容设空间大小、表面平整度很难达到标准,而这样的蜂箱其通用性差,也不易将多个蜂箱垂直叠放,所占据的空间相对较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出一种结构坚固、保温性能好、实用性佳的蜂箱。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蜂箱包括盖体、箱体、底座以及蜂箱巢门,所述盖体扣合于所述箱体的顶部,所述箱体的顶部设置有隔蜂板,所述箱体内部可供多个巢脾垂直地插设于其中,所述箱体卡设于所述底座的上表面,在所述箱体的一侧与所述底座之间形成有蜂箱开口,所述蜂箱巢门设置于该开口位置,用以控制所述蜂箱开口的开启、关闭以及调节所述蜂箱开口的大小。

进一步地,所述蜂箱的盖体、箱体以及底座均由聚苯乙烯材料制成。

进一步地,所述箱体包括尺寸相同的上层箱体和下层箱体,所述盖体扣合于设置有所述隔蜂板的上层箱体的顶部,在所述下层箱体的顶部设置有隔王板,从而将垂直叠放所述上层箱体与所述下层箱体的内部空间分隔开来,所述下层箱体卡设于所述底座的上表面,在所述下层箱体的一侧与所述底座之间形成有蜂箱开口,所述 蜂箱巢门设置于该蜂箱开口的位置,用以控制所述蜂箱开口的开启和关闭。

进一步地,所述上层箱体为一由四个上层侧壁合围而成的中空立方体,在每一个上层箱体侧壁的顶部设置有呈凸起状的上层箱体条状物,所述上层箱体条状物的宽度小于所述上层箱体侧壁的厚度,所述四个上层箱体侧壁上所设置的四条呈凸起状的条状物合围成一矩形框;所述盖体的下表面开设有与所述矩形框的外周围相对应的盖体凹槽,以供所述盖体稳固地扣合于设置有所述隔蜂板的上层箱体的顶部。

进一步地,所述呈凸起状的上层箱体条状物与该上层箱体侧壁顶面内侧边缘间隔一距离,从而在所述呈凸起状的上层箱体条状物的内侧形成有一第一小平面,所述隔蜂板得以架设于所述第一小平面上,所述呈凸起状的上层箱体条状物的高度与所述隔蜂板的厚度相对应。

进一步地,在所述呈凸起状的上层箱体条状物内侧开设有一个或多个凹口。

进一步地,所述下层箱体为一由四个下层侧壁合围而成的中空立方体,在每一个下层箱体侧壁的顶部设置有凸起部,而在每一个与其相对应的上层箱体侧壁底部则设置有与所述凸起相啮合的凹槽部,从而使得所述上层箱体与所述下层箱体得以稳固地垂直叠放。

进一步地,在每一个下层箱体侧壁顶部的内边缘开设有条形凹槽,所述四个下层箱体侧壁上开设的四条条形凹槽合围成矩形,得以使得所述隔王板架设于所述条形凹槽的底面,所述条形凹槽的深度与所述隔王板的厚度相对应。

进一步地,在所述上层箱体的两个相对的所述上层箱体壁面顶部内侧分别地形成有低于所述第一小平面的第二小平面,以供巢脾顶端两侧的挂耳挂设于其上,沿所述第二小平面设置加强条,在所述两个相对的上层箱体壁面中心分别地开设有一条插槽,得以插设蜂箱隔板。

进一步地,所述盖体内部夹设置有加强层结构,而在所述盖体的顶面还进一步地设置有多个突起部。

进一步地,所述盖体的顶面的四个顶角位置分别地设置有突出于所述盖体的顶面的第一突起部;而所述盖体的中部进一步地设置有突出于所述盖体的顶面的第二突起部,所述第一突起部的顶面与所述第二突起部的顶面位于同一平面,当所述盖体经翻转后扣于所述上层箱体的顶部时,所述第一突起部和第二突起部的顶面得以部分地压抵于所述上层箱体条状物的顶面或者得以部分地压抵于所述上层箱体条状物的顶面以及所述隔蜂板的表面,以使得所述盖体的顶面与所述隔蜂板的表面之间 存有间隔。

进一步地,在所述第一突起部以及所述第二突起部的内侧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侧壁面与所述上层箱体条状物的外侧面相对应。

进一步地,在所述盖体的上表面与所述底座的下表面分别地设置得以相互啮合的凹凸结构,从而使得所述底座得以稳固地堆放于所述盖体上方;而在所述底座中部还设置有通风板。

进一步地,所述蜂箱巢门包括挡板、导轨以及活动面板,其中,所述挡板上开设有多个狭长形开口,所述导轨沿所述挡板长度方向延伸并设计于所述挡板的中部,所述活动面板上开设有与所述导轨相对应的导槽,进一步地,在所述活动面板外侧面设置有固定件,得以将所述活动面板固定于所述导轨上,并沿所述导轨的延伸方向左右活动。

进一步地,所述挡板的底部开设有两个所述狭长形开口,所述狭长形开口的长度小于所述活动面板的长度,在所述挡板中部设置有两条所述导轨,相对应地,在所述活动面板上开设有与所述导轨相对应的两条导槽,所述活动面板由所述两条导槽分割为三部分并通过固定件连接,在所述固定件上开设有两个与所述导轨相对应的通孔,所述导轨穿过相对应的所述导槽与所述固定件的通孔。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蜂箱与现有蜂箱相比具有以下优点:所述蜂箱包括上、下两层箱体,所述上层箱体的顶部设置有隔蜂板,其下层箱体的顶部设置有隔王板,从而能实时同时放置两个蜂王,实现多王同箱,从而提高蜂蜜产量和质量;所述蜂箱包括有一盖体其可以正向或反向扣设于所述蜂箱箱体的顶部,从而可以通过人为地将所述盖体正向/反向地扣于所述蜂箱箱体的顶部来调节所述蜂箱内空气流通量,避免箱内闷热、潮湿,减少蜜蜂因漏风散热、排湿的劳损以致寿命缩短与箱内蓄蜜的损耗,而在所述底座中部还设置有通风板,可以更有效地实现如上文所述的通过效果,杜绝病、虫的滋生,保证蜜蜂的健康生活;所述蜂箱巢门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地开、关或调节巢门大小,从而可以有效地防止意外分蜂、逃蜂,能防止交配蜂王错投;此外,所述蜂箱的盖体、箱体以及底座均是由聚苯乙烯材料制成,从而能够有效地提高所述蜂箱的抗压性、坚固度以及保温性能;所述蜂箱大小一致,多个所述蜂箱得以上下稳固叠放,从而能节省蜂箱一半以上的占地面积,能方便集中管理和长途运输的需要。

附图说明

从对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主旨及其使用的优选实施例和附图的以下描述来看,本实用新型的以上和其它目的、特点和优点将是显而易见的,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蜂箱的立体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上层箱体的立体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上层箱体的另一方向的立体示意图;

图4示出了设置有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上层箱体的立体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盖体的立体示意图;

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所述的盖体的另一方向的立体示意图;

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蜂箱巢门的立体示意图;

图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所述的限位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9示出了可容设所述限流位装置的所述上层箱体的立体示意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盖体1

盖体凹槽11

第一突起部12 凹槽14

第二突起部13 凹槽15

上层箱体21

长槽210’ 上层箱体侧壁211、211’

上层箱体条状物212 第一小平面213

凹口214 凹槽部215

加强条216 插槽217

槽体218 把持部219

下层箱体22 下层箱体侧壁221

隔蜂板23

底座3

蜂箱巢门4

挡板41 导轨42

活动面板43 狭长形开口 44

导槽45

固定件46 通孔461

限位装置5

限位部51 连接部52

转动部5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地温蓄能交换装置进行说明。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蜂箱包括盖体1、箱体、底座3以及蜂箱巢门4,所述盖体1扣合于所述箱体的顶部,所述箱体的顶部设置有隔蜂板23,所述箱体内部可供多个巢脾垂直地插设于其中,所述箱体卡设于所述底座3的上表面,在所述箱体的一侧与所述底座之间形成有蜂箱开口,所述蜂箱巢门设置于该开口位置,用以控制所述蜂箱开口的开启、关闭以及调节所述蜂箱开口的大小。所述蜂箱的盖体1、箱体以及底座3均由聚苯乙烯材料制成。

所述箱体可以为单层箱体,也可以如图1所示出的,由两层叠放在一起的两层箱体组合而成。

如图1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在该实施方式中,所述箱体包括尺寸相同的上层箱体21和下层箱体22,所述上层箱体21得以叠放于所述上层箱体22的顶部,由于所述上层箱体21与下层箱体22尺寸相同,当所述上层箱体21叠放于所述上层箱体22的顶部时,所述上层箱体21的外围与所述下层箱体22的外围相互对齐。

当所述箱体如前所述地由上下对齐叠放的两层箱体构成时,所述盖体1扣合于设置有所述隔蜂板23的上层箱体21的顶部,在所述下层箱体22的顶部设置有隔王板,从而通过所述隔王板将垂直叠放所述上层箱体21与所述下层箱体22的内部空间分隔开来,在所述上层箱体21和下层箱体22的内部都分别地存在有容设空间,以供多个巢脾垂直地插设于其中,所述下层箱体22卡设于所述底座3的上表面,在所述下层箱体22的一侧与所述底座3之间形成有蜂箱开口,所述蜂箱巢门4设置于该蜂箱开口的位置,用以控制所述蜂箱开口的开启和关闭。所述隔蜂板23上开设有多个长形通孔,所述长形通孔的宽度足够窄,以防止蜜蜂从该长形通孔中穿过。

如图2、3所示,所述上层箱体21为一由四个上层箱体侧壁211、211’合围而成的中空立方体。在本实用新型所述上层箱体21的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四个上 层箱体侧壁面211、211’以插接的方式合围成中空立方体,具体地,所述上层箱体21由一对相对设置的第一上层箱体侧壁211以及一对相对设置的第二上层箱体侧壁211’插接而成,所述第一上层箱体壁面211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上层箱体壁面211’的厚度其中,所述每一片所述第一上层箱体侧壁211的两端设置插接件(图中未示出),而在所述第二上层箱体侧壁211’的内侧面的相应位置设置有与所述第一上层箱体侧壁211上的插接件相对应的插接孔,当所述第一上层箱体侧壁211上的所有插接件全部插入相对应的插接孔后,所述一对第一上层箱体侧壁211以及所述一对第二上层箱体侧壁211’得以以插接的方式合围成呈中空立方体的上层箱体21。

在每一个上层箱体侧壁211、211’的顶部设置有呈凸起状的上层箱体条状物212,所述上层箱体条状物212的宽度小于所述上层箱体侧壁211、211’的厚度,所述四个上层箱体侧壁211、211’上所设置的四条呈凸起状的条状物212合围成一矩形框;所述盖体1的下表面开设有与所述矩形框的外周围相对应的盖体凹槽11,以供所述盖体1稳固地扣合于设置有所述隔蜂板23的上层箱体21的顶部。

进一步地,为了便于所述隔蜂板23稳固地设置于所述上层箱体21的顶部,如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在每一个上层箱体侧壁211、211’的顶部设置有呈凸起状的上层箱体条状物212,而所述上层箱体条状物212与其所设置的上层箱体侧壁211、211’顶面内侧边缘间隔有一距离,从而在所述呈凸起状的上层箱体条状物212的内侧形成有一第一小平面213,进而在每一个上层箱体侧壁211、211’的顶部上形成有第一小平面213,所述四个第一小平面213合围成一放置面,该放置面的尺寸与所述隔蜂板23的尺寸相对应,以使得所述隔蜂板23架设于所述第一小平面213上,所述呈凸起状的上层箱体条状物212的高度与所述隔蜂板23的厚度相对应。

在如图4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呈凸起状的上层箱体条状物212的高度大于所述隔蜂板23的厚度,从而当所述隔蜂板23架设于所述放置面时,所述隔蜂板23的上表面低于所述呈凸起状的上层箱体条状物212的上表面。

进一步地,在如图2、4所示出的本实用新型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在所述一对第一上层箱体侧壁211的顶部上所设置的所述呈凸起状的上层箱体条状物212内侧还进一步地开设有一个或多个凹口214,从而方便从所述上层箱体21顶部取下所述隔蜂板23。

而在可替换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一个或多个凹口214也可以设置于所述一对第二上层箱体侧壁211’的顶部的所述呈凸起状的上层箱体条状物212的内侧;又或者可以 同时设置于所述一对第一上层箱体侧壁211和所述一对第二上层箱体侧壁211’的顶部的所述呈凸起状的上层箱体条状物212的内侧。

而如图2所示,在所述一对第二上层箱体壁面211’顶部内侧还进一步地分别形成有低于所述第一小平面213的第二小平面,以供巢脾顶端两侧的挂耳挂设于其上,而沿所述第二小平面还设有加强条216,以及更好地承受所述巢脾的重量,以使所述第二上层箱体壁面211’不会由于所述巢脾的重力作用而发生形变,缩短所述蜂箱的使用寿命。

除此以外,在所述一对第二上层箱体壁面211’的中心还分别地开设有一条插槽217,以供蜂箱隔板插设于其中,从而将所述上层箱体21的内部空间分隔为两个大小相同的区域,当然也可以根据实际使用需要分隔为大小不相同的区域。

进一步地,在所述上层箱体壁面211、211’的外表面还设置有多个槽体218,以减轻所述上层箱体21的总质量;另外,在所述上层箱体壁面211、211’的外表面还可设置把持部219,以方便操作人员搬运所述上层箱体21。

与如上所述的上层箱体结构相类似地,所述下层箱体22由一对相对设置的第一下层箱体侧壁以及一对相对设置的第二下层箱体侧壁以插接的方式合围成中空立方体,其中,所述每一片所述第一下层箱体侧壁的两端设置插接件,而在所述第二下层箱体侧壁的内侧面的相应位置设置有与所述第一下层箱体侧壁上的插接件相对应的插接孔,当所述第一下层箱体侧壁上的所有插接件全部插入相对应的插接孔后,所述一对第一下层箱体侧壁以及所述一对第二下层箱体侧壁得以以插接的方式合围成呈中空立方体的下层箱体22。

进一步地,在每一个下层箱体侧壁的顶部设置有凸起部,而在每一个与其相对应的上层箱体侧壁211底部则设置有与所述凸起部相啮合的凹槽部215(如图3所示)从而使得所述上层箱体21与所述下层箱体22得以稳固地垂直叠放。

更进一步地,为了便于所述隔王板稳固地设置于所述下层箱体22的顶部,在每一个下层箱体侧壁221顶部的内边缘开设有条形凹槽,所述四个下层箱体侧壁221上开设的四条条形凹槽合围成矩形,得以使得所述隔王板得以安装于所述条形凹槽的底面,所述条形凹槽的深度与所述隔王板的厚度相对应。所述隔蜂王板上开设有多个长形通孔,所述长形通孔的宽度足够窄,以防止蜂王从该长形通孔中穿过,但可以允许蜜蜂从中通过。

而在所述下层箱体22的一个可替换的实施方式中,可选择地在每一个下层箱体 侧壁221的顶部设置有呈凸起状的下层箱体条状物,所述下层箱体条状物的宽度小于所述下层箱体侧壁221的厚度,所述四个下层箱体侧壁221上所设置的四条呈凸起状的条状物合围成一矩形框;而在每一个与其相对应的上层箱体侧壁211底部则设置有与所述呈凸起状的条状物相啮合的凹槽部215(如图3所示),从而使得所述上层箱体21与所述下层箱体22得以稳固地垂直叠放。

进一步地,在每一个下层箱体侧壁221的顶部设置有呈凸起状的下层箱体条状物,而所述下层箱体条状物与其所设置的下层箱体侧壁221顶面内侧边缘间隔有一距离,从而在所述呈凸起状的下层箱体条状物的内侧形成有一小平面,进而在每一个下层箱体侧壁221的顶部上形成有小平面,所述四个小平面合围成一放置面,该放置面的尺寸与所述隔蜂板的尺寸相对应,以使得所述隔蜂板架设于所述放置面上,所述呈凸起状的下层箱体条状物的高度大于所述隔王板的厚度,从而当所述隔王板架设于所述放置面时,所述隔王板的上表面低于所述呈凸起状的下层箱体条状物的上表面。

而在其中一对相对设置的下层箱体侧壁221的所述下层箱体条状物内侧还进一步地开设有两个凹口,从而方便从所述下层箱体22顶部取下所述隔王板。

进一步地,如图1、5、6所示,其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蜂箱盖体的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具体地,所述盖体1的顶面的四个顶角位置分别地设置有突出于所述盖体1的顶面的第一突起部12;而所述盖体1的中部进一步地设置有突出于所述盖体1的顶面的第二突起部13,所述第一突起部12的顶面与所述第二突起部13的顶面位于同一平面,当所述盖体1经翻转后扣于所述上层箱体21的顶部时(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突起部12和第二突起部13的顶面得以部分地压抵于所述上层箱体条状物212的顶面或者得以部分地压抵于所述上层箱体条状物212的顶面以及所述隔蜂板23的表面,从而在所述盖体1的顶面与所述隔蜂板23的表面之间存在有间隔。

倘若所述上层箱体条状物212的顶面与所述隔蜂板23的表面处于同一表面时,当所述盖体1经翻转后扣于所述上层箱体21的顶部时(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突起部12和第二突起部13的顶面得以部分地压抵于所述上层箱体条状物212的顶面以及所述隔蜂板23的表面。

而倘若所述上层箱体条状物212的顶面高于所述隔蜂板23的表面时(如图2、4所示),当所述盖体1经翻转后扣于所述上层箱体21的顶部时(如图1所示),所 述第一突起部12和第二突起部13的顶面仅部分地压抵于所述上层箱体条状物212的顶面,而不与所述隔蜂板23的表面相接触,也就是说在所述隔蜂板23的表面与所述第一突起部12和第二突起部13的顶面之间存有一缝隙。

进一步地,如图1、2、4所示,在所述第一突起部12以及所述第二突起部13的内侧开设有凹槽14、15,所述凹槽的侧壁面与所述上层箱体条状物212的外侧面相对应。如图1所示,当所述盖体1经翻转后扣于所述上层箱体21的顶部时,所述第一突起部12的顶面、所述凹槽的侧壁面以及所述凹槽的底面分别地与所述上层箱体侧壁的顶面、所述上层箱体条状物212的外侧面以及所述上层箱体条状物212的顶面相贴合。

而为了进一步地增强所述盖体的抗压强度,所述盖体1内部夹设置有加强层结构。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蜂箱的实际使用过程中,为了节省多个所述蜂箱的占地面积,往往会将多个所述蜂箱上下堆叠放置,而为了使这样堆置更加地稳固,在本实用新型中,可以优选地在所述盖体1的上表面与所述底座3的下表面分别地设置得以相互啮合的凹凸结构,使得所述底座3得以稳固地堆放于所述盖体1上方,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个箱体得以稳固地堆放于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另一个箱体的上方。

本实用新型的所述蜂箱巢门4包括挡板41、导轨42以及活动面板43,其中,所述挡板41上开设有多个狭长形开口44,所述导轨42沿所述挡板41长度方向延伸并设计于所述挡板41的中部,所述活动面板43上开设有与所述导轨44相对应的导槽45,进一步地,在所述活动面板43外侧面设置有固定件46,得以将所述活动面板43固定于所述导轨44上,并沿所述导轨44的延伸方向左右活动。

如图1、7所示,其示出了本实用新型所述蜂箱巢门4的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蜂箱巢门4包括一片挡板41、两条导轨42以及两扇活动面板43,所述挡板41的底部开设有两条所述狭长形开口44,每一条所述狭长形开口44的长度都小于所述活动面板43的长度,在所述挡板41中部平行地设置有所述两条导轨44,相对应地,在所述活动面板43上开设有与所述导轨44相对应的两条导槽45,所述活动面板43由所述两条导槽45分割为三部分并通过固定件46连接,在所述固定件46上开设有两个与所述导轨44相对应的通孔461,所述导轨44穿过相对应的所述导槽45与所述固定件46的通孔461。

在实际全使用中,蜂箱往往会根据需要不断地被搬运,在搬运过程中,如何固定插设于所述蜂箱内的巢脾也成为困扰蜂农的一大问题,如图8所示,其示出了一种可以与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蜂箱配套使用的限位装置5,所述限位装置包括限位部51,设置于所述限位部51两端的连接部52以及垂直于所述连接部52的转动部53,如图9所示,在所述一对第二上层箱体壁面211’的内壁面上分别地开设有长槽210’,用以容置所述限位部51,所述限位部51两端的连接部52分别地经由开设于所述上层箱体壁面的通孔从所述上层箱体21中穿出,并分别地与设置于所述上层箱体21外部的转动部53连接,所述限位部51由弹性材料制成,当无需对巢脾进行限位时,所述限位部51被完全地容置于所述长槽210’内,而当需要对巢脾进行限位时,只需转动位于所述上层箱体21外侧的转动部就可构动所述上层箱体21内的限位部51,使其部分地从所述长槽210’内转出,从而与插设于所述蜂箱内的巢脾发生接触,由于所述巢脾的两侧分别地设置有一限位装置,其在两限位装置的共同挤压下实现了在所述上层箱体21中的固定。在如图8所示的本实用新型的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限位部51为齿状结构。

由于所述下层箱体22可以采用与所述上层箱体21相类似地结构,如上所述的限位机构也同样可以设置于所述下层箱体22内,对所述上层箱体21内的巢脾加以固定。

虽然在此通过实施例描绘了本实用新型,但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知道,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实质的情况下,就可使本实用新型有许多变形和变化,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