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采果机用行进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01662阅读:308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动采果机用行进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行进装置,具体涉及一种自动采果机用行进装置。



背景技术:

棕榈油是重要的工业和民生原料,主要产于非洲、南美和东南亚各国。作为棕榈油的生产原料——棕榈果,大部分生长高度在5米以上,一般由手工采摘。在采摘过程中,果农的劳动强度和难度较大,劳动效率低,因而造成棕榈果采摘劳动力供应严重不足,成为制约棕榈油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研发一台自动化的采果机是势在必行的,采果机底座上设有行进装置,起到行进和固定支撑两种作用,采果机涉及高空作业,所以当进行采果操作时,需要将采果机整体提升起来,以提升其稳定性,确保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自动采果机用行进装置,既可以行进移动,又可以在进行采果作业时起到固定支撑的作用,稳定性好,提高了安全性能。

具体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自动采果机用行进装置,包括支撑底座、四个支撑机构和两个履带底盘;两个履带底盘相对的固定在支撑底座下方,四个支撑机构分别两两相对的固定在支撑底座的侧壁上;

所述履带底盘包括底座、驱动轮、引导轮、支重轮、托链轮和履带,驱动轮和引导轮分别通过第四转轴和第五转轴可转动的固定在底座两端,履带包履在驱动轮和引导轮外部实现两者联动,拖链轮固定在底座顶部,与履带内壁相接触,支重轮固定在底座底部,与履带内壁相接触,第四转轴上设有第二从动齿轮,第二从动齿轮与固定在第二电机上的第二主动齿轮相啮合,所述底座内设有张紧缓冲装置;

所述支撑机构包括第一固定基座、支撑杆、第一油缸和承压板,所述第一固定基座固定在支撑底板上,支撑杆一端固定在第一固定基座上,另一端与承压板相连接,所述第一油缸一端固定在第一固定基座上,另一端固定在支撑杆上,所述第一油缸位于支撑杆上方。

上述一种自动采果机用行进装置,其中,所述第一固定基座由两块固定板相对设置构成,所述固定板为直角梯形结构,所述固定板上设有第一固定孔和第二固定孔,第一固定孔位于第二固定孔的斜下方,第一固定孔的圆心语第二固定孔的圆心之间的连线与水平方向的夹角a为56°,第一固定孔与第二固定孔圆心之间的竖直距离为h1;所述支撑杆通过第一转轴可转动的固定在第一固定孔上,所述第一油缸通过第二转轴可转动的固定在第二固定孔上。

上述一种自动采果机用行进装置,其中,所述承压板包括承压板体和连接板体,连接板体垂直的固定在承压板体上,连接板体通过第三转轴可转动的固定在支撑杆上,承压板体的两个侧边向上翻折形成保护板,所述承压板体下方设有缓冲垫板。

上述一种自动采果机用行进装置,其中,所述支撑杆上设有第二固定基座,第二固定基座上设有第三固定孔,第三固定孔的圆心到支撑杆顶部之间的距离为h2,h2=h1,第一油缸的推杆可转动的固定在第二固定基座上。

上述一种自动采果机用行进装置,其中,底座支撑机构上还设有旋转电机,旋转电机的数量为4个,旋转电机上的第一主动齿轮与第一转轴上的第一从动齿轮相啮合,用以控制支撑杆以第一转轴为中心进行转动。

上述一种自动采果机用行进装置,其中,所述承压板体底部相对的设有两个截面呈L形结构的卡接板,所述缓冲垫板上设有第一卡接槽,卡接板与第一卡接槽过盈配合,使缓冲垫板插入式的固定在承压板体底部,相对设置的卡接板的开口方向与承压板的转动方向相垂直。

上述一种自动采果机用行进装置,其中,所述履带包括首尾相连成环状结构的履带主体,履带主体外侧设有若干相互平行的第一凸条,履带主体内侧设有若干相互平行的第二凸条,第一凸条截面为等腰梯形结构,第一凸条顶面向内凹陷形成圆弧形结构的第一凹槽,相邻两个第一凸条的距离为h3,所述第二凸条截面为长方形结构,第二凸条的宽度为h4,相邻两个第二凸条之间的距离为h5,h3=h4=h5;所述第一凸条的高度为h6,第二凸条的高度为h7,h6=1.5*h7,第二凸条上纵向设有两个第二卡接槽。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用于自动采果机,自动采果机处于行进状态时,支撑机构垂直的设置在支撑底板上,通过履带底盘进行行走操作,当需要进行采果操作时,旋转电机控制支撑杆向下转动,同时,第一油缸的推杆向外延伸,直至承压板落在地面上,此时第一油缸停止运作,第一油缸继续推动,即可将自动采果机抬升至离开地面,便于操作人员进行采果机的行进系列动作的操作,安全性能好,稳定性好。

承压板的结构设置,保证了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不会对其他人员造成伤害,缓冲垫板的厚度可以根据场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增减,以此对抬升高度进行微调,对各种采摘场地的适应性强。

履带的结构设置,增加了抓地力和与驱动轮之间的抓合力,提高了动力,提高了稳定性,第一凸条顶部设有的第一凹槽,进一步的提升了适应性,防止泥土卡住履带,提高了履带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履带底盘结构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履带底盘俯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履带结构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凸条结构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支撑机构结构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固定板结构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承压板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更加清晰明确,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描述,任何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进行等价替换和常规推理得出的方案均落入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

附图标记

支撑底座1、履带底盘2、支撑机构3、底座21、驱动轮22、引导轮23、支重轮24、托链轮25、履带26、第四转轴27、第五转轴28、第二从动齿轮29、第二电机210、第二主动齿轮211、张紧缓冲装置212、履带主体213、第一凸条214、第二凸条215、第一凹槽216、第二卡接槽217、第一固定基座33、支撑杆34、第一油缸35、承压板36、固定板37、第一固定孔38、第二固定孔39、第一转轴310、第二转轴311、承压板体312、连接板体313、第三转轴314、保护板315、缓冲垫板316、卡接板317、第一卡接槽318、第二固定基座319、第三固定孔320、第一主动齿轮321、第一从动齿轮322。

如图所示一种自动采果机用行进装置,包括支撑底座1、两个履带底盘2和四个支撑机构3;两个履带底盘相对的固定在支撑底座下方,四个支撑机构分别两两相对的固定在支撑底座的侧壁上;

所述履带底盘包括底座21、驱动轮22、引导轮23、支重轮24、托链轮25和履带26,驱动轮和引导轮分别通过第四转轴27和第五转轴28可转动的固定在底座两端,履带包履在驱动轮和引导轮外部实现两者联动,拖链轮固定在底座顶部,与履带内壁相接触,支重轮固定在底座底部,与履带内壁相接触,第四转轴上设有第二从动齿轮29,第二从动齿轮与固定在第二电机210上的第二主动齿轮211相啮合,所述底座内设有张紧缓冲装置212;

所述履带包括首尾相连成环状结构的履带主体213,履带主体外侧设有若干相互平行的第一凸条214,履带主体内侧设有若干相互平行的第二凸条215,第一凸条截面为等腰梯形结构,第一凸条顶面向内凹陷形成圆弧形结构的第一凹槽216,相邻两个第一凸条的距离为h3,所述第二凸条截面为长方形结构,第二凸条的宽度为h4,相邻两个第二凸条之间的距离为h5,h3=h4=h5;所述第一凸条的高度为h6,第二凸条的高度为h7,h6=1.5*h7,第二凸条上纵向设有两个第二卡接槽217;

所述支撑机构包括第一固定基座33、支撑杆34、第一油缸35和承压板36,所述第一固定基座固定在支撑底板上,支撑杆一端固定在第一固定基座上,另一端与承压板相连接,所述第一油缸一端固定在第一固定基座上,另一端固定在支撑杆上,所述第一油缸位于支撑杆上方。

所述第一固定基座由两块固定板37相对设置构成,所述固定板为直角梯形结构,所述固定板上设有第一固定孔38和第二固定孔39,第一固定孔位于第二固定孔的斜下方,第一固定孔的圆心语第二固定孔的圆心之间的连线与水平方向的夹角a为56°,第一固定孔与第二固定孔圆心之间的竖直距离为h1;所述支撑杆通过第一转轴310可转动的固定在第一固定孔上,所述第一油缸通过第二转轴11可转动的固定在第二固定孔上。

所述承压板包括承压板体312和连接板体313,连接板体垂直的固定在承压板体上,连接板体通过第三转轴314可转动的固定在支撑杆上,承压板体的两个侧边向上翻折形成保护板315,所述承压板体下方设有缓冲垫板316,所述承压板体底部相对的设有两个截面呈L形结构的卡接板317,所述缓冲垫板上设有第一卡接槽318,卡接板与第一卡接槽过盈配合,使缓冲垫板插入式的固定在承压板体底部,相对设置的卡接板的开口方向与承压板的转动方向相垂直。

所述支撑杆上设有第二固定基座319,第二固定基座上设有第三固定孔320,第三固定孔的圆心到支撑杆顶部之间的距离为h2,h2=h1,第一油缸的推杆可转动的固定在第二固定基座上。

底座支撑机构上还设有旋转电机,旋转电机的数量为4个,旋转电机上的第一主动齿轮321与第一转轴上的第一从动齿轮322相啮合,用以控制支撑杆以第一转轴为中心进行转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