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养殖池水体循环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00084阅读:38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产养殖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养殖池水体循环装置。



背景技术:

水产养殖中,养殖池内的水质好坏将直接决定鱼虾的生长情况。现有技术中,养殖池多为封闭系统,进水管及出水管均静态设置在池壁上,无论进水还是出水,池内的水均无法进行有效循环,由此导致食物残渣和鱼的排泄物无法排出,继而造成池内的水严重受到污染,影响鱼虾的生长。现有技术为了避免上述情况发生,经常采用的手段为操作人员进入养殖池内,进行手动清扫,既费时、费力,又有可能造成二次污染,给养殖户造成更大的损失。如何改进现有的养殖池的进出水系统,促进池内水的自循环,从而实现养殖池内的水自净化,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可以自循环的养殖池水体循环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养殖水不能进行循环而导致污物无法排出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养殖池水体循环装置,包括:养殖池、设于养殖池底部中间的排水口、设于多个养殖池同侧上方的进水主管及通过三通阀与进水主管连接的进水支管;

相邻的2个养殖池的公共池边上均设置1个三通阀;三通阀连接2个进水支管,2个进水支管结构对称且分别向相邻的2个养殖池供水,其水流方向与池边平行或垂直;同一个养殖池内的2个进水支管的进水方向垂直,进水后形成一闭合循环,至少有1个进水支管的管头为扁管头。

优选的,排水口上设有栅网。

优选的,排水口上设有封闭管,封闭管与排水口之间设有密封套。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养殖池水体循环装置通过在一个养殖池内设置进水方向垂直且能形成一闭合循环的2个进水支管,且1个进水支管带有扁管头,有助于进水以较大速度流出,2个供水水流形成一闭合循环,进而将池内的污物冲到池底中部的排水口。与现有技术相比,无需人工清洗池底,操作方便、快捷也不会造成二次污染。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养殖池;2、进水主管;3、三通阀;4、排水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一种养殖池水体循环装置,包括:养殖池1、设于养殖池1底部中间的排水口4、设于多个养殖池1同侧上方的进水主管2及通过三通阀3与进水主管2连接的进水支管;

相邻的2个养殖池1的公共池边上均设置1个三通阀3;三通阀3连接2个进水支管,2个进水支管结构对称且分别向相邻的2个养殖池1供水,其水流方向与池边平行或垂直;同一个养殖池1内的2个进水支管的进水方向垂直,进水后形成一闭合循环,至少有1个进水支管的管头为扁管头。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养殖池水体循环装置通过在一个养殖池内设置进水方向垂直且能形成一闭合循环的2个进水支管,且1个进水支管带有扁管头,有助于进水以较大速度流出,2个供水水流形成一闭合循环,进而将池内的污物冲到池底中部的排水口。与现有技术相比,无需人工清洗池底,操作方便、快捷也不会造成二次污染。

更为选的,排水口4上设有栅网,避免较大污物进入排水口,造成排水口或排水管道阻塞。

最优选的,排水口4上设有封口管(空心管,未示出),封口管与排水口4之间设有密封套。养殖池进水初期,进行池内清洗时,排水口4打开,其上没有别的管道;清洗完成,养殖池内进水时,将封口管与排水口4连接,阻碍清水由排水口4流出。另外,封口管还起到了水位限定的作用,当池内清水高度高于封口管的高度时,多余的水将从封口管流出,排到养殖池外。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