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玉米种子营养土栽培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542109阅读:920来源:国知局
一种玉米种子营养土栽培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玉米种子营养土栽培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种植业的迅速发展,传统的玉米栽培往往只是将玉米种植播撒在田中,使其自然生长,使用此传统方法,往往在单个坑中需要播撒多个种子,这种自然生长方法,种子的存活率不到50%,然而在植株生长到300mm时,仍然需要进行田间管理,将存活两颗或者两颗以上的植株拔去,并且对没有存活的坑中进行补种,保证一坑一苗,此种方法不仅浪费种植人员的时间,同时浪费了大量的玉米种子。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玉米种子营养土栽培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所具有的有益效果是;本装置对玉米种子进行培育发芽,不仅提高了种子的存活率,相比于传统种植方式节约种植户的大量时间和劳动力。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玉米种子营养土栽培装置,包括培养板和横杆,所述培养板的上表面均匀设置有培养槽,且培养板的设置有横向的导流槽,所述导流槽的两侧设置均设置有若干个分流槽,且培养槽与分流槽之间通过引流孔连接,所述培养板的两侧面均设置有滑槽,且滑槽中安装有滚珠,所述横杆两两对称焊接在支架的内部,且培养板通过横杆放置在支架上,所述支架的顶端设置有培养液池,且培养液池的出水口与培养板内的导流槽的进水口处通过管道连接,且导流槽的出水口与蓄水池之间通过管道连接,所述蓄水池与培养液池之间通过引流泵连接,所述培养槽内放置有培养土壤。

优选的,所述培养液池的出水口处设置有截止阀。

优选的,所述导流槽与蓄水池之间的管道上安装有排污阀。

优选的,所述培养槽的顶口处设置有密封膜。

优选的,所述培养土壤为黄土、黑土和红土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而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能够对玉米种子进行批量培育,科学的育苗手段能够极大的提高种子的存活率,而且能够极大的提高植株的生长速度,本装置在培养板的出水口处设置有回流管,对没有完全耗尽营养液的水进行重复利用,不仅节约了大量的水资源,还能节约育苗成本,并且培养槽的顶部设置有密封膜,能够提高玉米种子的发芽速度,节省育苗的时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培养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培养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分流槽;2-培养槽;3-导流槽;4-引流孔;5-培养板;6-滑槽;7-滚珠;8-培养液池;9-引流泵;10-蓄水池;11-横杆;12-支架;13-管道;14-密封膜;15-培养土壤。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玉米种子营养土栽培装置,包括培养板5和横杆11,培养板5的上表面均匀设置有培养槽2,且培养板5的设置有横向的导流槽3,导流槽3的两侧设置均设置有若干个分流槽1,且培养槽2与分流槽1之间通过引流孔4连接,培养板5的两侧面均设置有滑槽6,且滑槽6中安装有滚珠7,横杆11两两对称焊接在支架12的内部,且培养板5通过横杆11放置在支架12上,支架12的顶端设置有培养液池8,且培养液池8的出水口与培养板5内的导流槽3的进水口处通过管道13连接,且导流槽3的出水口与蓄水池10之间通过管道13连接,蓄水池10与培养液池8之间通过引流泵9连接,培养槽2内放置有培养土壤15,培养液池8的出水口处设置有截止阀,导流槽3与蓄水池10之间的管道13上安装有排污阀,培养槽2的顶口处设置有密封膜14,培养土壤15为黄土、黑土和红土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而成。

工作原理:使用时,首先将培养土壤15放在培养槽2中,并且在培养槽2的顶口处贴密封膜14,随之将培养板5放置在支架12上,之后将管道13连接好,向蓄水池10内添加适量的水和营养液在搅拌均匀后,启动引流泵9,蓄水池10内的水和营养液将被输送到营养液池8内,打开营养液池8出口处的节流阀,营养液将顺着管道13流到培养槽2中,对培养槽2中的植株进行滋润,之后经管道13重新流到蓄水池10内,并且对蓄水池10定期添加营养液,以保证植株的健康迅速成长。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