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菜单行收割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01982阅读:247来源:国知局
白菜单行收割器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农用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白菜单行收割器。



背景技术:

白菜是大众菜,也是大面积种植的菜,长期以来,收割白菜主要靠人力来完成,腿疼腰酸胳膊麻是对收割白菜人的真实写照,对于大面积种植的白菜,出现了一次收割十行的收割机,效率是提高了,但它只是将白菜放倒在地里,其余的工作仍然需要人力去完成;对于种植面积不是很大的情况,出现了一次收割一行的收割机,它实现了收割后的上运,在车上完成装箱,箱子满了之后换一个,没有关注脱帮的拾取与对白菜根的挖取。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白菜单行收割器,它一次完成对白菜的单行收割、收割之后的装箱、白菜单行区域之内脱帮的捡拾、白菜单行地下根茎的拔取与回收,基本上满足了菜农对白菜收割的心理需要,即速度快,又减少了残留物对下茬蔬菜种植的危害。

本发明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白菜单行收割器,

包括收割部分,取根部分,以及拾帮部分;

所述收割部分包括下导引斗;所述下导引斗前沿设置刀刃,在下导引斗的后端设有上运托辊装置;所述上运托辊装置的两侧设有一个主动上运两侧输送带装置;在上运托辊装置和主动上运两侧输送带装置后端通过后连接组件连接有一个白菜横向滑移导槽;所述白菜横向滑移导槽另一端设有白菜箱;

所述取根部分包括固定在下导引斗下的切菜支梁组件;所述切菜支梁组件下安装有菜根耙子组件;所述菜根耙子组件前端安装有菜根刀组件;所述切菜支梁组件后端连接有菜根溜槽组件;所述菜根溜槽组件后侧设有菜根箱;

所述拾帮部分包括位于取根部分后方的菜帮捡拾部件;所述菜帮捡拾部件包括菜帮捡拾轮和多个安装在菜帮捡拾轮表面上的均布的捡拾钩针;在所述菜帮捡拾部件的后侧设有菜帮箱;在所述菜帮箱的前沿设有与捡拾钩针相配合的菜帮剥离针组件;所述菜帮剥离针组件包括多个与捡拾钩针交错布置的菜帮剥离针。

其进一步是:所述下导引斗包括斗底板和分别固定在斗底板两侧的斗内侧板、斗外侧板,斗底板前沿固定有所述刀刃;所述斗底板下表面固定有斗底筋板;斗底板上表面设有有相对称的弧形的斗内侧导向板、斗外侧导向板;所述斗内侧导向板、斗外侧导向板的前端固定在斗底板上表面,斗内侧导向板、斗外侧导向板的后端为自由状态;斗内侧导向板、斗外侧导向板前端之间的距离大于斗内侧导向板、斗外侧导向板后端之间的距离。

所述主动上运两侧输送带装置包括平行布置的外上运支梁和内上运支梁;所述外上运支梁和内上运支梁的下表面连接有内外上运支梁连接板;

所述外上运支梁的后端安装有液压外上运马达,液压外上运马达输出轴上安装有外上运驱动带轮;外上运支梁的前端固定安装有外上运从动带轮轴;所述外上运从动带轮轴上可转动安装有与外上运驱动带轮相对的外上运从动带轮;在所述外上运驱动带轮和外上运从动带轮上安装有外上运带;在所述外上运支梁中间位置固定安装有外上运张紧轮轴,外上运张紧轮轴上可转动安装有外上运张紧轮;

所述内上运支梁的后端安装有液压内上运马达,液压内上运马达输出轴上安装有内上运驱动带轮;内上运支梁的前端固定安装有内上运从动带轮轴;所述内上运从动带轮轴上可转动安装有与内上运驱动带轮相对的内上运从动带轮;在所述内上运驱动带轮和内上运从动带轮上安装有内上运带;在所述内上运支梁中间位置固定安装有内上运张紧轮轴,内上运张紧轮轴上可转动安装有内上运张紧轮。

所述上运托辊装置包括一排均匀安装在外上运支梁和内上运支梁之间的托辊轴;所述托辊轴上套有托辊;所述托辊两端分别固定有托辊轴外套筒、托辊轴内套筒;所述托辊轴两端通过托辊外轴承和托辊内轴承可转动安装在外上运支梁和内上运支梁上。

所述切菜支梁组件包括切根横支梁;所述切根横支梁两端固定有朝前设置的切根外纵支梁、切根内纵支梁,以及朝上设置的切刀外后立支梁、切刀内后立支梁;在所述切根外纵支梁中部固定有朝上设置的切刀外前立支梁;在所述切根内纵支梁中部固定有朝上设置的切刀内前立支梁;所述切刀外后立支梁、切刀内后立支梁、切刀外前立支梁和切刀内前立支梁的上端固定在下导引斗的两侧。

所述切根横支梁上开有一列水平向的方形的安装孔;所述菜根耙子组件包括多根安装在切根横支梁安装孔内的菜根耙子;所述菜根耙子包括安装在切根横支梁安装孔内的水平段,以及固定在水平段前端的弧形段;

所述菜根刀组件包括固定在切根外纵支梁前端朝下设置的根外支梁,以及固定在切根内纵支梁前端朝下设置的根内支梁;在所述根外支梁和根内支梁下端连接有菜根横刀;

所述菜根溜槽组件包括通过溜槽螺栓与溜槽螺母连接在切根横支梁后的溜槽;所述溜槽两侧设有挡边,溜槽表面设有筛孔。

所述切菜支梁组件与主动上运两侧输送带装置前端之间连接有前连接组件。

所述菜帮捡拾部件包括一个捡拾轮支轴;菜帮捡拾部件中的菜帮捡拾轮有五个,分别是安装在捡拾轮支轴上的轮辐式结构的菜帮捡拾第一轮、菜帮捡拾第二轮、菜帮捡拾第三轮、菜帮捡拾第四轮、菜帮捡拾第五轮;所述菜帮捡拾轮的内孔与捡拾轮支轴为间隙配合关系,间隙大小为10mm;菜帮捡拾轮圆周面上安装有一圈共十二个捡拾钩针;所述捡拾轮支轴两端分别固定有外侧安装捡拾轮前支架和里侧安装捡拾轮后支架;所述外侧安装捡拾轮前支架和里侧安装捡拾轮后支架另一端安装在主动上运两侧输送带装置两侧;

所述菜帮剥离针组件包括菜帮框底板和焊接在菜帮框底板四角位置的菜帮框前外梁、菜帮框前内梁、菜帮框后外梁、菜帮框后内梁;所述菜帮框前外梁、菜帮框前内梁上端连接有菜帮框前上梁;所述菜帮框后外梁、菜帮框后内梁上端连接有菜帮框后上梁;所述菜帮框前上梁、菜帮框后上梁一端连接有菜帮框外曲梁,另一端连接有菜帮框内曲梁;所述菜帮框外曲梁、菜帮框内曲梁一端固定在主动上运两侧输送带装置两侧;所述菜帮箱放置在菜帮框底板上;在所述菜帮框前外梁、菜帮框前内梁之间连接有菜帮针梁,菜帮针梁位于菜帮箱前沿上方;在所述菜帮针梁上固定有一排所述菜帮剥离针;菜帮剥离针与捡拾钩针等间距交错排列。

所述主动上运两侧输送带装置下方连接有姿态调节装置;

所述姿态调节装置包括固定在主动上运两侧输送带装置一侧和底部的上运支梁外接l型支架;所述上运支梁外接l型支架一侧固定有上运支梁外接钢管;所述上运支梁外接钢管与拖拉机上的外伸主轴以及剪切销轴连接;所述上运支梁外接l型支架下侧固定有姿态调节立梁;所述姿态调节立梁另一端铰接有油缸;所述油缸另一端铰接有油缸支撑轴;所述油缸支撑轴与拖拉机上的外伸副轴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基于四轮拖拉机的动力与构形;收割部分、取根部分、拾帮部分安装在拖拉机的右方,白菜的白菜箱安装在拖拉机的后方;首先切取白菜、向后上方传送后再转向进行装箱,取出菜根后进入菜根箱,拾取掉帮向后上方传送后进入菜帮箱,机器跟随人员只需要换箱与偶尔将菜箱中的白菜理顺即可。采用姿态调节装置以适应地形的需要,白菜没有被施力强取避免了对菜帮的挤压伤害,菜根被挖走和菜帮被捡出避免了土壤发生软腐病的问题,这样对下茬蔬菜种植的危害降到了最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主视图;

图2是下导引斗和取根部分的轴测图;

图3是取根部分的主视图;

图4是取根部分的俯视图;

图5是下导引斗和取根部分的主视图;

图6是下导引斗和取根部分的俯视图;

图7是拾帮部分的主视图;

图8是菜帮捡拾部件的左视图;

图9是拾帮部分的左视图;

图10是菜帮捡拾轮的俯视图;

图11是主动上运两侧输送带装置的俯视图;

图12是主动上运两侧输送带装置和上运托辊装置的主视剖视图;

图13是主动上运两侧输送带装置和上运托辊装置的主视图;

图14是主动上运两侧输送带装置和上运托辊装置的俯视图;

图15是主动上运两侧输送带装置和前连接组件的主视图;

图16是主动上运两侧输送带装置和前连接组件的俯视图;

图17是白菜横向滑移导槽和主动上运两侧输送带装置的主视图;

图18是白菜横向滑移导槽和主动上运两侧输送带装置的左视图;

图19是图18中俯视图;

图20是姿态调节装置与主动上运两侧输送带装置的俯视图;

图21是姿态调节装置与主动上运两侧输送带装置的后视图;

图22是图15中a向局部剖视图;

图23是图22中的b–b剖视图。

图中,1土壤;2白菜;3下导引斗;4上运托辊装置;5主动上运两侧输送带装置;6姿态调节装置;7后连接组件;8白菜横向滑移导槽;9白菜箱;10菜帮剥离针组件;11菜帮箱;12菜帮捡拾部件;13菜根箱;14菜根溜槽组件;15切菜支梁组件;16菜根耙子组件;17菜根;18菜根刀组件;19前连接组件;

3–1斗内侧板;3–2斗底板;3–3斗底筋板;3–4斗外侧板;3–5斗外侧导向板;3–6斗内侧导向板;3–7斗后外连接螺栓;3–8斗后外连接螺母;3–9斗前外连接螺栓;3–10斗前外连接螺母;3–11斗后内连接螺栓;3–12斗后内连接螺母;3–13斗前内连接螺栓;3–14斗前内连接螺母;

4–1托辊轴;4–2托辊内轴承;4–3托辊;4–4托辊销轴;4–5托辊轴外套筒;4–6托辊轴内套筒;4–7托辊外轴承;

5–1液压外上运马达;5–2外上运马达键;5–3外上运驱动带轮;5–4外上运带;5–5外上运支梁;5–6外上运张紧轮;5–7外上运张紧轮轴;5–8外上运从动带轮;

5–81外从动带轮上端盖;5–82外从动带轮上轴承;5–83外从动带轮下端盖;5–84外从动带轮下轴承;

5–9外上运从动带轮轴;5–10液压内上运马达;5–11内上运马达键;5–12内上运驱动带轮;5–13内上运带;5–14内上运支梁;5–15内上运张紧轮;5–16内上运张紧轮轴;5–17内上运从动带轮;

5–171内从动带轮上端盖;5–172内从动带轮上轴承;5–173内从动带轮下端盖;5–174内从动带轮下轴承;

5–18内上运从动带轮轴;5–19内从动带轮挡圈;5–20内上运张紧轮销轴;5–21外从动带轮挡圈;5–22外上运张紧轮销轴;5–23外马达螺栓;5–24外马达螺母;5–25内马达螺栓;5–26内马达螺母;5–27托辊轴承外挡板;5–28外挡板螺栓;5–29外挡板螺母;5–30外从动带轮轴的销轴;5–31内外上运支梁连接板;5–32外上运支梁螺栓;5–33外上运支梁螺母;5–34托辊轴承内挡板;5–35内挡板螺栓;5–36内挡板螺母;5–37内从动带轮轴的销轴;5–38内上运支梁螺栓;5–39内上运支梁螺母;

6–1油缸;6–2活塞杆;6–3活塞杆支撑轴;6–4活塞销轴;6–5油缸支撑轴;6–6油缸销轴;6–7姿态调节立梁;6–8立梁水平螺栓;6–9立梁水平螺母;6–10立梁倾斜螺栓;6–11立梁倾斜螺母;6–12上运支梁外接钢管;6–13上运支梁外接l型支架;

7–1后连接第一螺栓;7–2后连接第一螺母;7–3后连接第一侧板;7–4后连接第二螺栓;7–5后连接第二螺母;7–6后连接第二侧板;7–7导槽底板;7–8导槽第一支撑杆;7–9导槽第二支撑杆;7–10后连接板;7–11后连接第三螺栓;7–12后连接第三螺母;7–13后连接第四螺栓;7–14后连接第四螺母;7–15后连接第五螺栓;7–16后连接第五螺母;7–17后连接第三侧板;7–18后连接第六螺栓;7–19后连接第六螺母;7–20后连接第四侧板;

10–1菜帮剥离针;10–2菜帮框后上梁;10–3菜帮框前上梁;10–4菜帮框外曲梁;10–5菜帮框外螺栓;10–6菜帮框外螺母;10–7菜帮针梁;10–8菜帮框前外梁;10–9菜帮框前内梁;10–10菜帮框底板;10–11菜帮框后外梁;10–12菜帮框后内梁;10–13菜帮框内曲梁;10–14菜帮框内螺栓;10–15菜帮框内螺母;

12–1菜帮捡拾第一轮;12–2菜帮捡拾第二轮;12–3菜帮捡拾第三轮;12–4菜帮捡拾第四轮;12–5菜帮捡拾第五轮;12–6捡拾轮支轴;12–7捡拾轮外挡圈;12–8捡拾轮内挡圈;12–9捡拾轮支轴挡圈;12–10捡拾钩针;12–11捡拾轮前支架;12–12捡拾轮前螺栓;12–13捡拾轮前螺母;12–14捡拾轮后支架;12–15捡拾轮后螺栓;12–16捡拾轮后螺母;

14–1溜槽;14–2溜槽螺栓;14–3溜槽螺母;

15–1切根横支梁;15–2切刀外后立支梁;15–3外后立支梁销;15–4切根外纵支梁;15–5切根内纵支梁;15–6切刀内后立支梁;15–7内后立支梁销;15–8切刀外前立支梁;15–9切刀内前立支梁;

16–1菜根耙子;16–2菜根耙子销;

18–1根外支梁;18–2根外支梁销;18–3根内支梁;18–4根内支梁销;18–5菜根横刀;

19–1前连接外横梁;19–2前连接外斜梁;19–3前连接外第一支板;19–4前连接外第二支板;19–5外第一螺栓;19–6外第一螺母;19–7外第二螺栓;19–8外第二螺母;

19–9前连接内横梁;19–10前连接内斜梁;19–11前连接内第一支板;19–12前连接内第二支板;19–13内第一螺栓;19–14内第一螺母;19–15内第二螺栓;19–16内第二螺母。

图中符号:by上运输送带的宽度;dy上运输送带轮的直径;ay上运输送带两轮的中心距;ly上运输送带内侧的间距;dt托辊的外径;lt托辊的内宽度;at托辊的间距。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现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白菜单行收割器,包括连接在一起的收割部分,取根部分,以及拾帮部分。收割部分用于完成白菜2的收割和收集,其包括下导引斗3、上运托辊装置4、主动上运两侧输送带装置5、白菜横向滑移导槽8和白菜箱9。取根部分用于完成白菜2根部的掘取和收集,其包括菜根刀组件18、菜根耙子组件16、切菜支梁组件15、菜根溜槽组件14和菜根箱13。拾帮部分用于完成掉落在土壤1表面的白菜帮的收集,其包括菜帮捡拾部件12、菜帮剥离针组件10和菜帮箱11。在收割部分中主动上运两侧输送带装置5下连接有姿态调节装置6,联合执行器通过姿态调节装置6连接在拖拉机上的外伸主轴以及外伸副轴上。

收割部分

下导引斗3:

如图2、图5和图6所示,斗底板3–2的前端有刀刃,斗内侧板3–1与斗外侧板3–4分别焊接在斗底板3–2的内外侧,斗底筋板3–3焊接在斗底板3–2的底部,斗内侧板3–1,斗底板3–2,斗底筋板3–3,斗外侧板3–4构成具有一定刚度的斗;斗底板3-2上表面设有有相对称的弧形的斗内侧导向板3–6、斗外侧导向板3–5;斗内侧导向板3–6与斗外侧导向板3–5的前端分别焊接在斗底板3–2的偏内与偏外的位置,斗内侧导向板3–6与斗外侧导向板3–5的后端为自由状态以便通过弹性引导白菜向上滑行;斗内侧导向板3–6、斗外侧导向板3–5前端之间的距离大于斗内侧导向板3–6、斗外侧导向板3–5后端之间的距离。

主动上运两侧输送带装置5:

如图11至图15,以及图22和图23所示,主动上运两侧输送带装置5位于下导引斗3后方。其中外上运支梁5-5和内上运支梁5-14倾斜布置,彼此相互对称;内外上运支梁连接板5–31一边通过外上运支梁螺栓5–32,外上运支梁螺母5–33连接在外上运支梁5–5下表面;内外上运支梁连接板5–31另一边通过内上运支梁螺栓5–38与内上运支梁螺母5–39连接在内上运支梁5–14下表面。

液压外上运马达5–1通过外马达螺栓5–23和外马达螺母5–24安装在外上运支梁5–5的后端,外上运驱动带轮5–3通过外上运马达键5–2安装在液压外上运马达5–1的输出轴上;外上运从动带轮轴5–9安装在外上运支梁5–5的前端,外从动带轮轴的销轴5–30用于将上运从动带轮轴5–9定位在外上运支梁5–5上,外上运从动带轮5–8安装在外上运从动带轮轴5–9上。外上运从动带轮5–8的两端与外从动带轮上端盖5–81和外从动带轮下端盖5–83焊接;外从动带轮上轴承5–82的外径安装在外从动带轮上端盖5–81的孔中,外从动带轮下轴承5–84的外径安装在外从动带轮下端盖5–83的孔中;外从动带轮上轴承5–82和外从动带轮下轴承5–84安装在上运从动带轮轴5–9上。外从动带轮挡圈5–21安装在外从动带轮上端盖5–81的槽中用于将外从动带轮上轴承5–82定位在上运从动带轮轴5–9上。外上运带5–4与外上运驱动带轮5–3和外上运从动带轮5–8组成具有运输作用的皮带传动。外上运张紧轮5–6用于张紧外上运带5–4,外上运张紧轮5–6安装在外上运张紧轮轴5–7上,外上运张紧轮轴5–7安装在外上运支梁5–5的中部,外上运张紧轮销轴5–22将外上运张紧轮5–6定位在上运张紧轮轴5–7上。

液压内上运马达5–10通过内马达螺栓5–25和内马达螺母5–26安装在内上运支梁5–14的后端,内上运驱动带轮5–12通过内上运马达键5–11安装在液压内上运马达5–10的输出轴上;内上运从动带轮轴5–18安装在内上运支梁5–14的前端,内从动带轮轴的销轴5–37用于将内上运从动带轮轴5–18定位在内上运支梁5–14上,内上运从动带轮5–17安装在内上运从动带轮轴5–18上。内上运从动带轮5–17的两端与内从动带轮上端盖5–171和内从动带轮下端盖5–173焊接,内从动带轮上轴承5–172的外径安装在内从动带轮上端盖5–171的孔中,内从动带轮下轴承5–174的外径安装在内从动带轮下端盖5–173的孔中,内从动带轮上轴承5–172和内从动带轮下轴承5–174安装在上运从动带轮轴5–9上。内从动带轮挡圈5–19安装在内从动带轮上端盖5–171的槽中用于将内从动带轮下端盖5–173定位在内上运从动带轮轴5–18上。内上运带5–13与内上运驱动带轮5–12和内上运从动带轮5–17组成具有运输作用的皮带传动。内上运张紧轮5–15用于张紧内上运带5–13,内上运张紧轮5–15安装在内上运张紧轮轴5–16上,内上运张紧轮轴5–16安装在内上运支梁5–14的中部,内上运张紧轮销轴5–20将内上运张紧轮5–15定位在内上运张紧轮轴5–16上。外上运带5–4与内上运带5–13的转向相反,外上运带5–4与内上运带5–13里侧向上运动,里侧挤压白菜并通过摩擦力将白菜往上运输。

上运托辊装置4:

如图12至图15,以及图22和图23所示,21组托辊均匀布置在外上运带5–4与内上运带5–13的下方。21组托辊轴4–1的外端通过托辊外轴承4–7均匀安装在外上运支梁5–5上,托辊轴4–1的里端通过托辊内轴承4–2均匀安装在内上运支梁5–14上;托辊轴承外挡板5–27通过外挡板螺栓5–28和外挡板螺母5–29连接在外上运支梁5–5上以便将定位托辊外轴承4–7定位在外上运支梁5–5上;托辊轴承内挡板5–34通过内挡板螺栓5–35和内挡板螺母5–36连接在内上运支梁5–14上以便将定位托辊内轴承4–2定位在内上运支梁5–14上。托辊4–3两端分别固定有托辊轴外套筒4-5、托辊轴内套筒4-6,托辊4–3以间隙配合安装在托辊轴4–1上并充填润滑脂,托辊销轴4–4用于将托辊4–3定位在托辊轴4–1上。21组托辊中,最前端的托辊首先承接下导引斗3推送上来的白菜,最后端的托辊将白菜托送至白菜横向滑移导槽8。

白菜横向滑移导槽8和后连接组件7:

如图17至图19所示,白菜横向滑移导槽8通过后连接组件7连接在主动上运两侧输送带装置5后端。白菜横向滑移导槽8为一块钢板下料后折弯形成。后连接组件7中后连接第一侧板7–3与后连接第二侧板7–6焊接在导槽底板7–7的前侧,后连接第三侧板7–17和后连接第四侧板7–20焊接在导槽底板7–7的后侧;后连接第一螺栓7–1和后连接第一螺母7–2将后连接第一侧板7–3连接在横向滑移导槽8的前面;后连接第二螺栓7–4和后连接第二螺母7–5将后连接第二侧板7–6连接在横向滑移导槽8的前面;后连接第五螺栓7–15与后连接第五螺母7–16将后连接第三侧板7–17连接在横向滑移导槽8的后面;后连接第六螺栓7–18与后连接第六螺母7–19将后连接第四侧板7–20连接在横向滑移导槽8的后面;导槽第一支撑杆7–8与导槽第二支撑杆7–9的内端与导槽底板7–7焊接;导槽第一支撑杆7–8与导槽第二支撑杆7–9的外端与后连接板7–10焊接;后连接第三螺栓7–11与后连接第三螺母7–12,后连接第四螺栓7–13与后连接第四螺母7–14将后连接板7–10固定连接于内上运支梁5–14的内侧。白菜箱9位于白菜横向滑移导槽8下端,用于收集从白菜横向滑移导槽8滑下的白菜。

取根部分:

如图1至图6所示,切菜支梁组件15:

切根外纵支梁15–4与切根内纵支梁15–5分别焊接在切根横支梁15–1上。切刀外后立支梁15–2安装在切根横支梁15–1外侧的方孔中,外后立支梁销15–3将切刀外后立支梁15–2定位在切根横支梁15–1外侧的方孔中;切刀外前立支梁15–8焊接在切根外纵支梁15–4的外侧。切刀内后立支梁15–6安装在切根横支梁15–1内侧的方孔中,内后立支梁销15–7将切刀内后立支梁15–6定位在切根横支梁15–1内侧的方孔中;切刀内前立支梁15–9焊接在切根内纵支梁15–5的内侧。斗后外连接螺栓3–7与斗后外连接螺母3–8将斗外侧板3–4连接在切刀外后立支梁15–2上,斗前外连接螺栓3–9与斗前外连接螺母3–10将斗外侧板3–4连接在切刀外前立支梁15–8上。斗后内连接螺栓3–11与斗后内连接螺母3–12将斗内侧板3–1连接在切刀内后立支梁15–6上,斗前内连接螺栓3–13与斗前内连接螺母3–14将斗内侧板3–1连接在切刀内前立支梁15–9上。

菜根耙子组件16:

切根横支梁15-1上开有一列水平向的方形的安装孔;四把菜根耙子16–1分别安装在切根横支梁15–1的四个方孔中,四个菜根耙子销16–2将四把菜根耙子16–1定位在切根横支梁15–1上。菜根耙子16-1包括安装在切根横支梁15-1安装孔内的水平段,以及固定在水平段前端的弧形段。

菜根刀组件18:

菜根横刀18–5与外支梁18–1和内支梁18–3为过盈配合,外支梁销18–2将外支梁18–1定位在切根外纵支梁15–4上,内支梁销18–4将内支梁18–3定位在切根内纵支梁15–5上。

菜根溜槽组件14:

溜槽14–1通过溜槽螺栓14–2与溜槽螺母14–3连接在切根横支梁15–1的后方;溜槽14–1两侧设有挡边,溜槽14–1表面设有筛孔k1。菜根箱13位于溜槽14–1后端,用于收集从溜槽14–1滑过的白菜根。

前连接组件19:

如图15、16所示,前连接组件19用于连接切菜支梁组件15和主动上运两侧输送带装置5。前连接外横梁19–1焊接在切根横支梁15–1的外后侧,前连接外斜梁19–2焊接在前连接外横梁19–1的前上面,前连接外第一支板19–3焊接在前连接外横梁19–1的中内侧,前连接外第二支板19–4焊接在前连接外横梁19–1的后内侧,前连接外第一支板19–3和前连接外第二支板19–4与前连接外斜梁19–2焊接,前连接外斜梁19–2通过外第一螺栓19–5和外第一螺母19–6以及外第二螺栓19–7和外第二螺母19–8连接在外上运支梁5–5的前端。前连接内横梁19–9焊接在切根横支梁15–1的外内侧,前连接内斜梁19–10焊接在前连接内横梁19–9的前上面,前连接内第一支板19–11焊接在前连接内横梁19–9的中内侧,前连接内第二支板19–12焊接在前连接内横梁19–9的后内侧,前连接内第一支板19–11和前连接内第二支板19–12与前连接内斜梁19–10焊接,前连接内斜梁19–10通过内第一螺栓19–13和内第一螺母19–14以及内第二螺栓19–15和内第二螺母19–16连接在内上运支梁5–14的前端。

拾帮部分:

如图7至图10所示,菜帮剥离针组件10:

五根菜帮剥离针10–1均匀安装在菜帮针梁10–7上,五根菜帮剥离针10–1与五排捡拾钩针12–10分别为等间距排列,五根菜帮剥离针10–1与菜帮捡拾第一轮12–1,菜帮捡拾第二轮12–2,菜帮捡拾第三轮12–3,菜帮捡拾第四轮12–4,菜帮捡拾第五轮12–5对应不接触。菜帮针梁10–7外端与菜帮框前外梁10–8焊接,菜帮针梁10–7内端与菜帮框前内梁10–9焊接,菜帮框前上梁10–3外端与菜帮框前外梁10–8焊接,菜帮框前上梁10–3内端与菜帮框前内梁10–9焊接,菜帮框后上梁10–2外端与菜帮框后外梁10–11焊接,菜帮框后上梁10–2内端与菜帮框后内梁10–12焊接。菜帮框前外梁10–8,菜帮框前内梁10–9,菜帮框后外梁10–11,菜帮框后内梁10–12分别焊接在菜帮框底板10–10上。菜帮框外曲梁10–4分别与菜帮框后上梁10–2与菜帮框前上梁10–3的外侧焊接,菜帮框内曲梁10–13分别与菜帮框后上梁10–2与菜帮框前上梁10–3的内侧焊接。菜帮框外螺栓10–5和菜帮框外螺母10–6将菜帮框外曲梁10–4连接在外上运支梁5–5上;菜帮框内螺栓10–14,菜帮框内螺母10–15将菜帮框内曲梁10–13连接在内上运支梁5–14上。菜帮箱11放置在菜帮框底板10–10上,用于装载由菜帮剥离针10–1剥离的菜帮。

菜帮捡拾部件12:

菜帮捡拾轮有五个,分别是安装在捡拾轮支轴12-6上的菜帮捡拾第一轮12-1、菜帮捡拾第二轮12-2、菜帮捡拾第三轮12-3、菜帮捡拾第四轮12-4、菜帮捡拾第五轮12-5。五个菜帮捡拾轮都为轮辐式结构以减轻重量,菜帮捡拾轮的内孔与捡拾轮支轴12–6为间隙关系,间隙大小为10mm,以便五个菜帮捡拾轮都能与不平的菜地接触。菜帮捡拾轮上都安装十二个捡拾钩针12–10,捡拾钩针12–10插入遇到的菜帮后逆时针方向转动(菜帮捡拾轮或捡拾轮支轴12-6为常规动力式的),碰到菜帮剥离针10–1后被剥离掉入菜帮框底板10–10内。菜帮捡拾第一轮12–1的外侧设置捡拾轮外挡圈12–7,菜帮捡拾第五轮12–5的里侧设置捡拾轮内挡圈12–8;捡拾轮支轴12–6的外侧安装捡拾轮前支架12–11,捡拾轮前支架12–11的上端通过捡拾轮前螺栓12–12和捡拾轮前螺母12–13连接在外上运支梁5–5上;捡拾轮支轴12–6的里侧安装捡拾轮后支架12–14,捡拾轮后支架12–14的上端通过捡拾轮后螺栓12–15和捡拾轮后螺母12–16连接在内上运支梁5–14上;捡拾轮支轴挡圈12–9用于定位安装在捡拾轮支轴12–6上的零件。

姿态调节装置6:

如图20和图21所示,上运支梁外接l型支架6–13的内侧焊接上运支梁外接钢管6–12,上运支梁外接钢管6–12与拖拉机上的外伸主轴以及剪切销轴连接。上运支梁外接l型支架6–13的下侧焊接姿态调节立梁6–7。上运支梁外接l型支架6–13通过立梁水平螺栓6–8和立梁水平螺母6–9连接于内上运支梁5–14的内侧。上运支梁外接l型支架6–13通过立梁倾斜螺栓6–10和立梁倾斜螺母6–11连接于内上运支梁5–14的下侧。活塞杆6–2通过活塞杆支撑轴6–3与姿态调节立梁6–7上的支座孔组成转动副,活塞销轴6–4将活塞杆支撑轴6–3定位在姿态调节立梁组件6–7的支座上;活塞杆6–2与油缸6–1的孔组成移动副。油缸6–1通过油缸支撑轴6–5与拖拉机上的外伸副轴连接,油缸销轴6–6将油缸支撑轴6–5定位在拖拉机上的外伸副轴上。

白菜是按行分株栽植的,长成后沿行的方向几乎棵棵挨着,白菜根径50mm左右,白菜主根深60mm左右,这为本发明的创新设计带来方便的自然条件。

对白菜的单行收割,利用了白菜相对于土壤的保持力;下导引斗前端的刀刃前进中遇到白菜时,刀刃将白菜与根茎分离;该方法没有对白菜施加外力因而没有伤害白菜的外表,利用下导引斗上沿着前进方向的过渡斜面斗底板与前方白菜之间的拥挤力使白菜上升到主动上运两侧输送带装置前端;斗底板左右两侧设置形约束的斗外侧导向板和斗内侧导向板,左右两侧的主动上运两侧输送带装置将白菜向联合执行器的后上方提升到约1米位置,之后改向;在改向处设有白菜横向滑移导槽,这样,白菜进入与联合执行器运动方向垂直的向内与向下斜的白菜横向滑移导槽;在白菜横向滑移导槽的出口下方放置白菜箱,白菜落入箱子中,此过程中联合执行器的跟随人员只需要更换箱子即可,这样完成了对白菜的收割与装箱,白菜箱放置在拖拉机后下方的拖架上,拖架安装在拖拉机的后下方。

对白菜根的挖取,也利用了菜根相对于土壤的保持力,安装在联合执行器前端的菜根横刀深入地下80mm,菜根横刀垂直于行走方向的宽度为300mm;菜根横刀的横截面为矩形,矩形的前后角位于水平位置,菜根横刀在前进遇到菜根时不是将菜根向上拱起就是将主菜根切断;当拱起发生时连根须带起,当切断发生时根须保留,剩余的根须几乎很少了;菜根横刀后侧有4根菜根耙子,齿间距为50mm,当遇到被拱起的或切断的菜根时被引导上来;之后通过溜槽进入菜根箱中。当没有遇到菜根时4根菜根耙子从土壤中穿过,该方法消耗的动力很少,因为菜地不是很板结,前进时遇到的阻力不大。

对存在于地表的白菜脱帮,利用菜帮剥离针组件和菜帮捡拾部件进行拾取,然后解脱掉入菜帮箱中;为了适应地表的形态,5个装有捡拾钩针的菜帮捡拾轮相对于地面可以自适应上下移动与转动。

联合执行器是从农家开到菜地的,为了避免联合执行器的任何零件与地面碰撞,需要一定的离地高度,即具有一定的越野能力。通过姿态调节装置可以对联合执行器的高度以及角度进行调节。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