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西北大鲵仿野生驯养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237954阅读:39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鄂西北大鲵仿野生驯养方法属于养殖领域,特别涉及人工繁殖的大鲵仿野生驯养。



背景技术:

大鲵:又名娃娃鱼,作为一种古老的物种、生存环境遭到破坏、现已濒临灭绝,由于近些年对该物种进行了抢救性保护,大量人工饲养、种群数量稳步提升,但是长期人工饲养、大鲵的生殖繁育及生活习性正在缓慢退化、雄鱼与雌鱼的发情时间不同步、常常导致繁殖失败,因此既要使大鲵恢复原来的野性、又要掌握种群数量及繁殖状况,必须将现有养殖的大鲵仿野生驯化、恢复原有的野性及繁殖方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鄂西北大鲵仿野生驯养方法解决了上述缺陷,采用架设管道、引用高山天然溪水、流入仿生态池、在仿生态池放入与引用溪流同样的鱼类、测试水质、溪水在仿生态池经过阳光照射使水温与气候温度接近、通过管道流入增氧池,溪水在增氧池经过增氧及再次缓慢流动、更加接近自然温度、然后再次通过管道及沟渠流入大鲵活动池及大鲵洞穴,溪水在大鲵洞穴及活动池经过短暂的循环过后从出水管流出大鲵活动池,另外每天清晨及傍晚定时向大鲵活动池投放饵料,此方法非常接近野生大鲵生长环境。

鄂西北大鲵仿野生驯养方法:

驯养设施为:引水管道、仿生态池、增氧管道、增氧池、连通管道、防逃围板、运动草地、大鲵洞穴、大鲵活动池、出水管道,选择鄂西北地区海拔600—1200m高度、森林覆盖面积超过80%的山间溪流,在溪流边开阔地开挖100—200㎡的仿生态池、四周及底部铺设石块,在低于仿生态池2—3m处开挖30—100㎡的增氧池、四周及底部用较大石块铺设,在低于增氧池1—2m处开挖面积10—15㎡深度0.2m的水池、为大鲵活动池及洞穴,将引水管道上端设置于高于仿生态池的溪流中、下端与仿生态池连接,仿生态池的另一端与增氧管道的上端连接,增氧管道的下端设置于增氧池的上方1—2m处,增氧池的另一端与连通管道的上端连接,连通管道同时与多个大鲵活动池连接,防逃围板由多片组成为长方形或正方形、防逃围板里面1/2的位置设置了大鲵运动草地、运动草地的下面设置了两个大鲵洞穴、防逃围板里面另外的1/2位置为大鲵活动池、活动池的侧面设置了出水管道;

驯养方法:从溪流中将溪水引入仿生态池、生态池中放入少量的与引用溪流中同类的野鱼、以测试水温及水质、每天观察2—3次野鱼的活动情况及水质变化,引入生态池的溪水在生态池中循环流动1—2h、经过日光照射与自然温度更加接近、然后通过增氧管道流入增氧池,增氧管道的出口高于增氧池2—3m、溪水落入增氧池时由于高度落差溪水会产生大量气泡、增加溪水的含氧量、溪水在增氧池循环流动0.5—1h、再次进行日光照射后溪水经连通管道流入多个大鲵活动池、在大鲵活动池循环流动后从出水管道流入沟渠中,在春夏交替时水温15—18℃时、从饲养池中选择不同种群100—150g的幼鲵、体型匀称、无畸形、雌雄各一尾为一组、放入每个大鲵活动池,每日傍晚时分向每个大鲵活动池投放10—20尾身长小于3cm的活体小杂鱼作为饵料,大鲵天生喜阴怕光、喜静怕惊、投喂时应避免噪音过大,次日上午仔细观察每个大鲵活动池的采食情况,根据每组大鲵的采食情况适量增减,有个别雌鱼或雄鱼采食不佳、生长过慢或过快、应及时更换、重新配对,夏季温度过高时应在防逃围板上面加装遮阳网,冬季水温低于11℃时、应每3—5天投喂一次饵料、水温低于7℃时停止投喂、待春季水温升高后恢复每日投喂,根据大鲵的身长及体重、逐步增加杂鱼饵料的投放量及加大杂鱼的体型、改为每日清晨及傍晚各投喂一次,饲养2—3年后、雌雄大鲵体重达到1—2kg以上时、应从大鲵活动池的中央用塑料网将两个洞穴隔开、雌鱼放在水源流入的上游洞穴、雄鱼放在水源的下游洞穴、继续饲养2—3年,待雌雄大鲵饲养4—6年、体重大于5kg时进入性成熟,在农历七月便可观察到雌鱼腹部隆起、及鱼卵征兆、此时雌鱼有躁动现象及轻微散发气味、刺激雄鱼发情,八月中旬将大鲵活动池中央的塑料网拿开、雌鱼进入排卵期、雄鱼进入发情旺盛期,饲养员仔细观察、雄鱼紧跟雌鱼时、雌鱼很快就会排卵、一次1000—3000粒、当雌鱼排完卵后将其及时隔离、雄鱼会爬到鱼卵上对其进行受精、受精完毕雄鱼钻入鱼卵下面缓慢将鱼卵移到自己背上、进行孵化,此时需要增加溪水的流量及含氧量、以保证鱼卵的顺利孵化,九月下旬至十月上旬鱼卵陆续孵化、饲养员应即时将鱼苗捞起放入水温15—18℃的小水池、每天换水两次、一星期后开始向鱼苗投喂蛋黄及小规格红虫、一个月后应分群饲养,繁殖完毕后、种雌雄鱼应回到各自的洞穴、将大鲵活动池中央再次使用塑料网隔开、以防止采食时相互咬伤,待次年继续繁育。

有益效果:大鲵:又名娃娃鱼,作为一种古老的物种、生存环境遭到破坏、现已濒临灭绝,由于近些年对该物种进行了抢救性保护,大量人工饲养、种群数量稳步提升,但是长期人工饲养、大鲵的生殖繁育及生活习性正在缓慢退化、雄鱼与雌鱼的发情时间不同步、常常导致繁殖失败。鄂西北大鲵仿野生驯养方法,采用架设管道、引用高山天然溪水、流入仿生态池、在仿生态池放入与引用溪流同样的鱼类、测试水质、溪水在仿生态池经过阳光照射使水温与气候温度接近、通过管道流入增氧池,溪水在增氧池经过增氧及再次缓慢流动、更加接近自然温度、然后再次通过管道及沟渠流入大鲵活动池及大鲵洞穴,溪水在大鲵洞穴及活动池经过短暂的循环过后从出水管流出大鲵活动池,另外每天清晨及傍晚定时向大鲵活动池投放饵料,此方法非常接近野生大鲵生长环境。

附图说明

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对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描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示意图,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不需要创造性可以结合这些附图获得更多的附图。

图1为鄂西北大鲵仿野生驯养设施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案:

鄂西北大鲵仿野生驯养方法:

驯养设施为:引水管道1、仿生态池2、增氧管道3、增氧池4、连通管道5、防逃围板6、运动草地7、大鲵洞穴8、大鲵活动池9、出水管道10,选择鄂西北地区海拔600—1200m高度、森林覆盖面积超过80%的山间溪流,在溪流边开阔地开挖100—200㎡的仿生态池、四周及底部铺设石块,在低于仿生态池2—3m处开挖30—100㎡的增氧池、四周及底部用较大石块铺设,在低于增氧池1—2m处开挖面积10—15㎡深度0.2m的水池、为大鲵活动池及洞穴,将引水管道上端设置于高于仿生态池的溪流中、下端与仿生态池连接,仿生态池的另一端与增氧管道的上端连接,增氧管道的下端设置于增氧池的上方1—2m处,增氧池的另一端与连通管道的上端连接,连通管道同时与多个大鲵活动池连接,防逃围板由多片组成为长方形或正方形、防逃围板里面1/2的位置设置了大鲵运动草地、运动草地的下面设置了两个大鲵洞穴、防逃围板里面另外的1/2位置为大鲵活动池、活动池的侧面设置了出水管道;

驯养方法:从溪流中将溪水引入仿生态池、生态池中放入少量的与引用溪流中同类的野鱼、以测试水温及水质、每天观察2—3次野鱼的活动情况及水质变化,引入生态池的溪水在生态池中循环流动1—2h、经过日光照射与自然温度更加接近、然后通过增氧管道流入增氧池,增氧管道的出口高于增氧池2—3m、溪水落入增氧池时由于高度落差溪水会产生大量气泡、增加溪水的含氧量、溪水在增氧池循环流动0.5—1h、再次进行日光照射后溪水经连通管道流入多个大鲵活动池、在大鲵活动池循环流动后从出水管道流入沟渠中,在春夏交替时水温15—18℃时、从饲养池中选择不同种群100—150g的幼鲵、体型匀称、无畸形、雌雄各一尾为一组、放入每个大鲵活动池,每日傍晚时分向每个大鲵活动池投放10—20尾身长小于3cm的活体小杂鱼作为饵料,大鲵天生喜阴怕光、喜静怕惊、投喂时应避免噪音过大,次日上午仔细观察每个大鲵活动池的采食情况,根据每组大鲵的采食情况适量增减,有个别雌鱼或雄鱼采食不佳、生长过慢或过快、应及时更换、重新配对,夏季温度过高时应在防逃围板上面加装遮阳网,冬季水温低于11℃时、应每3—5天投喂一次饵料、水温低于7℃时停止投喂、待春季水温升高后恢复每日投喂,根据大鲵的身长及体重、逐步增加杂鱼饵料的投放量及加大杂鱼的体型、改为每日清晨及傍晚各投喂一次,饲养2—3年后、雌雄大鲵体重达到1—2kg以上时、应从大鲵活动池的中央用塑料网将两个洞穴隔开、雌鱼放在水源流入的上游洞穴、雄鱼放在水源的下游洞穴、继续饲养2—3年,待雌雄大鲵饲养4—6年、体重大于5kg时进入性成熟,在农历七月便可观察到雌鱼腹部隆起、及鱼卵征兆、此时雌鱼有躁动现象及轻微散发气味、刺激雄鱼发情,八月中旬将大鲵活动池中央的塑料网拿开、雌鱼进入排卵期、雄鱼进入发情旺盛期,饲养员仔细观察、雄鱼紧跟雌鱼时、雌鱼很快就会排卵、一次1000—3000粒、当雌鱼排完卵后将其及时隔离、雄鱼会爬到鱼卵上对其进行受精、受精完毕雄鱼钻入鱼卵下面缓慢将鱼卵移到自己背上、进行孵化,此时需要增加溪水的流量及含氧量、以保证鱼卵的顺利孵化,九月下旬至十月上旬鱼卵陆续孵化、饲养员应即时将鱼苗捞起放入水温15—18℃的小水池、每天换水两次、一星期后开始向鱼苗投喂蛋黄及小规格红虫、一个月后应分群饲养,繁殖完毕后、种雌雄鱼应回到各自的洞穴、将大鲵活动池中央再次使用塑料网隔开、以防止采食时相互咬伤,待次年继续繁育。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常规揭示,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熟悉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在未脱离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范围内、实施对以上所述技术作出的任何等同变化的调整、修饰与演变等,均仍属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