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收割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372528阅读:203来源:国知局
联合收割机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联合收割机,详细来说,涉及八行收割等收割行数多的联合收割机。

另外,本发明涉及联合收割机,在该联合收割机的机体前部的收割部中具备将收割谷秆朝向机体后方输送的谷秆输送装置。



背景技术:

八行收割等收割行数多的联合收割机由于收割部的横向宽度变大,超过了在道路中行驶时的限制宽度,因此例如在装载到搬运车辆中并搬运时的情况下,存在保持原样的话就无法在路上行驶等问题。

因此,当前存在以下这样的联合收割机:使位于收割部的割幅方向一端侧的谷秆输送装置、支承这些的支承架以及传动机构等一体地自由装卸地构成为单元状,在装载到搬运车辆中时,拆卸这些单元状的组装体,并且在割幅方向上拆卸长条的切断装置等,从而能够使横向宽度比通常使用状态下的横向宽度更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另外,在联合收割机中,作为谷秆输送装置的一个例子,具备将多行收割谷秆向割幅方向中央侧汇集的合并用输送装置,该合并用输送装置以上下重合的状态具备夹持收割谷秆的茎根侧并输送的茎根夹持输送装置和卡止输送收割谷秆的穗梢侧的穗梢卡止输送装置。而且,在现有的联合收割机中,构成为驱动茎根夹持输送装置的驱动轮和驱动穗梢卡止输送装置的驱动轮通过同一驱动轴而旋转驱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8555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2-101733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上述现有结构在收割作业中能够一次性地收割八行程度的种植谷秆,从而能够提高作业效率,但是在作业结束以后为了进行路上行驶等而装载到搬运车辆中时,需要拆卸作为大型的装置的切断装置和拆卸单元状的组装体,从而需要花费工夫的作业。进一步地,必须将拆卸后的各装置与联合收割机本体分开保管,拆卸后的装置类的管理也变得麻烦。

而且,在为了进行收割作业而再次恢复到通常使用状态时,需要装上拆卸的单元状的组装体,此时位置对齐花费时间,从而使安装作业变得麻烦。特别是,在拆卸单元状的组装体时,在分离传动机构中的横向传动轴以后,在恢复到通常使用状态时将传动轴连接时,例如在由机械性的晃动等引起轴心错位时,存在动力传递变得不能良好地进行的风险。

因此,希望有以下联合收割机:在使收割作业时的收割行数变多的同时,不需要麻烦费工夫就能够变更横向宽度,而且,在通常使用状态下能够良好地进行动力传递。

另外,在上述现有结构中,由于驱动茎根夹持输送装置的驱动轮和驱动穗梢卡止输送装置的驱动轮位于同一轴心上,在配备茎根夹持输送装置和穗梢卡止输送装置时,可能有受到设置上的制约的风险。

例如,当收割行数变多时,在上述这样的合并用输送装置中,用于驱动茎根夹持输送装置和穗梢卡止输送装置的驱动轴需要设置在收割谷秆被移送的谷秆移送区域的下方侧。由于在谷秆移送区域的下方侧还存在中间输送部以外的其他输送装置和驱动机构等,因此驱动轴的配置受到制约。其结果,如果利用共通的驱动轴来驱动茎根夹持输送装置和穗梢卡止输送装置的话,必须配置为在设置于茎根夹持输送装置和穗梢卡止输送装置的环状转动带的直线状的移动路径的中途使驱动轮作用,从而有驱动力不能高效地传递等不利之处。

因此,关于谷秆输送装置,希望减少受到设置上的制约的风险,并能够高效地传递驱动力。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联合收割机的特征结构在于以下几点:

在机体前部具备收割部,该收割部在割幅方向的中间位置分割形成为一方侧分割收割部和另一方侧分割收割部,且所述一方侧分割收割部能够相对于所述另一方侧分割收割部姿态变更,从而使横向宽度切换为比通常使用状态下的横向宽度短的收纳状态,

所述收割部具备:多个扶禾装置,其与收割行数相对应;切断装置,其切断成为收割对象的种植谷秆的茎根;输送装置,其将收割谷秆朝向机体后方输送;动力传递轴,其在割幅方向的中途位置,分割形成为所述一方侧分割收割部侧的一方侧轴部和所述另一方侧分割收割部侧的另一方侧轴部,并且在所述通常使用状态下,所述一方侧轴部和所述另一方侧轴部经由轴连结部以连成一条直线状的状态连动连结,在所述收纳状态下,分离为所述一方侧轴部和所述另一方侧轴部;引导机构,其在所述收割部从所述收纳状态切换为所述通常使用状态时,将所述一方侧轴部引导为与所述另一方侧轴部适当地连结的适当连结状态。

根据本发明,通过使一方侧分割收割部相对于另一方侧分割收割部姿态变更,能够切换为通常使用状态和收纳状态。即使为了提高作业能力而使收割行数变多,通过成为收纳状态,也能够使横向宽度比通常使用状态下的横向宽度更窄从而变得能够装载到搬运车辆中。像这样,一方侧分割收割部不是从另一方侧分割收割部分离而是姿态变更,因此在将收割部切换为收纳状态时,不会有将部件从联合收割机本体分离并管理等麻烦。

动力传递轴分割形成为与一方侧分割收割部相对应的一方侧轴部和与另一方侧分割收割部相对应的另一方侧轴部,该动力传递轴遍及一方侧分割收割部和另一方侧分割收割部地沿割幅方向延伸。在将收割部切换为收纳状态时,动力传递轴分离为一方侧轴部和另一方侧轴部,在将收割部切换为通常使用状态时,动力传递轴的分离的一方侧轴部和另一方侧轴部以连成一条直线状的状态连动连结。

在收割部从收纳状态切换为通常使用状态时,通过引导机构,动力传递轴的一方侧轴部和另一方侧轴部被引导为适当连结状态。其结果,在通常使用状态下,能够良好地进行根据动力传递轴的动力传递。

因此,在使收割作业时的收割行数变多的同时,能够不需要花麻烦的工夫地变更横向宽度,而且,在通常使用状态下能够良好地进行动力传递。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割幅方向上,在所述一方侧分割收割部和所述另一方侧分割收割部之间,具备纵向姿态的转动支轴,

所述一方侧分割收割部围绕所述转动支轴相对于所述另一方侧分割收割部转动,所述收割部能够切换为所述通常使用状态和所述收纳状态。

根据本结构,由于一方侧分割收割部围绕纵向姿态的转动支轴相对于另一方侧分割收割部转动,因此能够以在上下方向上不较大伸出的状态紧凑地收纳。例如,也可以考虑构成为使一方侧分割收割部围绕横轴心转动并切换为收纳状态,但在该结构中,存在朝向上方较大伸出的风险,从而变得在上下方向上需要较大的收纳空间,但在本结构中,变得能够没有这样的不利之处地紧凑地收纳。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转动支轴在比所述扶禾装置靠向机体前侧沿所述扶禾装置的前表面上下地延伸,

所述引导机构设置于比所述扶禾装置靠向机体后侧。

根据本结构,由于转动支轴位于扶禾装置的机体前部侧,且引导机构设置于扶禾装置的机体后部侧,因此引导机构位于远离转动轴心的位置。在伴随转动而发挥引导功能时,通过在远离轴心的部位引导,能够一边描绘缓和的圆弧状的轨迹一边引导,从而变得能够轻松且顺利地引导。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切断装置设置于比所述扶禾装置靠向机体后侧,

所述引导机构设置于比所述切断装置靠向机体后侧。

根据本结构,由于引导机构设在比位于扶禾装置的后部侧的切断装置靠向机体后部侧,因此引导机构位于更加远离转动轴心的位置。其结果,引导机构变为容易更加顺利地引导的引导机构。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所述引导机构中,具备:设置于所述一方侧分割收割部以及所述另一方侧分割收割部中的一方的筒部件、设置于所述一方侧分割收割部以及所述另一方侧分割收割部中的另一方的轴部件,

所述筒部件以及所述轴部件构成为:在所述收割部从所述收纳状态切换为所述通常使用状态时,通过使所述轴部件嵌入所述筒部件,从而将所述一方侧轴部引导为所述适当连结状态,

所述轴部件以及所述筒部件设为:在所述收割部为所述通常使用状态时,沿着以所述转动支轴为中心的圆弧状轨迹的切线方向延伸。

根据本结构,在收割部从收纳状态切换为通常使用状态时,设置于一方侧分割收割部以及另一方侧分割收割部中的一方的轴部件通过嵌入设置于另一方的筒部件而被引导为适当连结状态。而且,轴部件以及筒部件由于设为在收割部为通常使用状态时沿着以转动支轴为中心的圆弧状轨迹的切线方向延伸,因此轴部件在沿着以转动支轴为中心的圆弧状轨迹的切线方向延伸的状态而嵌合于筒部件。其结果,轴部件能够相对于筒部件轻松且顺利地嵌合并良好地发挥引导功能。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筒部件以及所述轴部件设为:在所述收割部为所述通常使用状态时,在割幅方向上位于比所述一方侧分割收割部和所述另一方侧分割收割部的接合面靠向所述另一方侧分割收割部侧。

根据本结构,能够使轴部件的外周面和筒部件的内周面的间隙尽可能变小,从而使在通常使用状态下的两者之间的晃动变少。

由于轴部件和筒部件各自是沿着以转动支轴为中心的圆弧状轨迹的切线方向延伸的部件,因此例如使筒部件以及轴部件为设于在割幅方向上与一方侧分割收割部和另一方侧分割收割部的接合面相同的位置的结构的话,在它们即将嵌合之前为止,轴部件的轴心和筒部件的轴心为稍微倾斜的状态。其结果,不得不将两者之间嵌合时的空余距离设定为稍大,从而使两者之间的晃动变大。

对此,在本结构中,筒部件以及轴部件位于比所述接合面靠向另一方侧分割收割部侧。虽然轴部件和筒部件是在与所述接合面对应的位置上分别沿着以转动支轴为中心的圆弧状轨迹的切线方向延伸的部件,但是由于位于比所述接合面靠向另一方侧分割收割部侧,因此在与接合面对应的位置上,保持沿着以转动支轴为中心的圆弧状轨迹的切线方向延伸的姿态,在比接合面靠向另一方侧分割收割部侧错位。

在一方侧分割收割部和另一方侧分割收割部在接合面即将接合之前,即,筒部件和轴部件在即将嵌合之前,轴部件的轴心和筒部件的轴心变为大致相同的朝向,能够使两者之间的空余距离尽可能变小,从而能够使轴部件的外周面和筒部件的内周面的间隙尽可能变小而使晃动减少。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所述收割部中,具备遍及割幅方向大致整个宽度地延伸的横向架,

所述横向架构成为:在所述一方侧分割收割部和所述另一方侧分割收割部之间的边界部,沿着割幅方向分割形成为一方侧架体和另一方侧架体,并且,在所述收纳状态下,所述一方侧架体和所述另一方侧架体分离,在所述通常使用状态下,所述一方侧架体和所述另一方侧架体连接,

所述引导机构设置于所述一方侧架体和所述另一方侧架体的连接部位。

根据本结构,伴随一方侧分割收割部的姿态变更,横向架分离为一方侧架体和另一方侧架体,或两者连接。一方侧分割收割部在从收纳状态姿态变更为通常使用状态时,通过设置于一方侧架体和另一方侧架体的连接部位的引导机构而被引导为适当连结状态。

其结果,通过利用刚性大的横向架,能够轻松地进行作为大型装置的一方侧分割收割部和另一方侧分割收割部之间的位置对齐。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所述横向架在所述收割部的下部以位于所述扶禾装置的机体后部侧的状态而具备,

所述切断装置支承于所述横向架。

根据本结构,由于横向架在收割部的下部设置于扶禾装置的机体后部侧,因此位于远离作为一方侧分割收割部的转动轴心的转动支轴的轴心的位置。由于引导机构设置于横向架,因此在伴随从一方侧分割收割部的收纳状态向通常使用状态的转动而发挥引导功能时,能够在远离轴心的部位轻松且顺利地引导。

切断装置支承于横向架,切断装置与横向架相同,遍及一方侧分割收割部和另一方侧分割收割部地被分割。由于当恢复为通常使用状态时,一方侧架体和另一方侧架体通过引导机构而高精度地定位,因此良好地进行分割的两侧的切断装置的位置对齐。其结果,成为被切断装置切断的种植谷秆的割痕台阶少的好看的加工物。

本发明的联合收割机的特征结构在于以下几点:

该联合收割机具有谷秆输送装置,该谷秆输送装置具有:茎根输送装置,其夹持输送收割谷秆的茎根侧;穗梢输送装置,其设于所述茎根输送装置的上方,并卡止输送收割谷秆的穗梢侧;动力传递机构,其在所述茎根输送装置和所述穗梢输送装置之间传递动力;通过所述茎根输送装置以及所述穗梢输送装置将收割谷秆朝向机体后方输送,

在所述茎根输送装置中,具备:输入动力的茎根侧驱动轮、与所述茎根侧驱动轮不同的其他引导轮、在所述茎根侧驱动轮和所述茎根输送装置中的所述其他引导轮上缠绕的茎根侧环状转动带,

在所述穗梢输送装置中,具备:输入动力的穗梢侧驱动轮、与所述穗梢侧驱动轮不同的其他引导轮、在所述穗梢侧驱动轮和所述穗梢输送装置中的所述其他引导轮上缠绕的穗梢侧环状转动带,

所述茎根侧驱动轮设在从沿所述茎根侧驱动轮的旋转轴心的方向观察时与所述穗梢侧驱动轮不同的部位,

所述动力传递机构遍及所述茎根侧驱动轮和所述穗梢侧驱动轮地设置,并在所述茎根侧驱动轮和所述穗梢侧驱动轮之间传递动力。

根据本发明,在茎根输送装置中输入动力的茎根侧驱动轮和在穗梢输送装置中输入动力的穗梢侧驱动轮以沿茎根侧驱动轮的旋转轴心的方向观察时位于不同的部位的状态而设置。动力从外部向茎根侧驱动轮和穗梢侧驱动轮中的任意一方的驱动轮传递,动力通过动力传递机构从一方的驱动轮朝向另一方的驱动轮传递。茎根侧环状转动带以及穗梢侧环状转动带根据该动力而转动从而输送收割谷秆。

虽然茎根侧驱动轮和穗梢侧驱动轮中的从外部传递动力的一方的驱动轮受到外部的传动机构的制约,但另一方的驱动轮在配置上不受制约,从而能够设置在易于高效地传递驱动力的位置。

其结果,谷秆输送装置受到设置上的制约的风险变小,从而使能够高效地传递驱动力变得可能。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所述动力传递机构中,具备:围绕与驱动所述茎根侧驱动轮的驱动轴相同的轴心旋转的驱动侧旋转体、围绕与驱动所述穗梢侧驱动轮的驱动轴相同的轴心旋转的从动侧旋转体、在所述驱动侧旋转体和所述从动侧旋转体上缠绕的环状转动带。

根据本结构,由于分别利用驱动茎根侧驱动轮的驱动轴和驱动穗梢侧驱动轮的驱动轴而支承动力传递机构中的驱动侧旋转体以及从动侧旋转体,因此在动力传递机构中,不需要为了各自分别支承驱动侧旋转体和从动侧旋转体而另行设置专用的传动轴。

因此,通过简单的结构的动力传递机构,能够将动力从茎根侧驱动轮和穗梢侧驱动轮中的一方朝向另一方传递。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所述穗梢输送装置中,在所述穗梢侧环状转动带的移动路径中,具备:卡止输送收割谷秆的穗梢侧的输送路径、在收割谷秆的卡止输送结束以后返回所述输送路径的开始端部的返回路径,

所述动力传递机构设在从沿所述旋转轴心的方向观察时与所述返回路径对应的部位。

根据本结构,由于动力传递机构设置于与穗梢输送装置中的返回路径对应的部位,因此易于进行对动力传递机构的维护作业。即,穗梢输送装置的输送路径侧位于与谷秆移送区域对应的部位,并位于进入机体横向宽度方向的中央侧、即进入内部的部位。对此,由于返回路径位于机体横向宽度方向外方侧,因此变得易于从机体外方侧进行维护作业。

另外,由于返回路径不存在收割谷秆,因此伴随收割谷秆的输送不会产生秸秆屑或细小的尘埃等,所以能够防止伴随收割谷秆或谷秆输送而产生的秸秆屑等卷绕在动力传递机构中。

在本发明中,优选的是,在所述穗梢输送装置中具备板状的输送支承体,该输送支承体自由旋转地支承所述穗梢侧驱动轮以及所述穗梢输送装置中的所述其他引导轮,并且从下方侧覆盖所述穗梢侧环状转动带,

所述动力传递机构支承于所述输送支承体的下表面侧,

具备从下方侧覆盖所述动力传递机构的罩。

根据本结构,在穗梢输送装置中具备板状的输送支承体。输送支承体是作为穗梢输送装置的架体而起作用的部件,其自由旋转地支承穗梢侧驱动轮以及其他引导轮,并且从下方侧覆盖穗梢侧环状转动带。

利用作为这样的架体而起作用的输送支承体,动力传递机构以稳定的状态支承于该输送支承体的下表面侧。而且,由于动力传递机构被罩从下方侧覆盖,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伴随收割谷秆或谷秆输送而产生的秸秆屑等卷绕在动力传递机构中。

附图说明

图1是联合收割机的整体侧视图。

图2是联合收割机的整体俯视图。

图3是收割部的主视图。

图4是通常使用状态的收割部的侧视图。

图5是折叠状态的收割部的侧视图。

图6是通常使用状态的输送装置的简略化的俯视图。

图7是折叠状态的输送装置的简略化的俯视图。

图8是表示收割部的传动结构的图。

图9是扶禾装置的部分纵剖后视图。

图10是切断装置的俯视图。

图11是拨入部和切断装置的纵剖主视图。

图12是切断装置的部分俯视图。

图13是切断装置的部分纵剖主视图。

图14是折叠侧的分割支承框体的立体图。

图15是折叠侧的分割支承框体的侧视图。

图16是折叠侧的分割支承框体的立体图。

图17是其他分割支承框体的立体图。

图18是其他分割支承框体的侧视图。

图19是支承框体的整体立体图。

图20是转动支承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21是表示左侧合并输送部和动力传递机构的概略俯视图。

图22是左侧合并输送部的侧视图。

图23是表示动力传递机构的配置结构的俯视图。

图24是表示防缠罩的安装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图25是引导机构的分离状态的立体图。

图26是引导机构的部分切开后视图。

图27是表示扶禾驱动轴的分离状态的后视图。

图28是表示扶禾驱动轴的连结状态的后视图。

图29是扶禾变速机构的后视图。

图30是表示动力传递轴的分割状态的纵剖主视图。

图31是表示动力传递轴的连接状态的纵剖主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2收割部

2a一方侧分割收割部

2b另一方侧分割收割部

11扶禾装置

12切断装置

13输送装置

95横向架

95a一方侧架体

95b另一方侧架体

105动力传递轴

105a一方侧轴部

105b另一方侧轴部

105c轴连结部

126转动支轴

160引导机构

161筒部件

162轴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联合收割机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整体结构〕

如图1、2所示,本发明的联合收割机具备行驶机体1和收割八行种植谷秆的收割部2。收割部2围绕横轴心p1自由摆动升降地连结于行驶机体1,并设为通过升降液压缸3能够驱动升降。

在该实施方式中,在定义机体前后方向时,在图1、2中具备收割部2的一侧定义为机体前部侧,其相反侧定义为机体后部侧。在定义机体左右方向时,在将机体前部作为前方而行进的前进行驶状态下,从行进方向观察时的右侧定义为机体右侧,左侧定义为机体左侧。因此,机体横向宽度方向与机体的左右方向相对应。

行驶机体1具备左右一对履带行驶装置4,并且在机体前部的右侧(横向宽度方向一方侧)具备驾驶部5,在其后方以在机体横向宽度方向上排列的状态而具备对利用收割部2收割的谷秆进行脱粒处理的脱粒装置6和存储利用脱粒处理获得的谷粒的谷粒箱7。驾驶部5以被驾驶舱5a覆盖的状态设置。虽然未图示,但脱粒装置6通过脱粒输送链8夹持并输送从收割部2输送来的收割谷秆的茎根,并在脱粒室内部对穗梢侧进行脱粒处理,且利用设置于脱粒室的下部的筛选部筛选处理为谷粒和尘埃。谷粒存储在谷粒箱7中,尘埃向机外排出。存储在谷粒箱7中的谷粒利用排出装置7a能够向外部排出。脱粒处理后的秸杆在利用切碎装置9切碎以后向机外排出。

收割部2在前端部具备对收割对象行的种植谷秆进行分禾引导的多个(九个)分禾器10,在其后方具备与收割行数相对应的多个(八个)扶禾装置11、切断成为收割对象的种植谷秆的茎根的切断装置12、使纵向姿态的收割谷秆逐渐变为横倒姿态并朝向机体后方输送的纵向输送装置13。

在九个分禾器10中,位于机体横向最外侧的两个分禾器10将种植谷秆分禾为收割对象和对象外,将收割对象谷秆向与该分禾器10邻接的扶禾路径导入,并将对象外的谷秆向该扶禾路径的横向外侧引导。其他的分禾器10将种植在两个播种行的谷秆向该分禾器10的两个横向侧分禾并向分禾器10的两个横向侧的扶禾路径导入。

收割部2为比左侧(未割侧)的履带行驶装置4更大地向左侧突出的状态,未割谷秆不存在被履带行驶装置4踏倒的风险,从而能够良好地进行收割作业(参照图2、6)。

〔扶禾装置〕

如图1、4所示,扶禾装置11以下端侧位于机体前部侧、且越靠向上端侧越位于机体后方侧的向后倒的倾斜状态的站立姿态设置。而且,如图9所示,扶禾装置11在兼用为框架的扶禾箱14的内部具备在位于上侧的驱动链轮15、张紧用链轮16以及位于下侧的从动链轮17上缠绕的环状转动链18,在该环状转动链18中,沿较长方向隔着规定间隔地具备多个扶禾爪19。扶禾爪19能够姿态变更为站立姿态和倒伏姿态地支承于环状转动链18。

如图8、9所示,具备遍及八个扶禾装置11的彼此的上部并在左右方向上延伸的扶禾驱动轴20。来自于该扶禾驱动轴20的动力经由设置于中转传动壳21内的齿轮连动式的中转传动轴22而向驱动链轮15传递动力。扶禾驱动轴20的截面形状为六边形,构成为以角形嵌合状态向连动用齿轮部传递动力。

扶禾装置11具备扶禾爪19以在横向上突出的状态而移动的扶禾作用路径h1、扶禾爪19在后退的状态下移动的非作用返回路径h2。即环状转动链18的左右两侧的上下移动路径中的任意一个设定为扶禾作用路径h1,相反侧设定为非作用返回路径h2。虽然未图示,但在扶禾作用路径h1中,在环状转动链18所经过的部位具备对扶禾爪19站立引导的引导板。

多个扶禾装置11以扶禾作用路径h1彼此接近且非作用返回路径h2彼此接近的状态在横向上排列地配置。而且,各扶禾装置11的转动方向设定为在扶禾作用路径h1中使扶禾爪19向上移动。即分离地邻接的扶禾装置11设定为彼此的环状转动链18的转动方向互为反向。

这种结构的扶禾装置11在扶禾作用路径h1中,在横向上突出的扶禾爪19将谷秆向上梳理地作用并上升移动,当到达上升终端时,离开谷秆并沿扶禾箱14的非作用返回路径h2下降地向扶禾作用路径h1侧返回。由此,各扶禾装置11通过上升移动的扶禾爪19而对导入至扶禾路径的种植谷秆进行拉起处理。

〔切断装置〕

切断装置12为了作用于所有收割对象条(八行)的种植谷秆而形成为遍及左右方向(与割幅方向相对应的)的整个宽度的长条状,并由公知结构的推子型割刀构成。切断装置12分割形成为作用于八行收割行中的左侧两行收割行的左侧切断部12a、作用于右侧六行收割行的右侧切断部12b。

对右侧切断部12b进行说明。

如图10所示,右侧切断部12b具备:在左右方向上排列设置的一分为二的两组推子型的割刀25、分别驱动两组割刀25的左右割刀驱动机构26。左右割刀25具备:分别在左右方向上排列设置数量有众多的齿27a的固定刀27、在该固定刀27的上侧以滑动连接的状态排列设置有数量众多的齿27a的可动刀28、对固定刀27承接支承的基座29、防止可动刀28的上浮的多个压刀器30。

如图10所示,构成为在左右各可动刀28的靠近外侧的附近具备可动刀操作体31,通过作用于该可动刀操作体31的割刀驱动机构26的驱动,使可动刀28相对于固定刀27沿着机体横向宽度方向左右往复驱动。

在可动刀操作体31中具备从俯视观察时为u字状的卡入槽32。割刀驱动机构26具备:臂34,在其一端部具备卡入可动刀操作体31的卡入槽32的操作滚柱33;连动杆35,其一端侧连结于该臂34的另一端部;驱动旋转体36,其作为连结于该连动杆35的另一端侧的曲臂起作用。而且,将驱动旋转体36的旋转驱动力变换为往复动力从而使可动刀28左右往复驱动。

通过使可动刀28沿左右方向往复滑动驱动,可动刀28和固定刀27共同地切断种植谷秆的茎根。左右两侧的割刀25的各自的可动刀28构成为互为反向地滑动移动,并尽可能减小伴随可动刀28的滑动操作的振动。

如图12、13所示,在左右两侧的割刀25的左右中间的对接部中,具备位于左右两侧的可动刀28的上侧的上部侧的固定刀37。像这样在对接部,通过使固定刀37位于上侧,防止在对接部位中尘埃塞满固定刀37和可动刀28之间。上部侧的固定刀37各自分别设置于左右割刀25。

对左侧切断部12a进行说明。

如图10所示,左侧切断部12a具备与右侧切断部12b中的割刀25结构相同的推子型割刀38、驱动该割刀38的割刀驱动机构39(其他动力传递部的一个例子)。割刀38由于除了收割行数不同这一点以外,与右侧切断部12b的割刀25相同,因此省略大致详细的说明。关于割刀驱动机构39,由于与右侧切断部12b的割刀驱动机构26也相同,因此省略大致详细的说明。像这样,左侧切断部12a和右侧切断部12b各自分别具备割刀驱动机构26、39。

在右侧切断部12b中的位于左侧的割刀25与左侧切断部12a的割刀38的对接部中,与右侧切断部12b的对接部相同,具备位于可动刀28的上侧的上部侧的固定刀37。该上部侧的固定刀37各自分别设置于右侧切断部12b中的左侧割刀25和左侧切断部12a的割刀38。左侧切断部12a的割刀38中的可动刀28构成为与右侧切断部12b的左侧割刀25中的可动刀28的滑动移动方向反向地滑动移动。

左侧切断部12a和右侧切断部12b的可动刀28、固定刀27、基座29各自分别地形成,以在对接状态下接近并排列的状态设置。在后述的收纳状态(折叠状态)下,设为能够相互分离。

〔纵向输送装置〕

如图4、6所示,纵向输送装置13具备:多个拨入部40,每个拨入部40汇集两行收割谷秆并向后方拨入;第一中间输送部41,其向左后方侧的合并部位输送右侧第一行和第二行的两行收割谷秆;第二中间输送部42,其向后方侧的合并部位输送右侧第三行和第四行的两行收割谷秆;第三中间输送部43,其向合并部位输送右侧第五行和第六行的两行收割谷秆;第四中间输送部44,其向合并部位输送右侧第七行和第八行的两行、即左侧端部的两行收割谷秆;作为本发明的谷秆输送装置的左侧合并输送部45,其接受通过第四中间输送部44输送的收割谷秆并向合并部位输送;供应输送部46,其将在合并部位合并的八行收割谷秆输送至脱粒输送链8的开始端部;第一穗梢卡止输送装置47,其作用于利用第一中间输送部41输送的收割谷秆以及利用合并部位合并的收割谷秆的穗梢侧并对穗梢侧卡止引导。

如图6、11所示,拨入部40具备:下侧拨入装置50,其由沿机体左右方向排列地位于切断装置12的上方附近并啮合转动的一对谷秆拨入用的旋转式的揿压器48、49(外形形成为大致星形的拨入旋转体)构成;上侧拨入装置52,其由位于比该下侧拨入装置50靠向上方的一对带有突起的环状转动轮带构成。而且,这样的拨入部40以沿左右方向(割幅方向)排列的状态而设置有四组。

下侧拨入装置50将利用切断装置12收割处理的两行收割谷秆的茎根侧拨入一对揿压器48、49之间并从揿压器间朝向机体后方送出。该下侧拨入装置50的一对揿压器48、49中的任意一方的揿压器48作为动力传递的驱动侧揿压器而构成,另一方的揿压器49作为与驱动侧揿压器48啮合并从动的从动侧揿压器而构成。

上侧拨入装置52中的一对环状转动轮带51构成为从左右的揿压器48、49各自传递动力并转动,并将两行收割谷秆的茎根侧通过卡止输送而向拨入后方送出。

如图6所示,位于右侧端部的下侧拨入装置50以及右侧第三个下侧拨入装置50配置在高的位置,右侧第二个下侧拨入装置50以及位于左侧端部的下侧拨入装置50配置在低的位置。

如图6所示,第一中间输送部41由以下部分构成:夹持被最右侧的拨入部40拨入的两行收割谷秆的茎根并朝向左后方侧输送的第一茎根夹持输送装置53、第一穗梢卡止输送装置47的前半部分。

第一茎根夹持输送装置53具备在多个链轮上缠绕的环状转动链。虽然未图示,但与环状转动链相对置地具备夹持导轨,收割谷秆的茎根被环状转动链和夹持导轨夹持并向合并部位输送。

第一穗梢卡止输送装置47具备在多个链轮上缠绕的带有卡止突起的环状转动链57、载置并引导收割谷秆的穗梢部的穗梢案内板58(参照图4)。构成为:在环状转动链57中隔着规定节距而具备卡止突起59,通过环状转动链57的转动而卡止收割谷秆的穗梢侧,且利用穗梢案内板58载置引导收割谷秆的穗梢部并向左后方输送。该第一穗梢卡止输送装置47的后半部分构成为进行对于利用合并部位合并的八行收割谷秆的穗梢侧的卡止输送。

第二中间输送部42具备:第二中间茎根夹持输送装置61,其夹持由右端第二个拨入部40拨入的两行收割谷秆的茎根并朝向后方侧的合并部位输送;第二中间穗梢卡止输送装置62,其卡止输送两行收割谷秆的穗梢侧并朝向后方侧输送。

第二中间茎根夹持输送装置61具备在多个链轮上缠绕的环状转动链。虽然未图示,但与环状转动链相对置地具备夹持导轨,收割谷秆的茎根被环状转动链和夹持导轨夹持并向合并部位输送。

第二中间穗梢卡止输送装置62具备在多个链轮上缠绕的带有卡止突起的环状转动链,通过环状转动链的转动而卡止收割谷秆的穗梢侧,并向后方侧的合并部位输送。

第三中间输送部43具备:第三中间茎根夹持输送装置67,其夹持由右端第三个拨入部40拨入的两行收割谷秆的茎根并朝向后方侧的合并部位输送;第三中间穗梢卡止输送装置68,其卡止输送两行收割谷秆的穗梢侧并朝向后方侧输送。

第三中间茎根夹持输送装置67具备在多个链轮上缠绕的环状转动链。虽然未图示,但与环状转动链相对置地具备夹持导轨,收割谷秆的茎根被环状转动链和夹持导轨夹持并向合并部位输送。

第三中间穗梢卡止输送装置68具备在多个链轮上缠绕的带有卡止突起的环状转动链,通过环状转动链的转动而卡止收割谷秆的穗梢侧,并向后方侧合并部位输送。

第四中间输送部44具备:第四中间茎根夹持输送装置74,其夹持由最左侧的拨入部40拨入的两行收割谷秆的茎根并朝向后方输送;第四中间穗梢卡止输送装置75,其卡止输送两行收割谷秆的穗梢侧并朝向后方侧输送。

第四中间茎根夹持输送装置74具备在多个链轮上缠绕的环状转动链。虽然未图示,但与环状转动链相对置地具备夹持导轨,收割谷秆的茎根被环状转动链和夹持导轨夹持并向后方输送。

第四中间穗梢卡止输送装置75具备在多个链轮上缠绕的带有卡止突起的环状转动链。通过环状转动链的转动而卡止收割谷秆的穗梢侧,并向后方侧的合并部位输送。

左侧合并输送部45具备:左侧合并用茎根夹持输送装置77,其接受通过第四中间输送部44输送的收割谷秆,夹持茎根并朝向后方侧的合并部位输送;左侧合并用穗梢卡止输送装置78,其卡止输送收割谷秆的穗梢侧并朝向后方侧输送。该左侧合并输送部45在输送中途合并通过第三中间输送部43输送的收割谷秆。将通过第四中间输送部44输送的收割谷秆以及通过第三中间输送部43输送的收割谷秆输送至与通过第一中间输送部41以及第二中间输送部42输送的收割谷秆合并的合并部位。其结果,左侧合并输送部45构成为具备较长的输送路径的大型的输送部。

如图21所示,左侧合并用茎根夹持输送装置77具备:作为茎根侧驱动轮的茎根侧驱动链轮77a、作为其他引导轮的三个从动链轮77b、作为在它们上缠绕的茎根侧环状转动带的茎根侧环状转动链77c。虽然未图示,但与茎根侧环状转动链81相对置地具备夹持导轨,收割谷秆的茎根被茎根侧环状转动链81和夹持导轨夹持并向合并部位输送。

如图21所示,左侧合并用穗梢卡止输送装置78具备:作为穗梢侧驱动轮的穗梢侧驱动链轮78a、作为其他引导轮的两个从动链轮78b、作为在它们上缠绕的穗梢侧环状转动带的带有卡止突起的穗梢侧环状转动链78c。通过穗梢侧环状转动链78c的转动而卡止收割谷秆的穗梢侧并向后方侧的合并部位输送。

上述这样的通过第一中间输送部41、第二中间输送部42、第三中间输送部43以及左侧合并输送部45输送的收割谷秆在利用合并部位合并以后,向供应输送部46向后方输送。

如图6所示,供应输送部46具备:脱粒深度用输送装置84,其夹持利用合并部位合并的收割谷秆的茎根并朝向脱粒输送链8输送;传递供应装置85,其从该脱粒深度用输送装置84将收割谷秆传递至脱粒输送链8的开始端部。脱粒深度用输送装置84以及传递供应装置85均具备在多个链轮上缠绕的环状转动链。虽然未图示,但与环状转动链相对置地具备夹持导轨,收割谷秆的茎根被茎根侧环状转动链81和夹持导轨夹持并向合并部位输送。

虽然未图示,但脱粒深度用输送装置84构成为:输送终端侧以输送开始端侧为支点沿秆长方向移动地自由摆动地被支承,使从合并部位接受的收割谷秆沿秆长方向(上下方向)进行位置变更,从而能够变更调整相对于脱粒装置6的进入深度。

接下来,对收割部2的框架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19所示,收割部2的整体通过支承框体f而被支承,如图4所示,围绕横轴心p1自由摆动地支承于机体侧的支承台90。支承框体f为像以下说明的这样的多个架一体地连结而构成。

如图4所示,具备自由升降地支承收割部2的圆筒状的支承架91。该支承架91的设置于后上部的基端侧的横向的枢轴支承部92(参照图19)围绕横轴心p1自由转动地支承于机体侧的支承台90。支承架91从支承台90朝向机体前下方延伸。

如图19所示,在支承架91的前端部连结有沿左右方向即割幅方向延伸的圆筒状的后部横架93。在该后部横架93的机体横向宽度方向两端部,以朝向机体前方延伸的状态连结有左右两侧的分禾架94。以横跨该左右两端部的分禾架94的彼此的前后中途部而架设的状态,连结有沿机体横向宽度方向延伸的方筒状的中间部横架95(横向架的一个例子)。切断装置12支承于该中间部横架95。

在左右两端部的分禾架94之间,隔着间隔地具备多个分禾架94,这些中间部的分禾架94的后端部与中间部横架95连结,并朝向机体前方悬臂状地延伸设置。分禾架94合计具备九根,在各分禾架94的前端部各自具备分禾器10。

如图4、19所示,圆筒状的左侧上下朝向架96从后部横架93的左侧端部朝向上方延伸设置。棒状的右侧上下朝向架97从后部横架93的右侧端部朝向上方延伸设置。而且,上部侧横向架98横跨左侧上下朝向架96的上端部和右侧上下朝向架97的上端部地连结。该上部侧横向架98遍及八个扶禾装置11的各自的彼此的上端部地沿左右方向延伸且与各扶禾装置11的上端部连结。

八个扶禾装置11各自的上侧与上部侧横向架98连结,下侧与分禾架94连结。因此,各扶禾装置11在连结的状态下作为连结上部侧横向架98和分禾架94的框架部件起作用。

各扶禾装置11与中转传动壳21一体地围绕横向轴心相对于上部侧横向架98自由转动地被支承,在此不作详述。当解除对于分禾架94的连结时,使扶禾装置11整体围绕横向轴心转动,从而能够使收割部2的前部较大地敞开。

当使扶禾装置11摆动敞开时,由于对上部侧横向架98施加负荷,因此为了确保刚性,如图18、19所示,具备多个连结上部侧横向架98和分禾架94的纵向的辅助连结杆100。进一步地,以绕过纵向输送装置13的上方的状态,具备连结支承架91的上端部和上部侧横向架98的横向中间部的上部迂回框架101。

上述这样的多种框架连结而形成支承收割部2整体的支承框体f。而且,在该支承框体f中,位于机体横向宽度方向两端部的分禾架94、左右的上下朝向架96、97、位于机体横向宽度方向两端部的扶禾装置11配置为从机体侧面观察时大致为三角形状,这些连结在一起。其结果,在机体横向宽度方向两端部上形成牢固的支承结构。

〔传动结构〕

接下来,对相对于收割部2的传动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将未图示的发动机的输出利用收割用的环状变速装置102变速后的动力向设置于支承架91的枢轴支承部92(参照图19)的内部的横向传动轴103传递。而且,如图8所示,动力从横向传动轴103经由设置于支承架91的内部的前后朝向的输入轴104而传递。

上述变速后的动力从前后朝向的输入轴104向设置于后部横架93的内部的横向的动力传递轴105传递。该动力传递轴105以遍及收割部2的割幅方向的大致整个宽度的延伸状态设置。动力经由设于该动力传递轴105的两侧端部以及左右方向中间部的分支部106分别向切断装置12的右侧切断部12b的两组割刀25和左侧切断部12a的一组割刀38传递。

进一步地,动力从动力传递轴105的中途的分支部107向左侧合并输送部45传递,动力从设置于动力传递轴105的左侧的分支部108经由设置于左侧上下朝向架96的内部的作为纵向的中转轴的纵向传动轴109而分别向八个扶禾装置11、第四中间输送部44以及最左侧的拨入部40传递。

接下来,对左侧合并输送部45的驱动结构追加说明。

如图6、7、8、21所示,在左侧合并输送部45中,左侧合并用茎根夹持输送装置77的茎根侧驱动链轮77a和左侧合并用穗梢卡止输送装置78的穗梢侧驱动链轮78a设置为位于从沿茎根侧驱动链轮77a的旋转轴心的方向观察时不同的部位。

追加说明的话,如图21所示,对于左侧合并用茎根夹持输送装置77,一个从动链轮77b位于输送上游侧,两个从动链轮77b以在前后方向上分离的状态位于输送下游侧,具备俯视观察时以大致三角形的形状而配置的合计三个从动链轮77b,茎根侧环状转动链77c缠绕在它们上。另外,具备一个驱动链轮77a,其卡止作用于遍及输送上游侧的从动链轮77b和输送下游侧的后部侧的从动链轮的伸展设置部位。

茎根侧环状转动链77c在由输送上游侧的从动链轮77b和输送下游侧的前部侧的从动链轮77b伸展设置的部位,形成夹持输送收割谷秆的输送路径。驱动链轮77a与对于收割谷秆不起输送作用的返回路径的中途部啮合连动。在驱动链轮77a的两侧,具备增加驱动链轮77a的卷绕长度的一对引导链轮77d。

如图21所示,对于左侧合并用穗梢卡止输送装置78,一个从动链轮78b位于输送上游侧,一个从动链轮78b和驱动链轮78a以在前后方向上分离的状态位于输送下游侧,穗梢侧环状转动链78c缠绕在俯视观察时以大致三角形的形状而配置的合计三个链轮78a、78b上。

左侧合并用穗梢卡止输送装置78在由输送上游侧的链轮78b和输送下游侧中的位于前部侧的链轮78b伸展设置的部位,形成对收割谷秆卡止输送的输送路径q1。而且,在由输送上游侧的链轮78b和输送下游终端侧中的位于后部侧的驱动链轮78a伸展设置的部位,形成在收割谷秆的卡止输送结束以后返回所述输送路径的开始端部的返回路径q2。

如图22、23所示,左侧合并用穗梢卡止输送装置78具备由俯视观察时为大致三角形的形状的板体构成的板状的输送支承体78d,驱动链轮78a以及两个从动链轮78b各自自由转动地支承于输送支承体78d。穗梢侧环状转动链78c设置于输送支承体78d的上表面侧。

具备遍及茎根侧驱动链轮77a和穗梢侧驱动链轮78a而设置的、在茎根侧驱动链轮77a和穗梢侧驱动链轮78a之间进行动力传递的中转用的动力传递机构130。

如图21所示,动力传递机构130具备:作为与驱动茎根侧驱动链轮77a的驱动轴131围绕相同轴心而旋转的驱动侧旋转体的中转用驱动链轮132、作为与驱动穗梢侧驱动链轮78a的驱动轴133围绕相同轴心而旋转的从动侧旋转体的中转用从动链轮134、以及作为在中转用驱动链轮132和中转用从动链轮134上缠绕的环状转动带的中转用环状转动链135。

动力传递机构130支承于输送支承体78d的下表面侧。即,如图22所示,驱动茎根侧驱动链轮77a的驱动轴131从动力传递轴105的中途的分支部107朝向上方延伸设置,并外嵌地装上茎根侧驱动链轮77a。驱动轴131向上方延伸至到达输送支承体78d的下表面侧,上端部自由转动地支承于输送支承体78d。而且,在该驱动轴131中装上中转用驱动链轮132。

如图22所示,支承穗梢侧驱动链轮78a的驱动轴133插入贯穿输送支承体78d并延伸至输送支承体78d的下表面侧。在该驱动轴133的比输送支承体78d向下方侧突出的部分安装有中转用从动链轮134。而且,在输送支承体78d的下表面侧,中转用环状转动链135在中转用驱动链轮132和中转用从动链轮134上缠绕并伸展设置。具备赋予中转用环状转动链135张紧力的板簧式的张紧装置136。张紧装置136以如下状态设置:一端侧在输送支承体78d的下表面侧支承于固定的销136a,另一端侧抵在承接体136b。

如图21所示,动力传递机构130设置于与左侧合并用穗梢卡止输送装置78中的返回路径q2相对应的部位。

具备从下方侧覆盖动力传递机构130的防缠罩140。

如图24所示,防缠罩140的覆盖动力传递机构130中的中转用从动链轮134所具备的输送终端侧的后部侧部位形成为截面大致为u字形。另一方面,覆盖中转用驱动链轮132所具备的输送始端侧的前部侧部位形成为截面大致为l字形。

追加说明的话,左侧合并用穗梢卡止输送装置78的输送始端部位于前下方侧,输送终端部位于后上方侧,并以后方高的倾斜姿态而设置。因此,由于防缠罩140的后部侧部位位于高的位置,为了防止秸秆屑等的降临,截面形成为大致u字形并广泛地覆盖面向外方的部位。

防缠罩140的前部侧部位宽幅地形成为左侧面141覆盖动力传递机构130的左横侧外方的大致整个区域,且还从下侧覆盖与中转用环状转动链135的外方面对的部位地具备窄幅的下表面142,并形成为截面大致为l字形。另外,右侧部位为了对张紧装置136的维护,以及为了使侵入的尘埃容易向下方排出而较大地敞开。

防缠罩140将多个部位利用螺栓连结而固定于输送支承体78d的下表面侧。如图24所示,在防缠罩140的后部侧部位的右侧部(内里侧),形成u字形的切口143。在输送支承体78d中的切口143所对应的部位,一体地连结有支架144,在该支架144中事先装上螺栓146。能够使螺栓146进入切口143地从下方侧装上防缠罩140,并从外方侧紧固螺栓146。

在防缠罩140的左侧面141的前端侧部位以及后端侧部位分别事先装上螺栓148。在输送支承体78d中的螺栓148所对应的部位,一体地连结有支架149,在该支架149中形成有u字状的切口150。能够使事先装上的螺栓148进入切开150地从下方侧装上防缠罩140,并从外方侧紧固螺栓148。

即,防缠罩140能够在三个连结部位,使螺栓146、148进入切口143、150地从输送支承体78d的下方侧装上,并通过紧固螺栓146、148而固定于输送支承体78d。

如图8所示,动力从纵向传动轴109的上下中途分支,动力向第四中间输送部44传递,动力从第四中间输送部44向最左侧(右边第四个)的拨入部40传递。

以沿着上部侧横向架98遍及左右方向的整个宽度的状态,具备遍及扶禾装置11的彼此的上部的横向的扶禾驱动轴20。而且,来自于纵向传动轴109的动力在通过齿轮变速式的扶禾变速机构110变速以后,向扶禾驱动轴20传递。动力从扶禾驱动轴20分别向八个扶禾装置11传递。

扶禾变速机构110构成为通过操作能够在上下方向上滑动操作的操作轴110a而可变速地切换为低速、中速、高速三个阶段,在此不作详述。设置于靠近驾驶部5的位置的变速操作具(未图示)经由连杆机构111而与操作轴110a连动地联系。如图29所示,连杆机构111具备:在扶禾变速机构110的传动箱110b的下部围绕前后轴心p2自由转动地支承的大致l字形的摆动连杆111a、将摆动连杆111a的上端部和变速操作具连动连结的推拉杆111b等。

如图8所示,动力从输入轴104的传动中途部分别向位于右侧的三组拨入部40、第一中间输送部41、第二中间输送部42、第三中间输送部43、供应输送部46传递。从横向传动轴103对于第一穗梢卡止输送装置47中的环状转动链57进行动力传递。

动力在设于输入轴104的传动中途部的第一分支部112向第一分支传动轴113分支传递,动力从该第一分支传动轴113分别向第二中间输送部42中的第二中间茎根夹持输送装置61以及第二中间穗梢卡止输送装置62传递。而且,第二中间茎根夹持输送装置61的动力向右侧第二个拨入部40传递。

动力从第一分支传动轴113的中途部向第二分支传动轴114分支,动力从第二分支传动轴114分别向第三中间输送部43中的第三中间茎根夹持输送装置67以及第三中间穗梢卡止输送装置68传递。而且,第三中间茎根夹持输送装置67的动力向右端第三个拨入部40传递。

动力在设于输入轴104的传动中途部的第二分支部117向第三分支传动轴118和第四分支传动轴119分支,动力从第三分支传动轴118向第一中间输送部41中的第一茎根夹持输送装置53传递,第一茎根夹持输送装置53的动力向最右侧的拨入部40传递。动力从第四分支传动轴119向脱粒深度用输送装置84传递。

〔收割部分割结构〕

收割部2在割幅方向的中途位置分割形成为一方侧分割收割部2a和另一方侧分割收割部2b,且构成为一方侧分割收割部2a能够相对于另一方侧分割收割部2b姿态变更,横向宽度能够切换为比通常使用状态的横向宽度短的收纳状态。

即,与左侧两行对应的部分构成一方侧分割收割部2a,与右侧六行对应的部分构成另一方侧分割收割部2b,一方侧分割收割部2a相对于另一方侧分割收割部2b以遍及以下的状态而围绕上下朝向的轴心x自由转动地支承:在左右方向上排列成一行的状态(参照图1~4、6)(与通常使用状态对应)、一方侧分割收割部2a的前表面和另一方侧分割收割部2b的前表面以面对面的状态重合地折叠而收纳的状态(参照图5,7)(与收纳状态对应)。

即,在割幅方向上,在一方侧分割收割部2a和另一方侧分割收割部2b之间,具备后述这样的纵向姿态的转动支轴(支承销),一方侧分割收割部2a相对于另一方侧分割收割部2b围绕转动支轴的上下朝向的轴心x转动,收割部2切换为通常使用状态和收纳状态。

追加说明的话,收割部2构成为扶禾装置11、切断装置12以及纵向输送装置13各自围绕上下朝向的轴心x而能够一体地折叠。在右端第六个扶禾装置11和第七个扶禾装置11之间设有转动用的轴心x。

由于右端第六个扶禾装置11和第七个扶禾装置11以非作用返回路径h2彼此接近的状态相邻,因此当使扶禾爪19围绕设定在它们之间的轴心x转动并折叠时,能够使扶禾爪19彼此不干扰地顺利地收纳。

左侧切断部12a和右侧切断部12b除了可动刀28以及固定刀27以外还各自分别形成基座29,这些基座29构成为能够分离。

纵向输送装置13具备与一方侧分割收割部2a相对应的一方侧输送部13a和与另一方侧分割收割部2b相对应的另一方侧输送部13b。即,如图7所示,第四中间输送部44以及最左侧的拨入部40与一方侧输送部13a相对应,除此以外的输送用的装置,即左侧合并输送部45、位于右侧的三组拨入部40、第一中间输送部41、第二中间输送部42、第三中间输送部43、供应输送部46分别与另一方侧输送部13b相对应。

如图6所示,被最左侧的拨入部40拨入,并通过第四中间输送部44向后方输送的左侧两行收割谷秆被输送至左侧合并输送部45的接收位置,此后,通过左侧合并输送部45朝向合并部位输送。因此,一方侧输送部13a(第四中间输送部44以及最左侧的拨入部40)构成为到利用另一方侧输送部13b输送的位置(接收位置)为止独立地输送收割谷秆。

如图4、6所示,在通常使用状态下,第四中间输送部44中的第四中间茎根夹持输送装置74以相对于左侧合并输送部45中的左侧合并用茎根夹持输送装置77沿上下方向一部分重复地进入下方侧的状态而设置。另外,第四中间输送部44中的第四中间穗梢卡止输送装置以相对于左侧合并输送部45中的左侧合并用穗梢卡止输送装置78沿上下方向一部分重复地进入下方侧的状态而设置。

后部横架93在与一方侧分割收割部2a和另一方侧分割收割部2b的分离部位对应的边界部左右地分割形成,这些可分离地凸缘连接。而且,构成为在收纳状态下向左右两侧分离,在通常使用状态下一体地连接。

中间部横架95在与一方侧分割收割部2a和另一方侧分割收割部2b的分离部位对应的边界部沿割幅方向分割形成为一方侧架体95a和另一方侧架体95b。而且,构成为在收纳状态下一方侧架体95a和另一方侧架体95b分离,在通常使用状态下一方侧架体95a和另一方侧架体95b连接。

上述这样,收割部2的支承框体f在机体横向宽度方向两端部,分禾架94、上下朝向架96、97以及扶禾装置11配置为从机体侧面观察时大致为三角形状,通过将这些连结,形成牢固的支承结构。其结果,即使将支承框体f利用上述的分离部位分离,在一方侧分割收割部2a以及另一方侧分割收割部2b中也各自形成牢固的框架结构,从而成为具有支承强度的结构。

收割部2的支承框体f中的与一方侧分割收割部2a相对应的一方侧的分割支承框体fa和与其他收割部分割体相对应的另一方侧的分割支承框体fb为以下结构:与扶禾装置11的倾斜面平行且围绕设定在比扶禾装置11靠向机体前方侧的轴心x自由转动地连结。

如图14~图19所示,在一方侧的分割支承框体fa以及另一方侧的分割支承框体fb中,在分割部位的附近,各自具备横跨上部侧横向架98和分禾架94而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连结用架121、122。

追加说明的话,如图17、18所示,另一方侧的分割支承框体fb侧的连结用架121遍及上下方向地延伸,并与上部侧横向架98的分割部位和右端第七个分禾架94分别连结。该连结用架121形成为方筒状,形成为从侧面观察时大致为l字形。连结用架121的上部侧部位形成为从侧面观察时与扶禾装置11的扶禾箱14的前表面大致平行的后方高的倾斜状态的站立姿态。

如图14、15、16所示,一方侧的分割支承框体fa的连结用架122遍及上下方向地延伸,并与上部侧横向架98的分割部位和从后部横架93朝向前方延伸设置的前后朝向支承杆123分别连结。前后朝向支承杆123的前端部和上部侧横向架98通过纵向的辅助连结杆124连结。因此,前后朝向支承杆123与前后朝向架相对应,通过纵向的辅助连结杆124而进行对所述连结用架122的支承强度的补强。

设置于一方侧的分割支承框体fa的连结用架122也与另一方侧的分割支承框体侧的连结用架121相同,形成为方筒状,形成为从侧面观察时大致为l字形。而且,上部侧部位形成为从侧面观察时与扶禾装置11的扶禾箱14的前表面大致平行的后方高的倾斜状态的站立姿态。

在所述各连结用架121、122中,分别安装使一方侧的分割支承框体fa相对于另一方侧的分割支承框体fb围绕所述轴心x自由转动地支承的转动支承部。转动支承部以比扶禾装置11向机体前方侧突出的状态设置。即所述轴心x与扶禾装置11的倾斜面平行且设定在比扶禾装置11靠向机体前方侧。

如图17、18、20所示,在另一方侧的分割支承框体的连结用架121中,在上下地隔着间隔的两个部位,具备以利用支架125固定的状态的作为转动支轴的朝向上方的支承销126。由支架125和支承销126构成转动支承部。如图14、16、20所示,在一方侧的分割支承框体fa的连结用架122中,具备上下的支承销126所嵌入的卡合孔127所形成的侧面观察时为l形的卡合部件128。卡合部件128构成转动支承部。因此,作为转动支轴的支承销126在比扶禾装置11靠向机体前侧以沿着扶禾装置11的前表面上下延伸的状态而具备。

在卡合部件128的卡合孔127中使支承销126卡合的状态下,通过利用支架125对卡合部件128承接支承,从而使另一方侧的分割支承框体fa围绕支承销126的轴心x自由转动地被支承。

如图5、7所示,在收纳状态下,构成为一方侧分割收割部2a的前表面和另一方侧分割收割部2b的前表面以面对面的状态重合地折叠。该情况下,为了避免与另一方侧分割收割部2b的另一方侧的分禾器10的干扰而拆卸一方侧分割收割部2a的分禾器10。

如图5、7所示,设置于一方侧分割收割部2a的分禾架94和设置于另一方侧分割收割部2b的分禾架94设置为:在收纳状态下,在俯视观察时在割幅方向上错位,并且在侧视观察时为重合的状态。

接下来,对传动轴分割结构进行说明。

设置于后部横架93的内部的动力传递轴105构成为:在割幅方向的中途位置分割形成为一方侧分割收割部2a侧的一方侧轴部105a和另一方侧分割收割部2b侧的另一方侧轴部105b,并且在通常使用状态下,一方侧轴部105a和另一方侧轴部105b经由作为轴连结部的啮合式离合器105c而以连成一条直线状的状态连动连结,在收纳状态下,分离为一方侧轴部105a和另一方侧轴部105b。

如图30、31所示,后部横架93在与一方侧分割收割部2a和另一方侧分割收割部2b的分离部位对应的边界部左右地分割形成为一方侧框架部93a和另一方侧框架部93b,各框架部93a、93b沿轴心方向凸缘连接。在一方侧框架部93a的凸缘部170中,形成从其接合面171以环状突出的突条部172,在另一方侧框架部93b的凸缘部173中,形成嵌合有突条部172地从接合面174沿周向凹入的凹入槽175。在接合状态下,突条部172和凹入槽175嵌合并进行在径向上的定位。

在动力传递轴105中的一方侧轴部105a和另一方侧轴部105b的连接分离部位,形成在轴端部相互啮合地连动并能够转动的啮合爪176、177。另一方侧轴部105b的啮合爪176比另一方侧框架部93b的凸缘部173的接合面174靠向外方地沿轴心方向突出。一方侧轴部105a的啮合爪177比突条部172的突出侧端部进入轴心方向内方侧。通过这样的结构,在伴随姿态变更而较大移动的一方侧分割收割部2a中,一方侧轴部105a的啮合爪177不会向外方突出,从而避免与外部物体的接触所导致的损伤。

当一方侧框架部93a和另一方侧框架部93b在凸缘部170、173的接合面171、174彼此抵住并利用螺栓连结时,一方侧轴部105a的啮合爪176和另一方侧轴部105b的啮合爪177啮合并成为连动状态。当解除一方侧框架部和另一方侧框架部的凸缘连结时,一方侧轴部105a和另一方侧轴部105b分离。

如图27、28所示,扶禾驱动轴20也与动力传递轴105相同,在一方侧分割收割部2a和另一方侧分割收割部2b的分割对应部位,分割为一方侧轴部20a和另一方侧轴部20b。而且,一方侧轴部20a和另一方侧轴部20b构成为经由横跨两者地外嵌装上的具有截面为六边形的方孔的传动用筒体20c而自由连接分离。传动用筒体20c沿轴心方向能够滑动操作地外嵌支承。在收纳状态下,从左右任意一方的轴部20a、20b拔下传动用筒体20c,在通常使用状态下,使传动用筒体20c在轴心方向滑动并切换为与左右两侧的轴部20a、20b共同嵌合的连动状态,并通过防脱销20d固定轴心方向的位置。

因此,一方侧分割收割部2a在从通常使用状态切换为收纳状态时,能够使动力传递轴105和扶禾驱动轴20分离。当从收纳状态切换为通常使用状态时,动力传递轴105使分离的左侧轴部105a和另一方侧轴部105b接近并通过啮合式离合器105c切换为连动状态。扶禾驱动轴20能够通过传动用筒体151切换为连动状态。

〔引导机构〕

一方侧分割收割部2a具备引导机构160,该引导机构160从收纳状态切换为通常使用状态时,将动力传递轴105的一方侧轴部105a和另一方侧轴部105b向适当连结状态引导。引导机构160具备在既是扶禾装置11的机体后部侧且也是切断装置12的机体后部侧。具体地,引导机构160具备在中间部横架95的一方侧架体95a和另一方侧架体95b的连接部位。

因此,由于引导机构160位于远离一方侧分割收割部2a的轴心x的位置,因此在伴随转动而发挥引导功能时,能够一边描绘缓和的圆弧状的轨迹一边引导,从而变得能够轻松且顺利地引导。

如图25、26所示,引导机构160具备在另一方侧架体95b中具备的作为筒部件的圆筒形的轴套161和在一方侧架体95a中具备的作为轴部件的定位销162,并且构成为在从收纳状态切换为通常使用状态时,通过使定位销162与轴套161嵌合而引导。定位销162利用焊接而与一方侧架体95a的前部侧面一体地连结。定位销162在与轴套161嵌合连接状态下,沿着以作为转动支轴的支承销126的轴心x(图5参照)为中心的圆弧状轨迹的切线方向、即沿着机体横向宽度方向而延伸地设置。

如图25所示,定位销162由圆杆部件构成,从与一方侧架体95a中的连接部位对应的端面朝向另一方侧架体95b突出地设置。另外,突出侧端部162a形成为直径随着靠向前端侧依次变小的前端细的圆锥面。另一方面,轴套161形成为圆筒形,并与另一方侧架体95b的前部侧面一体地连结,在连接状态下位于与定位销162的轴心相同的轴心上地设置。

定位销162的大径部162b的外径和轴套161的内径设定为以晃动小的状态而嵌合的尺寸。当定位销162嵌入轴套161时,即使由机械性的晃动而引起定位销162和轴套161在半径方向上稍许错位,突出侧端部162a的圆锥面也抵接于轴套161并将定位销162的大径部162b和轴套161逐渐地引导为嵌合状态。动力传递轴105的一方侧轴部105a和另一方侧轴部105b设定为当定位销162的大径部162b和轴套161变为嵌合状态时,变为适当连结状态。其结果,在一方侧轴部105a和另一方侧轴部105b接近并通过啮合式离合器105c切换为连动状态时,一方侧轴部105a和另一方侧轴部105b的旋转轴心大致一致从而能够获得良好的旋转驱动状态。

通过引导机构160的引导作用,在一方侧分割收割部2a以适当的状态位置对齐并切换为通常使用状态的状态下,一方侧架体95a和另一方侧架体95b一体地连结。如图25、26所示,连结板163焊接固定于一方侧架体95a的下表面侧,该连结板163沿着另一方侧架体95b的下方侧突出地延伸设置。在连结板163的延伸设置部,形成在上下方向上贯穿的两个贯穿孔164。另外,筒状体165以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的状态焊接固定于另一方侧架体95b。通过从连结板163的下表面侧经过贯穿孔164以及筒状体165的内部而装上两根螺栓166,并从筒状体165的上侧利用螺母167紧固地固定,从而使一方侧架体95a和另一方侧架体95b一体地连结。

〔其他实施方式〕

(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引导机构160为具备焊接固定于一方侧架体95a的前部侧面的定位销162(轴部件)和焊接固定于另一方侧架体95b的前部侧面的轴套161(筒部件)的结构,也可以代替该结构,为在一方侧架体95a以及另一方侧架体95b的任意一个架体的端部具备与另一方的架体的开口端部直接嵌入地卡合的大型的引导用的卡合突起的结构。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一方侧分割收割部2a为能够围绕位于扶禾装置11的机体前部侧的上下轴心x转动地支承的结构,也可以代替该结构,为一方侧分割收割部2a围绕横向轴心转动并能够切换为收纳状态和通常使用状态的结构。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收纳状态下,为了避免与其他分禾器10的干扰而将一方侧分割收割部2a的分禾器10拆卸,也可以代替该结构,为以下的结构。

也可以为,通过使设置于一方侧分割收割部2a的分禾架94和设置于另一方侧分割收割部2b的分禾架94之间的、向折叠状态中的割幅方向的错位量变大,从而能够不拆卸一方侧分割收割部2a的分禾器10地切换为收纳状态。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配置为使位于右侧的三组下侧拨入装置50中的位于中间的下侧拨入装置50位于比其他下侧拨入装置50低的层次,也可以代替该结构,为使位于右侧的三组下侧拨入装置50的各揿压器48、49配置为位于相同的上下高度的结构。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八行收割的联合收割机中,使收割部2的左边两行为一方侧分割收割部2a,但不限定于这样的结构,一方侧分割收割部2a不仅限于两行,也可以构成为一行或三行以上。

(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八行收割联合收割机,但也可以为七行收割或九行收割等,收割行数不限定于八行。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适用于八行收割等收割行数多的联合收割机。

本发明能够使用于在机体前部的分割部具备朝向机体后方输送分割谷秆的谷秆输送装置。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