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式乔木地下支撑施工工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64608阅读:2549来源:国知局
整体式乔木地下支撑施工工法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绿化技术,特别涉及整体式乔木地下支撑施工工法。



背景技术:

根据目前多数绿化工程的需要,某些绿化工程中部分乔木在地下停车库顶板上进行覆土后种植,种植土为轻质土壤且土层厚度不足,常规制桩、打桩将无法实施或达不到稳固要求,如涉及景观效果要求较高的工程,若按照常规地上制桩、打桩的施工工艺(传统杉木桩,井字或三角支撑,外观效果差)除破坏整体景观效果之外,还造成一定程度的空间浪费。

而传统独立式地下支撑工艺其对作用于支架上的竖向土层承载力要求高、局部尼龙绑带限制了植株根系生长并且造价较高。

传统地下支撑要求泥球包扎体积大,面积大,泥球全部包裹对根系萌发影响差,阻碍根系生长。

传统屋顶覆土最厚1.5m轻质土,传统栽种方法抗风能力弱,主要由于土壤的承载力不足,造成树木抗倾覆能力不够。

传统独立支撑设备造价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整体式乔木地下支撑施工工法,可以确保乔木种植后的稳固性,又能保证种植后的整体景观效果,适用于各类绿化工程中乔木种植,特别是地上景观效果要求相对较高的工程,更适用于屋顶绿化、广场绿化。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整体式乔木地下支撑施工工法,其包括,

1)底板制作、安装

混凝土桩预制,混凝土桩之间用方钢连接,其上纵向、横向绑扎钢筋,形成网格状结构;

2)泥球包扎

乔木泥球采用钢丝网片包扎,泥球周边设置至少两道钢筋腰箍;将钢筋腰箍套入泥球周边并临时固定,并用紧扣绷带与竖向钢筋绑定;泥球表面采用钢丝绳与第一道腰箍进行绑定;

3)土方堆筑、造型:

翻运土方至底板钢筋网上堆筑、造型,土层厚度1~2m,优选1.2~1.6m;

4)树穴开挖

根据泥球高度确定树穴开挖深度;

5)钢筋腰箍与底板连接

采用钢丝绳、花篮螺丝、u型扣接泥球包扎网与底部平台;首先在泥球表面绑扎钢丝绳将钢丝绳缠绕于第一道腰箍上,并用u型扣进行连接固定;

其次在临近第一道腰箍侧面设置花篮螺丝并采用钢丝绳及u型扣在花篮螺丝两头进行缠绕固定;

再次由花篮螺丝下端起至底板处同样采用钢丝绳连接,最后将钢丝绳与底板钢筋或方钢进行缠绕连接

6)花篮螺丝收紧、覆土保墑。

进一步,在地下支撑设置的同时在混凝土桩中预埋钢结构部件,并采用经防锈处理的钢筋与预埋构件进行连接,钢筋延伸至种植土表面或低于种植土表面,管内钢筋邻近表层处进行弯钩处理,正常情况下套管经加盖后能够隐蔽于地被及草坪中,当台风季节及其他风力较大时可取下管盖,采用钢丝绳一端与管内钢筋弯钩连接,另一端与乔木主杆绑扎的二道加固方式。

优选的,所述防锈处理的钢筋为钢筋外套pvc管,钢筋和/或pvc套管延伸至种植土表面,或低于种植土表面2-4cm。

又,所述预制混凝土桩横向预埋与方钢连接用钢件,纵向预埋与预设缆风绳连接用钢件。

所述方钢与预制混凝土桩中预埋钢件采用螺栓连接。

所述步骤1)钢筋绑扎为:设置纵、横向钢筋,钢筋与方钢之间以及纵、横向钢筋之以及纵、横向钢筋之间的连接点采用包塑钢丝绳及u型扣绑扎固定。

所述泥球包扎中,泥球周边钢筋腰箍设置,采用两道钢筋腰箍横向平行设置于泥球周边的固定措施,并设置4-6道纵向钢筋将两道腰箍进行连接。

所述泥球包扎中设置两道腰箍,钢筋腰箍长度计算为:

第一道腰箍长度按泥球上表面向下10-20cm处泥球周长计算,在所得结果基础上增加30-50cm用于交接处的连接;

第二道腰箍长度按第一道腰箍起向下40-50cm处泥球周长计算,在所得结果基础上增加30-50cm用于交接处的连接;

纵向钢筋腰箍长度为60-70cm,其弯曲长度为10-20cm,纵向钢筋布置数量为4-8根。

所述钢筋腰箍预制为,横向钢筋按计算长度进行切割后根据预设位置泥球直径进行弯制,纵向钢筋采用两头弯曲的形式与横向钢筋进行连接;横向钢筋搭接处及横向钢筋与纵向钢筋搭接处均采用u型扣进行紧固连接;钢筋腰箍安装,将预制完成的钢筋腰箍套入泥球周边并临时固定,将紧扣绷带与竖向钢筋绑定;收缩紧扣,将腰箍侧向收紧,并在搭接处采用u型扣连接固定。

优选的,步骤2)泥球表面采用钢丝绳按五角星形式与第一道腰箍进行绑定,防止泥球向上与腰箍脱落。

本发明通过采用整体钢筋底板与各植株泥球的连接增加了整体力矩,并使各植株重心化零为整,从而增强了乔木抗倾覆能力。

各植株泥球通过采用钢丝网、钢丝绳、钢筋腰箍绑扎稳固限制了单株纵向及横向位移。

钢筋腰箍与底板连接中采用花篮螺丝进行紧缩可预防泥球或土壤自然沉降后造成钢丝绳松垮。

台风季节或其他风力较大时预设缆风绳可形成二道加固,增强抗风能力。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工法以释放乔木地上支撑所用空间为主,设计并搭建一种新型的用于乔木支撑的整体性结构,解决传统乔木地上支撑工艺在使用周期、景观效果等方面的局限性及传统地下支撑要求高、危害植物根系的问题。

2.本发明工法所用材料普通,来源广泛,故成本较低,针对早期地下支撑工艺性价比相对较高。

3.本发明工艺通用性好,所采用材料均无污染扩散问题,对土壤、水质等环境因素无不良影响。

4.本发明预留pvc套管(内置钢丝绳)与底板钢筋网片连接,台风季节可采用钢丝绳及花篮螺丝将pvc套管内钢丝绳与乔木主干进行连接,增强抗风能力。

5.本发明方法更适用于屋顶绿化、广场绿化。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底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泥球包扎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图1~图3,本发明的整体式乔木地下支撑施工工法,其包括,

1)底板制作、安装

混凝土桩预制,混凝土桩1之间用镀锌方钢2(空心)连接,其上纵向、横向绑扎钢筋3,形成网格状结构;

2)泥球包扎

乔木泥球4采用钢丝网片5包扎,泥球周边设置两道钢筋腰箍6、7;将钢筋腰箍套入泥球周边并临时固定,并用紧扣绷带与竖向钢筋绑定;泥球表面采用钢丝绳与第一道腰箍进行绑定;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泥球表面采用钢丝绳按五角星形式与第一道腰箍进行绑定

3)土方堆筑、造型:

翻运土方至钢筋底板上堆筑、造型,土层厚度1~2m,在本实施例中土层厚度为1.5m;

4)树穴开挖

根据泥球高度确定树穴开挖深度;

5)钢筋腰箍与底板连接

采用钢丝绳8、花篮螺丝9、u型扣10、10’接泥球包扎网与钢筋网;

首先在泥球4表面所绑扎钢丝绳8的五角位置将钢丝绳8缠绕于第一道腰箍6上,并用u型扣10进行连接固定;

其次在临近第一道腰箍6侧面设置花篮螺丝9并采用钢丝绳8及u型扣10在花篮螺丝9两头进行缠绕固定;

再次由花篮螺丝下端起至底板钢筋处同样采用钢丝绳连接,最后将钢丝绳与底板钢筋或方钢进行缠绕连接;

6)花篮螺丝收紧、覆土保墑。

在本实施例中,在地下支撑设置的同时在混凝土桩中预埋钢结构部件,并采用经防锈处理的钢筋12(钢筋12外套pvc管11)与预埋构件进行连接,钢筋12延伸至种植土表面或低于种植土表面,pvc管11内钢筋12邻近表层处进行弯钩处理,正常情况下套管经加盖后能够隐蔽于地被及草坪中,当台风季节及其他风力较大时可取下管盖,采用钢丝绳一端与管内钢筋弯钩连接,另一端与乔木主杆绑扎的二道加固方式。

上述防锈处理的钢筋12为钢筋12外套pvc管11,钢筋12和/或pvc套管11延伸至种植土表面,或低于种植土表面2-4cm。

所述预制混凝土桩横向预埋与镀锌方钢连接用钢件,纵向预埋与预设缆风绳连接用钢件。

所述镀锌方钢与预制混凝土桩中预埋钢件采用螺栓连接。

所述步骤1)钢筋绑扎为:设置纵、横向钢筋,钢筋与方钢之间以及纵、横向钢筋之以及纵、横向钢筋之间的连接点采用包塑钢丝绳及u型扣绑扎固定。

所述泥球包扎中,泥球周边钢筋腰箍设置,采用两道钢筋腰箍横向平行设置于泥球周边的固定措施,并设置4-6道纵向钢筋将两道腰箍进行连接。

所述泥球包扎中设置两道腰箍,钢筋腰箍长度计算为:

第一道腰箍6长度按泥球上表面向下10-20cm处泥球周长计算,在所得结果基础上增加30-50cm用于交接处的连接;

第二道腰箍7长度按第一道腰箍6起向下40-50cm处泥球周长计算,在所得结果基础上增加30-50cm用于交接处的连接;

纵向钢筋腰箍13长度为60-70cm,其弯曲长度为10-20cm,纵向钢筋布置数量为4-8根。

所述钢筋腰箍预制为,横向钢筋按计算长度进行切割后根据预设位置泥球直径进行弯制,纵向钢筋采用两头弯曲的形式与横向钢筋进行连接;横向钢筋搭接处及横向钢筋与纵向钢筋搭接处均采用u型扣进行紧固连接;钢筋腰箍安装,将预制完成的钢筋腰箍套入泥球周边并临时固定,将紧扣绷带与竖向钢筋绑定;收缩紧扣,将腰箍侧向收紧,并在搭接处采用u型扣连接固定。

优选的,本发明所述泥球表面采用钢丝绳按五角星形式与第一道腰箍进行绑定。

本发明已经成功应用于上海虹桥商务核心区室外景观工程、上海宝山区生态专项建设工程二期。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