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防治蔬菜病害的杀菌组合物及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12836阅读:443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农药制剂
技术领域
,涉及一种用于防治蔬菜病害的杀菌组合物及应用,尤其涉及一种含有吲唑磺菌胺杀菌复合物在防治蔬菜土传病害上的应用。
背景技术
: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我国种植的蔬菜种类及面积越来越大,随之病害种类也越来越多。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主要蔬菜年种植面积3亿亩,其中病虫害发生面积3.5亿亩次左右,我国常见蔬菜近50种,共有500多种病害,其中危害严重的有数十种。保护地栽培是近年来兴起的蔬菜栽培方式,由于保护地的温、湿度等条件极有利于病害发生,因而保护地蔬菜病害发生严重,蔬菜(大白菜、小青菜、甘蓝、萝卜等)的软腐病、霜霉病是全国的两大真菌性病害,发生普遍,危害严重。由于蔬菜生育期较短,且人们对蔬菜品质要求较高,不能使用高毒高残留的农药产品来防治病害,所以研究低毒低残留的杀菌剂有很广的应用前景。吲唑磺菌胺为三唑磺酰胺类杀菌剂,属于qi(泛醌还原酶)位点真菌呼吸抑制剂,具有一定的穿透活性和良好的耐雨水冲刷能力。可抑制真菌呼吸作用及孢子的萌发,对疫霉菌、霜霉菌等卵菌门真菌引起的病害具有很高的活性,且对难防控的蔬菜根肿病亦具有相当不错的活性,是一个以预防为主的杀菌剂。氟唑环菌胺、氟唑菌苯胺属吡唑酰胺类的新型杀菌剂,通过作用于病原菌线粒体呼吸电子传递链上的蛋白复合体ⅱ(即琥珀酸脱氢酶)影响病原菌线粒体呼吸电子传递系统,阻碍其能量代谢,抑制病原菌的生长,导致其死亡,该化合物低毒,低残留,且对多种种传、土传病害有较好的防治效果,还可促进根系的生长。三唑磺酰胺类杀菌剂与吡唑酰胺类杀菌剂两者作用机理不同,预防加防治结合,地下与地上结合,能够有效完美的防治蔬菜土传病害,目前二者复配未有相关报道。技术实现要素:为了解决
背景技术
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明显的杀菌作用、不易产生药害、可有效避免药剂残留超标以及可有效防治蔬菜病害的杀菌组合物及其应用。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防治蔬菜病害的杀菌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治蔬菜病害的杀菌组合物包括吲唑磺菌胺以及吡唑酰胺类杀菌剂;所述吲唑磺菌胺与吡唑酰胺类杀菌剂的重量份数比为1~50:50~1。上述吡唑酰胺类杀菌剂是氟唑环菌胺或氟唑菌苯胺。上述吡唑酰胺类杀菌剂是氟唑环菌胺时,所述吲唑磺菌胺与氟唑环菌胺的重量份数比为1~10:10~1;所述吡唑酰胺类杀菌剂是氟唑菌苯胺时,所述吲唑磺菌胺与氟唑菌苯胺的重量份数比为1:30~1。上述吲唑磺菌胺与氟唑菌苯胺的重量份数比为1:5。防治蔬菜病害的杀菌组合物在防治根肿病、霜霉病、灰霉病、枯萎病、软腐病和/或白绢病时的应用。一种基于如上所述的防治蔬菜病害的杀菌组合物而成的杀菌药物,其特征在于:所述杀菌药物包括有效成分以及相应助剂;所述有效成分是杀菌组合物;所述有效成分的含量是0.5%-70%。上述杀菌药物的剂型是悬浮剂、颗粒剂、水分散粒剂、种子处理悬浮剂、悬浮种衣剂以及药肥颗粒剂。杀菌药物在防治根肿病、霜霉病、灰霉病、枯萎病、软腐病和/或白绢病时的应用。本发明的优点: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防治蔬菜病害的杀菌组合物及应用,该防治蔬菜病害的杀菌组合物包括吲唑磺菌胺以及吡唑酰胺类杀菌剂;吲唑磺菌胺与吡唑酰胺类杀菌剂的重量份数比为1~50:50~1。本发明开创性的开发了吲唑磺菌胺与氟唑环菌胺或氟唑菌苯胺的复配,大大降低了操作风险及环境风险。本发明重点开发了两种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菌组合物,预防与防治结合,地下根基部防治与地上茎叶防治相结合;本发明将两种有效成分复配,降低了用药量,减少了土壤及蔬菜中的残留量,保障了餐桌上的安全,同时有利于减少或延缓单一有效成分易产生抗性的问题;本发明所研究开发的剂型都为新型环保剂型,对操作者及环境安全。具体实施方式为了更好的理解本发明的实质,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
发明内容作进一步说明。为了防治根肿病、软腐病等蔬菜真菌性病害,发明人以吲唑磺菌胺与氟唑环菌胺或氟唑菌苯胺等成分进行了复配的增效研究。具体试验方法及结果如下:供试靶标:田间采集并在室内鉴定、繁殖。供试药剂:97.5%吲唑磺菌胺原药(日本日产化学工业株式会社)、95%氟唑环菌胺原药(瑞士先正达作物保护有限公司)、95%氟唑菌苯胺原药(拜耳股份公司)。测定方法:由陕西标正作物科学有限公司研究部将原药配制成需要的试验浓度。试验方法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ny/t1156.2-2006农药室内生物测定试验准则杀菌剂第2部分:抑制病原真菌菌丝生长试验平皿法》。将培养好的白菜根肿病病菌、青菜软腐病病菌,在无菌条件下用直径5mm的灭菌打孔器自菌落边缘切取菌柄,用接种器将菌柄接种于含药平板中央,菌丝朝上,盖上皿盖,置于25±1℃的培养箱培养。根据空白对照培养皿中菌的生长情况调查白菜根腐病原菌菌丝生长情况。采用游标卡尺测量菌落直径,单位为毫米(mm)。在供试菌落培养72小时后,每个菌落采用十字交叉法垂直测量直径各一次,取平均值。计算方法:d=d1-d2(1)式中:d表示菌落增长直径;d1表示菌落直径;d2表示菌柄直径;式中:i表示菌丝生长抑制率;d0表示空白对照菌落增长直径;dt表示药剂处理菌落增长直径。统计分析:进行药剂联合毒力测定时,本试验采用wadley法计算混剂的增效系数(sr),评价混剂的联合作用类型。根据增效系数(sr)来评价药剂混用的增效系数,即sr<0.5为拮抗作用,0.5≤sr≤1.5为相加作用,sr>1.5为协同增效作用。混剂ec50公式为:式中:x1为混剂ec50理论值,单位为毫克每升(mg/l);pa为混剂中a的百分含量,单位为百分率(%);pb为混剂中b的百分含量,单位为百分率(%);a为混剂中a的ec50值,单位为毫克每升(mg/l);b为混剂中b的ec50值,单位为毫克每升(mg/l);增效系数公式为:式中:sr为混剂的增效系数;x1为混剂的ec50理论值,单位为毫克每升(mg/l);x2为混剂的ec50实测值,单位为毫克每升(mg/l);表1吲唑磺菌胺与氟唑环菌胺不同处理对白菜根肿病的室内毒力测定结果处理x1(mg/l)x2(mg/l)sr吲唑磺菌胺2.53--氟唑环菌胺3.55--吲唑磺菌胺50+氟唑环菌胺12.541.681.51吲唑磺菌胺30+氟唑环菌胺12.551.651.55吲唑磺菌胺10+氟唑环菌胺12.601.621.60吲唑磺菌胺5+氟唑环菌胺12.661.591.67吲唑磺菌胺1+氟唑环菌胺12.951.711.73吲唑磺菌胺1+氟唑环菌胺53.331.981.68吲唑磺菌胺1+氟唑环菌胺103.422.131.61吲唑磺菌胺1+氟唑环菌胺303.502.281.54吲唑磺菌胺1+氟唑环菌胺503.522.251.56表2吲唑磺菌胺与氟唑菌苯胺不同处理对青菜软腐病的室内毒力测定参见表1以及表2,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吲唑磺菌胺与氟唑环菌胺或氟唑菌苯胺按1~50:50~1的比例复配时对白菜根腐病、青菜软腐病均有较高的毒力,且增效系数均大于1.5,即吲唑磺菌胺与氟唑环菌胺或氟唑菌苯胺的复配(1~50:50~1)均具有增效作用,尤其是吲唑磺菌胺与氟唑环菌胺的复配在1~10:10~1时,sr值均大于1.6,毒力系数明显提升,协同增效作用非常明显;吲唑磺菌胺与氟唑菌苯胺的复配在1:30~1时,sr值均大于1.6,毒力系数明显提升,协同增效作用非常明显;尤其是吲唑磺菌胺与氟唑菌苯胺的复配在1:5时,sr值达到1.96,毒力系数最高,协同增效作用最为明显。为了进一步了解该发明,下面结合制剂实例进行说明。实施例120%吲唑磺菌胺·氟唑环菌胺悬浮剂按照重量比计算,吲唑磺菌胺10%,氟唑环菌胺10%,聚萘甲醛磺酸钠盐4%,烷基芳基聚氧丙烯聚氧乙烯醚2%,乙二醇2.5%,黄原胶0.2%,苯甲酸钠0.2%,余量为水。按生产品种的加料顺序及加料量,在反应釜中加水、分散剂、润湿剂、防冻剂等,然后高速搅拌一定时间后再加原药,高速搅拌使原药分散均匀。搅拌均匀后,将反应釜中的药液直接流入中间罐,然后通过砂磨机进行砂磨,继而导入高速搅拌罐,补加消泡剂、防腐剂,搅拌后加入预先配制的黄原胶水溶液,高速搅拌,至黄原胶完全分散于药液中制成悬浮剂。实施例222%吲唑磺菌胺·氟唑菌苯胺种子处理悬浮剂按照重量比计算,吲唑磺菌胺15%,氟唑菌苯胺7%,助剂(包括润湿剂、分散剂、成膜剂、防冻剂、增稠剂、消泡剂、染色剂)15%,用水补足100%,将原药、部分助剂、水充分混合后,通过砂磨机进行砂磨,继而导入高速搅拌罐,补加消泡剂、防腐剂,搅拌后加入预先配制的黄原胶水溶液,高速搅拌,搅拌均匀后,过滤,最终制得22%吲唑磺菌胺·氟唑菌苯胺种子处理悬浮剂。实施例31%吲唑磺菌胺·氟唑环菌胺颗粒剂按照重量比计算,有效成分吲唑磺菌胺0.5%,氟唑环菌胺0.5%,助剂(分散剂、缓释剂、粘结剂)10%,用载体(高岭土、砖渣等)补足100%,按照吸附造粒法制成终浓度是1%吲唑磺菌胺·氟唑环菌胺颗粒剂。实施例470%吲唑磺菌胺·氟唑菌苯胺水分散粒剂按照重量比计算,吲唑磺菌胺55%,氟唑菌苯胺15%,十二烷基硫酸钠5%,木质素磺酸钠12%,萘磺酸盐10%,高岭土余量。将原药、助剂和填料搅拌混合均匀,经气流粉碎后,再次搅拌混合均匀,定量的水,同时送进旋转流化床造粒机进行造粒,经过干燥后筛分制得水分散粒剂。生物实施例吲唑磺菌胺与氟唑环菌胺或氟唑菌苯胺复配防治不同蔬菜病害的田间药效试验于白菜霜霉病、辣椒白绢病、黄瓜枯萎病、茄子灰霉病发病初期或播种时施药,每7天施药1次,共施3次,施药前及第3次施药后的15天调查试验结果,计算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见下表)表3各处理对不同病害的田间药效试验结果其中在表3中可以看出,第三次施药后15天,30%吲唑磺菌胺·氟唑菌苯胺sc、50%吲唑磺菌胺·氟唑菌苯胺wdg、0.5%吲唑磺菌胺·氟唑环菌胺药肥gr、25%吲唑磺菌胺·氟唑菌苯胺种子处理悬浮剂对白菜霜霉病、辣椒白绢病、黄瓜枯萎病、茄子灰霉病的防治效果要远远高于单剂对照药剂的防治效果,防治效果达到了88%以上,增效作用显著,同时在试验调查过程中,未发现任何药害发生,且对后茬作物及天敌等有益生物无影响。综上所述,本发明采用的吲唑磺菌胺与氟唑菌苯胺或氟唑环菌胺复配的杀菌组合物对蔬菜真菌性病害具有优异的防治效果,协同作用显著,持效期长,对作物安全,值得大力推广。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