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蓝莓有机高产的容器栽培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3055302阅读:640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蓝莓种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蓝莓有机高产的容器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蓝莓系杜鹃花科(ericaceae)越橘亚科(vaccinioideae)越橘属植物,又名越橘、蓝浆果,为多年生落叶或常绿灌木。蓝莓果实富含花青素、熊果苷等物质,是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水果,据美国、日本、欧洲科学家研究证明,经常食用蓝莓鲜果及其制品,可以明显增强视力,消除眼睛疲劳;营养肌肤,增强皮肤弹性;延缓脑神经衰老;增强心脏功能;提高人体免疫力;预防老年痴呆;降低心血管病发病率;降低糖尿病的发病危险;降低各种癌症发病率等。蓝莓由于具有极高的营养保健功效,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人类五大健康食品之一,誉为“浆果之王”,另还有“美瞳之果”、“眼黄金”等美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自我保健意识越来越强,对蓝莓的需求量不断增多,作为新兴水果的蓝莓,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

公开号为“cn104303921a”,发明名称为“一种有机蓝莓盆景的培育方法”,公开了一种有机蓝莓盆景的培育方法,包括容器的选择、营养土的配制、品种的选择、栽植、授粉树的配置、水肥管理、树形培育、花果管理技术、病虫害防治、倒盆各种措施。该专利中蓝莓培育工艺复杂,成活率低,不适宜大规模商业化栽培。

公开号为“cn104272954a”,发明名称为“一种盆栽蓝莓的种植方法”,公开了一种盆栽蓝莓的种植方法,属于农业种植领域,方法为:s1.基质配制:将作物秸秆、谷壳、木屑等经堆翻发酵后与沙壤土混合,添加杀虫剂和杀菌剂;s2.苗木选择:选择无病虫害、生长健壮的1~2年生的常绿蓝莓的组培苗或扦插苗;s3.栽植:盆栽容器的底部铺稻草或碎瓦砾后放入栽培基质,再将选好的苗木植入基质中;s4.施肥:根据蓝莓不同的生长时期施加不同的肥料;s5.病虫害管理:包括炭疽病或叶斑病的防治和虫害的防治;s6.修剪:在蓝莓生长期进行修剪,将蓝莓株高控制在0.5~1.0m。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管理简便、有机高产的蓝莓容器栽培方法。

本发明一种蓝莓有机高产的容器栽培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容器选择:选择容器内径和高度均大于40cm的栽培容器;

b、基质的配制:选择有机质含量≥80%的腐殖质,与无污染源的沙壤土按照体积比1.0:0.5~1.0混合,再进行杀虫、杀菌,调节混合基质的ph值为4.5~5.5,装入a步骤选择的容器中;

c、苗木选择:选择无病虫害、生长健壮的2~3年生组培苗或扦插苗;

d、定植培养:将c步骤选好的苗木植入装有基质的容器中,调节栽植深度及间距;

e、修剪:对定植后的苗木立即进行修剪,剪去发育不良的弱小枝;定植后第二年,修剪过多的花芽,去除下部枝条;大量结果后每年修剪两次,修剪时,蓝莓植株株高控制在1.2~1.8m;

f、水肥管理:采用滴灌系统进行肥水管理;开花前、采果后借助滴灌系统各施水溶性硫酸钾型复合肥一次,秋季施有机肥;

g、病虫害防治:采用农业防治与物理防治相结合的防治方法为主要防治方法,以化学防治为辅的防治方法进行病虫害防治。

上述一种蓝莓有机高产的容器栽培方法,其中a步骤中所述栽培容器为美植袋、营养钵、塑料盆、陶瓷盆、控根容器、竹编容器或木制容器中的至少一种。

上述一种蓝莓有机高产的容器栽培方法,其中b步骤中所述有机质含量≥80%的腐殖质是由松针、作物秸秆、锯末,按照重量比1:1:1堆翻发酵而成。

上述一种蓝莓有机高产的容器栽培方法,其中b步骤中所述杀虫、杀菌,采用的杀虫剂为阿维菌素乳油、高氯甲维盐或印楝素中的一种,杀菌剂为咪鲜胺、春雷霉素或多抗霉素中的一种。

上述一种蓝莓有机高产的容器栽培方法,其中d步骤中所述调节栽植深度及间距为:栽植深度为覆盖原来苗木土团2~3cm,容器与容器之间的间距为1.2~1.4m。

上述一种蓝莓有机高产的容器栽培方法,其中e步骤中修剪时,高丛蓝莓植株株高控制在1.2~1.5m,兔眼蓝莓植株株高控制在1.5~1.8m。

上述一种蓝莓有机高产的容器栽培方法,其中f步骤中所述采用滴灌系统进行肥水管理具体为:夏天3~4d灌水一次,春秋8~10d灌水一次,冬天15~20d灌水一次。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容器栽培蓝莓生长结果受容器外的土壤条件影响小,可在砂砾地、宅基地、水泥场地等场所进行栽培种植,管理方便,可根据苗木生长情况随时调节密度,便于整形修剪、节水节肥;

(2)该栽培模式为可移动栽培,移动运输方便,不受季节、场地限制,一年四季都可移栽,不影响苗木质量和长势,成活率高达100%;

(3)本发明栽培方法系统完善、操作管理简便,果实质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显著,便于推广应用。每667m2可摆放200~260盆,每盆产量5~8kg,按近3年有机蓝莓平均售价160~240元/kg,经济效益极为显著,因此该栽培模式有利于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社会效益显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详细描述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实施地点为都江堰市天马镇,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以下所述。

实施例1

高丛蓝莓有机高产的容器栽培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骤:

a.容器选择容器内口径和高度均大于40cm的美植袋、营养钵、塑料盆、瓦(陶瓷)盆、控根容器、竹编或木制容器等;

b.基质配制将松针、作物秸秆、锯末按照重量比1:1:1混合,堆翻发酵,该基质有机质含量≥80%,与无污染源的沙壤土按体积比为1.0:1.0混合,搅拌均匀后添加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杀虫剂和杀菌剂,调节混合基质的ph值为4.5~5.5;

c.苗木选择选择无病虫害、生长健壮的2~3年生组培苗或扦插苗;

d.定植将选好的苗木植入容器的基质中,栽植深度为覆盖原来苗木土团2~3cm为宜,容器与容器的间距为1.2~1.5m;

e.修剪定植后立即修剪,此次修剪剪去发育不良的弱小枝;定植后第二年修剪主要剪去过多的花芽,促树势、促分枝、扩树冠,去除下部枝条;大量结果后每年修剪2次,采果后修剪剪除病虫枝、老枝,冬季修剪剪除病虫枝、细弱枝、下垂枝;修剪时,高丛蓝莓植株株高控制在1.2~1.5m;

f.肥水管理采用滴灌系统进行肥水管理;夏天3~4d灌水一次,春秋8~10d灌水一次,冬天15~20d灌水一次;开花前、采果后借助滴灌系统各施水溶性硫酸钾型复合肥一次,秋季施有机肥;

g.病虫害防治病虫防治采用农业防治与物理防治相结合的防治方法为主要防治方法,以化学防治为辅进行病虫防治。

上述方法培养的高丛蓝莓成活率为100%,进入盛果期产量达1000kg以上。

实施例2

兔眼蓝莓有机高产的容器栽培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骤:

a.容器选择容器内口径和高度均大于40cm的美植袋、营养钵、塑料盆、瓦(陶瓷)盆、控根容器、竹编或木制容器等;

b.基质配制将松针、作物秸秆、锯末按照重量比1:1:1混合,堆翻发酵,该基质有机质含量≥80%,与无污染源的沙壤土按体积比为1.0:0.5混合,搅拌均匀后添加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杀虫剂和杀菌剂,调节混合基质的ph值为4.5~5.5;

c.苗木选择选择无病虫害、生长健壮的2~3年生组培苗或扦插苗;

d.定植将选好的苗木植入容器的基质中,栽植深度为覆盖原来苗木土团2~3cm为宜,容器与容器的间距为1.2~1.5m;

e.修剪定植后立即修剪,此次修剪剪去发育不良的弱小枝;定植后第二年修剪主要剪去过多的花芽,促树势、促分枝、扩树冠,去除下部枝条;大量结果后每年修剪2次,采果后修剪剪除病虫枝、老枝,冬季修剪剪除病虫枝、细弱枝、下垂枝;修剪时,兔眼蓝莓植株株高控制在1.5~1.8m;

f.肥水管理采用滴灌系统进行肥水管理;夏天3~4d灌水一次,春秋8~10d灌水一次,冬天15~20d灌水一次;开花前、采果后借助滴灌系统各施水溶性硫酸钾型复合肥一次,秋季施有机肥;

g.病虫害防治病虫防治采用农业防治与物理防治相结合的防治方法为主要防治方法,以化学防治为辅进行病虫防治。

上述方法培养的兔眼蓝莓成活率为100%,进入盛果期产量达1500kg以上。

实施例3

高丛蓝莓有机高产的容器栽培方法,它包括以下步骤:

a.容器选择容器内口径和高度均大于40cm的美植袋、营养钵、塑料盆、瓦(陶瓷)盆、控根容器、竹编或木制容器等;

b.基质配制将松针、作物秸秆、锯末按照重量比1:1:1混合,堆翻发酵,该基质有机质含量≥80%,与无污染源的沙壤土按体积比为1.0:0.8混合,搅拌均匀后添加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杀虫剂和杀菌剂,调节混合基质的ph值为4.5~5.5;

c.苗木选择选择无病虫害、生长健壮的2~3年生组培苗或扦插苗;

d.定植将选好的苗木植入容器的基质中,栽植深度为覆盖原来苗木土团2~3cm为宜,容器与容器的间距为1.2~1.5m;

e.修剪定植后立即修剪,此次修剪剪去发育不良的弱小枝;定植后第二年修剪主要剪去过多的花芽,促树势、促分枝、扩树冠,去除下部枝条;大量结果后每年修剪2次,采果后修剪剪除病虫枝、老枝,冬季修剪剪除病虫枝、细弱枝、下垂枝;修剪时,高丛蓝莓植株株高控制在1.2~1.5m;

f.肥水管理采用滴灌系统进行肥水管理;夏天3~4d灌水一次,春秋8~10d灌水一次,冬天15~20d灌水一次;开花前、采果后借助滴灌系统各施水溶性硫酸钾型复合肥一次,秋季施有机肥;

g.病虫害防治病虫防治采用农业防治与物理防治相结合的防治方法为主要防治方法,以化学防治为辅进行病虫防治。

上述方法培养的高丛蓝莓的成活率为100%,进入盛果期产量达1000kg以上。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理解本发明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