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佛手螺养殖笼及其养殖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3112593阅读:8606来源:国知局
一种佛手螺养殖笼及其养殖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海洋养殖领域,具体为一种佛手螺养殖笼及其养殖方法。



背景技术:

佛手螺隶属于软体动物门,贻贝科,俗称笔架螺、狗爪螺,佛手螺、龟足螺、鹅劲藤壶等。佛手螺外壳有各种各样的颜色,以黄色为最佳,佛手螺不同于其他贝类,它的肚腩不利于长时间泡在水里,佛手螺是很有经济价值的贝类,也是餐桌上一道美味佳肴,有‘来自地狱的海鲜’之称,由于人为过度采伐,导致佛手螺自然资源逐渐减少,目前还没发现人工养殖。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佛手螺养殖笼,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佛手螺养殖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方案一

一种佛手螺养殖笼,包括管状的养殖笼主体,所述养殖笼主体的侧壁均匀设有进出水口,养殖笼主体的上下两开口处均设有盖体,所述盖体中心设有通孔,所述养殖笼主体的内腔设有隔板,一绳索穿过所有通孔并贯穿隔板,所述绳索外周包覆有挂苗层。

其中,所述隔板的数量不少于两个,相邻两个隔板之间等间距平行设置。

其中,所述隔板上表面靠近养殖笼主体的侧壁设置有径向凸块。

其中,所述隔板上下表面靠近养殖笼主体的侧壁均径向设置有凸块。

方案二

一种佛手螺养殖方法,采用方案一所述的佛手螺养殖笼,所述养殖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水域选择:

选择潮流畅通、浮游生物丰富、水质澄清、最低潮时水位在3米以上和风浪较小的水域。

s2:贝苗采集和培育:包括以下子步骤:

s2-1:海面贝苗采集:首先清除参杂的其它贝类,再选择个体大,肚腩饱满,健康完整的佛手螺作为亲贝,用浮游生物绢网在亲贝四周捕捞幼体,在亲贝的四周采用伞状围笼式采苗,围笼内可增加各种供贝苗附着的材料,用人工投放适宜的附着基,也包括包裹网片的绳索采集贝苗,让幼苗附着变态,进行2-4个月的自然生长;

s2-2:育苗池内贝苗采集,首先清除池内各种杂质与消毒,在育苗池墙体和池底铺上300目的网片,亲贝每天要保持两个小时以上离开水面,亲贝养殖进食繁育需要水流刺激,选择个体大,肚腩饱满,健康完整的佛手螺作为亲贝,尽量将亲贝放置在池子中间,池内可增加各种供贝苗附着的材料,用人工投放适宜的附着基,也包括包裹网片的绳索采集贝苗,让幼苗附着变态,要定期检查和更换水质,进行2-4个月的自然生长;

s3:采集归笼和管笼养殖:包括以下子步骤:

s3-1:采集归笼:将附着在生物绢网的贝苗,采用剪片方式,将其固定在笼子内,固定贝苗和零散佛手螺用针线串联。

s3-2:管笼养殖:就是利用绳索串联采集的贝苗,将其固定于笼子内笼子可以是管状的,这种形式我们简称为管笼,管笼可以用有孔的水管、桶、水泥管等。绳索间距之间绑有挡板隔层,管盖中心有穿绳孔,管笼外侧有套网袋与浮球,零散佛手螺用针线串连方式固定于管笼内养殖。

s4:养殖方法:

s4-1:鱼排养殖方法:用固定好的鱼排、浮排进行吊养,笼子离水面深度20―150厘米,每年4-9月份在笼子的外层铺设40目的筛网,笼子每天要保持离开水面两个小时以上,在笼子的顶层设置遮阳设备,要定期检查清洗养殖笼。

s4-2:海面或岸边养殖方法:让佛手螺每天离开水面两个小时以上。

其中,所述步骤s4-2包括以下子步骤:水下用绑好绳索的大石作为框架,在水位退潮至3/4海面铺设网片,将网片固定住,然后将养殖笼的绳索连接在网片上或者岸边,网片上或者岸边的养殖笼以绳索牵引,养殖笼绑有浮球和网袋。

其中,将养殖笼固定在满潮时靠近水面的2米处,养殖笼绑有浮球。

其中,在海面上立有高于水面的若干竖杆,所述竖杆与竖杆之间以粗绳牵连,粗绳与养殖笼以绳索连接,将养殖笼有间距的固定在粗绳上,养殖笼绑有浮球和网袋,将养殖笼固定在退潮至3/4的水位位置。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的结构合理,在养殖笼主体上设有隔板,可以避开光线,在养殖笼主体内设有隔层,可以将贝苗固定,采用管笼方法,便于佛手螺的养殖,提高了佛手螺的营养吸收效率,减少了佛手螺的养殖时间;本发明的养殖方法更加简单,有多种养殖技术方案,并且更加的科学合理,提高了佛手螺养殖效率,提高了佛手螺的营养吸收效率,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佛手螺养殖笼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种佛手螺养殖笼的剖面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种佛手螺养殖笼另一实施例的剖面示意图。

图中:养殖笼主体1、进出水口2、盖体3、通孔31、隔板4、凸块41、绳索5、挂苗层5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本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佛手螺养殖笼,

包括管状的养殖笼主体1,所述养殖笼主体1的侧壁均匀设有进出水口2,养殖笼主体1的上下两开口处均设有盖体3,所述盖体3中心设有通孔31,所述养殖笼主体1的内腔设有隔板4,一绳索5穿过所有通孔31并贯穿隔板4,所述绳索5外周包覆有挂苗层51。

优选的,所述隔板4的数量不少于两个,相邻两个隔板4之间等间距平行设置。

优选的,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隔板4上表面靠近养殖笼主体1的侧壁设置有径向凸块41。

优选的,在第三实施例中,所述隔板4上下表面靠近养殖笼主体1的侧壁均径向设置有凸块41。

一种佛手螺养殖方法,其步骤如下:

s1:水域选择:选择潮流畅通、浮游生物丰富、水质澄清、最低潮水位在3米以上和风浪较小的水域。

s2:贝苗采集和培育:

a海面贝苗采集:首先要了解该海区佛手螺养殖情况,个体的大小,密集的程度,然后清除参杂的其它贝类,再选择个体大,肚腩饱满,健康完整的佛手螺作为亲贝,用浮游生物绢网在亲贝四周捕捞幼体,在亲贝的四周采用伞状围笼式采苗,围笼内可增加各种供贝苗附着的材料,用人工投放适宜的附着基,也包括绳索采集贝苗,让幼苗附着变态,进行2-4个月的自然生长;

b育苗池内贝苗采集,首先清除池内各种杂质与消毒,在育苗池墙体和池底铺上300目的网片,每天要保持两个小时以上离开水面,亲贝养殖进食繁育需要水流刺激,选择个体大,肚腩饱满,健康完整的佛手螺作为亲贝,尽量将亲贝放置在池子中间,池内可增加各种供贝苗附着的材料,用人工投放适宜的附着基,也包括利用绳索采集贝苗,让幼苗附着变态,要定期检查和更换水质,进行2-4个月的自然生长;

s3:采集归笼和管笼养殖:

a采集归笼:将附着在生物绢网的贝苗,采用剪片方式,将其固定在笼子内,固定贝苗和零散佛手螺用针线串联。

b管笼养殖:就是利用绳索串联采集的贝苗,将其固定于笼子内笼子可以是管状的,这种形式我们简称为管笼,管笼可以用有孔的水管、橡胶桶、水泥管等。绳索间距之间绑有挡板隔层,管盖中心有穿绳孔,管笼外侧有套网袋与浮球,零散佛手螺用针线串连方式固定于管笼内养殖。

s4:养殖方法:

a鱼排养殖方法:用固定好的鱼排、浮排进行吊养,笼子离水面深度20―150厘米,每年4-9月份在笼子的外层铺设40目的筛网,笼子每天要保持离开水面两个小时以上,在笼子的顶层设置遮阳设备,要定期检查清洗养殖笼。

b海面或岸边养殖方法:为了能够让佛手螺每天离开水面两个小时以上,这里设计有两种方法;

一利用涨潮退潮的规律,水下用绑好绳索的大石作为框架,在水位退潮至3/4海面铺设网片,将网片固定住,然后将养殖笼的绳索连接在网片上,网片上的养殖笼以绳索牵引,养殖笼绑有浮球和网袋,这种方法也适用于岸边。

也可以不用网片直接将养殖笼固定在满潮时离水面的2米处,养殖笼绑有浮球和网袋。

二、在海面上立有竖杆,要高于水面,竖杆与竖杆之间以粗绳牵连,粗绳与养殖笼以绳索连接,将养殖笼有间距的固定在粗绳上,养殖笼绑有浮球和网袋,将养殖笼固定在退潮至3/4的水位位置。

通过对上述三组实施例进行对比实验,能够发现,三组实施例均能够实现佛手螺的大规模养殖,均能提高佛手螺的养殖效率,其中实施例二中的佛手螺养殖时间比其他两组短,养殖效率比其他两组高,因此本发明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具有推广价值。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1条留言
  • 访客 来自[未知地区] 2019年09月17日 07:57
    有联系方式吗
    1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