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景观植物栽培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393620阅读:145来源:国知局
一种景观植物栽培架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植物培育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景观植物栽培架。



背景技术:

目前常见的景观植物主要是乔木、灌木、藤本植物、草坪、花卉和竹类植物,景观植物在栽种时以近距离的株行距密植,栽成单行或双行,紧密结合规则种植的形式最为常见。同时可修剪成各种造型并能相互组合,从而提高了其观赏效果,在各个商业活动场所、节日庆典、公园广场以及很多重要的国际地点都具有景观植物,景观植物的分布能起到遮盖不良视点、隔离防护、防尘防噪等作用,目前现有的景观植物栽培架具有形式复杂,结构也多种多样,但是基本上都只能提供同种植物的栽种培育,提高植物的观赏价值的方式也只能修剪造型或者改变其种植方向,非常单一,在临时布场以及布景时,单种植物所能起到的观赏效果非常差,同样观赏种植架无栽培和后期养护的功能,植物的成活需要人工精心饲养定期浇灌,耗时耗力,且种植架普遍使用寿命短,更多为了活动或者场合需要用做一次性消耗,结构上需要反复拆卸才能达到人们的使用要求,非常不环保且无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情况,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进行多种植物栽种培育以及布景,且使用寿命长的景观植物栽培架。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景观植物栽培架,包括转轮,所述转轮通过两端的转轮连接轴旋转固定在水养池的上方,且转轮连接轴固定安装在框架的顶端,所述转轮作旋转运动将输液系统通过外界汲取源流处向所述水养池内输送的生长所需物质输送至各个纤维网处,所述水养池与下方垂直开设的根茎槽相互贯通,所述纤维网皆以敷设的方式自上而下呈梯形状敷设在横向安装的各个气孔上,所述框架通过底部固定装置固定在地面上,所述底部固定装置分别于框架和辅架的下方固定安装,所述辅架通过空心结构的底托连接在框架的外侧端。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输液系统包括有给养管和给水管,其给养管水平铺设在给水管的上方,且所述给养管和所述给水管皆自倾斜向上延伸的主体上等距延伸出多个横向分布的多个给养管和给水管,并贯穿纤维网至端部。

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给养管与上方的气孔相连通,且给水管的输送容量和速度皆为给养管的二分之一。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辅架包括有生长孔、采光灯、第一连接部、外接耳、生长台、控温背板和第二连接部,其生长孔等距开设在控温背板的背面,所述控温背板上安装有可与所述底托插入式活动连接的第二连接部。

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控温背板的两端呈牛角状向上方隆起,同时所述控温背板的两端呈“c”型向下方凹入延伸并固定在底部固定装置上,所述采光灯通过第一连接部铰接固定在控温背板的两端牛角状隆起处,所述控温背板的隆起处与凹入处的相连点向外凸出形成空心矩形结构的外接耳,同时所述控温背板的上方牛角状隆起处的中间为具有平滑端面的生长台。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底部固定装置包括有偏心装配块、旋转轴、开合器和开合钢锥,其偏心装配块的内部中心处安装有可旋转连接的旋转轴,且旋转轴的下方固定安装有可限定开合钢锥的开合行程的开合器,所述开合钢锥切面接合后整体呈倒梯形。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纤维网分布时的间隙形成纤维网格,所述纤维网格为可降解的粗纤维材料。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框架的平端面等距分布有水平设置的外置杆,其外置杆包括有耐旱植物种植区,所述耐旱植物种植区呈矩形结构,并扣装在两端的外置杆的外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景观植物栽培架中的水养池与下方垂直开设的根茎槽相互贯通,所以水生植物在生长过程的根茎部可于根茎槽内放置,符合植物的生产情况,给予植物更多的生产空间,营养汲取范围广,避免不同类个体水生植物之间或者同类个体水生植物之间根部盘结交错,导致恶性竞争的情况出现;本栽培架具有多个不同生存区域的植物观赏体系,且各个功能结构区环环相扣,既有非常高的观赏布景功能,更可同步进行培育养殖功能,更具有创造性和使用前景;纤维网在大面积使用时,无环保问题,在支持藤蔓、藤木、攀缘以及岩生植物梯形攀附的前提下,同样可为植物提供养分,并且可逐步降解,无二次污染,不需要后续处理手段,经济效益高;通过外置杆可将多个栽培架组装连接使用,根据场地、地形、地貌以及景观布置创意要求灵活变动,结构更加灵活多变,更符合现在的情势需要。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整体结构组装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辅架结构放大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底部固定装置结构放大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认识到的是,“上端”、“下端”、“外”、“内”等方位用语是针对于附图的描述用语,并不表示对所述权利要求限定的保护范围的限制。

参见图1,如附图中实施例所示,转轮连接轴101支撑转轮100的连接以及工作状态,当转轮100旋转转动时,可保证转轮100以同一个轴心循环转动,输液系统500在转轮100工作的同时连接外界水源处,并且通过转轮100作旋转运动将外界的流动介质向水养池200内输送,由于转轮100是通过两端的转轮连接轴101旋转固定在水养池200的上方,且转轮连接轴101固定安装在框架1100的顶端,所以转轮100在转动的过程中,可形成类似或者等同于水车的功能,水养池200内栽种水生植物,由于水养池200与下方垂直开设的根茎槽300相互贯通,所以水生植物在生长过程的根茎部可于根茎槽300内放置,从而转轮100、水养池200和水养池200内的水生植物可成独立主体的一景;

在上述实施例中,转轮100旋转运动的同时,部分水分顺流而下进入至各个纤维网1000处,纤维网1000分布时的间隙形成纤维网格1001,便于藤蔓、藤木、攀缘以及岩生植物附着在纤维网1000内培育,待植物培养逐步成长后可从纤维网格1001中穿透而出,且由于纤维网格1001为可降解的粗纤维材料,所以植物根筋更易抓握在粗纤维上,而同时纤维网1000皆以敷设的方式自上而下呈梯形状敷设在横向安装的各个气孔400上,给养管501与上方的气孔400相连通,气孔400可设置为间隔时间吸取给养管501内的营养物质,喷洒至纤维网1000内的植物根部,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及时便捷的给予营养物质的补充,输液系统500包括有给养管501和给水管502,其给养管501水平铺设在给水管502的上方,且给养管501和给水管502皆自倾斜向上延伸的主体上等距延伸出多个横向分布的多个养管501和给水管502,并贯穿纤维网1000至端部,给养管501和给水管502分布位置均匀恰当,可更合理的为各个区域的植物提供营养输入,框架1100通过外置杆800可达到使各个框架1100相连接的目的,可将多个栽培架组装连接使用,同时扣装在外置杆800上的耐旱植物种植区801上可种植观赏行的耐旱喜阳类植物,可沿框架1100的外侧形成独立且规律的主体一景。

参见图2,如附图中实施例所示,框架1100通过底部固定装置900固定在地面上,底部固定装置900包括有偏心装配块901、旋转轴902、开合器903和开合钢锥904,旋转轴902通过旋转,可调节与底部固定装置900相连接的结构的朝向角度,便于装配和护理,偏心装配块901调节旋转轴902的两端重心以及偏移角度,在上方水养池200内的水生植物、纤维网1000内的藤蔓、藤木、攀缘以及岩生植物和耐旱植物种植区801内的耐旱喜阳类植物栽种和培育数量不均匀的情况下,调节偏心装配块901的重心有利于提高整个框架1100的结构稳定性,避免框架1100一端负载过大而导致结构损伤,延长了使用寿命,开合钢锥904依靠开合器903的连接固定自由开合,其开合面越大,稳定性越好,可根据框架1100和辅架600的栽培情况自由调整。

参见图3,如附图中实施例所示,辅架600中的采光灯602为金属基复合材料制成,其材料具体可包括但不限于:使用溶液法以及蒸发法制作成型的钙钛矿改良薄膜,其生长孔601等距开设在控温背板606的背面,胚芽颗粒可防止于生长孔601内培育,且更方便由控温背板606对栽培温度进行实时控温处理,底托700通过与控温背板606上的第二连接部607分离或连接,可自由选择时辅架600独立使用还是辅助使用,幼苗在成长过程中同样可通过生长孔601的布置方位来引导幼苗的生长走向,从而使幼苗改变生长方向得以拼凑出各种形状,更具有观赏性,整个辅架600独立使用,可直接放置在室内,整体造型美观,必要时又可与底托700相连接,从而与框架1100形成完整的异性结构观赏体,采光灯602用做幼苗培育时的光照补偿作用,且其材料使得采光灯602在使用中更加节能,电能利用率更高,同步在夜晚使得整个栽培架更具有观赏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景观植物栽培架中的水养池与下方垂直开设的根茎槽相互贯通,所以水生植物在生长过程的根茎部可于根茎槽内放置,符合植物的生产情况,给予植物更多的生产空间,营养汲取范围广,避免不同类个体水生植物之间或者同类个体水生植物之间根部盘结交错,导致恶性竞争的情况出现;本栽培架具有多个不同生存区域的植物观赏体系,且各个功能结构区环环相扣,既有非常高的观赏布景功能,更可同步进行培育养殖功能,更具有创造性和使用前景;纤维网在大面积使用时,无环保问题,在支持藤蔓、藤木、攀缘以及岩生植物梯形攀附的前提下,同样可为植物提供养分,并且可逐步降解,无二次污染,不需要后续处理手段,经济效益高;通过外置杆可将多个栽培架组装连接使用,根据场地、地形、地貌以及景观布置创意要求灵活变动,结构更加灵活多变,更符合现在市场的情势需要。

以上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这些并非构成对本发明的限制。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做出许多变形和改进,这些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