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适用食用菌盆栽培育集成体系及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045905阅读:182来源:国知局
一种适用食用菌盆栽培育集成体系及应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食用菌栽培的技术领域,具体是指食用菌盆栽培育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食用菌是可供人类食用的大型真菌。具体地说食用菌是可供食用的蕈菌;蕈菌,是指能形成大型的肉质(或胶质)子实体或菌核类组织并能供人们食用或药用的一类大型真菌。食用菌栽培作为一项投资小、周期短、见效快的致富好项目在中国得以迅猛发展,食用菌产品曾一度供不应求,卖价不菲。食用菌产业是一项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于一体的短平快农村经济发展项目,食用菌又是一类有机、营养、保健的绿色食品。发展食用菌产业符合人们消费增长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农民快速致富的有效途径。食用菌产业已成为中国种植业中的一项重要产业,国内市场潜力巨大。因此,人工培育食用菌技术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中。

现有食用菌人工栽培方式中主要以袋式栽培、畦式栽培、箱式栽培为主。

袋式栽培:把长满菌丝的栽培袋有序的排列的出菇场地。进行常规管理。主要是通风保湿和温度的管理。由于出菇时菇体从培养料中带走一些水分且培养料放在棚内自然散发一些水分,所以出一、二茬菇以后需要补水,补水比较困难,且容易污染。生物转化率较低。菇质没有本发明的菇质鲜嫩、口感好。

畦式栽培:畦式栽培就是将发菌好的食用菌栽培袋脱去塑料袋有序的排列在出菇场地事先做好畦畦内,之后覆土进行出菇管理。这种方法占地面积大,不适合规模化和工厂化栽培,且土壤没有经过处理,污染率较高。受环境影响较大,产量不稳。

箱式栽培方法:依据菌种的不同制备培养料,将拌好的培养料装入培养袋,待菌袋长满菌丝后脱去袋子,再将菌棒有序直立排列在栽培箱内进行出菇培育。这种方法在对菌种进行填土覆土时施用多菌灵和敌敌畏,杀死细菌和虫卵,使用此种杀菌剂对食用菌品质造成影响的同时,也会对人造成危害。

因此亟需一种占地面积小、无污染、无毒害、易补水、生物转化率高、能够大规模实现高产优质工厂化栽培的食用菌培育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客观存在的食用菌培育采用袋式栽培、畦式栽培、箱式栽培,在栽培过程中不易进行补水,受环境影响大,产量不稳定,同时现有栽培体系极易污染、易遭到病虫侵害,生物转化率低,为了防止病虫害,对菌菇施用农药,就会形成污染,降低产品质量;另外占地面大,不能实现大规模和工厂化栽培的技术现状。本发明旨在于提供一种适用食用菌盆栽培育集成体系及应用,从而实现食用菌培育栽培中占地面积小、无污染、无毒害、易补水、生物转化率高,能够大规模实现高产优质工厂化栽培,获得显著的技术效果。

本发明提供一种适用食用菌盆栽培育集成体系及应用,将食用菌的培育利用盆栽移动式培育相结合,通过采用食用菌培养基置于盆栽培育装置中,实现在工厂进行规模培育食用菌高产出菇优质保障。本发明有效克服食用菌难培养的现状,根据食用菌自身培养基和栽培基质的特定技术要求,创造性的提供一种适合于食用菌培育的盆栽装置,在适用食用菌培养栽培过程中,利用盆体和盆盖公母扣式配合使得盆体和盆盖有效防止外部空气直接进入食用菌培养基环境,其次盆盖上的透气机构有利于保证盆内食用菌培养基的温、湿度从而保证食用菌生长环境的平衡,另外透气机构内设有透气膜,使家庭式培养食用菌时外部空气通过透气膜隔绝外部杂质和细菌污染,保证培养食用菌的质量,盆体上设置加高层,方便不同高度培育食用菌时盆体通风换气,保证培养食用菌的品质,并按照食用菌生长培育技术需要,设计既满足实验室食用菌培育,同时有效克服了传统的食用菌家庭培育装置由于接触空气或解质易发生氧化,从而导致食用菌变色、变形而乏味,从而严重影响了食用菌的营养和口感的技术问题。

具体的,本发明提供一种食用菌盆栽培育集成体系,具体盆栽培育集成体系包括以下:

(1)培养基制备:依据选用食用菌的生物学特性配制酸碱、营养、湿度适宜的培养基。

(2)接种:将制备好的培养基进行高压灭菌,载入接专用的食用菌菌种的盆栽装置中,无菌条件下接种。

(3)发菌管理:将接种后的接食用菌盆栽装置中的盆体搬入发菌房进行发菌管理;调节发菌期室内温度、湿度、光照、空气以适应食用菌发菌需求;及时检查菌盆内温度以适合菌种萌发定值,保持培养室内空气流通,严格控制室内湿度,待菌丝长满盆并达到生理成熟时,即可进入出菇管理。

(4)出菇管理:在出菇房进行出菇管理,调整菇房温度、湿度、空气、光照以适应食用菌不同发育历期对温度、湿度、空气、光照的需求;

对于食用菌发菌期与出菇期所需温度、湿度、光照、空气的需求,接食用菌盆体装置的适应性设计,盆盖上设有透气机构,盆内环境敏感的接受外界环境的刺激,并趋于一致;另外透气机构内的透气膜隔绝外部杂质和细菌污染,保证培养食用菌的质量。

进一步,本发明提供一种食用菌盆栽培育集成体系适用的盆栽装置,具体包括以下:

本发明中,采用的接食用菌种的盆体装置的盆体,即食用菌培育的盆栽装置包括盆体和盆盖,盆体顶端设置横沿一,横沿一内设置纵沿一,纵沿一与横沿一互相垂直设置,盆盖底端设置横沿二,横沿二内设置纵沿二,纵沿二与横沿二互相垂直设置,横沿一与横沿二相适应设置,纵沿一与纵沿二相适应设置,纵沿二上端设置顶层,顶层上设置凹槽,凹槽内设置安装环,安装环一端设置在盆盖外,安装环另一端设置在盆盖内,安装环上设有透气机构,透气机构中,安装环上下两端均活动设有透气孔盖,透气孔盖和安装环之间设有透气膜。

本发明中,优先采用透气孔盖内沿底边设置支撑环,支撑环与安装环相适应设置,透气膜设置在支撑环与安装环之间,透气孔盖内设置支撑柱,支撑柱的高度与支撑环的高度相同。

本发明中,优先采用盆体和盆盖之间设置加高层,加高层上端设置凸起一,凸起一和纵沿二相适应设置,加高层下端设置凹槽一,凹槽一和纵沿一相适应设置,凹槽一和凸起一相适应设置。

本发明中,优先采用加高层的高度为3cm-10cm。

本发明中,优先采用透气孔盖上的透气孔沿透气孔盖几何中心呈圆周阵列设置。

本发明中,优先采用透气孔的数量均为12个。

本发明中,优先采用顶层的四周均设置凹槽。

本发明中,优先采用横沿一上设置通孔,横沿二上设置与通孔相适应的凸起,通孔的数量为两组以上,通孔设置在盆体的两侧。

本发明中,优先采用盆体内底边采用圆弧面,盆体和盆盖采用透明材料,盆体采用立方体、长方体、圆柱体、椭圆柱体形状。

本发明提供的集成体系可广泛适用于秀珍菇、北虫草、白松茸、平菇、香菇等各种食用菌,实现了食用菌盆栽培育连续化工业化生产。

通过实施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可以获得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将食用菌的培育与盆栽相结合形成产业培育集成体系,食用菌培育中在灭菌接种、发菌管理、出菇管理阶段对温湿度及气的要求均与本发明菌盆的技术特征相适应,能够保证培育过程中盆内的内环境与培养室环境进行良好的循环,使盆内的内环境与培养室环境趋于一致,保证食用菌温、湿度及好气条件的需求,同时能够有效防止新细菌与灰尘的侵入,降低了培育污染率,保证产品品质的同时,立体栽培有效解决了占地问题,有利于大规模及工厂化培育生产如秀珍菇、北虫草、白松茸、平菇、香菇等各种食用菌。

(2)本发明的食用菌盆栽培育集成培育体系符合国家倡导的生态环保,菌盆生产不会像塑料袋栽培会给环境带来污染。本发明选用的是符合医用标准的聚丙烯材料,并可重复使用,不会给环境带来污染。

(3)本发明的食用菌盆栽培育集成培育体系只需操作人员在盆体内放入食用菌培养基,在工厂内合适的培养环境下培养食用菌长到一定大小,便可对农民或散养户家庭进行销售,不必等菌株成熟时再销售,这为食用菌的推广应用开辟了新的销售模式。

(4)本发明的食用菌盆栽培育集成培育体系实现了食用菌专业生产到非专业生产的飞跃,让对食用菌感兴趣的市民可以自行栽培,并且体验食用菌的生长全过程,享受绿色、安全、美味的好产品。

附图说明

图1显示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显示为本发明提供的盆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显示为本发明提供的盆盖结构示意图。

图4显示为本发明提供的透气孔盖结构示意图。

图5显示为本发明提供的加高层结构示意图。

在图1-5中:1—盆体,11—横沿一,111—通孔,12—纵沿一,13—内底边,2—盆盖,21—横沿二,211—凸起,22—纵沿二,23—顶层,24—凹槽,241—安装环,3—透气机构,31—透气孔盖,311—透气孔,312—支撑柱,313—支撑环,32—透气膜,4—加高层,41—凹槽一,42—凸起一。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中,为了便于描述,一种适用食用菌盆栽培育装置中各部件的相对位置关系的描述是根据附图1的布图方式来进行描述的,如:上、下、左、右等位置关系是依据附图1的布图方向来确定的,本发明中采用的接食用菌种的盆栽装置的盆体也简称“菌盆”。

本发明采用的透气膜(32)可通过公共渠道购买或定制。

本发明工艺中所采用的食用菌菌种可通过公众渠道购买获得生产菌或自行培育筛选获得生产菌种。

本发明中选用的所有材料、试剂和仪器都为本领域熟知的,但不限制本发明的实施,其他本领域熟知的一些试剂和设备都可适用于本发明以下实施方式的实施。

实施例一:

(1)培养基制备:依据选用食用菌的生物学特性配制酸碱、营养、湿度适宜的培养基。

(2)接种:将制备好的培养基进行高压灭菌,载入接食用菌菌种的菌盆中,无菌条件下接种。

(3)发菌管理:将接种后的接食用菌盆体装置搬入发菌房进行发菌管理;调节发菌期室内温度、湿度、光照、空气以适应食用菌发菌需求;及时检查菌盆内温度以适合菌种萌发定值,保持培养室内空气流通,严格控制室内湿度,待菌丝长满盆并达到生理成熟时,即可进入出菇管理。

(4)出菇管理:在出菇房进行出菇管理,调整菇房温度、湿度、空气、光照以适应食用菌不同发育历期对温度、湿度、空气、光照的需求;

对于选用的食用菌发菌期与出菇期所需温度、湿度、光照、空气的需求,接食用菌盆体装置的适应性设计,盆盖上设有透气机构,盆内环境敏感的接受外界环境的刺激,并趋于一致;另外透气机构内的透气膜隔绝外部杂质和细菌污染,保证培养食用菌的质量。

实施例二:食用菌盆栽培育集成体系中秀珍菇的培育

具体技术方案包括以下:

(1)培养料原料处理:选用新鲜无霉变、无虫蛀、不含农药和其它化学药品的棉籽壳、杂木屑、麸皮作为原料,并把原料置于太阳下曝晒2d—3d;杂木屑由粗细木屑各占50%组成;麸皮、玉米粉、石膏粉、碳酸钙以保证培养料的碳、氮重量比(20-30)∶1;培养料按重量百分比计配比进行配制,主料包含棉籽壳10%-50%、杂木屑40%-70%;辅料包含麸皮6%-20%、玉米粉3%-10%、石膏粉0.5%-2%、碳酸钙0.5%-2%。

(2)拌料:按配方比例称取主料,并添加辅料,将主料和辅料搅拌均匀,使培养基含水量达60%-65%;用石灰或磷肥调节配料的酸碱度,配成ph值为7—7.5。

(3)装盆灭菌接种:将拌好的秀珍菇培养基装入接秀珍菇菌种的盆体装置(也称“菌盆”)中进行灭菌,采用高压灭菌蒸汽温度为125℃,在0.14-0.15mpa压力下蒸汽维持2-4小时后排气回零;常压灭菌,加温至100℃后保持14-16小时;待菌盆内料温降至27℃以下时,将灭菌后菌盆移入接种室内进行接种。

(4)发菌管理:接种后的菌盆移入培养室内发菌培养,前3天培养室内温度控制在24~26℃,促进菌种萌发定植,进入第4天之后,随着菌盆内菌丝新陈代谢加快而致盆内温度上升,此时应将培养室温度调到22-23℃;室内空气保持流通,室内湿度控制在60-70%,菌丝长满盆后,在发菌室再放7天达到生理成熟,即可进入出菇管理。

(5)出菇期管理:出菇前,即5天后就把成熟的菌盆搬进出菇室进行催蕾;出菇过程原基分化阶段,在菌丝达到生理成熟和每潮菇采后的养菌期,把环境温度降低到5-10℃创造温差刺激,以促进原基分化,并给予散射光线,促料面菌丝倒伏,充分扭结分化大量子实体原期;菇蕾形成阶段,将预冷出库的菌盆进行分开摆放,气温要尽量控制在18--28℃,空气湿度稳定在85%-90%,每天喷水3-5次,发现料面有积水,要及时用海绵吸干或倒掉;在子实体生长阶段,当菇蕾长到山枣大小时,空气湿度控制在75%-95%。

(6)采收与加工:菇蕾形成1天后,现蕾后3-5天即可及时采菇;子实体成熟标志为菌盖长至2-3厘米,菌盖边缘内卷,颜色由深逐渐变浅,孢子尚未弹射采收;每潮菇采摘后既要降低湿度,以利养菌,同时也要防止培养料表面因失水而干燥,采完一潮菇应停水2~3天,保持菇房空间相对湿度在70-80%;每潮菇相隔约8~12天出另一潮菇;转潮出菇时,再次进行低温预冷出菇,使转潮快,出菇整齐;第二潮菇开始需低温刺激,在前一批菇采收后,挖除残留的菇柄及死菇,养菌7—10d。

实施例三:食用菌盆栽培育集成体系中白松茸的培育

具体技术方案包括以下:

(1)培养料原料处理:选用新鲜干燥无霉变、无虫蛀、不含有毒有害物质的棉籽壳、玉米芯作为原料,并添加石膏粉、石灰、过磷酸钙;用生石灰、磷肥调节培养料的酸碱度为5.0-7.5;采用经过消毒处理的腐殖土或泥炭土或稻田土进行覆土;培养料按重量百分比计配比进行配制:玉米芯45%-60%、棉籽壳35%-53%、石膏粉0.5%-3%、石灰0.5%-2%、过磷酸钙0.5%-2%。

(2)装盆灭菌:将配置好的培养料装入专用接菌装置进行灭菌,常压灭菌在100℃下保持10~12h,高压灭菌在147pa的强压下维持1.5~2h,达标后卸装冷却。

(3)接种:灭菌后待盆料温度降至32℃以下时,在无菌条件下接入白松茸液体菌种。

(4)菌丝培养:将接过菌种的接菌盆体装置搬入清洁干燥、通风良好、已消毒的培养室内发菌;培养期间,经常通风换气,室内温度控制在10~36℃;在25~32℃下培养30~40天,菌丝就能长满菌盆,菌盆内培养基变成纯白色;培养室保持空气相对湿度65%-70%,温度为25~28℃;在发菌期间每周要倒盆一次,注意观察菌盆是否污染,发现杂菌要及时处理。

(5)覆土:将发满菌丝的菌盆敞开,均匀地在盆口料顶上覆盖一层3~4cm厚的经过消毒处理的腐殖土或泥炭土或稻田土。

(6)出菇前管理:定期向盆面喷水,以提高湿度;覆土后3天菌丝开始爬土,12~15天白色菌丝爬上土面,及时通风换气,喷水增加空气相对湿度,促进菌丝迅速生长,待土层表面布满浓白菌丝后,停水4d,加强通风换气,迫使盆面菌丝倒伏,菌丝体由营养生长阶段转入生殖生长阶段,此阶段空气湿度应控制在85%~90%,空间温度控制在12~30℃。

(7)出菇管理:覆土后15-20天,拨开泥土见大量洁白索状菌丝时,应重喷一次出菇水,以后每天轻喷水1-2次,保持土层湿润和空气相对湿度85%-90%,并加强通风换气,增加光照,促进原基扭结形成菇蕾子实体。

(8)出菇后管理:出现原基后保持空气相对湿度在90%以上,并加强通风,同时根据子实体生长发育不同阶段进行区别管理,原基期是向幼菇转化的关键时期,此阶段易发生死亡,造成减产,必须保持环境湿度相对稳定,掌握“以保为主,以补为辅”的原则,干燥天气采取同时向地面喷水和向空间喷雾状水,切忌向菇体喷水;在子实体长至2~3厘米高进入伸长期时,每天喷水1~2次,喷水时采用雾滴小的喷雾器朝上或侧向喷施,同时增加通风量;子实体进入成熟期,少喷水,保持相对湿度在85%~95%。

(9)采收:采收时手握菌柄基部,整丛拔起,若需要,用干净的刀片切下需采的菇,保留其他小菇;头潮菇收完后,清理料面,剔除老化菌丝和残留菌柄,补土整平料面,防止积水,停水5d待菌丝恢复4—5天后,补足水分再养菌出菇;2周内会形成第二批原基,采收3-4潮菇,生物转化率可达80%-100%。

实施例四:食用菌盆栽培育集成体系中北虫草的培育

具体技术方案包括以下:

(1)培养基配制:培养基含有干燥无霉变的小麦、清水和营养液;营养液含有以下原料按重量百分比计配比进行配制:葡萄糖66.18%-79.1%、蛋白胶8.72%-13.08%、碳酸二氢钾8.72%-13.08%、硫酸镁3.42%-7.62%、维生素b20.01%-0.02%、维生素b120.01%-0.02%。

(2)装料:将小麦与清水按照重量比1:(1.3-2.0)混合后加入营养液,搅拌均匀装入接北虫草菌种的盆体装置中,并在接北虫草菌种的盆体装置上套一个塑料袋。

(3)高压灭菌:排净冷空气,压力升到1.5公斤时开始计算灭菌时间,温度表120-125度时保持30-40分钟后清除火炉,开始降温,自然降到1公斤压力时慢慢打开排气阀,排至压力回零后马上开锅,开锅时要慢开,至少降温20分钟出锅,放在无菌室中冷却后准备接种。

(4)接种室消毒:室内空房消毒和实物消毒;接种室的室内面积3*5平方米,四周密封,接种室的门必须有缓冲室;未进原料前进行室内空房消毒,首先用喷来苏2小时,来苏每立方米15ml兑水500ml,然后用10a臭氧机消毒30-60分钟后搬入灭菌好的培养基;实物消毒,进入接种前,在缓冲室中更换工作服,帽子,口罩,鞋套,将菌盆身用消毒剂洗干净再拿入接种室,进入接种室后将电动接种器开动,让酒精喷出2-3分钟,倒出剩余酒精,再用无菌水清洗管路多次,洁净后加入菌种;接完种后下一步搬入北虫草培养室培养进行培养,前7天必须保持全黑暗培养;消毒后进行接种,菌液需用无菌水进行稀释,菌液与无菌水的重量比为2:5。

(5)培养室消毒:培养室在培养基搬进之前的3-4天用臭氧机进行彻底消毒。

(6)菌丝培养:将培养基搬入已彻底消毒的培养室,把已接种好的菌盆排放在架子上,在发菌阶段的前4-5天室内温度控制在15-18℃之间,每天进行对流通风30分钟;正常2天后会看到菌种萌发,一般5-7天长满,提高温度调整到18-22℃之间,湿度控制在65-70%之间,每天进行对流通风2次30分钟,根据培养室内的实际情况调整;经过10-15天的培养,虫草菌丝长满全盆;给予每天20-24小时的光照,经过4-5天的散射光照,表面转为红黄色时,菌丝营养生长成熟。

(7)催蕾及子座的管理:催蕾出子座过程中,每天散射光照不少于8小时,晚上还要用日光照射16小时;室内温度20-22℃,夜里降低5-8℃;室内空气湿度控制在70%;每天通气2-3次,每次通气20-40分钟,待菌丝由白色转为橘黄色后并陆续扭结成圆丘状隆起原基,分泌黄色水珠时,就做好长北虫草子座的准备工作;出子座管理的湿度,虫草出前的6-7天,室温控制在18-20℃,以后室温提高2℃,但不能超过25℃;充足的散射光,但不能直射光照;湿度提高到85%,待北虫草平面突起形成小米粒原基时,通风补充新鲜空气;虫草长出2公分长后,将室内湿度提高到90%,空间墙壁喷水以提高湿度,加强通风管理;草长3公分高后,光照减少到每天10-12小时,6-4小时,温差3-5度,湿度85%-90%之间;采收前3-5天给予20小时光照的北虫草色泽好,通风管理50-60天后即可采收。

实施例五:食用菌盆栽培育集成体系中香菇的培育

具体技术方案包括以下:

(1)培养基制备:依据香菇的生物学特性配制酸碱、营养、湿度适宜的培养基,培养基的重量以接香菇菌种的盆体载重为准。

(2)接种:将制备好的香菇培养基进行高压灭菌,载入接菌盆中,无菌条件下接种。

(3)发菌管理:将接种后的接食用菌盆体装置搬入发菌房进行发菌管理;调节发菌期室内温度、湿度、光照、空气以适应香菇发菌需求;及时检查菌盆内温度以适合菌种萌发定值,保持培养室内空气流通,严格控制室内湿度,待香菇菌丝长满盆并达到生理成熟时,即可进入出菇管理。

(4)出菇管理:在出菇房进行出菇管理,调整菇房温度、湿度、空气、光照以适应香菇不同发育历期对温度、湿度、空气、光照的需求;

实施例六:食用菌盆栽培育集成体系中平菇的培育

具体技术方案包括以下:

(1)培养基制备:依据平菇的生物学特性配制酸碱、营养、湿度适宜的培养基,培养基的重量以接平菇菌种的盆体载重为准。

(2)接种:将制备好的平菇培养基进行高压灭菌,载入接平菇菌种的菌盆中,无菌条件下接种。

(3)发菌管理:将接种后的接食用菌盆体装置搬入发菌房进行发菌管理;调节发菌期室内温度、湿度、光照、空气以适应平菇发菌需求;及时检查菌盆内温度以适合菌种萌发定值,保持培养室内空气流通,严格控制室内湿度,待平菇菌丝长满盆并达到生理成熟时,即可进入出菇管理。

(4)出菇管理:在出菇房进行出菇管理,调整菇房温度、湿度、空气、光照以适应平菇不同发育历期对温度、湿度、空气、光照的需求;

实施例七:

参考附图1-5,在实施上述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六的基础上,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适用各种食用菌盆栽的培育装置,包括盆体(1)和盆盖(2),盆体(1)顶端设置横沿一(11),横沿一(11)内设置纵沿一(12),纵沿一(12)与横沿一(11)互相垂直设置,盆盖(2)底端设置横沿二(21),横沿二(21)内设置纵沿二(22),纵沿二(22)与横沿二(21)互相垂直设置,横沿一(11)与横沿二(21)相适应设置,纵沿一(12)与纵沿二(22)相适应设置,纵沿二(22)上端设置顶层(23),顶层(23)上设置凹槽(24),凹槽(24)内设置安装环(241),安装环(241)一端设置在盆盖(2)外,安装环(241)另一端设置在盆盖(2)内,安装环(241)上设有透气机构(3),透气机构(3)中,安装环(241)上下两端均活动设有透气孔盖(31),透气孔盖(31)和安装环(241)之间设有透气膜(32)。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适用食用菌盆栽培育装置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通过使用盆体(1)添加培养基在工厂培养食用菌,通过盆体(1)和盆盖(2)的公母扣式配合使得盆体(1)和盆盖(2)有效防止外部空气直接进入装置,盆盖(2)上设有透气机构(3),透气机构(3)内设有透气膜(32),不会影响盆体(1)通风换气,保证培养食用菌的品质,盆体(1)上设置加高层(4),方便不同高度食用菌的培育,在食用菌培育领域具有广泛的实用性。

实施例八:

本发明采用的食用菌盆栽培育装置结构中,透气孔盖(31)内沿底边设置支撑环(313),支撑环(313)与安装环(241)相适应设置,透气膜(32)设置在支撑环(313)与安装环(241)之间,透气孔盖(31)内设置支撑柱(312),支撑柱(312)的高度与支撑环(313)的高度相同,支撑环(313)和支撑柱(312)的设置使得透气膜(32)与透气孔盖(31)之间不直接接触,增加了透气孔(311)的通气空间,防止灰尘落入透气孔(311)后阻塞透气膜(32)透气。

本发明采用的食用菌盆栽培育装置结构中,盆体(1)和盆盖(2)之间设置加高层(4),加高层(4)上端设置凸起一(42),凸起一(42)和纵沿二(22)相适应设置,加高层(4)下端设置凹槽一(41),凹槽一(41)和纵沿一(12)相适应设置,凹槽一(41)和凸起一(42)相适应设置。

实施例九:

本发明采用的食用菌盆栽培育装置结构中,加高层(4)的高度为3cm-10cm。

本发明采用的食用菌盆栽培育装置结构中,透气孔盖(31)上的透气孔(311)沿透气孔盖(31)几何中心呈圆周阵列设置,使得透气均匀。

本发明采用的食用菌盆栽培育装置结构中,透气孔(311)的数量均为12个。

本发明采用的食用菌盆栽培育装置结构中,顶层(23)的四周均设置凹槽(24)。

本发明采用的食用菌盆栽培育装置结构中,横沿一(11)上设置通孔(111),横沿二(21)上设置与通孔(111)相适应的凸起(211),通孔(111)的数量为两组以上,通孔(111)设置在盆体(1)的两侧,方便盆体(1)和盆盖(2)的开合。

本发明采用的食用菌盆栽培育装置结构中,盆体(1)内内底边(13)采用圆弧面,方便消毒和清洗,盆体(1)和盆盖(2)采用透明材料,方便采光,盆体(1)采用立方体、长方体、圆柱体、椭圆柱体形状。

实施例十:

在适用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适用食用菌盆栽培育装置时,操作人员在盒体(1)内放入食用菌培养基,在工厂内合适的培养环境下培养食用菌长到一定大小,此时盒体(1)上盖上盒盖(2),横沿二(21)搭在横沿一(11)上,纵沿二(22)扣在纵沿一(12)上,形成公母扣式的配合,农民或散养户家庭可以拿回装置培养,盒体(1)内放置的培养基会为食用菌提供营养,外部的空气由于横沿一(11)、纵沿一(12)、横沿二(21)和纵沿二(22)的设置无法从盒盖(2)和盒体(1)的连接处进入,外部的空气通过安装环(241)上的透气孔盖(31)过两层透气膜(32),再经安装环(241)下的透气孔盖(31)进入盒体(1)内,有效阻挡灰尘和外部菌落直入盒体(1),从而保证了食用菌的品质,当培养不同高度的食用菌时,在盒体(1)和盒盖(2)之间安装不同数量的加高层(4)即可。

操作人员在盆体内放入食用菌培养基,在工厂内合适的培养环境下培养食用菌长到一定大小,便可对农民或散养户家庭进行销售,不必等菌株成熟时再销售,这为食用菌的推广应用开辟了新的销售模式,实现了食用菌专业生产到非专业生产的飞跃,让对食用菌感兴趣的市民可以自行栽培,并且体验食用菌的生长全过程,享受绿色、安全美味的好产品。

实施例十一:盆栽产业培育集成体系下培育的秀珍菇与其它栽培手段培育的秀珍菇主要营养成分对比

1、检测样品:a料袋连体栽种培育的秀珍菇,b采用上述实施例一提供的盆栽培育集成体系下培育的秀珍菇;a和b秀珍菇除培育模式不一外,其余诸如重量等物理条件均相同;两种不同模式培育的秀珍菇均由新疆乌鲁木齐食用菌研究所提供。

2、试剂与仪器

试剂:无水乙醇、无水乙醚、氢氧化钠、邻苯二甲酸氢钾、盐酸、浓硫酸、硼酸、硫酸铜、硫酸钾、高锰酸钾、草酸铵、氨水、无水葡萄糖、dns试剂(3,5-二硝基水杨酸)、甲基红-溴甲酚绿混合指示剂、酚酞指示剂、甲基红指示剂等,均为分析纯。

仪器:0.0001g分析天平、751紫外分光光度计、766型远红外烘箱、调温式远红外消煮炉、灰化炉、电热鼓风干燥箱、电热恒温水浴锅、凯氏定氮仪、索氏脂肪抽提仪、aa-670型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日立835-50型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日立mpf-4型荧光分光光度计、糖分测定仪等。

3测定方法

将秀珍菇在80~85℃下烘至恒重后,粉碎,过80目筛备用。

蛋白质:采用微量凯氏定氮法(n×4.38),按gb5009.5测定。

粗脂肪:采用索氏脂肪抽提法,按gb5009.6测定。

还原糖:采用dns法测定。

糖分:糖分测定仪。

粗纤维(木质素和纤维素):按gb5009.10法测定。

果胶:重量法测定。

游离氨基酸:用日立835-50型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测定17种氨基酸。

4、测定结果

表1:不同栽培手段培育的秀珍菇主要营养成分表

结果表明:b盆栽培育集成体系培育的秀珍菇主要成分均优于a料袋连体栽种培育的秀珍菇营养成分含量和c现有技术披露的秀珍菇营养成分含量。

盆栽培育集成体系培育的秀珍菇含有丰富的粗纤维,符合当前国内普遍提倡的改变膳食结构的要求,且含有人体自身不能制造,而食物中通常又缺乏的苏氨酸、赖氨酸、亮氨酸等,因此食用菌盆栽培育集成体系值得推广和应用。

采用上述系列实施例提供的食用菌盆栽培育集成方法体系及食用菌培育的盆栽装置,在实现食用菌盆栽培育中,有效解决占地面积及补水问题;在培育食用菌的过程中无需使用杀菌剂进行灭菌,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纯天然,无公害;另外实现了食用菌专业生产到非专业生产的飞跃,能够让对食用菌感兴趣的市民可以自行栽培,并且体验食用菌的生长全过程,享受绿色、安全、美味的好产品,实现了食用菌盆栽立体产业培育大规模和工厂化栽培。

如上所述,即可较好地实现本发明,上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发明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发明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发明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