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稻虾的养殖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4019225阅读:19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稻虾养殖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稻虾的养殖方法。



背景技术:

水稻是草本稻属的一种,也是稻属中作为粮食的最主要最悠久的一种。原产中国,七千年前中国长江流域就种植水稻,广义水稻区别于旱稻;狭义水稻指淡水稻,区别于海水稻等,按稻谷类型,水稻可以分为籼稻和粳稻、早稻和中晚稻,糯稻和非糯稻。还有其它分类,水稻一般栽培于水田,无土栽培的是水上稻。水稻一般没有一米高,2米左右的为新培育的巨型稻,我国科学家袁隆平对杂交水稻的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水稻所结子实即稻谷,稻谷脱去颖壳后称糙米,糙米碾去米糠层即可得到大米。世界上近一半人口,都以大米为食。水稻除可食用外,还可以酿酒、制糖作工业原料,稻壳、稻秆,可以作为饲料。我国水稻主产区主要是东北地区、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属于直接经济作物。还是世界上三分之一人类的主食。也是北方人民的主要有机食品。2017年9月,袁隆平宣布一项剔除水稻中重金属镉的新成果。

目前,在种植水稻时,会与小龙虾进行一起养殖,从而扩大经济收益,但是现有的对稻虾的养殖方法,比较不理想和不合理,在养殖过程中会降低稻虾的产量,因此需要发一种稻虾的养殖方法来解决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稻虾的养殖方法,具备合理的种植和养殖方式,能够大大提高水稻和小龙虾共生,同时也能有效提高产量等优点,解决了现有的对稻虾的养殖方法,比较不理想和不合理,在养殖过程中会降低稻虾的产量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具备合理的种植和养殖方式,能够大大提高水稻和小龙虾共生,同时也能有效提高产量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稻虾的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稻田改造:选择一个稻田,在稻田里每两条稻田的田埂之间均挖出一个养虾的池塘,池塘的深度为25cm左右,宽度为50cm,然后沿所述稻田四周距田埂内侧2.5-3.0m处开挖养虾沟,所述养虾沟为u形,所述养虾沟宽0.5-0.8m,深0.8-1.2m,在所述稻田中间开挖十字形的田间沟,所述田间沟宽0.3-0.5m,深0.6-0.9m,将田埂设为面宽3-5m,高0.8-1.0m;进水口和排水口设在所述稻田的斜对角,并在所述进水口和所述排水口安装拦鱼栅,稻田的四周设有堤坝,所述堤坝通过宽为3-4m的机耕道与稻田块相连,相邻两块稻田块的机耕道对向排列。

2)水草移栽:对稻虾养殖沟、养殖防护坝使用40ppm二氧化氯溶液喷洒,晾晒5-7天后,向养殖田内罐水,水面高度为6-8cm;按照稻虾养殖沟水面面积25%-30%的量,在虾种投放前10~15天,在所述养虾沟和所述田间沟里移栽水草。

3)池塘管理以及虾苗放养,放虾苗前5-7天应注水,在进水口需要用多目密网布严格过滤,对虾塘泼洒有机肥一般每亩施150-200斤,在放苗之前应对虾苗进行消毒,消毒使用漂白粉进行快速消毒,虾苗在稻田插秧之后的投入,选择大小为2-4cm的虾苗,按照每亩2400-2800尾投放;每5-7天使用水泵更换养殖田内30%的水,使用微量增氧器每天供氧3-4h,持续至养殖结束。

4)饲养管理:投放虾种后不能立即喂食,在第三天开始喂食,所述虾种的喂食应遵循定时、定量和定点的原则,定点是将食物颗粒洒在养虾沟的外周,在龙虾饲养过程中,合理控制稻田水位,虾苗达到1厘米左右时才开始投饲,以切碎的螺、蚌和蚬的肉为主,尺寸控制在2-3mm,以谷类、饼类和糠类为辅,将辅助食材中拌水调成糊状再进行投饵,每亩每天投喂量1公斤,虾苗增长以后,投喂量控制在1-2.5公斤之间。

5)病毒防害,每个月都需使用漂白粉对池塘进行消毒一次,然后每隔15天,向养殖田内施洒多菌生物剂。

优选的,所步骤1)所述的养殖堤坝,其尺寸为:成梯形结构,养殖防护坝内侧垂直于水面,坝底部宽0.7-0.9m,上部宽0.4-0.6m,高0.5-0.7m,且步骤1)中,所述沟渠位于相邻稻田块或稻田块与堤坝之间。

优选的,所述步骤2)中的水草,其包括的种类和比例为:大薸、水浮萍和螺旋藻,其中大薸占水草总数的20%-30%,水浮萍占40%-50%,螺旋藻占30%-40%。

优选的,所述步骤3)进水口采用1~2根pvc管控制水流量,且波纹管的进水端安装有简易地漏,方便封口。

优选的,所述的多菌生物剂,其成分包括芽孢杆菌、光合细菌、硝化细菌和放线菌;其施洒量为稻虾养殖田水质量的0.2%-0.3%。

(三)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稻虾的养殖方法,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该稻虾的养殖方法,通过养殖小龙虾不仅为水稻松土和去虫害,同时水稻在吸收水体中营养元素的特性和遮荫作用,不仅净化了养殖水体,还为小龙虾提供了栖息和隐蔽场所,为小龙虾创造了良好的生长环境,提高了小龙虾养殖产品品质,而且小龙虾新陈代谢产物,小龙虾粪便为水稻来年生产增加有机肥,可为水稻生长提供丰富的有机肥料,减少水稻种植过程中,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相互促进生长,同时有效利用了稻田的空间,水质保持方面,土壤中及饲料中含有的有机成分,分解成氨,使水体中氨氮含量增高,水质容易富营养化,通过定期向水中施洒多菌生物剂,生物剂中芽孢杆菌、光合细菌、硝化细菌和放线菌生物代谢,可使水中氨氮固定和转化,为水稻生长提供营养,同时减少水中氨氮含量,而且通过定期更换小龙虾养殖田中水,降低水中有害物质的含量,微量增氧提高水中含氧量,改善水中生存环境,本发明养殖的小龙虾生长快、规格整齐,且不影响水稻的正常生产,一田两用,大大提高了收益。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的实施例,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一种稻虾的养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实施例一:

1)稻田改造:选择一个稻田,在稻田里每两条稻田的田埂之间均挖出一个养虾的池塘,池塘的深度为25cm左右,宽度为50cm,然后沿所述稻田四周距田埂内侧2.5m处开挖养虾沟,所述养虾沟为u形,所述养虾沟宽0.5m,深0.8m,在所述稻田中间开挖十字形的田间沟,所述田间沟宽0.3m,深0.6m,将田埂设为面宽3m,高0.8m;进水口和排水口设在所述稻田的斜对角,并在所述进水口和所述排水口安装拦鱼栅,稻田的四周设有堤坝,所述堤坝通过宽为3-4m的机耕道与稻田块相连,相邻两块稻田块的机耕道对向排列。

2)水草移栽:对稻虾养殖沟、养殖防护坝使用40ppm二氧化氯溶液喷洒,晾晒5-7天后,向养殖田内罐水,水面高度为6cm;按照稻虾养殖沟水面面积25%-30%的量,在虾种投放前10~15天,在所述养虾沟和所述田间沟里移栽水草。

3)池塘管理以及虾苗放养,放虾苗前5-7天应注水,在进水口需要用多目密网布严格过滤,对虾塘泼洒有机肥一般每亩施150-200斤,在放苗之前应对虾苗进行消毒,消毒使用漂白粉进行快速消毒,虾苗在稻田插秧之后的投入,选择大小为2-4cm的虾苗,按照每亩2400-2800尾投放;每5-7天使用水泵更换养殖田内30%的水,使用微量增氧器每天供氧3-4h,持续至养殖结束。

4)饲养管理:投放虾种后不能立即喂食,在第三天开始喂食,所述虾种的喂食应遵循定时、定量和定点的原则,定点是将食物颗粒洒在养虾沟的外周,在龙虾饲养过程中,合理控制稻田水位,虾苗达到1厘米左右时才开始投饲,以切碎的螺、蚌和蚬的肉为主,尺寸控制在2-3mm,以谷类、饼类和糠类为辅,将辅助食材中拌水调成糊状再进行投饵,每亩每天投喂量1公斤,虾苗增长以后,投喂量控制在1-2.5公斤之间。

5)病毒防害,每个月都需使用漂白粉对池塘进行消毒一次,然后每隔15天,向养殖田内施洒多菌生物剂。

实施例二:

1)稻田改造:选择一个稻田,在稻田里每两条稻田的田埂之间均挖出一个养虾的池塘,池塘的深度为25cm左右,宽度为50cm,然后沿所述稻田四周距田埂内侧2.7m处开挖养虾沟,所述养虾沟为u形,所述养虾沟宽0.65m,深1.0m,在所述稻田中间开挖十字形的田间沟,所述田间沟宽0.4m,深0.75m,将田埂设为面宽4m,高0.9m;进水口和排水口设在所述稻田的斜对角,并在所述进水口和所述排水口安装拦鱼栅,稻田的四周设有堤坝,所述堤坝通过宽为3-4m的机耕道与稻田块相连,相邻两块稻田块的机耕道对向排列。

2)水草移栽:对稻虾养殖沟、养殖防护坝使用40ppm二氧化氯溶液喷洒,晾晒5-7天后,向养殖田内罐水,水面高度为7cm;按照稻虾养殖沟水面面积25%-30%的量,在虾种投放前10~15天,在所述养虾沟和所述田间沟里移栽水草。

3)池塘管理以及虾苗放养,放虾苗前5-7天应注水,在进水口需要用多目密网布严格过滤,对虾塘泼洒有机肥一般每亩施150-200斤,在放苗之前应对虾苗进行消毒,消毒使用漂白粉进行快速消毒,虾苗在稻田插秧之后的投入,选择大小为2-4cm的虾苗,按照每亩2400-2800尾投放;每5-7天使用水泵更换养殖田内30%的水,使用微量增氧器每天供氧3-4h,持续至养殖结束。

4)饲养管理:投放虾种后不能立即喂食,在第三天开始喂食,所述虾种的喂食应遵循定时、定量和定点的原则,定点是将食物颗粒洒在养虾沟的外周,在龙虾饲养过程中,合理控制稻田水位,虾苗达到1厘米左右时才开始投饲,以切碎的螺、蚌和蚬的肉为主,尺寸控制在2-3mm,以谷类、饼类和糠类为辅,将辅助食材中拌水调成糊状再进行投饵,每亩每天投喂量1公斤,虾苗增长以后,投喂量控制在1-2.5公斤之间。

5)病毒防害,每个月都需使用漂白粉对池塘进行消毒一次,然后每隔15天,向养殖田内施洒多菌生物剂。

实施例三:

1)稻田改造:选择一个稻田,在稻田里每两条稻田的田埂之间均挖出一个养虾的池塘,池塘的深度为25cm左右,宽度为50cm,然后沿所述稻田四周距田埂内侧3.0m处开挖养虾沟,所述养虾沟为u形,所述养虾沟宽0.8m,深1.2m,在所述稻田中间开挖十字形的田间沟,所述田间沟宽0.5m,深0.9m,将田埂设为面宽5m,高1.0m;进水口和排水口设在所述稻田的斜对角,并在所述进水口和所述排水口安装拦鱼栅,稻田的四周设有堤坝,所述堤坝通过宽为3-4m的机耕道与稻田块相连,相邻两块稻田块的机耕道对向排列。

2)水草移栽:对稻虾养殖沟、养殖防护坝使用40ppm二氧化氯溶液喷洒,晾晒5-7天后,向养殖田内罐水,水面高度为8cm;按照稻虾养殖沟水面面积25%-30%的量,在虾种投放前10~15天,在所述养虾沟和所述田间沟里移栽水草。

3)池塘管理以及虾苗放养,放虾苗前5-7天应注水,在进水口需要用多目密网布严格过滤,对虾塘泼洒有机肥一般每亩施150-200斤,在放苗之前应对虾苗进行消毒,消毒使用漂白粉进行快速消毒,虾苗在稻田插秧之后的投入,选择大小为2-4cm的虾苗,按照每亩2400-2800尾投放;每5-7天使用水泵更换养殖田内30%的水,使用微量增氧器每天供氧3-4h,持续至养殖结束。

4)饲养管理:投放虾种后不能立即喂食,在第三天开始喂食,所述虾种的喂食应遵循定时、定量和定点的原则,定点是将食物颗粒洒在养虾沟的外周,在龙虾饲养过程中,合理控制稻田水位,虾苗达到1厘米左右时才开始投饲,以切碎的螺、蚌和蚬的肉为主,尺寸控制在2-3mm,以谷类、饼类和糠类为辅,将辅助食材中拌水调成糊状再进行投饵,每亩每天投喂量1公斤,虾苗增长以后,投喂量控制在1-2.5公斤之间。

5)病毒防害,每个月都需使用漂白粉对池塘进行消毒一次,然后每隔15天,向养殖田内施洒多菌生物剂。

通过三种实施例之间的对比,可以让使用者得出结论,根据需要养殖不同产量的水稻和小龙虾,来扩建不同规格大小的池塘和田间沟,从而可以有效的提高使用者在养殖时的质量和效率,能够有效的节约使用成本。

步骤1)所述的养殖堤坝,其尺寸为:成梯形结构,养殖防护坝内侧垂直于水面,坝底部宽0.7-0.9m,上部宽0.4-0.6m,高0.5-0.7m,且步骤1)中,沟渠位于相邻稻田块或稻田块与堤坝之间,步骤2)中的水草,其包括的种类和比例为:大薸、水浮萍和螺旋藻,其中大薸占水草总数的20%-30%,水浮萍占40%-50%,螺旋藻占30%-40%,步骤3)进水口采用1~2根pvc管控制水流量,且波纹管的进水端安装有简易地漏,方便封口,多菌生物剂,其成分包括芽孢杆菌、光合细菌、硝化细菌和放线菌;其施洒量为稻虾养殖田水质量的0.2%-0.3%。

该稻虾的养殖方法,通过养殖小龙虾不仅为水稻松土和去虫害,同时水稻在吸收水体中营养元素的特性和遮荫作用,不仅净化了养殖水体,还为小龙虾提供了栖息和隐蔽场所,为小龙虾创造了良好的生长环境,提高了小龙虾养殖产品品质,而且小龙虾新陈代谢产物,小龙虾粪便为水稻来年生产增加有机肥,可为水稻生长提供丰富的有机肥料,减少水稻种植过程中,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相互促进生长,同时有效利用了稻田的空间,水质保持方面,土壤中及饲料中含有的有机成分,分解成氨,使水体中氨氮含量增高,水质容易富营养化,通过定期向水中施洒多菌生物剂,生物剂中芽孢杆菌、光合细菌、硝化细菌和放线菌生物代谢,可使水中氨氮固定和转化,为水稻生长提供营养,同时减少水中氨氮含量,而且通过定期更换小龙虾养殖田中水,降低水中有害物质的含量,微量增氧提高水中含氧量,改善水中生存环境,本发明养殖的小龙虾生长快、规格整齐,且不影响水稻的正常生产,一田两用,大大提高了收益。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稻虾的养殖方法,通过养殖小龙虾不仅为水稻松土和去虫害,同时水稻在吸收水体中营养元素的特性和遮荫作用,不仅净化了养殖水体,还为小龙虾提供了栖息和隐蔽场所,为小龙虾创造了良好的生长环境,提高了小龙虾养殖产品品质,而且小龙虾新陈代谢产物,小龙虾粪便为水稻来年生产增加有机肥,可为水稻生长提供丰富的有机肥料,减少水稻种植过程中,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量,相互促进生长,同时有效利用了稻田的空间,水质保持方面,土壤中及饲料中含有的有机成分,分解成氨,使水体中氨氮含量增高,水质容易富营养化,通过定期向水中施洒多菌生物剂,生物剂中芽孢杆菌、光合细菌、硝化细菌和放线菌生物代谢,可使水中氨氮固定和转化,为水稻生长提供营养,同时减少水中氨氮含量,而且通过定期更换小龙虾养殖田中水,降低水中有害物质的含量,微量增氧提高水中含氧量,改善水中生存环境,本发明养殖的小龙虾生长快、规格整齐,且不影响水稻的正常生产,一田两用,大大提高了收益,解决了现有的对稻虾的养殖方法,比较不理想和不合理,在养殖过程中会降低稻虾的产量的问题。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