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蛎沉浮式吊筏养殖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4633703发布日期:2018-06-08 19:27阅读:1516来源:国知局
牡蛎沉浮式吊筏养殖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养殖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牡蛎沉浮式吊筏养殖方法。



背景技术:

近江牡蛎人工养殖在我国已有三百多年历史,初期养殖方法主要有滩涂(在近海)投石块、瓦片、陶瓷、胶胎进行采养,后期以插竹木、水泥制品等方式进行采养,产量获得很大提升。近年来,受沿海工业、农业排污等影响,近海海区底质污染严重,底区插养牡蛎病害大量暴发,损失惨重,插养技术逐渐遭到淘汰。

现在牡蛎养殖发展到利用浮筏在深水吊养,由于养殖环境的改善,病害得到有效控制,并且,养殖周期缩短,成本降低,提高了养殖效益。

浮筏养殖虽然使病虫害得到了一定控制,但是,牡蛎养殖过程中,养殖设施漂浮在海面上,当高温季节来时,强光照、强热浪直接影响牡蛎的生长,极易造成牡蛎的死亡。2016年高温气候,南海沿海海面温度持续30度以上,致使90%以上浮筏养殖的牡蛎死亡。当台风来时,强风力、强海浪直接对浮筏形成冲击,极易遭受破坏。2014年威马逊台风,最大风速达到17级,南海沿海的浮筏、网箱几乎损坏完,其带来的经济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牡蛎沉浮式吊筏养殖方法,以使浮筏能够根据需要上浮和下沉,规避强光照、高热浪和风浪的直接冲击,有效保护浮筏及牡蛎,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为了实现根据本发明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牡蛎沉浮式吊筏养殖方法,包括:

A、构建浮筏,并在浮筏上设置至少一个浮子,使所有浮子的浮力大于浮筏的重力;

B、吊筏养殖;

C、投养后的1~6个月,每月抽样检测浮筏增重量1次;投养后的7~12个月,每月抽样检测浮筏增重量2次;投养后的13~24个月,每月抽样检测浮筏增重量3次;投养后的25~36个月,每月抽样检测浮筏增重量4次;每次检测浮筏增重量后,增加浮子数量,使所有浮子的浮力大于浮筏的重力;

D、当温度达到29.8~34.9℃时,将浮筏下沉深度为2.2~2.4米;当温度达到35~39.9℃时,将浮筏下沉深度为3.3~3.5米;当温度高于40℃时,将浮筏下沉深度为4.4~4.6米;

E、当最大风速达到12~13级时,将浮筏下沉深度为2.4~2.6m;当最大风速达到14~15级时,将浮筏下沉深度为4.5~4.7m;当最大风速≥16级时,将浮筏下沉深度为5.4~5.6m。

优选的是,所述的牡蛎沉浮式吊筏养殖方法中,当温度达到30~34.9℃时,将浮筏下沉深度为2.3米;当温度达到35~39℃时,将浮筏下沉深度为3.4米;当温度高于40℃时,将浮筏下沉深度为4.5米;当最大风速达到12~13级时,将浮筏下沉深度为2.5m;当最大风速达到14~15级时,将浮筏下沉深度为4.6m;当最大风速≥16级时,将浮筏下沉深度为5.5m。

优选的是,所述的牡蛎沉浮式吊筏养殖方法中,所述浮筏包括:

浮筏本体,其为栅格形;

多根苗绳,其间隔设置在所述浮筏本体的底部,苗绳的顶部固设在浮筏本体上,底部设置有沉坠。

优选的是,所述的牡蛎沉浮式吊筏养殖方法中,所述多根苗绳由多列苗绳组成,多列苗绳沿纵向方向间隔设置,一列苗绳沿横向方向间隔设置,一列苗绳对应一个长条形的沉坠,沉坠沿横向方向设置,一列苗绳中的各根苗绳的底部均固设在与其对应的沉坠上;

所述浮筏还包括:

多对竖杆,一根沉坠对应一对竖杆,一对竖杆的顶部分别与浮筏本体固定连接,底部分别和与其对应的沉坠的两端固定连接,所述竖杆为伸缩杆;

多根拉绳,一根竖杆对应一根拉绳,拉绳的一端穿过竖杆后和与其对应的沉坠固定连接,拉绳的另一端位于竖杆的外部,并固定在浮筏本体上。

优选的是,所述的牡蛎沉浮式吊筏养殖方法中,所述竖杆由从上到下依次设置的多节套杆组成,位于上方的套杆套设在与其相邻且位于其下方的套杆上,所述套杆为内部中空的圆柱体形,各节套杆同轴设置,且长度相等,一根套杆的顶部和套设在其外部的套杆的顶部之间分别设置有两根连接绳,两根连接绳相对于套杆的轴线对称设置,连接绳的顶部和底部分别和与其对应的两根套杆的顶部固定连接,连接绳的长度小于或等于与其顶部相连的套杆的顶部和底部间的距离,除位于最下方的套杆外,其他套杆的底部的中央均设置有一个圆形的通孔,位于下方的套杆穿过位于其上方的套杆上的通孔,且位于下方的套杆的外径与位于其上方的套杆上的通孔的直径相等。

优选的是,所述的牡蛎沉浮式吊筏养殖方法中,所述连接绳的长度小于与其顶部相连的套杆的顶部和底部间的距离。

优选的是,所述的牡蛎沉浮式吊筏养殖方法中,所述浮筏还包括:

多根横杆,其与沉坠的数量相等,且一一对应,横杆和沉坠平行,且位于与其对应的沉坠的正上方,与沉坠对应的各根苗绳和拉绳的顶部均缠绕在与其对应的横杆上,横杆可拆卸地固定在浮筏本体上。

本发明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通过提起一对竖杆上的两根拉绳,即可提起一列苗绳上的牡蛎,观察一列苗绳上的牡蛎的生长状态或进行称重。在温度较高或风力较大时,可同时向下放两根拉绳和一列苗绳,使一列苗绳上的牡蛎下沉到相应深度,也可利用牵引锚的引力,缓慢收紧牵引绳,将浮筏下沉到相应深度。

本发明能使浮筏根据需要上浮和下沉,规避了强光照、高热浪和风浪的直接冲击,有效保护了浮筏及牡蛎,提高了牡蛎的成活率,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本发明在牡蛎的生长过程中,逐渐增加浮子数量,但又不用增加太多,使增加的浮子能平衡牡蛎在一定时间内的增重量,并能使1-3个人站在浮筏上而不下沉,这样既能保证浮筏漂浮,又能在浮筏下沉时,在较小的外力作用下即能使浮筏下沉,因而能节省大量人力。若开始就设置很多浮子,浮子的浮力会很大,会导致浮筏下沉时,需要很大的外力才能使其下沉。

本发明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发明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浮筏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一列苗绳、拉绳和导向绳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位于中间的两个套杆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横向”、“纵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并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实施例1

牡蛎沉浮式吊筏养殖方法,包括:

A、采用有浮力的材料,如杉木,编制成方形浮筏,并在浮筏上设置至少一个聚本乙烯浮子170,使所有浮子170的浮力大于浮筏的重力,将浮筏置于海面上后,因浮子170产生的浮力大于浮筏的重力,能使浮筏最终处于漂浮状态,之后将浮筏进行固定(固定方式为现有技术中的任何一种,例如通过牵引锚进行固定),使其无法漂走或使其只能小范围漂动;

B、吊筏养殖,吊养方式为现有技术中的任何一种;

C、投养后的1~6个月,每月抽样检测浮筏增重量1次;投养后的7~12个月,每月抽样检测浮筏增重量2次;投养后的13~24个月,每月抽样检测浮筏增重量3次;投养后的25~36个月,每月抽样检测浮筏增重量4次;每次检测浮筏增重量后,增加浮子170数量,使所有浮子170所产生的浮力大于浮筏的重力;每次检测浮筏增重量后,增加浮子170数量,使所有浮子170的浮力大于浮筏的重力,并在下次检测前,使浮筏一直处于漂浮状态,例如增加浮子后,刚好能均衡或适当大于牡蛎在下次检测前的增重量,并使2个人能站在浮筏上而不下沉;定期检测牡蛎的生长情况,主要是监测牡蛎的生长速度,测量牡蛎增重量,并相应地增加浮子170数量,使浮筏保持原有的平衡,避免牡蛎增重后,浮筏下沉。

D、根据当地天气预报及自控监测,测算不同气温等级所形成水温对牡蛎的危害及适宜的最高水温层,调整浮筏下沉深度。当温度达到29.8~34.9℃(酷热)时,将浮筏下沉深度为2.2米;当温度达到35~39.9℃(奇热)时,将浮筏下沉深度为3.3米;当温度高于40℃(极热)时,将浮筏下沉深度为4.4米;

E、当最大风速达到12~13级时,将浮筏下沉深度为2.4m;当最大风速达到14~15级时,将浮筏下沉深度为4.5m;当最大风速≥16级时,将浮筏下沉深度为5.4m。

本方案提供的牡蛎沉浮式吊筏养殖方法,能使浮筏根据需要上浮和下沉,规避了强光照、高热浪和风浪的直接冲击,有效保护了浮筏及牡蛎,提高了牡蛎的成活率,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下沉时,利用牵引锚的引力,缓慢收紧牵引绳,将浮筏下沉到相应深度。这样在连续高温天气,浮筏即使下沉7天,也不会影响牡蛎的生长。在温度变低后,或非高温情况下,或在台风过后,或无台风时,使浮筏上浮,上浮时,解开牵引绳,利用船的浮力,人工提起浮筏,按要求上浮至适宜的最高水温层,最大可至水面,之后将浮筏进行固定。

所述的牡蛎沉浮式吊筏养殖方法中,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浮筏包括:

浮筏本体100,其为栅格形;例如由横向和纵向交叉设置的多根杉木101通过绳子捆绑后形成。以图1中的左右方向为横向方向,前后方向为纵向方向。

多根苗绳110,其间隔设置在所述浮筏本体100的底部,苗绳110的顶部固设在浮筏本体100上,底部设置有沉坠120。

苗绳110的顶部可直接固定在形成浮筏本体100的杉木上,也可在浮筏本体100上沿横向方向设置主绳130,使主绳130与海流主流向平行,再在主绳130上绑结各根苗绳110。采用设置主绳130再绑结苗绳110的方式,可减少杉木的使用,减轻浮筏的重量。

所述的牡蛎沉浮式吊筏养殖方法中,所述多根苗绳110由多列苗绳110组成,多列苗绳110沿纵向方向间隔设置,一列苗绳110沿横向方向间隔设置,一列苗绳110固定在一根主绳130上,主绳130与海流主流向平行,一列苗绳110对应一个长条形的沉坠120,沉坠120横截面均一,例如为长方体形或圆柱体形,沉坠120沿横向方向设置,一列苗绳110中的各根苗绳110的底部均固设在与其对应的沉坠120上;通过沉坠120使苗绳110拉直。

所述浮筏还包括:

多对竖杆140,一根沉坠120对应一对竖杆140,一对竖杆140的顶部分别与浮筏本体100固定连接,即固定在杉木上,底部分别和与其对应的沉坠120的两端固定连接,所述竖杆140为伸缩杆;一对竖杆140和沉坠120组成U字形,因竖杆140的顶部与浮筏本体100固定连接,这样竖杆140和沉坠120无法相对于浮筏本体100移动。通过沉坠120将一列苗绳110连接起来,使得苗绳110在风浪作用下很难晃动,使苗绳110很难缠绕在一起,进而使浮筏的抗风浪能力更强。

多根拉绳150,一根竖杆140对应一根拉绳150,拉绳150的一端穿过竖杆140后和与其对应的沉坠120固定连接,拉绳150的另一端位于竖杆140的外部,拉绳150的另一端根据需要固定在浮筏本体100上。

通过提起一对竖杆140上的两根拉绳150,即可提起一列苗绳110上的牡蛎,观察一列苗绳110上的牡蛎的生长状态或进行称重。苗绳110、拉绳150和竖杆140的长度应该较长,在温度较高时,可同时向下放两根拉绳150和一列苗绳110,使一列苗绳110上的牡蛎下沉到相应深度后,将苗绳110和拉绳150的上端固定在浮筏本体100或主绳130上,也可利用牵引锚的引力,缓慢收紧牵引绳,将浮筏下沉到相应深度。

所述的牡蛎沉浮式吊筏养殖方法中,所述竖杆140由从上到下依次设置的多节套杆141组成,位于上方的套杆141套设在与其相邻且位于其下方的套杆141上,所述套杆141为内部中空的圆柱体形,各节套杆141同轴设置,且长度相等,一根套杆141的顶部和套设在其外部的套杆141的顶部之间分别设置有两根连接绳142,两根连接绳142相对于套杆141的轴线对称设置,连接绳142的顶部和底部分别和与其对应的两根套杆141的顶部固定连接,连接绳142的长度小于或等于与其顶部相连的套杆141的顶部和底部间的距离,这样位于下方的套杆141的顶部会一直穿在位于上方的套杆141上的通孔中,除位于最下方的套杆141外,其他套杆141的底部的中央均设置有一个圆形的通孔,最下方的套杆141的底部设置有供拉绳150穿过的孔,位于下方的套杆141穿过位于其上方的套杆141上的通孔,且位于下方的套杆141的外径与位于其上方的套杆141上的通孔的直径相等。松开拉绳150时,位于下方的套杆141在自身重力和其下方的套杆141的重力作用下能穿过其所在的通孔,使竖杆140伸长。

这样在提起一对竖杆140上的两根拉绳150时,沉坠120向上移动,同时竖杆140收缩,竖杆140起导向作用,使沉坠120只能竖直移动。

所述的牡蛎沉浮式吊筏养殖方法中,所述连接绳142的长度小于与其顶部相连的套杆141的顶部和底部间的距离。

这样位于下方的套杆141的顶部会一直穿在位于上方的套杆141上的通孔中,使得位于下方的套杆141在通孔的导向作用下只能上下移动。

所述的牡蛎沉浮式吊筏养殖方法中,所述浮筏还包括:

多根横杆160,其与沉坠120的数量相等,且一一对应,横杆160和沉坠120平行,且位于与其对应的沉坠120的正上方,与沉坠120对应的各根苗绳110和拉绳150的顶部均缠绕在与其对应的横杆160上,横杆160可拆卸地固定在浮筏本体100上。此时无需设置主绳130。

苗绳110、拉绳150和竖杆140的长度应该较长,在温度较高时,可转动横杆160,松开缠绕在横杆160上的苗绳110、拉绳150,使一列苗绳110上的牡蛎下沉(浮筏本体100不下沉)到相应深度后,将横杆160固定在浮筏本体100上。也可利用牵引锚的引力,缓慢收紧牵引绳,将牡蛎下沉到相应深度。在温度降低后,从浮筏本体100上拆下横杆160,反向转动横杆160,使苗绳110、拉绳150缠绕在横杆160上,牡蛎上升到水体的表层,甚至位于浮筏的上方。通过设置横杆160,能使苗绳110、拉绳150在变长或变短时均能保持长度变化一致。

在需要监测牡蛎的生长速度或测量牡蛎的增重量时,可转动横杆160,使苗绳110、拉绳150缠绕在横杆160上,或向上提起第二横杆170,牡蛎上升到水体的表层,甚至位于浮筏的上方,在称重结束后,松开缠绕在横杆160上的苗绳110、拉绳150,使一列苗绳110上的牡蛎下沉到相应深度后,将横杆160固定在浮筏本体100上。

实施例2

牡蛎沉浮式吊筏养殖方法,包括:

A、采用有浮力的材料,如杉木,编制成方形浮筏,并在浮筏上设置至少一个聚本乙烯浮子170,使所有浮子170的浮力大于浮筏的重力,将浮筏置于海面上后,因浮子170产生的浮力大于浮筏的重力,能使浮筏最终处于漂浮状态,之后将浮筏进行固定(固定方式为现有技术中的任何一种,例如通过牵引锚进行固定),使其无法漂走或使其只能小范围漂动;

B、吊筏养殖,吊养方式为现有技术中的任何一种;

C、投养后的1~6个月,每月抽样检测浮筏增重量1次;投养后的7~12个月,每月抽样检测浮筏增重量2次;投养后的13~24个月,每月抽样检测浮筏增重量3次;投养后的25~36个月,每月抽样检测浮筏增重量4次;每次检测浮筏增重量后,增加浮子170数量,使所有浮子170所产生的浮力大于浮筏的重力;每次检测浮筏增重量后,增加浮子170数量,使所有浮子170的浮力大于浮筏的重力,并在下次检测前,使浮筏一直处于漂浮状态;定期检测牡蛎的生长情况,主要是监测牡蛎的生长速度,测量牡蛎增重量,并相应地增加浮子170数量,使浮筏保持原有的平衡,避免牡蛎增重后,浮筏下沉。

D、根据当地天气预报及自控监测,测算不同气温等级所形成水温对牡蛎的危害及适宜的最高水温层,调整浮筏下沉深度。当温度达到29.8~34.9℃时,将浮筏下沉深度为2.3米;当温度达到35~39.9℃时,将浮筏下沉深度为3.4米;当温度高于40℃时,将浮筏下沉深度为4.5米;

E、当最大风速达到12~13级时,将浮筏下沉深度为2.5m;当最大风速达到14~15级时,将浮筏下沉深度为4.6m;当最大风速≥16级时,将浮筏下沉深度为5.5m。以上为不同温度和风速下,浮筏下沉的最优深度。

本方案提供的牡蛎沉浮式吊筏养殖方法,能使浮筏根据需要上浮和下沉,规避了强光照、高热浪和风浪的直接冲击,有效保护了浮筏及牡蛎,提高了牡蛎的成活率,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下沉时,利用牵引锚的引力,缓慢收紧牵引绳,将浮筏下沉到相应深度。这样在连续高温天气,浮筏即使下沉7天,也不会影响牡蛎的生长。在温度变低后,或非高温情况下,或在台风过后,或无台风时,使浮筏上浮,上浮时,解开牵引绳,利用船的浮力,人工提起浮筏,按要求上浮至适宜的最高水温层,最大可至水面,之后将浮筏进行固定。

所述的牡蛎沉浮式吊筏养殖方法中,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浮筏包括:

浮筏本体100,其为栅格形;例如由横向和纵向交叉设置的多根杉木101通过绳子捆绑后形成。以图1中的左右方向为横向方向,前后方向为纵向方向。

多根苗绳110,其间隔设置在所述浮筏本体100的底部,苗绳110的顶部固设在浮筏本体100上,底部设置有沉坠120。

苗绳110的顶部可直接固定在形成浮筏本体100的杉木上,也可在浮筏本体100上沿横向方向设置主绳130,使主绳130与海流主流向平行,再在主绳130上绑结各根苗绳110。采用设置主绳130再绑结苗绳110的方式,可减少杉木的使用,减轻浮筏的重量。

所述的牡蛎沉浮式吊筏养殖方法中,所述多根苗绳110由多列苗绳110组成,多列苗绳110沿纵向方向间隔设置,一列苗绳110沿横向方向间隔设置,一列苗绳110固定在一根主绳130上,主绳130与海流主流向平行,一列苗绳110对应一个长条形的沉坠120,沉坠120横截面均一,例如为长方体形或圆柱体形,沉坠120沿横向方向设置,一列苗绳110中的各根苗绳110的底部均固设在与其对应的沉坠120上;通过沉坠120使苗绳110拉直。

所述浮筏还包括:

多对竖杆140,一根沉坠120对应一对竖杆140,一对竖杆140的顶部分别与浮筏本体100固定连接,即固定在杉木上,底部分别和与其对应的沉坠120的两端固定连接,所述竖杆140为伸缩杆;一对竖杆140和沉坠120组成U字形,因竖杆140的顶部与浮筏本体100固定连接,这样竖杆140和沉坠120无法相对于浮筏本体100移动。通过沉坠120将一列苗绳110连接起来,使得苗绳110在风浪作用下很难晃动,使苗绳110很难缠绕在一起,进而使浮筏的抗风浪能力更强。

多根拉绳150,一根竖杆140对应一根拉绳150,拉绳150的一端穿过竖杆140后和与其对应的沉坠120固定连接,拉绳150的另一端位于竖杆140的外部,拉绳150的另一端根据需要固定在浮筏本体100上。

通过提起一对竖杆140上的两根拉绳150,即可提起一列苗绳110上的牡蛎,观察一列苗绳110上的牡蛎的生长状态或进行称重。苗绳110、拉绳150和竖杆140的长度应该较长,在温度较高时,可同时向下放两根拉绳150和一列苗绳110,使一列苗绳110上的牡蛎下沉到相应深度后,将苗绳110和拉绳150的上端固定在浮筏本体100或主绳130上,也可利用牵引锚的引力,缓慢收紧牵引绳,将浮筏下沉到相应深度。

所述的牡蛎沉浮式吊筏养殖方法中,所述竖杆140由从上到下依次设置的多节套杆141组成,位于上方的套杆141套设在与其相邻且位于其下方的套杆141上,所述套杆141为内部中空的圆柱体形,各节套杆141同轴设置,且长度相等,一根套杆141的顶部和套设在其外部的套杆141的顶部之间分别设置有两根连接绳142,两根连接绳142相对于套杆141的轴线对称设置,连接绳142的顶部和底部分别和与其对应的两根套杆141的顶部固定连接,连接绳142的长度小于或等于与其顶部相连的套杆141的顶部和底部间的距离,这样位于下方的套杆141的顶部会一直穿在位于上方的套杆141上的通孔中,除位于最下方的套杆141外,其他套杆141的底部的中央均设置有一个圆形的通孔,最下方的套杆141的底部设置有供拉绳150穿过的孔,位于下方的套杆141穿过位于其上方的套杆141上的通孔,且位于下方的套杆141的外径与位于其上方的套杆141上的通孔的直径相等。松开拉绳150时,位于下方的套杆141在自身重力和其下方的套杆141的重力作用下能穿过其所在的通孔,使竖杆140伸长。

这样在提起一对竖杆140上的两根拉绳150时,沉坠120向上移动,同时竖杆140收缩,竖杆140起导向作用,使沉坠120只能竖直移动。

所述的牡蛎沉浮式吊筏养殖方法中,所述连接绳142的长度小于与其顶部相连的套杆141的顶部和底部间的距离。

这样位于下方的套杆141的顶部会一直穿在位于上方的套杆141上的通孔中,使得位于下方的套杆141在通孔的导向作用下只能上下移动。

所述的牡蛎沉浮式吊筏养殖方法中,所述浮筏还包括:

多根横杆160,其与沉坠120的数量相等,且一一对应,横杆160和沉坠120平行,且位于与其对应的沉坠120的正上方,与沉坠120对应的各根苗绳110和拉绳150的顶部均缠绕在与其对应的横杆160上,横杆160可拆卸地固定在浮筏本体100上。此时无需设置主绳130。

苗绳110、拉绳150和竖杆140的长度应该较长,在温度较高时,可转动横杆160,松开缠绕在横杆160上的苗绳110、拉绳150,使一列苗绳110上的牡蛎下沉(浮筏本体100不下沉)到相应深度后,将横杆160固定在浮筏本体100上。也可利用牵引锚的引力,缓慢收紧牵引绳,将牡蛎下沉到相应深度。在温度降低后,从浮筏本体100上拆下横杆160,反向转动横杆160,使苗绳110、拉绳150缠绕在横杆160上,牡蛎上升到水体的表层,甚至位于浮筏的上方。通过设置横杆160,能使苗绳110、拉绳150在变长或变短时均能保持长度变化一致。

在需要监测牡蛎的生长速度或测量牡蛎的增重量时,可转动横杆160,使苗绳110、拉绳150缠绕在横杆160上,或向上提起第二横杆170,牡蛎上升到水体的表层,甚至位于浮筏的上方,在称重结束后,松开缠绕在横杆160上的苗绳110、拉绳150,使一列苗绳110上的牡蛎下沉到相应深度后,将横杆160固定在浮筏本体100上。

实施例3

牡蛎沉浮式吊筏养殖方法,包括:

A、采用有浮力的材料,如杉木,编制成方形浮筏,并在浮筏上设置至少一个聚本乙烯浮子170,使所有浮子170的浮力大于浮筏的重力,将浮筏置于海面上后,因浮子170产生的浮力大于浮筏的重力,能使浮筏最终处于漂浮状态,之后将浮筏进行固定(固定方式为现有技术中的任何一种,例如通过牵引锚进行固定),使其无法漂走或使其只能小范围漂动;

B、吊筏养殖,吊养方式为现有技术中的任何一种;

C、投养后的1~6个月,每月抽样检测浮筏增重量1次;投养后的7~12个月,每月抽样检测浮筏增重量2次;投养后的13~24个月,每月抽样检测浮筏增重量3次;投养后的25~36个月,每月抽样检测浮筏增重量4次;每次检测浮筏增重量后,增加浮子170数量,使所有浮子170所产生的浮力大于浮筏的重力;每次检测浮筏增重量后,增加浮子170数量,使所有浮子170的浮力大于浮筏的重力,并在下次检测前,使浮筏一直处于漂浮状态;定期检测牡蛎的生长情况,主要是监测牡蛎的生长速度,测量牡蛎增重量,并相应地增加浮子170数量,使浮筏保持原有的平衡,避免牡蛎增重后,浮筏下沉。

D、根据当地天气预报及自控监测,测算不同气温等级所形成水温对牡蛎的危害及适宜的最高水温层,调整浮筏下沉深度。当温度达到29.8~34.9℃(酷热)时,将浮筏下沉深度为2.4米;当温度达到35~39.9℃(奇热)时,将浮筏下沉深度为3.5米;当温度高于40℃(极热)时,将浮筏下沉深度为4.6米;

E、当最大风速达到12~13级时,将浮筏下沉深度为2.6m;当最大风速达到14~15级时,将浮筏下沉深度为4.7m;当最大风速≥16级时,将浮筏下沉深度为5.6m。

本方案提供的牡蛎沉浮式吊筏养殖方法,能使浮筏根据需要上浮和下沉,规避了强光照、高热浪和风浪的直接冲击,有效保护了浮筏及牡蛎,提高了牡蛎的成活率,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下沉时,利用牵引锚的引力,缓慢收紧牵引绳,将浮筏下沉到相应深度。这样在连续高温天气,浮筏即使下沉7天,也不会影响牡蛎的生长。在温度变低后,或非高温情况下,或在台风过后,或无台风时,使浮筏上浮,上浮时,解开牵引绳,利用船的浮力,人工提起浮筏,按要求上浮至适宜的最高水温层,最大可至水面,之后将浮筏进行固定。

所述的牡蛎沉浮式吊筏养殖方法中,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浮筏包括:

浮筏本体100,其为栅格形;例如由横向和纵向交叉设置的多根杉木101通过绳子捆绑后形成。以图1中的左右方向为横向方向,前后方向为纵向方向。

多根苗绳110,其间隔设置在所述浮筏本体100的底部,苗绳110的顶部固设在浮筏本体100上,底部设置有沉坠120。

苗绳110的顶部可直接固定在形成浮筏本体100的杉木上,也可在浮筏本体100上沿横向方向设置主绳130,使主绳130与海流主流向平行,再在主绳130上绑结各根苗绳110。采用设置主绳130再绑结苗绳110的方式,可减少杉木的使用,减轻浮筏的重量。

所述的牡蛎沉浮式吊筏养殖方法中,所述多根苗绳110由多列苗绳110组成,多列苗绳110沿纵向方向间隔设置,一列苗绳110沿横向方向间隔设置,一列苗绳110固定在一根主绳130上,主绳130与海流主流向平行,一列苗绳110对应一个长条形的沉坠120,沉坠120横截面均一,例如为长方体形或圆柱体形,沉坠120沿横向方向设置,一列苗绳110中的各根苗绳110的底部均固设在与其对应的沉坠120上;通过沉坠120使苗绳110拉直。

所述浮筏还包括:

多对竖杆140,一根沉坠120对应一对竖杆140,一对竖杆140的顶部分别与浮筏本体100固定连接,即固定在杉木上,底部分别和与其对应的沉坠120的两端固定连接,所述竖杆140为伸缩杆;一对竖杆140和沉坠120组成U字形,因竖杆140的顶部与浮筏本体100固定连接,这样竖杆140和沉坠120无法相对于浮筏本体100移动。通过沉坠120将一列苗绳110连接起来,使得苗绳110在风浪作用下很难晃动,使苗绳110很难缠绕在一起,进而使浮筏的抗风浪能力更强。

多根拉绳150,一根竖杆140对应一根拉绳150,拉绳150的一端穿过竖杆140后和与其对应的沉坠120固定连接,拉绳150的另一端位于竖杆140的外部,拉绳150的另一端根据需要固定在浮筏本体100上。

通过提起一对竖杆140上的两根拉绳150,即可提起一列苗绳110上的牡蛎,观察一列苗绳110上的牡蛎的生长状态或进行称重。苗绳110、拉绳150和竖杆140的长度应该较长,在温度较高时,可同时向下放两根拉绳150和一列苗绳110,使一列苗绳110上的牡蛎下沉到相应深度后,将苗绳110和拉绳150的上端固定在浮筏本体100或主绳130上,也可利用牵引锚的引力,缓慢收紧牵引绳,将浮筏下沉到相应深度。

所述的牡蛎沉浮式吊筏养殖方法中,所述竖杆140由从上到下依次设置的多节套杆141组成,位于上方的套杆141套设在与其相邻且位于其下方的套杆141上,所述套杆141为内部中空的圆柱体形,各节套杆141同轴设置,且长度相等,一根套杆141的顶部和套设在其外部的套杆141的顶部之间分别设置有两根连接绳142,两根连接绳142相对于套杆141的轴线对称设置,连接绳142的顶部和底部分别和与其对应的两根套杆141的顶部固定连接,连接绳142的长度小于或等于与其顶部相连的套杆141的顶部和底部间的距离,这样位于下方的套杆141的顶部会一直穿在位于上方的套杆141上的通孔中,除位于最下方的套杆141外,其他套杆141的底部的中央均设置有一个圆形的通孔,最下方的套杆141的底部设置有供拉绳150穿过的孔,位于下方的套杆141穿过位于其上方的套杆141上的通孔,且位于下方的套杆141的外径与位于其上方的套杆141上的通孔的直径相等。松开拉绳150时,位于下方的套杆141在自身重力和其下方的套杆141的重力作用下能穿过其所在的通孔,使竖杆140伸长。

这样在提起一对竖杆140上的两根拉绳150时,沉坠120向上移动,同时竖杆140收缩,竖杆140起导向作用,使沉坠120只能竖直移动。

所述的牡蛎沉浮式吊筏养殖方法中,所述连接绳142的长度小于与其顶部相连的套杆141的顶部和底部间的距离。

这样位于下方的套杆141的顶部会一直穿在位于上方的套杆141上的通孔中,使得位于下方的套杆141在通孔的导向作用下只能上下移动。

所述的牡蛎沉浮式吊筏养殖方法中,所述浮筏还包括:

多根横杆160,其与沉坠120的数量相等,且一一对应,横杆160和沉坠120平行,且位于与其对应的沉坠120的正上方,与沉坠120对应的各根苗绳110和拉绳150的顶部均缠绕在与其对应的横杆160上,横杆160可拆卸地固定在浮筏本体100上。此时无需设置主绳130。

苗绳110、拉绳150和竖杆140的长度应该较长,在温度较高时,可转动横杆160,松开缠绕在横杆160上的苗绳110、拉绳150,使一列苗绳110上的牡蛎下沉(浮筏本体100不下沉)到相应深度后,将横杆160固定在浮筏本体100上。也可利用牵引锚的引力,缓慢收紧牵引绳,将牡蛎下沉到相应深度。在温度降低后,从浮筏本体100上拆下横杆160,反向转动横杆160,使苗绳110、拉绳150缠绕在横杆160上,牡蛎上升到水体的表层,甚至位于浮筏的上方。通过设置横杆160,能使苗绳110、拉绳150在变长或变短时均能保持长度变化一致。

在需要监测牡蛎的生长速度或测量牡蛎的增重量时,可转动横杆160,使苗绳110、拉绳150缠绕在横杆160上,或向上提起第二横杆170,牡蛎上升到水体的表层,甚至位于浮筏的上方,在称重结束后,松开缠绕在横杆160上的苗绳110、拉绳150,使一列苗绳110上的牡蛎下沉到相应深度后,将横杆160固定在浮筏本体100上。

对比例1

制作栅格形的浮筏后,吊筏养殖,浮筏一直漂浮在海面上。

试验1

选择海区离岸在10公里范围内,投养海域水深7米以上,采用实施例1~3和对比例1的方法进行牡蛎养殖,其中,浮筏长12m,宽7m。吊筏养殖的具体方法均为:在浮筏上间隔设置多根沿横向方向延伸的主绳(如图1所示),使主绳与海流主流向平行,在每根主绳的底部沿其长度方向间隔设置多根塑料苗绳。每串苗绳上有8~10个附着基,上下两个附着基之间相距10cm,苗绳底端捆绑重物作为沉坠,沉坠距离最底端的附着基10cm,不下沉时,最上端的附着基离水面50cm,在每年的6月份将牡蛎的缘膜幼体粘贴到附着基上,使每个附着基上有60个牡蛎苗,浮筏密度:1亩海域投放0.3亩浮筏,附着基密度:25串/平方米,从投养至收获时间间隔2年半。实施例1~3中,在下沉时,将浮筏和牡蛎一起下沉,初次安装浮子或更换浮子后,使所有浮子的浮力除能平衡整个浮筏的重量外,还能平衡110-220kg的重量,方便人站在上面。

采用实施例1~3和对比例1的方法养殖牡蛎,养殖结果如牡蛎的成活率、流失率、单个平均重量、浮筏使用寿命,见表1。

表1采用实施例1~3和对比例1的方法养殖牡蛎的结果

由表1可知,实施例1~3中使浮筏根据需要上浮和下沉,规避了强光照、高热浪和风浪的直接冲击,有效保护了浮筏及牡蛎,与对比例1相比,提高了牡蛎的成活率和单个重量。且因本发明的浮筏结构稳定,抗风浪能力强,因而能减少牡蛎的流失率,提高浮筏的使用寿命,并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尽管本发明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发明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发明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和实施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