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精量播种流水线的生产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28303阅读:310来源:国知局
水稻精量播种流水线的生产设备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稻精量播种流水线的生产设备,属于水稻种植机械领域。



背景技术:

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关键是种植机械化,水稻种子机械化的主要方式之一是水稻机插秧,机插秧成功的关键是育秧。通常水稻机插秧采用播种流水线播种,水稻播种流水线播种大多为全自动播种机,全自动播种机的流程可分为基质输送、装盘、播种、覆土、浇水和出盘等主要环节,生产速度快,效率高,用工省。

已有的水稻播种机存在以下几个缺点:一、基质输送、装盘以及将基质刷平这几个步骤分别采用分体式的机构进行加工,即基质输送由输送机构加工,装盘由基质装盘机构加工,基质刷平由基质刷平机构加工,这三个机构都为分体形式,体积大,所占用空间大,并且提高了制造成本,并且进料仓的体积很小,工人需要不断往进料仓中投料,造成工人劳动强度大,人工费用大,生产成本高,而且已有基质虽然在输送时会经过搅拌后再进行装盘,但仍然会有一些较硬的块状基质无法被打散,装盘后影响种子生长;二、水稻播种机中的压穴机构一般采用滚筒式和平板式,滚筒式压穴机构的输送带与整机的输送带为一整条结构,且输送带的输出轴经同步带带动滚筒同步旋转,即整机输送带与滚筒共用一个电机进行传动,这样导致输出的动力不足,滚筒在对育秧盘上的基质进行压穴时,压穴力道不足,滚筒上的凸块在压穴初段(即凸块刚压入基质中时)还能正常压穴,而到了压穴后段(即凸块旋转出基质时)会产生压力不足,使穴位产生倾斜、偏移,从而影响穴位的形状,并且由于动力不足,导致无法再安装共用动力的刷毛,滚筒压穴后其表面容易黏附基质,影响下次压穴,而平板式压穴机构在每次压穴时都要将输送带停止运行才能进行压穴,影响生产效率,并且压穴的凸块位于平板下端,无法设置刷毛结构,凸块表面同样容易黏附基质,影响下次压穴;三、播种机构仅有进料斗和接料斗,进料斗的体积较小,所储存种子的数量少,需要工人不间断的加入种子,因此操作工人的劳动强度大,且降低了生产效率;四、播种机构的播种滚筒上设置多个分开独立的吸种孔,这样育秧盘的每个穴位就只播入一颗种子,若有种子没发芽,则导致该穴位空着,造成浪费,为了防止穴位空着,人们采用在机架上设置前后两组播种机构,这样每个穴位能播入2颗种子,但两组播种机构使整机体积增大,且提高了整机的制造成本;五、播种滚筒上的吸种孔在吸住种子时,经常会有好几颗种子黏附在一起,这样便会吸到多颗的种子,若不清除掉多余的种子,两次播种后,一个穴位里会有3颗、4颗甚至5颗种子,造成种子浪费严重;六、往播种机构的进料斗倒入种子后,由于进料斗较宽,容易出现种子分布不均匀(即一边的种子分布较多,而另一边较少),这样就会造成进料斗一边种子播完,而另一边还有较多种子,影响播种效果;七、仅采用一道浇水机构,即育秧盘在播种后,先进行覆土,再进行洒水,这样导致水份无法直接洒到种子上,影响种子对水份的吸收,从而影响种子的生长发育;八、浇水装置采用在浇水管下开出水孔,在水泵的作用下使水从出水孔喷射出,由于水压较大,喷射出的水容易将基质冲散,使基质表面坑坑洼洼不平整,种子上面的覆土过多或过少都不利于种子生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克服已有技术存在的缺点,根据水稻机插的需要及精量播种、出苗的要求,提供一种播种定位定量,及基质输送、装盘、播种、覆土、浇水和出盘等主要环节集成的水稻精量播种流水线的生产设备。

本实用新型水稻精量播种流水线的生产设备的技术方案是: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机架上设置基质打散装盘机构、独立动力滚筒式压穴机构、双播种机构和多道缓冲式浇水和覆土机构;

所述的基质打散装盘机构包括进料仓、基质斜输送装置、打散装置、秧盘输送带和基质刷平装置,所述的进料仓中设置基质输送带,基质输送带经动力带动,所述的基质斜输送装置包括上料架,上料架中设置上料带,上料带经动力带动,上料带的下部设在进料仓中,上料带上设置料斗,料斗与进料仓中的基质相配合,上料架的上部设置下料口,所述的打散装置包括打散外罩,打散外罩上制有进料口,进料口与下料口相对应,打散外罩上设置打散电机,打散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打散叶片,打散叶片与进料口落下的基质相配合,所述的基质刷平装置包括基质刷平支架,基质刷平支架与机架相固定,在基质刷平支架中设置基质刷平转轴,基质刷平转轴经动力带动,基质刷平转轴上设置基质刷毛,基质刷毛与水稻育秧盘上的基质相接触;

所述的独立动力滚筒式压穴机构包括压穴输送带,压穴输送带经压穴电机带动,机架上设置压穴支架,压穴支架前侧设置压穴外罩,压穴外罩中设置压穴滚轮,压穴滚轮上制有压穴凸齿,压穴滚轮中设置压穴转轴,压穴转轴的一头经第一同步带与压穴电机的输出轴相连接,压穴转轴的另一头经第二同步带连接同步轴,同步轴的另一头上设置同步齿轮,在压穴外罩位于压穴滚轮的前侧上设置5—10根毛刷转轴,各毛刷转轴的上端分别设置毛刷齿轮,各毛刷齿轮相互啮合,其中一端的毛刷齿轮与同步齿轮相啮合,在各毛刷转轴下设置毛刷,毛刷与压穴滚轮的表面相接触;

所述的双播种机构包括播种输送带,播种输送带经动力带动运行,在机架上设置播种支架和斜支架,播种支架上设置储料斗和吹气装置,储料斗的外壁设置自动加料控制装置,所述的自动加料控制装置包括储料斗底部开有落料口,储料斗前侧设置挡料气缸和挡料板,挡料气缸的活塞杆与挡料板相连接,挡料板与落料口相接触,所述的吹气装置包括吹气支架,吹气支架与播种支架相固定,吹气支架上设置吹气管,吹气管的一头连接气泵,吹气管上设置吹气嘴,在斜支架上设置播种滚筒、进料斗、接料斗和振动装置,在播种滚筒上开有吸种孔,所述的吸种孔为每两个形成一组,播种滚筒两头设置播种转轴,播种转轴经电机带动旋转,所述的振动装置包括振动支架,振动支架下部与斜支架相固定,在振动支架上设置振动外罩,振动外罩中设置振动机,在进料斗的后侧外壁上设置连接板,连接板与振动外罩相连接;

所述的多道缓冲式浇水和覆土机构包括浇水覆土输送带、浇水支架和覆土支架,浇水支架上设置条式浇水装置或板式浇水装置,覆土支架上设置覆土装置,所述覆土装置的前侧设置1—3组指式浇水装置和/或板式浇水装置,覆土装置的后侧设置1—3组指式浇水装置和/或板式浇水装置,所述的指式浇水装置包括第一蓄水槽,第一蓄水槽上部经第一连接杆与浇水支架相连接,第一蓄水槽连接水泵的出水管,在第一蓄水槽中设置第一缓冲层,第一缓冲层的上端与出水管的出水口相接触,第一蓄水槽的前侧制有10—30条向下的导水条,各导水条之间制有间隙,所述的板式浇水装置包括第二蓄水槽,第二蓄水槽上部经第二连接杆与浇水支架相连接,第二蓄水槽连接水泵的出水管,在第二蓄水槽中设置第二缓冲层,第二缓冲层的上端与出水管的出水口相接触,第二蓄水槽的前侧制有导水板,所述的覆土装置包括覆土支架之间设置覆土输送带,覆土输送带经电机带动,覆土支架上设置覆土料斗。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水稻精量播种流水线的生产设备,主要包括机架上设置基质打散装盘机构、独立动力滚筒式压穴机构、双播种机构和多道缓冲式浇水和覆土机构,工作时,由人们将育秧盘放到秧盘输送带上,由动力带动秧盘输送带运行,此时进料仓中的基质输送带带动基质向基质斜输送装置一侧移动,由基质斜输送装置上料带的料斗舀取进料仓内的基质,并倾斜向上输送,当基质被输送至上料带的顶部并向下时,上料斗上的基质经下料口向下落入打散装置的进料口中,打散电机的输出轴带动打散叶片旋转,当基质落下后,由高速旋转的打散叶片将基质打散,打散后的基质继续向下落入育秧盘中,育秧盘则保持匀速向前运行,使基质能装满整个育秧盘,而有多余的基质则向下落回进料仓中,当装满基质的育秧盘运行至基质刷平装置位置时,由动力带动基质刷平转轴旋转,基质刷平转轴带动基质刷毛旋转,由基质刷毛将高出育秧盘的基质刷平,使育秧盘表面达到平整,并由秧盘输送带将育秧盘输送至独立动力滚筒式压穴机构中,此时由压穴电机的输出轴带动压穴输送带运行,同时压穴电机的输出轴经第一同步带带动压穴转轴旋转,压穴转轴带动压穴滚轮旋转,当装好基质的育秧盘移动至压穴输送带上时,由压穴输送带将育秧盘逐渐输送至压穴滚轮位置,并通过压穴滚轮上的压穴凸齿对基质进行压穴,而同时压穴转轴的另一头经第二同步带带动同步轴旋转,同步轴带动同步齿轮旋转,同步齿轮带动毛刷齿轮旋转,毛刷齿轮经毛刷转轴带动毛刷旋转,当压穴滚轮上的压穴凸齿压完基质并向上旋转时,由毛刷刷掉其表面黏附的基质,完成压穴的育秧盘经压穴输送带输送至双播种机构中,由双播种机构的动力带动播种输送带运行,同时动力带动播种转轴旋转,播种转轴带动播种滚筒旋转,播种滚筒一边旋转,其吸种孔一边吸取进料斗内的种子,吸种孔吸取进料斗内的种子后再向上旋转,此时由吹气装置的吹气嘴对着播种滚筒上的种子进行吹气,由于吸种孔仅能吸住一个种子,而与该种子黏附在一起的其它种子很容易被吹下来,吹下来的种子则落入接料斗中,而播种滚筒继续旋转,当播种滚筒带动种子旋转至朝下与育秧盘相对应时,该位置的吸种孔停止吸气,种子向下落入育秧盘的穴位内,而当进料斗内的种子数量下降到一定位置不够用时,此时挡料气缸的活塞杆带动挡料板倾斜向上移动,使储料斗下的落料口打开,储料斗中的种子便会自动落入进料斗中,当进料斗内种子达到一定数量后,挡料气缸带动挡料板倾斜向下,使挡料板与落料口闭合,而完成播种后的育秧盘经播种输送带输送至多道缓冲式浇水和覆土机构中,由浇水覆土输送带带动育秧盘向前移动,此时先由浇水装置对育秧盘进行浇水,浇水装置分为指式浇水装置和板式浇水装置,将指式浇水装置设置在第一组(根据需要,也可将板式浇水装置设置在第一组),由水泵将水从水桶中抽出(也可以直接用自来水管输送水),水经出水管输送至第一蓄水槽中,由于出水管的出水口与第一缓冲层相接触,第一缓冲层可对出水口输出的水进行缓冲,从而减少水输出时的冲击力,保持第一蓄水槽中的水面平稳,当第一蓄水槽中的水位逐渐升高至第一蓄水槽的上口高度时,高出的水便沿着导水条(如同手指)向下流出,向下伸长的导水条对水进行导向,使水流形成条形向下流动,各个水条正好与育秧盘中的一排穴位相对应,水条向下流入育秧盘的穴位中,实现秧盘基质和种子浇水,在第一次浇水后,育秧盘被浇水覆土输送带继续向前输送至覆土装置的下方,动力带动覆土输送带运行,覆土输送带将覆土料斗内的基质向前输送,当基质运行至覆土输送带的端部时,基质便向下落入正在运行的育秧盘上,由基质对种子进行覆盖,覆土后的育秧盘继续移动至浇水装置位置,此时的浇水装置为板式浇水装置(根据需要,也可以为指式浇水装置),由水泵将水从水桶中抽出,水经出水管输送至第二蓄水槽中,由第二缓冲层可对出水口输出的水进行缓冲,从而减少水输出时的冲击力,保持第二蓄水槽中的水面平稳,当第二蓄水槽中的水位逐渐升高至第二蓄水槽的上口高度时,高出的水便沿着导水板向下流动,导水板为一整片结构,其相对于导水条水流更大,因此对覆土后育秧盘上的整片基质都能起到足量的浇水作用,使基质保持湿润。本方案水稻精量播种流水线的生产设备,一、通过将基质的输送、打散、上盘、刷平等机构整机化,使整机体积缩小,减少所占用的空间,降低机器的制造成本,而基质在装盘前经过打散装置进行打散,打散效果好,使基质保持松散,从而更有利于种子吸收水份和养分;二、压穴输送带和压穴滚轮通过独立动力带动,从而保证动力充足,使压穴滚轮在压穴的初段、中段、末段都能对育秧盘中的基质进行精准压穴,避免出现压穴倾斜、偏移现象,而由于动力充足,因此可同步带动5—10个毛刷刷除压穴滚轮表面黏附的基质,保证其表面清洁,避免影响下次的压穴动作;三、储料斗的种子存储量大,且会自动往进料斗中加入种子,无需工人不间断的加种子,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四、播种滚筒上的吸种孔为每两个形成一组,这样可同时往一个穴位内播入两颗种子,从而无需设置两组播种机构,缩小整机体积,降低制造成本;五、利用吹气嘴将播种滚筒上吸附多余的种子吹落,减少种子的浪费;六、通过振动装置对进料斗进行轻微振动,使种子在进料斗中能均匀分布开,保证播种效果;七、通过在覆土前先浇一次水,在覆土后再浇一次水,从而使种子和基质都能充分吸收水份;八、指式浇水装置和板式浇水装置的第一缓冲层和第二缓冲层能减少水泵出水管输出水的冲击力和水波,使第一、第二蓄水槽中水面尽量保持平静,并结合向下伸长的导水条和导水板,当水从导水条或导水板流出时与育秧盘越接近,这样水对基质的冲击力就越小,从而避免水流冲散基质;九、在覆土前采用指式浇水装置,使流出的水正好与育秧盘的每个穴位相对应,这样水流正好流入穴位中,使种子能够充分吸收水份,而覆土后采用板式浇水装置,板式浇水装置的水流较大、较广,使育秧盘上的整片基质都能得到浇灌,保证基质的湿润。

本实用新型水稻精量播种流水线的生产设备,所述的进料仓中设置搅拌桨,搅拌桨经动力带动旋转。有了搅拌桨,搅拌桨一直对进料仓内的基质进行搅拌,使其达到松散。所述的打散外罩中设置圆环形的打散内罩。圆环形打散内罩的内径略大于旋转的打散叶片,其挡住打散后的基质,防止打散叶片将基质打的到处都是,保证环境卫生。所述的各个毛刷一高一低相间设置。高低相间设置,使毛刷所刷到的范围更大,刷除表面基质效果更好。所述的压穴支架中设置压穴调节螺杆,压穴调节螺杆上设置压穴调节手柄,在压穴外罩上设置压穴调节座,压穴调节螺杆的下端与压穴调节座相配合。可同步旋转压穴调节手柄,由压穴调节螺杆与压穴调节座的螺纹配合,带动压穴调节座上下移动,压穴调节座带动压穴外罩和压穴滚轮上下移动,实现压穴滚轮上下调节,这样可根据所要压穴的深度来调节压穴滚轮的上下高度。所述的压穴滚轮上制有缺齿凹槽。由于育秧盘的四周制有较宽的翻边,因此前后两个育秧盘之间有形成较大间隔,为了保证压穴滚轮能连续工作,通过在压穴滚轮上制有缺齿凹槽,当压穴滚轮对前一个育秧盘完成压穴后,通过缺齿凹槽与前后两个育秧盘的翻边配合,使压穴滚轮不用升起就能对下一个育秧盘进行压穴,从而提高生产效率。所述的每组吸种孔为上下并列的两个或者左右并排的两个或者倾斜设置的两个。所述储料斗的上部容积大,下部容积小,在储料斗的顶部设置上盖。储料斗上部大下部小,使储料斗上部储存的种子多,到了下部种子能汇集到一起有利于种子输出,而有了上盖,使储料斗内部达到密封,防止水份等进入储料斗内。所述的覆土支架后侧的机架上设置覆土刷平支架,在覆土刷平支架中设置覆土刷平转轴,覆土刷平转轴经动力带动,覆土刷平转轴上设置覆土刷毛。在覆土后,由覆土刷毛对育秧盘的上端面进行刷平,使育秧盘上端面保持平整。所述的第一缓冲层和第二缓冲层为海绵材料制成。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水稻精量播种流水线的生产设备的主视示意图;

图2是基质打散装盘机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进料仓和基质斜输送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打散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5是打散装置的仰视示意图;

图6是基质刷平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独立动力滚筒式压穴机构的正面立体示意图;

图8是独立动力滚筒式压穴机构的背面立体示意图;

图9是压穴滚轮与毛刷配合状态立体示意图;

图10是同步齿轮、毛刷齿轮、毛刷转轴、毛刷配合状态立体示意图;

图11是压穴滚轮的立体示意图;

图12是双播种机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13是双播种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自动加料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播种滚筒的吸种孔每两个左右并排为一组的立体示意图;

图16是播种滚筒的吸种孔每两个上下并列为一组的立体示意图;

图17是吹气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18是振动装置与进料斗配合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19是多道缓冲式浇水和覆土机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20是指式浇水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21是板式浇水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22是板式浇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3是覆土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24是覆土刷平支架中设覆土刷平转轴和覆土刷毛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稻精量播种流水线的生产设备,如图1—图24所示,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9,机架上设置基质打散装盘机构1、独立动力滚筒式压穴机构2、双播种机构3和多道缓冲式浇水和覆土机构4;所述的基质打散装盘机构1包括进料仓11、基质斜输送装置12、打散装置13、秧盘输送带14和基质刷平装置15,所述的进料仓11中设置基质输送带111,基质输送带经动力带动,所述的基质斜输送装置12包括上料架121,上料架中设置上料带122,上料带经动力带动,上料带的下部设在进料仓中,上料带上设置料斗123,料斗与进料仓中的基质相配合,上料架的上部设置下料口124,所述的打散装置13包括打散外罩131,打散外罩上制有进料口132,进料口与下料口124相对应,打散外罩上设置打散电机133,打散电机的输出轴连接打散叶片134,打散叶片与进料口落下的基质相配合,所述的基质刷平装置15包括基质刷平支架151,基质刷平支架与机架9相固定,在基质刷平支架中设置基质刷平转轴152,基质刷平转轴经动力带动,基质刷平转轴上设置基质刷毛153,基质刷毛与水稻育秧盘上的基质相接触;所述的独立动力滚筒式压穴机构2包括压穴输送带25,压穴输送带经压穴电机21带动,机架上设置压穴支架22,压穴支架前侧设置压穴外罩222,压穴外罩中设置压穴滚轮223,压穴滚轮上制有压穴凸齿224,压穴滚轮中设置压穴转轴225,压穴转轴的一头经第一同步带226与压穴电机21的输出轴相连接,压穴转轴的另一头经第二同步带227连接同步轴228,同步轴的另一头上设置同步齿轮229,在压穴外罩222位于压穴滚轮223的前侧上设置5—10根毛刷转轴23,各毛刷转轴的上端分别设置毛刷齿轮231,各毛刷齿轮相互啮合,其中一端的毛刷齿轮与同步齿轮229相啮合,在各毛刷转轴下设置毛刷232,毛刷与压穴滚轮223的表面相接触;所述的双播种机构3包括播种输送带31,播种输送带经动力带动运行,在机架9上设置播种支架32和斜支架33,播种支架上设置储料斗321和吹气装置322,储料斗的外壁设置自动加料控制装置,所述的自动加料控制装置包括储料斗321底部开有落料口323,储料斗前侧设置挡料气缸324和挡料板325,挡料气缸的活塞杆与挡料板相连接,挡料板与落料口323相接触,所述的吹气装置322包括吹气支架326,吹气支架与播种支架32相固定,吹气支架上设置吹气管327,吹气管的一头连接气泵,吹气管上设置吹气嘴328,在斜支架上设置播种滚筒331、进料斗332、接料斗333和振动装置34,在播种滚筒上开有吸种孔334,所述的吸种孔为每两个形成一组,播种滚筒两头设置播种转轴335,播种转轴经电机带动旋转,所述的振动装置34包括振动支架341,振动支架下部与斜支架33相固定,在振动支架上设置振动外罩342,振动外罩中设置振动机343,在进料斗332的后侧外壁上设置连接板344,连接板与振动外罩相连接;所述的多道缓冲式浇水和覆土机构4包括浇水覆土输送带49、浇水支架41和覆土支架51,浇水支架上设置指式浇水装置42或板式浇水装置43,覆土支架上设置覆土装置52,所述覆土装置52的前侧设置1—3组指式浇水装置42和/或板式浇水装置43,覆土装置的后侧设置1—3组指式浇水装置42和/或板式浇水装置43,所述的指式浇水装置42包括第一蓄水槽421,第一蓄水槽上部经第一连接杆422与浇水支架41相连接,第一蓄水槽连接水泵的出水管,在第一蓄水槽中设置第一缓冲层423,第一缓冲层的上端与出水管的出水口相接触,第一蓄水槽的前侧制有10—30条向下的导水条424,各导水条之间制有间隙425,所述的板式浇水装置43包括第二蓄水槽431,第二蓄水槽上部经第二连接杆432与浇水支架41相连接,第二蓄水槽连接水泵的出水管,在第二蓄水槽中设置第二缓冲层433,第二缓冲层的上端与出水管的出水口相接触,第二蓄水槽的前侧制有导水板434,所述的覆土装置52包括覆土支架51之间设置覆土输送带53,覆土输送带经电机带动,覆土支架上设置覆土料斗54。主要包括机架9上设置基质打散装盘机构1、独立动力滚筒式压穴机构2、双播种机构3和多道缓冲式浇水和覆土机构4,工作时,由人们将育秧盘放到秧盘输送带14上,由动力带动秧盘输送带运行,此时进料仓11中的基质输送带111带动基质向基质斜输送装置12一侧移动,由基质斜输送装置上料带122的料斗123舀取进料仓11内的基质,并倾斜向上输送,当基质被输送至上料带122的顶部并向下时,上料斗123上的基质经下料口124向下落入打散装置13的进料口132中,打散电机133的输出轴带动打散叶片134旋转,当基质落下后,由高速旋转的打散叶片将基质打散,打散后的基质继续向下落入育秧盘中,育秧盘则保持匀速向前运行,使基质能装满整个育秧盘,而有多余的基质则向下落回进料仓11中,当装满基质的育秧盘运行至基质刷平装置15位置时,由动力带动基质刷平转轴152旋转,基质刷平转轴带动基质刷毛153旋转,由基质刷毛将高出育秧盘的基质刷平,使育秧盘表面达到平整,并由秧盘输送带14将育秧盘输送至独立动力滚筒式压穴机构2中,此时由压穴电机21的输出轴带动压穴输送带25运行,同时压穴电机21的输出轴经第一同步带226带动压穴转轴225旋转,压穴转轴带动压穴滚轮223旋转,当装好基质的育秧盘移动至压穴输送带25上时,由压穴输送带将育秧盘逐渐输送至压穴滚轮223位置,并通过压穴滚轮上的压穴凸齿224对基质进行压穴,而同时压穴转轴225的另一头经第二同步带227带动同步轴228旋转,同步轴带动同步齿轮229旋转,同步齿轮带动毛刷齿轮231旋转,毛刷齿轮经毛刷转轴23带动毛刷232旋转,当压穴滚轮223上的压穴凸齿224压完基质并向上旋转时,由毛刷232刷掉其表面黏附的基质,完成压穴的育秧盘经压穴输送带25输送至双播种机构3中,由双播种机构的动力带动播种输送带31运行,同时动力带动播种转轴335旋转,播种转轴带动播种滚筒331旋转,播种滚筒一边旋转,其吸种孔334一边吸取进料斗332内的种子,吸种孔吸取进料斗内的种子后再向上旋转,此时由吹气装置322的吹气嘴328对着播种滚筒331上的种子进行吹气,由于吸种孔334仅能吸住一个种子,而与该种子黏附在一起的其它种子很容易被吹下来,吹下来的种子则落入接料斗333中,而播种滚筒331继续旋转,当播种滚筒带动种子旋转至朝下与育秧盘相对应时,该位置的吸种孔334停止吸气,种子向下落入育秧盘的穴位内,而当进料斗332内的种子数量下降到一定位置不够用时,此时挡料气缸324的活塞杆带动挡料板325倾斜向上移动,使储料斗321下的落料口323打开,储料斗中的种子便会自动落入进料斗332中,当进料斗内种子达到一定数量后,挡料气缸324带动挡料板325倾斜向下,使挡料板与落料口323闭合,而完成播种后的育秧盘经播种输送带31输送至多道缓冲式浇水和覆土机构4中,由浇水覆土输送带49带动育秧盘向前移动,此时先由浇水装置对育秧盘进行浇水,浇水装置分为指式浇水装置42和板式浇水装置43,将指式浇水装置设置在第一组(根据需要,也可将板式浇水装置设置在第一组),由水泵将水从水桶中抽出(也可以直接用自来水管输送水),水经出水管输送至第一蓄水槽421中,由于出水管的出水口与第一缓冲层423相接触,第一缓冲层可对出水口输出的水进行缓冲,从而减少水输出时的冲击力,保持第一蓄水槽中的水面平稳,当第一蓄水槽中的水位逐渐升高至第一蓄水槽421的上口高度时,高出的水便沿着导水条424(如同手指)向下流出,向下伸长的导水条对水进行导向,使水流形成条形向下流动,各个水条正好与育秧盘中的一排穴位相对应,水条向下流入育秧盘的穴位中,实现秧盘基质和种子浇水,在第一次浇水后,育秧盘被浇水覆土输送带49继续向前输送至覆土装置52的下方,动力带动覆土输送带53运行,覆土输送带将覆土料斗54内的基质向前输送,当基质运行至覆土输送带53的端部时,基质便向下落入正在运行的育秧盘上,由基质对种子进行覆盖,覆土后的育秧盘继续移动至浇水装置位置,此时的浇水装置为板式浇水装置43(根据需要,也可以为指式浇水装置),由水泵将水从水桶中抽出,水经出水管输送至第二蓄水槽431中,由第二缓冲层433可对出水口输出的水进行缓冲,从而减少水输出时的冲击力,保持第二蓄水槽431中的水面平稳,当第二蓄水槽中的水位逐渐升高至第二蓄水槽的上口高度时,高出的水便沿着导水板434向下流动,导水板为一整片结构,其相对于导水条水流更大,因此对覆土后育秧盘上的整片基质都能起到足量的浇水作用,使基质保持湿润。本方案水稻精量播种流水线的生产设备,一、通过将基质的输送、打散、上盘、刷平等机构整机化,使整机体积缩小,减少所占用的空间,降低机器的制造成本,而基质在装盘前经过打散装置13进行打散,打散效果好,使基质保持松散,从而更有利于种子吸收水份和养分;二、压穴输送带25和压穴滚轮223通过独立动力带动,从而保证动力充足,使压穴滚轮在压穴的初段、中段、末段都能对育秧盘中的基质进行精准压穴,避免出现压穴倾斜、偏移现象,而由于动力充足,因此可同步带动5—10个毛刷232刷除压穴滚轮223表面黏附的基质,保证其表面清洁,避免影响下次的压穴动作;三、储料斗321的种子存储量大,且会自动往进料斗332中加入种子,无需工人不间断的加种子,减轻了工人劳动强度,提高了生产效率;四、播种滚筒331上的吸种孔334为每两个形成一组,这样可同时往一个穴位内播入两颗种子,从而无需设置两组播种机构,缩小整机体积,降低制造成本;五、利用吹气嘴328将播种滚筒331上吸附多余的种子吹落,减少种子的浪费;六、通过振动装置34对进料斗332进行轻微振动,使种子在进料斗中能均匀分布开,保证播种效果;七、通过在覆土前先浇一次水,在覆土后再浇一次水,从而使种子和基质都能充分吸收水份;八、指式浇水装置42和板式浇水装置43的第一缓冲层423和第二缓冲层433能减少水泵出水管输出水的冲击力和水波,使第一、第二蓄水槽421、431中水面尽量保持平静,并结合向下伸长的导水条424和导水板434,当水从导水条或导水板流出时与育秧盘越接近,这样水对基质的冲击力就越小,从而避免水流冲散基质;九、在覆土前采用指式浇水装置42,使流出的水正好与育秧盘的每个穴位相对应,这样水流正好流入穴位中,使种子能够充分吸收水份,而覆土后采用板式浇水装置43,板式浇水装置的水流较大、较广,使育秧盘上的整片基质都能得到浇灌,保证基质的湿润。所述的进料仓11中设置搅拌桨112,搅拌桨经动力带动旋转。有了搅拌桨112,搅拌桨一直对进料仓11内的基质进行搅拌,使其达到松散。所述的打散外罩131中设置圆环形的打散内罩135。圆环形打散内罩135的内径略大于旋转的打散叶片134,其挡住打散后的基质,防止打散叶片将基质打的到处都是,保证环境卫生。所述的各个毛刷232一高一低相间设置。高低相间设置,使毛刷232所刷到的范围更大,刷除表面基质效果更好。所述的压穴支架22中设置压穴调节螺杆24,压穴调节螺杆上设置压穴调节手柄241,在压穴外罩222上设置压穴调节座242,压穴调节螺杆的下端与压穴调节座相配合。可同步旋转压穴调节手柄241,由压穴调节螺杆24与压穴调节座242的螺纹配合,带动压穴调节座上下移动,压穴调节座带动压穴外罩222和压穴滚轮223上下移动,实现压穴滚轮上下调节,这样可根据所要压穴的深度来调节压穴滚轮的上下高度。所述的压穴滚轮223上制有缺齿凹槽243。由于育秧盘的四周制有较宽的翻边,因此前后两个育秧盘之间有形成较大间隔,为了保证压穴滚轮223能连续工作,通过在压穴滚轮上制有缺齿凹槽243,当压穴滚轮对前一个育秧盘完成压穴后,通过缺齿凹槽243与前后两个育秧盘的翻边配合,使压穴滚轮223不用升起就能对下一个育秧盘进行压穴,从而提高生产效率。所述的每组吸种孔334为上下并列的两个或者左右并排的两个或者倾斜设置的两个。所述储料斗321的上部容积大,下部容积小,在储料斗的顶部设置上盖329。储料斗321上部大下部小,使储料斗上部储存的种子多,到了下部种子能汇集到一起有利于种子输出,而有了上盖329,使储料斗321内部达到密封,防止水份等进入储料斗内。所述的覆土支架51后侧的机架9上设置覆土刷平支架64,在覆土刷平支架中设置覆土刷平转轴65,覆土刷平转轴经动力带动,覆土刷平转轴上设置覆土刷毛66。在覆土后,由覆土刷毛66对育秧盘的上端面进行刷平,使育秧盘上端面保持平整。所述的第一缓冲层423和第二缓冲层433为海绵材料制成。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