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研究番茄与分蘖洋葱间作中丛枝菌根网络作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34915发布日期:2018-08-10 19:11阅读:29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菌根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研究丛枝菌根网络在两植物间作中作用的装置。



背景技术:

菌根真菌是陆地生态系统中广泛存在的一类土壤微生物,可以与绝大多数陆生高等植物形成互惠共生体。研究表明,真菌共生体能够改善宿主植物的营养状况,促进宿主植物对土壤中矿质元素和水分的吸收,提高植物体的生物量,改进产品品质,增强宿主植物对非生物胁迫(盐渍、干旱、低温、重金属元素等)的耐受能力和提高对病害、虫害等生物胁迫的抵抗能力,这种互惠共生关系对维护生态平衡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如何证明丛枝菌根网络在同种或不同种宿主植物中是否起作用变得尤为重要。

近年来,不同的研究者针对各自解决的问题,推出了各式各样的不同类型的分室培养装置,例如,Barton等(2011)设计的由根排斥室组成的装置,可用来研究持续生长的共生菌根网络和可切断的共生菌根网络的生态学功能。但是该装置不能够证明植物种间促进作用是由于两植物间形成的菌根网络所起的作用,还是由于旋转根排斥室系统后的扰动作用或者是相对于旋转根排斥室系统,静止根排斥室系统中植物的促生作用是不是由于增加了营养吸收面积造成的,这些问题都是亟待解决的。

本课题研究发现,番茄与分蘖洋葱间作促进了番茄植株生长,增加了番茄植株矿质养分浓度,特别是磷浓度。但是,番茄植株磷浓度的增加是否与两植株间建立丛枝菌根网络有关,目前还不清楚。因此为了更好地证明丛枝菌根菌丝在番茄与分蘖洋葱间作体系中的作用及贡献,亟待对上述装置所采用的材料与设计进行改进和创新。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研究丛枝菌根网络在植物间套作中作用的装置,通过该装置可以明确丛枝菌根网络在植物间套作中所起的作用,且该装置能够排除旋转菌丝排斥室系统对土壤的扰动作用和消除系统内背对系统外植株侧营养面积对菌根网络在番茄与分蘖洋葱间作促生中作用的贡献率,可更好为番茄与分蘖洋葱间作促进番茄植株生长提供理论依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研究番茄与分蘖洋葱间作中丛枝菌根网络作用装置,其组成包括:培养箱和 菌丝排斥室系统,其特征是:所述的培养箱的四周与底部均无开孔装置,内侧覆黑色聚氯乙烯塑料膜。

本实用新型的培养箱的长度L为41cm,宽度W为28cm,高度H为24.5cm。

本实用新型的菌丝排斥室系统的上口直径TD为22cm,下底直径BD为12.5cm,高度H为22.5cm。

本实用新型的菌丝排斥室系统具有开窗结构,开窗间隔距离为0.3cm,开窗尺寸为0.7×0.5cm,在其开窗结构内一半覆盖38um尼龙膜,一半覆盖塑料膜。

本实用新型的菌丝排斥室系统位于培养箱的一侧,距离培养箱两侧距离为1.75cm,前后距离为2cm与14.5cm,覆盖尼龙膜一侧半圆直径正对培养箱箱角,菌丝排斥室系统覆盖尼龙膜外侧紧邻种植分蘖洋葱植株,菌丝排斥室系统内种植番茄植株,培养箱与菌丝排斥室系统上均设有刻度线。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培养箱中放入混合均匀土壤与砂土,比例为1:1(体积比),同时正常配施氮磷钾肥与中微量元素,以供两种植物生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旋转菌丝排斥室系统装置,从而证明丛枝菌根网络在番茄与分蘖洋葱间作促生中是否起作用。一方面,为了尽可能减少旋转造成的扰动作用,该实用新型在培养箱与菌丝排斥室系统上设有刻度线,以每周旋转3次的频率,且每次依据培养箱与菌丝排斥室系统上的刻度平行旋转2-3mm,该装置旋转的程度以及频率能够避免菌丝排斥室系统与周围土壤产生空气间隔,进而减少对菌根网络再次形成的影响;另一方面,该实用新型在具有开窗结构的菌丝排斥室系统的一半覆盖尼龙膜(允许与植株根系形成共生关系的菌丝穿过系统),一半覆盖塑料膜(不允许与植株根系形成共生关系的菌丝背向尼龙膜侧穿过系统),其中尼龙膜侧紧邻分蘖洋葱植株,使得穿过系统的菌丝能够与之形成菌根网络,而塑料膜侧背对分蘖洋葱植株,从而消除了系统内背对分蘖洋葱植株侧营养面积对菌根网络在番茄与分蘖洋葱间作促生中作用的贡献率。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使用方便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种植模式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俯视图;

图4是菌丝排斥室开窗结构示意图;

图5是菌丝排斥室系统示意图;

图中:1—培养箱,2—菌丝排斥室系统,3—黑色塑料膜,4—分蘖洋葱植株,5—番茄植株,6—丛枝菌根菌丝网络,7—开窗,8—无色透明塑料膜,9—38um尼龙膜,10—刻度线,L1,L2—菌丝排斥室系统与培养箱前后之间的距离,L3—菌丝排斥室系统与培养箱两侧之间的距离。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下面结合附图和实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研究丛枝菌根网络在植物间作中作用装置,由培养箱1和菌丝排斥室系统2组成。所述的培养箱四周与底部均无开孔装置,内侧覆黑色聚氯乙烯塑料膜3。

所述的培养箱1的长度L为41cm,宽度W为28cm,高度H为24.5cm。

所述的菌丝排斥室系统2的上口直径TD为22cm,下底直径BD为12.5cm,高度H为22.5cm,开窗间隔距离为0.3cm,开窗尺寸为0.7×0.5cm。

所述的菌丝排斥室系统2具有开窗结构7,开窗排布均匀,其中一侧覆盖无色透明塑料膜8,另一侧覆盖38um尼龙膜9,覆盖塑料膜的目的是消除菌丝排斥室系统中植株营养吸收面积大小问题对解释间作植株间菌根网络所起作用的影响。

所述的菌丝排斥室系统2位于培养箱1的一侧,菌丝排斥室系统与培养箱前后之间的距离L1为2cm、L2为14.5cm,菌丝排斥室系统与培养箱左右之间的距离L3为1.75cm。

所述的菌丝排斥室系统2,其覆盖尼龙膜侧半圆直径正对培养箱1箱角(目的是保证菌丝排斥室系统在旋转过程中,系统内植株与系统外植株始终有足够的面积进行菌根网络的形成),菌丝排斥室系统覆盖尼龙膜外侧紧邻种植分蘖洋葱植株4,菌丝排斥室系统内种植番茄植株5,培养箱1与菌丝排斥室系统2上均设有刻度线10,目的是使该装置中的菌丝排斥室系统在每次旋转时的程度一致。

使用时,菌丝排斥室系统2位于培养箱1一侧,且覆盖尼龙膜侧半圆直径正对培养箱1箱角,一方面是保证2在旋转过程中,系统内外植株始终有足够的面积进行菌根网络的形成,另一方面是消除系统内塑料膜侧营养面积对菌根网络在间作植物中作用的贡献率。在培养箱1与菌丝排斥室系统2中放入混合均匀的土壤与砂土,比例为1:1(体积比),目的是利于菌丝排斥室系统的旋转。将四叶一心的番茄幼苗种植于菌丝排斥室系统2中,菌丝排斥室系统覆盖尼龙膜外侧紧邻种植分蘖洋葱植株。在两植株间作共生35天后(有研究证明,两植株在共生35天后可以形成菌根网络6),之后以每周3次的频率进行旋转切断相连于两植株间的菌丝,进而明确丛枝菌根网络在间作促生中的作用,但应注意的是:每次旋转应依据培养箱与菌丝排斥室系统上的刻度进行平行旋转2-3mm,以保证每次旋转的程度一致,这是消 除旋转菌丝排斥室系统对土壤造成扰动作用的关键。同时为了避免旋转过程中菌丝排斥室系统与土壤间产生空气间隔,在每次旋转菌丝排斥室系统后都需浇灌少量的水,以免影响菌根网络的形成。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