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组合式的胡蜂繁育养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29106阅读:367来源:国知局
一种组合式的胡蜂繁育养殖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胡蜂养殖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组合式的胡蜂繁育养殖装置。



背景技术:

胡蜂捕食多种昆虫,在我国广泛分布,在生物防治上有较大利用价值,而蜂毒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在医学应用上具有广泛前景。其中,金环胡蜂是世界上最大的胡蜂,体长可达40毫米。金环胡蜂过着分工明确的社会生活,分布于湖北、湖南、江苏、浙江、四川、广西、江西、福建、贵州、云南等地。为害苹果、桃、梨、葡萄、柑桔等,以成虫啮食成熟的水果,残留果皮、果核。金环胡蜂是毒性最大、最凶猛的一种胡蜂,其窝建于自建的土洞中。人工养殖包括蜂巢的初步发育成型,当蜂巢发育到一定程度后,需要将其移植到土洞中,目前常见的方法是寻找山林中的土地,开挖土洞,使蜂巢移植在土洞中,并搭建洞体后覆盖上土壤压实。该种作业方式劳动强度大,适应性差。与此同时,现有蜂巢发育用胡蜂繁育箱结构较为简单,其在蜂巢野外移植的过程存在较大危险,而且现有的胡蜂繁育箱无法回收利用,使用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旨在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构造合理,使用方便,可有效提高蜂巢繁育质量,提高移植效率的组合式的胡蜂繁育养殖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组合式的胡蜂繁育养殖装置,包括繁育箱和养殖箱;所述繁育箱包括下部筒体,下端与下部筒体上端连接的上部筒体,水平设置于上部筒体上端、过上部筒体中心且中部捆扎有带体的横杆,设置于上部筒体上端的保温层,盖住保温层的防雨板,设置于下部筒体侧壁上、呈喇叭状且具有若干通风孔的活动罩,以及设置于下部筒体下端的栅格板;其直径小端与下部筒体连接,且下部筒体侧壁设置与活动罩连通的安装孔;所述活动罩的直径较大端设置有喂食注射器和喂水注射器;所述养殖箱包括矩形套体,四根分别设置于矩形套体四个直角内侧的立柱,以及设置于矩形套体上端的平台面板;所述立柱的下端超出矩形套体下端,且其下端为尖角状;所述矩形套体一侧面板的上部设置有第一孔,下部设置有第二孔,所述第二孔的孔径大于第一孔的孔径;所述平台面板的中部设置与下部筒体内腔相应的通孔。

优选的是,所述下部筒体上还设置喂蜜注射器。

优选的是,所述矩形套体通过第一连接件与立柱的邻接面连接。

优选的是,所述平台面板通过第二连接件与立柱连接。

优选的是,所述活动罩采用塑料网板制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其在保证蜂巢繁育初期具有足够繁育空间的前提下,使蜂巢移植时能够回收部分构件继续投入实用,有效降低其使用成本。其可确保蜂巢野外移植的安全性,并有效提高移植的效率。

(2)本实用新型改变了现有胡蜂蜂巢的移植方式,使其能够适合各类地形,使用中无需再开挖土洞,有效的降低劳动强度,提高蜂巢移植的效率,并使蜂巢成形后具有较大的体积,同时有效的保护蜂巢不受外力损坏,最大程度的保护蜂巢繁育。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移植前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移植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养殖箱的俯视图。

图4为繁育箱中一侧面板和立柱组合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图1-4所示组合式的胡蜂繁育养殖装置,包括繁育箱1和养殖箱2;所述繁育箱1包括下部筒体10,下端与下部筒体10上端连接的上部筒体11,水平设置于上部筒体11上端、过上部筒体11中心且中部捆扎有带体的横杆12,设置于上部筒体11上端的保温层13,盖住保温层13的防雨板14,设置于下部筒体10侧壁上、呈喇叭状且具有若干通风孔的活动罩15,以及设置于下部筒体10下端的栅格板19;其直径小端与下部筒体10连接,且下部筒体10侧壁设置与活动罩15连通的安装孔;所述活动罩15的直径较大端设置有喂食注射器16和喂水注射器17;所述养殖箱2包括矩形套体20,四根分别设置于矩形套体20四个直角内侧的立柱21,以及设置于矩形套体20上端的平台面板22;所述立柱21的下端超出矩形套体20下端,且其下端为尖角状;所述矩形套体20一侧面板的上部设置有第一孔23,下部设置有第二孔24,所述第二孔24的孔径大于第一孔23的孔径;所述平台面板22的中部设置与下部筒体10内腔相应的通孔25。

所述下部筒体10上还设置喂蜜注射器18。

所述矩形套体20通过第一连接件26与立柱21的邻接面连接。所述第一连接件26为螺丝,显然还可以是钉子或螺栓等常用连接件。

所述平台面板22通过第二连接件27与立柱21连接。所述第二连接件27为螺丝,显然还可以是钉子或螺栓等常用连接件。

所述活动罩15采用塑料网板制成。

初期繁育时,将蜂王放置于上部筒体11内,并将繁育箱1的各构件组装后,活动罩15作为活动区和采食区,并在其内放入筑巢用的材料。而上部筒体11的带体(草或者线)则可诱导蜂王筑巢产卵。当蜂巢繁育到一定程度后,即可进行野外移植。移植时,将安装有立柱21的矩形套体20设置于地面上,然后在矩形套体20内及外侧填充土壤,使矩形套体20内的土壤中部留有一个下凹的空间,并用物件将第二孔24封堵;然后盖上平台面板22并固定,之后即可将蜂巢繁育箱1移植于平台面板22上,然后移除下部筒体10下端的栅格板19,接着将栅格板19缓慢插入上部筒体11和下部筒体10之间,即可将上部筒体11(其内为蜂巢)和栅格板19一同移植到平台面板22的通孔25处,然后移除栅格板19,使上部筒体11与养殖箱2连通,即可野外繁育。蜂巢开始野外繁育时,矩形套体20内的土壤在蜂巢繁育的过程中被蜂群通过第一孔23排出,当当巢繁育到一定程度后,第一孔23已不满足蜂群的出入需求后,此时打开封堵第二孔24的物件,蜂群则通过第二孔24进行出入和排出土壤,实现蜂巢的进一步繁育。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