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触发式鱼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99986发布日期:2018-06-05 18:29阅读:327来源:国知局
一种触发式鱼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鱼竿,特别涉及一种触发式鱼竿。



背景技术:

钓鱼时将鱼成功钓起,是垂钓者的希望和目的,实践表明,垂钓过程中的鱼能否被成功上钓,关键在于把握鱼在食饵时的抬竿起鱼的时机,因为鱼在食饵时都十分谨慎,当其感觉到有线、有钩、有阻力等情况时,会很快吐食而不再继续食饵,常规钓鱼时都是垂钓者凭感觉或经验,在感觉有鱼食饵时人工起竿,但人工起竿常很难掌握住起竿的最佳时机,甚至可能因起杆动作的迟缓反而给食饵的鱼发出了警示信号,或由于精力不集中而错过抬竿起鱼时机,所以鱼的上钩率往往不高,目前已有的自动弹簧竿对于鱼吞钩后拉动钓线,鱼竿沿轮座向上转动弹起中鱼的效果较好,但是对于鱼吞钩后带动钓线向岸边回游时,鱼线松弛,导致鱼线没有受拉力作用,使鱼竿不能自动弹起,从而影响鱼的上钓率。

综上所述,目前亟需一种技术方案解决目前已有的自动弹簧竿对于鱼吞钩后带动钓线向岸边回游时,鱼线松弛,导致鱼线没有受拉力作用,使鱼竿不能自动弹起,从而影响鱼的上钓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目前已有的自动弹簧竿对于带动钓线向岸边回游时,鱼线松弛,导致鱼线没有受拉力作用,使鱼竿不能自动弹起,从而影响鱼的上钓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触发式鱼竿,包括鱼竿本体,所述鱼竿本体上分别设有轮座、支撑装置和转盘装置;

所述转盘装置内设有弹性件一及与弹性件一同轴连接的线盘一和线盘二;

所述轮座上设有线轮,所述线轮上的钓线固定在所述线盘一上,所述支撑装置上设有触发装置,所述触发装置包括传感器、相关联传感器的控制装置和控制锁定或释放支撑装置的联动机构,所述传感器与线盘二上、下端分别与弹性拉线连接,所述传感器用于接收来自转盘二上弹性拉线的拉力变化信号;

所述鱼竿本体与轮座采用可转动方式连接,所述轮座上还设有与鱼竿本体连接的弹性件二。

轮座上设有线轮,线轮上的钓线可绕结于线盘一上,将带有铅坠的鱼钩抛入水中,适当收紧钓线,然后将钓线置于线盘一上,继续收紧钓线,钓线在铅坠的重力作用下,使线盘一转动,线盘一与弹性件一和线盘二同轴连接,线盘一转动使弹性件一受力产生形变并使与线盘二上下端连接的弹性拉线处于绷直平衡状态;

当鱼咬饵后拉动钓线游向远离河岸时,使钓线受力带动线盘一逆时针转动,弹性件一形变增大,与线盘二连接的上端弹性拉线受力增大,传感器接收拉力变化信号并通过控制装置控制联动机构释放支撑装置,鱼竿本体在弹性件二的作用下沿轮座向上转动弹起中鱼;

当鱼咬饵后带动钓线向岸边回游时,钓线的受力减小,弹性件一恢复形变,线盘一在弹性件一的作用下带线盘二顺时针旋转,使钓线处于绷直状态,并使线盘二下端的弹性拉线受力增大,传感器接收传递拉力变化信号并通过控制装置控制联动机构释放支撑装置,鱼竿本体与轮座采用可转动方式连接,轮座上还设有与鱼竿本体连接的弹性件二,鱼竿本体在弹性件二的作用下沿轮座向上转动弹起中鱼,本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解决了目前已有的自动弹簧竿对于鱼吞钩后带动钓线向岸边回游时,鱼线松弛,导致鱼线没有受拉力作用,使鱼竿不能自动弹起,从而影响鱼的上钓率的问题。

优选的,所述转盘装置还包括外壳,所述外壳由上、下壳体扣合而成,所述弹性件一的一端与转轴采用销式固定,另一端与外壳的内壁上采用可拆卸连接,外壳由上壳体和下壳体扣合而成,弹性件一的一端与转轴采用销式固定,另一端与外壳的内壁上采用可拆卸连接,可根据需要打开外壳更换不同规格和灵敏度的弹性件。

优选的,所述弹性件一为平面涡卷弹簧,采用灵敏度高的平面窝卷弹簧,可在微弱拉力的作用下发生较大变形。

优选的,所述外壳上还设有用于固定转盘装置的扣合装置,所述扣合装置包括弹性软带及与弹性软带适配的活动扣,扣合装置包括弹性软带及与弹性软带适配的活动扣,方便将转盘装置固定于不同规格的鱼竿上,扩大了转盘装置的使用范围。

优选的,所述线盘一的上端和下端分别设有挂钩,所述传感器通过上部拉线和下部拉线分别穿装于挂钩上。

优选的,所述弹性件二为拉伸弹簧,所述拉伸弹簧的两端分别挂于轮座和鱼竿本体上并处于拉伸状态,所述支撑装置包括设置在轮座上的支撑杆和设置在鱼竿本体上与支撑杆适配的滑槽,在钓鱼时,支撑杆被联动机构锁定在滑槽内,当鱼咬饵时,传感器接收拉力变化信号后,可通过控制装置控制联动机构释放支撑杆,支撑装置在弹性件二的弹性拉力作用下,支撑杆沿滑槽移动同时带动鱼竿本体向上抬起。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本实用新型轮座上设有线轮,线轮上的钓线可绕结于所述线盘一上,将带有铅坠的鱼钩抛入水中,适当收紧钓线,然后将钓线置于线盘一上,继续收紧钓线,钓线在铅坠的重力作用下,使线盘一转动,线盘一与弹性件一和线盘二同轴连接,线盘一转动使弹性件一受力产生形变并使与线盘二上下端连接的弹性拉线处于绷直平衡状态;

当鱼咬饵后拉动钓线游向远离河岸时,使钓线受力带动线盘一逆时针转动,弹性件一形变增大,与线盘二连接的上端弹性拉线受力增大,传感器接收拉力变化信号并通过控制装置控制联动机构释放支撑装置,鱼竿本体在弹性件二的作用下沿轮座向上转动弹起中鱼;

当鱼咬饵后带动钓线向岸边回游时,钓线的受力减小,弹性件一恢复形变,线盘一在弹性件一的作用下带线盘二顺时针旋转,使钓线处于绷直状态,并使线盘二下端的弹性拉线受力增大,传感器接收传递拉力变化信号并通过控制装置控制联动机构释放支撑装置,鱼竿本体与轮座采用可转动方式连接,轮座上还设有与鱼竿本体连接的弹性件二,鱼竿本体在弹性件二的作用下沿轮座向上转动弹起中鱼,本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解决了目前已有的自动弹簧竿对于鱼吞钩后游向岸边,因钓线没有受拉力作用,导致鱼竿不能自动弹起,从而影响鱼的上钓率的问题。

本申请其他实施方式的有益效果是:

1.外壳由上壳体和下壳体扣合而成,弹性件一的一端与转轴采用销式固定,另一端与外壳的内壁上采用可拆卸连接,可根据需要打开外壳更换不同规格和灵敏度的弹性件。

2.采用灵敏度高的平面窝卷弹簧,可在微弱拉力的作用下发生较大变形。

3.扣合装置包括弹性软带及与弹性软带适配的活动扣,方便将转盘装置固定于不同规格的鱼竿本体上,扩大了转盘装置的使用范围。

4.在钓鱼时,支撑杆被联动机构锁定在滑槽内,当鱼咬饵时,传感器接收拉力变化信号后,可通过控制装置控制联动机构释放支撑杆,支撑装置在弹性件二的弹性拉力作用下,支撑杆沿滑槽移动同时带动鱼竿本体向上抬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触发式鱼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触发式鱼竿转盘装置打开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触发式鱼竿的转盘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鱼竿本体,2-轮座,3-支撑装置,31-支撑杆,32-滑槽,4-转盘装置,41-弹性件一,42- 线盘一,43-线盘二,44-外壳,441-上壳体,442-下壳体,45-转轴,46-弹性软带,47-活动扣,5-线轮,6-钓线,7-触发装置,71-传感器,72-联动机构,8-弹性拉线,81-上部拉线, 82-下部拉线,9-弹性件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实施例1

如附图1、附图2、附图3所示本实施例一种触发式鱼竿包括鱼竿本体1,轮座2,支撑装置3,支撑杆31,滑槽32,转盘装置4,弹性件一41,线盘一42,线盘二43,外壳44,上壳体441,下壳体442,转轴45,弹性软带46,活动扣47,线轮5,钓线6,触发装置7,传感器71,联动机构72,弹性拉线8,上部拉线81,下部拉线 82,弹性件二9,轮座2上设有线轮5,线轮5上的钓线6可绕结于所述线盘一42上,将带有铅坠的鱼钩抛入水中,适当收紧钓线6,然后将钓线6置于线盘一42上,继续收紧钓线6,钓线6在铅坠的重力作用下,使线盘一42转动,线盘一42与弹性件一41和线盘二 43同轴连接,线盘一42转动使弹性件一41受力产生形变并使与线盘二43上下端连接的弹性拉线8绷直处于平衡状态;

当鱼咬饵后拉动钓线游向远离河岸时,使钓线6受力带动线盘一42逆时针转动,弹性件一 41形变增大,与线盘二43连接的上端弹性拉线8受力增大,传感器71接收拉力信号并控制联动机构72释放支撑装置3,鱼竿本体1在弹性件二9的作用下沿轮座2向上转动弹起中鱼;

当鱼咬饵后带动钓线向岸边回游时,钓线6的受力减小,弹性件一41恢复形变,线盘一42 在弹性件一41的作用下带线盘二43顺时针旋转,使钓线6处于绷直状态,并使线盘二43 下端的弹性拉线8受力增大,传感器71接收接收拉力信号并通过控制装置控制联动机构72 释放支撑装置3,鱼竿本体1在弹性件二9的作用下沿轮座2向上转动弹起中鱼,本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解决了目前已有的自动弹簧竿对于鱼吞钩后游向岸边,因钓线没有受拉力作用,导致鱼竿不能自动弹起,从而影响鱼的上钓率的问题。

外壳44由上壳体441和下壳体442扣合而成,弹性件一41的一端与转轴45采用销式固定,另一端与外壳44的内壁上采用可拆卸连接,可根据需要打开外壳44更换不同规格和灵敏度的弹性件一41。

采用灵敏度高的平面窝卷弹簧,可在微弱拉力的作用下发生较大变形。

扣合装置包括弹性软带46及与弹性软带46适配的活动扣47,方便将转盘装置4固定于不同规格的鱼竿本体1上,扩大了转盘装置4的使用范围。

在钓鱼时,支撑杆31被联动机构72锁定在滑槽32内,当鱼咬饵时,传感器71接收拉力变化信号后,可通过控制装置控制联动机构72释放支撑杆31,支撑装置3在弹性件二9的弹性拉力作用下,支撑杆31沿滑槽32移动同时带动鱼竿本体1向上抬起。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尽管本说明书参照上述的各个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已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因此任何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而一切不脱离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技术方案及其改进,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