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手柄换把及鱼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53885阅读:1079来源:国知局
一种手柄换把及鱼竿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钓鱼用具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手柄换把及鱼竿。



背景技术:

目前,现有鱼竿一般包括手柄换把和可伸缩的杆体,手臂安装在杆体的尾端,以供使用者握持。现有技术中,为使手柄换把能够与不同尺寸的杆体进行配合固定,手柄换把与杆体连接的一端设有夹头,以将手柄换把与杆体锁紧,这种手柄换把与杆体连接后牢固性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手柄换把,以改善手柄换把与杆体连接后牢固性差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鱼竿,以改善手柄换把与杆体连接后牢固性差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基于上述第一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手柄换把,包括:

握持体,握持体的内部形成两端开口的穿杆通道,握持体长度方向上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

第一夹头,第一夹头上设有第一引导面,第一夹头活动连接于第一端部,第一夹头能够相对握持体沿握持体的长度方向移动;

第一变形件,第一变形件设于第一端部,第一夹头相对握持体移动能够使第一引导面与第一变形件接触,使得第一变形件向靠近穿杆通道的轴线的方向发生变形;

第二夹头,第二夹头上设有第二引导面,第二夹头活动连接于第二端部,第二夹头能够相对握持体沿握持体的长度方向移动;

第二变形件,第二变形件设于第二端部,第二夹头相对握持体的移动能够使第二引导面与第二变形件接触,使得第二变形件向靠近穿杆通道的轴线的方向发生变形。

进一步地,第一夹头为两端开口的空心结构,第一夹头的内壁形成第一引导面,第一引导面为圆锥形。

进一步地,第一变形件为两端开口的空心结构,第一变形件的外壁与第一引导面同轴设置。

进一步地,第一变形件的外壁包括用于与第一引导面接触的第三引导面,第三引导面为圆锥形。

进一步地,第一变形件包括第一接触部和与第一接触部连接的第一延伸部,第一接触部用于与第一引导面接触,第一延伸部延伸至握持体内;

手柄换把还包括第一加固套,第一加固套设于第一延伸部内,第一加固套与握持体共同夹持第一延伸部。

进一步地,第二夹头为两端开口的空心结构,第二夹头的内壁形成第二引导面,第二引导面为圆锥形。

进一步地,第二变形件为两端开口的空心结构,第二变形件的外壁与第二引导面同轴设置。

进一步地,第二变形件的外壁包括用于与第二引导面接触的第四引导面,第四引导面为圆锥形。

进一步地,第一夹头螺接于第一端部,第二夹头螺接于第二端部。

基于上述第二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鱼竿,包括杆体和上述的手柄换把,杆体穿设于穿杆通道内,第一变形件和第二变形件均压紧于杆体。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手柄换把,握持体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夹头和第二夹头,使用时,杆体的一端穿设在握持体内,第一夹头相对握持体移动将使第一变形件发生变形从而将杆体夹紧;同样,第二夹头相对我尺体移动将使第二变形件发生变形从而将杆体夹紧。这种手柄换把的两端均可对杆体进行夹紧,从而使得手柄换把与杆体连接后更加牢固。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鱼竿,包括手柄换把和杆体,手柄换把与杆体连接后,手柄换把的两端均可对杆体进行夹紧,具有很好的牢固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提供的手柄换把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握持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第一夹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的第一变形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1所示的第一加固套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所示的第二夹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1所示的第二变形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1所示的堵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提供的手柄换把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提供的鱼竿的结构示意图。

图标:100-手柄换把;10-握持体;11-穿杆通道;12-主体;13- 第一端部;14-第二端部;20-第一夹头;21-第一引导面;22-第一圆周面;30-第一变形件;31-第一接触部;311-第一端面;312-第二端面;32-第一延伸部;33-第三引导面;34-第一定位面;40-第一加固套;50-第二夹头;51-第二圆周面;52-第二引导面;53-连接面;54- 第三圆周面;60-第二变形件;61-第二接触部;611-第三端面;612- 第四端面;62-第二延伸部;63-第四引导面;64-第二定位面;70-堵头;71-第一连接部;72-第二连接部;80-第二加固套;200-鱼竿;210- 杆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连接,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手柄换把100,包括握持体10、第一夹头20、第一变形件30、第一加固套40、第二夹头50、第二变形件60和堵头70。

其中,如图2所示,握持体10为圆柱体,握持体10内部形成两端开口的穿杆通道11,穿杆通道11为圆柱形。握持体10包括主体 12、第一端部13和第二端部14,主体12、第一端部13和第二端部 14三者的截面均为环形,第一端部13和第二端部14分别设于主体 12长度方向上的两端,主体12、第一端部13和第二端部14三者同轴设置。第一端部13的内径和第二端部14的内径均与主体12的内径相等,第一端部13的外径等于第二端部14的外径,第一端部13 的外径小于主体12的外径。第一端部13上设有第一外螺纹,第二端部14上设有第二外螺纹。

如图3所示,第一夹头20为圆柱体,第一夹头20为两端开口的空心结构。第一夹头20的内壁包括第一引导面21和第一圆周面22,第一引导面21为圆锥形,第一圆周面22为圆柱形,第一引导面21 和第一圆周面22同轴设置,第一引导面21的大端与第一圆周面22 连接。第一圆周面22上设有与第一外螺纹相匹配的内螺纹。

本实施例中,第一变形件30为橡胶材质,其受力后将发生变形。如图4所示,第一变形件30为两端开口的空心结构。第一变形件30 包括第一接触部31和第一延伸部32,第一接触部31和第一延伸部 32的截面均为环形。第一接触部31的轴线方向具有第一端面311和第二端面312,第一延伸部32固定于第一端面311上。第一延伸部 32和第一接触部31同轴设置,第一延伸部32的内径大于第一接触部31的内径。

其中,第一接触部31的外壁包括第三引导面33和第一定位面 34,第三引导面33为圆锥形,第一定位面34为圆柱形,第三引导面 33与第一定位面34同轴设置。第三引导面33的小端与第二端面312 交汇,第三引导面33的大端与第一定位面34的一端连接,第一定位面34的另一端与第一端面311交汇。第三引导面33的锥度小于第一引导面21的锥度,第一定位面34的直径与第一圆周面22的直径相匹配,第一定位面34的直径大于第一延伸部32的外径。

第一加固套40金属材质,如图5所示,第一加固套40为两端开口的中空结构,第一加固套40的截面为环形,第一加固套40的外径与第一延伸部32的内径匹配,第一加固套40的内径与第一接触部 31的内径相等。

如图6所示,第二夹头50为圆柱体,第二夹头50为两端开口的空心结构。第二夹头50的内壁包括第二圆周面51、第二引导面52、连接面53和第三圆周面54。第二圆周面51为圆柱形,第二引导面 52为圆柱形,连接面53为环形,第三圆周面54为圆柱形。第二圆周面51的一端贯通第二夹头50轴向的一端,第二圆周面51的另一端与第二引导面52的大端连接,第二引导面52的小端与第三周面的一端通过连接面53连接,第三周面的另一端贯通第二夹头50轴向的另一端。第三周面的直径大于第一引导面21的小端的直径。

本实施例中,第二变形件60为橡胶材质,其受力后将发生变形。如图7所示,第二变形件60为两端开口的空心结构。第二变形件60 包括第二接触部61和第二延伸部62,第二接触部61和第二延伸部 62的截面均为环形。第二接触部61的轴向方向具有第三端面611和第四端面612,第二延伸部62固定于第三端面611上。第二延伸部 62和第二接触部61同轴设置,第二延伸部62内径等于第二接触部 61的内径。

其中,第二接触部61的外壁包括第四引导面63和第二定位面 64,第四引导面63为圆锥形,第二定位面64为圆柱形,第四引导面 63与第二定位面64同轴设置。第四引导面63的小端与第四端面612 交汇,第四引导面63的大端与第二定位面64的一端连接,第二定位面64的另一端与第三端面611交汇。第四引导面63的锥度小于第二引导面52的锥度,第二定位面64的直径与第二圆周面51的直径相匹配,第二定位面64的直径大于第二延伸部62的外径。

如图8所示,堵头70包括同轴设置的第一连接部71和第二连接部72,第一连接部71与第二连接部72构成T形结构,第一连接部 71的直径小于第二连接部72的直径,第一连接部71的直径与第三圆周面54的直径相等。

如图1所示,第一变形件30的第一延伸部32插设于握持体10 的第一端部13内并形成配合,第一端部13远离主体12的一端的端面与第一接触部31的第一端面311接触。第一加固套40设于第一延伸部32内并形成配合,第一延伸部32被夹持在第一加固套40和第一端部13之间。第一夹头20螺接于第一端部13的外侧,第一内螺纹与第一外螺纹形成配合,第一夹头20的第一圆周面22与第一变形件30的第一定位面34接触,第三引导面33的轴线与第一引导面21 轴线重合。第二变形件60的第二延伸部62插设于握持体10的第二端部14内并形成配合,第二端部14远离主体12的一端的端面与第二接触部61的第三端面611接触。第二夹头50螺接于第二端部14 的外侧,第二内螺纹与第二外螺纹形成配合,第二夹头50的第二圆周面51与第二变形件60的第二定位面64接触,第二引导面52的轴线与第四引导面63的轴线重合。堵头70的第一连接部71插设于第二夹头50远离握持体10的一端,第一连接部71的外周面与第三圆周面54形成配合。

使用时,鱼竿200的杆体依次穿入第一变形件30、握持体10和第二变形件60中。转动第一夹头20并使第一夹头20向靠近握持体 10的方向轴向移动,第一夹头20上的第一引导面21将与第一变形件30的第三引导面33接触,第一夹头20将使第一变形件30的第一接触部31向靠近穿杆通道11的轴线的方向发生变形,使第一接触部 31向中心收缩,从而使第一接触部31将杆体夹紧。同样,转动第二夹头50并使第二夹头50向靠近握持体10的方向轴向移动,第二夹头50上的第二引导面52将与第二变形件60的第四引导面63接触,第二夹头50将使第二变形件60的第二接触部61向靠近穿杆通道11 的轴线的方向发生变形,使第二接触部61向中心收缩,从而使第二接触部61将杆体夹紧。这种手柄换把100的两端均可对杆体进行夹紧,从而使得手柄换把100与杆体连接后具有很好的牢固性。

本实施例中,第一夹头20为两端开口的中空结构,第一引导面 21圆锥形,第一引导面21能够从多个方向压迫第一变形件30,从而更容易时第一变形件30发生变形。在其他具体实施例中,第一夹头 20也可以为其他机构,比如第一夹头20为滑块结构,第一夹头20 能够相对握持体10轴向移动,可将第一夹头20上的第一引导面21 设置为斜平面,第一夹头20轴向移动从而第一引导面21挤压第一变形件30。

本实施例中,第一变形件30为两端开口的中空结构,第一变形件30上设有用于与第一引导面21接触的第三引导面33,第三引导面33为圆锥形。第一夹头20在移动过程中,第三引导面33能够第一引导面21大面积接触,从而使第一变形件30能够更容易变形。

本实施例中,第一变形件30的第一延伸部32被夹持在第一加固套40与握持体10之间,第一变形件30可对第一延伸部32起到支撑作用,一方面可保证第一变形件30与握持体10连接后的牢固性,另一方面可增强设置有第一外螺纹的第一端部13的牢固性。

实施例2

如图9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手柄换把100,与上述实施例区别在于,第二变形件60的第二延伸部62的内径小于第二接触部61 的内径。

本实施例中,手柄换把100还包括第二加固套80,第二加固套 80的内径与第二接触部61的内径相等,第二加固套80的外径与第二延伸部62内径向匹配。第二加固套80设于第二延伸部62内。

第二加固套80一方面可保证第二变形件60与握持体10连接后的牢固性,另一方面可增强设置有第二外螺纹的第而端部的牢固性。

本实施例的其余结构与实施例1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3

如图10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鱼竿200,包括杆体210和上述实施例2中的手柄换把100。

其中,杆体210为由多个半径从小至大的杆段依次连接而成的伸缩结构。杆体210中直径最大的杆段依次穿设于第一变形件30、握持体10和第二变形件60内,第一变形件30在第一夹头20的作用下将该杆段夹紧,第二变形件60在第二夹头50的作用下将该杆段夹紧。手柄换把100的两端均可对杆体210进行夹紧,从而使得手柄换把 100与杆体210连接后更加牢固。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