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易水肥一体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25366发布日期:2018-06-08 17:27阅读:1012来源:国知局
简易水肥一体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自动化种植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简易水肥一体机。



背景技术:

水和肥是影响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在大田种植和蔬菜大棚种植中,浇水和施肥必不可少。在传统农业生产中,浇水作业和施肥作业分开进行,浇水量和施肥量往往没有标准,依据操作者的经验完成。显然,该种作业方式存在自动化程度低、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等缺陷,另外,由于浇水量和施肥量不可控制,往往会造成水肥浪费问题,传统的浇水施肥作业方式已经不能满足规模化种植的需求,不利于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目前也有能同时进行浇水作业和施肥作业的一体机,现有的水肥一体机往往结构复杂,系统庞大,除了成本高之外,系统也非常复杂,需要专业技术人员才能操作,普通的农业使用者没有能力购买也很难对其进行操作。

为了解决上述难题,本案申请人研发出了多款水肥一体机以及专用于水肥一体机的智能操控系统,本案主要针对带有多个吸肥通道的简易水肥一体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控方便、易于推广实施的简易水肥一体机。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简易水肥一体机包括底架,其结构特点是所述底架的前部垂直固接有第一竖直架、后部垂直固接有第二竖直架,第一竖直架的顶端部铰装有摆转架且摆转架与第一竖直架之间连接有角度定位机构,摆转架上安装有控制箱;底架的前端部安装有增压泵,增压泵的进口连接进液管、出口连接出液管,出液管的出口与灌溉管路连接;进液管包括依次串接的进水管段、下集水管段、文丘里虹吸管、上集水管段和混合输送管段,进水管段的进口通过输水管路与水源连接,混合输送管段与增压泵的进口连接,上、下集水管段水平且间隔设置,文丘里虹吸管为多根且竖向间隔连接在上、下集水管段之间,每根文丘里虹吸管的虹吸口上均连接有一根肥料管,肥料管的进口通过输肥管路与肥料桶连接。

采用上述结构,清水从进水管段进入,向上进入下集水管增压,然后通过文丘里虹吸管吸入肥料液体,在上集水管段中形成水肥混合液,再通过混合输送管段进入增压泵增压,增压后的水肥混合液通过出液管输送到灌溉管路,进行浇灌或滴灌作业;对于进液管的多段结构,设置上、下集水管可便于水肥充分混合,在两集水管之间设置多路文丘里管虹吸管,可进行多通道吸肥,从而能增加肥料或药液的添加种类,施肥效果更好;设置摆转架用于安装控制箱,可方便调整控制箱的倾斜角度,方便对设备进行多角度操作或检修;底架与第一竖直架和第二竖直架形成双“倒T”型结构,支撑更稳定且更方便布设管路。

所述上集水管段和下集水管段分别通过管夹安装在第一竖直架的上部和下部,所述肥料管包括依次连接的进肥管口、竖直进肥管和水平进肥管,水平进肥管的前端与文丘里虹吸管的虹吸口连接,水平进肥管的后端通过管夹安装在第二竖直架的顶端,第二竖直架的底部连接有横架,竖直进肥管的底端通过管夹安装在横架上。借助两个竖直架,可对各个管路进行固定,使得整机结构更稳固。

为了方便控制打开和关闭进肥通路并避免清水回流到肥料管,所述水平进肥管上连接有单向阀和手动肥料阀。为了精确控制肥料用量,所述竖直进肥管上安装有流量计和流量阀。

为了保证水肥能充分混合,混合输送管路设置多道弯折结构,具体的,所述混合输送管段从第一竖直架的侧部绕过且倾斜向下延伸并分别经由横向管段和纵向管段后与增压泵的进口连接。

对于摆转架的具体结构,所述摆转架的两侧分别通过合页铰接在第一竖直架顶端的两侧,所述角度定位机构包括连接在摆转架与第一竖直架之间的斜撑杆,斜撑杆的两端分别铰接在摆转架和第一竖直架上且其中一个铰接端采用滑动连接的方式。

所述斜撑杆在摆转架的两侧各设置一根,第一竖直架的两侧分别开设有竖向滑槽,竖向滑槽内滑动安装有滑块,竖向滑槽的侧部安装有用于锁定滑块位置的锁紧螺栓,斜撑杆的顶端铰接在摆转架的侧部、底端铰接在滑块上。随着摆转架的倾斜,拉动斜撑杆的底端滑动,带动滑块在滑槽内竖向滑动,当滑块滑动到合适位置时拧紧锁紧螺栓,从而在摆转架的两侧分别形成稳固的三角支撑,结构稳定且操控方便。该结构还能将摆转架和控制箱放平,从而能方便的打开控制箱并对其进行检修。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操控方便和易于推广实施的优点。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其中一种状态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种状态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中A部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后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本实用新型的简易水肥一体机包括底架1,底架1的前部垂直固接有第一竖直架2、后部垂直固接有第二竖直架3,第一竖直架2的顶端部铰装有摆转架4且摆转架4与第一竖直架2之间连接有角度定位机构,摆转架4上安装有控制箱18;底架1的前端部安装有增压泵5,增压泵5的进口连接进液管、出口连接出液管7,出液管7的出口与灌溉管路连接;进液管包括依次串接的进水管段61、下集水管段62、文丘里虹吸管63、上集水管段64和混合输送管段65,进水管段61的进口通过输水管路与水源连接,混合输送管段65与增压泵5的进口连接,上、下集水管段水平且间隔设置,文丘里虹吸管63为多根且竖向间隔连接在上、下集水管段之间,每根文丘里虹吸管63的虹吸口上均连接有一根肥料管8,肥料管8的进口通过输肥管路与肥料桶连接。

上述结构中,清水从进水管段61进入,向上进入下集水管62汇聚并增压,然后通过文丘里虹吸管63吸入肥料液体,在上集水管段64中形成水肥混合液,再通过混合输送管段65进入增压泵5增压,增压后的水肥混合液通过出液管7输送到灌溉管路,进行浇灌或滴灌作业。对于进液管的多段结构,设置上、下集水管可便于水肥充分混合,在两集水管之间设置多路文丘里管虹吸管,可进行多通道吸肥,从而能增加肥料或药液的添加种类,施肥效果更好。设置摆转架4用于安装控制箱18,可方便调整控制箱的倾斜角度,方便对设备进行多角度操作或检修,其中,控制箱18用于控制增压泵5以及水源处的水泵和肥料桶中肥料泵的工作状态,另外,必要时还可在控制箱18内设置定时器,从而进行定时自动浇水或施肥作业。底架1与第一竖直架2和第二竖直架3形成双“倒T”型结构,支撑更稳定且更方便布设管路。

参照附图,对于各个管路的安装和固定,上集水管段64和下集水管段62分别通过管夹安装在第一竖直架2的上部和下部,所述肥料管8包括依次连接的进肥管口81、竖直进肥管82和水平进肥管83,水平进肥管83的前端与文丘里虹吸管63的虹吸口连接,水平进肥管83的后端通过管夹安装在第二竖直架3的顶端,第二竖直架3的底部连接有横架9,竖直进肥管82的底端通过管夹安装在横架9上。借助两个竖直架,可对各个管路进行固定,使得整机结构更稳固。

参照附图,方便控制打开和关闭进肥通路并避免清水回流到肥料管,水平进肥管83上连接有单向阀10和手动肥料阀11。同时,为了精确控制各肥料用量,竖直进肥管82上安装有流量计12和流量阀13。

参照附图,混合输送管段65从第一竖直架2的侧部绕过且倾斜向下延伸并分别经由横向管段和纵向管段后与增压泵5的进口连接。混合输送管段采用多段弯折的结构,可将水肥液充分混合,从而保证施肥效果。

参照附图,对于摆转架4的具体结构,摆转架4的两侧分别通过合页铰接在第一竖直架2顶端的两侧,所述角度定位机构包括连接在摆转架4与第一竖直架2之间的斜撑杆14,斜撑杆14的两端分别铰接在摆转架4和第一竖直架2上且其中一个铰接端采用滑动连接的方式。

参照附图,斜撑杆14在摆转架4的两侧各设置一根,第一竖直架2的两侧分别开设有竖向滑槽15,竖向滑槽15内滑动安装有滑块16,竖向滑槽15的侧部安装有用于锁定滑块16位置的锁紧螺栓17,斜撑杆14的顶端铰接在摆转架4的侧部、底端铰接在滑块16上。随着摆转架4的倾斜,拉动斜撑杆14的底端滑动,带动滑块15在滑槽内竖向滑动,当滑块15滑动到合适位置时拧紧锁紧螺栓17,从而在摆转架4的两侧分别形成稳固的三角支撑,结构稳定且操控方便。如图2所示,该结构还能将摆转架4和控制箱18放平,从而能方便的打开控制箱并对其进行检修。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具体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对上述具体结构进行更改或修饰,上述更改或修饰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