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养殖容器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997252发布日期:2018-11-20 18:59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一种养殖容器支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渔业设备和养殖容器领域,具体为一种养殖容器支架。



背景技术:

全球循环水养殖产业迅速,成为水产养殖模式中增长最快的一极,具有节水、节地、选址方便;水温、水质环境可控;生物安全可靠,少用或不用药,品质好;产量高;污染可控、有效减排等优点。

在水产养殖设备研发过程中,主要注重水产养殖容器的改进;也注重增氧、投饵等养殖设备的研发和完善。中国专利(专利号:CN201510489015.3,公开日:2015.11.18)公开了一种以漂浮于水面的浮力支撑结构为支撑的水基流水养殖容器,由促流动力装置、围隔养殖容器本体和漂浮框架结构构成,相互依存漂浮于水体表面,该实用新型解决了集中流水高密度养殖和粪便收集问题,能解决水产养殖对外界环境的依赖,大幅度降低养殖水域污染,减少水产养殖对环境的破坏,实现池塘零排放养殖,更好地保障水产品的质量安全。

然而,上述实用新型中,围隔养殖容器本体为近平底结构,材质为塑料或其他非金属材料,常采用水产养殖防渗膜,具有一定的弹性,在实际养殖中,常常粪便、残余饲料等常常积聚于围隔养殖容器本体底部,底部受重力向下沉使得整个围隔养殖容器本体呈倒锥形或者上浮难以定型,大幅降低了养殖容器的体积,进而造成减产等问题,并且养殖容器存在定形难题和水下安装难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上述养殖容器的支撑和定形的技术问题,解决安装难题,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养殖容器支架,包括用于支撑养殖容器本体内侧壁的支架本体,及用于固定所述支架本体上端的连接梁;其中,

支架本体,所述支架本体包括相对平行设置的竖向支撑和设于两个所述竖向支撑之间的至少一个横向支撑,其中,至少一个所述横向支撑设于两个所述竖向支撑的底部;

连接梁,所述连接梁垂直于所述支架本体所在平面设置,且所述连接梁与所述竖向支撑的上端连接。

进一步地,在所述的养殖容器支架中,所述连接梁至少设置一根,且所述连接梁垂直于所述支架本体所在平面且与所述竖向支撑一体设置。

进一步地,在所述的养殖容器支架中,所述连接梁包括设于所述竖向支撑上端的连接件及与所述竖向支撑分体设置的连接横梁,所述连接横梁通过所述连接件垂直于所述支架本体所在平面与所述竖向支撑相连。

进一步地,在所述的养殖容器支架中,所述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孔为设于所述竖向支撑上端部的侧面上。

进一步地,在所述的养殖容器支架中,所述连接件包括连接板及设于所述连接板上的第二连接孔,所述连接板与所述支架本体所在平面垂直或呈预定夹角倾斜设置。

进一步地,在所述的养殖容器支架中,所述预定夹角为1~90°。

进一步地,在所述的养殖容器支架中,所述连接横梁上设有第三连接孔,所述第三连接孔通过螺栓与所述第一连接孔和/或第二连接孔相连。

进一步地,在所述的养殖容器支架中,所述第一连接孔、第二连接孔和第三连接孔的形状均为圆孔、长条孔或条形滑槽的一种,当第一连接孔、第二连接孔或第三连接孔采用圆孔形状时,所述第一连接孔、第二连接孔或第三连接孔均至少设置两个。

进一步地,在所述的养殖容器支架中,还包括漂浮框架、漂浮栈道和防水隔膜,所述防水隔膜的周缘均固定于漂浮框架形成养殖容器本体上,所述漂浮栈道设于所述漂浮框架内,且所述漂浮栈道与所述漂浮框架的一边平行设置,所述支架本体通过所述连接梁支撑在养殖容器本体的内侧壁上,所述连接梁的两端分别固定于漂浮框架和漂浮栈道上。

进一步地,在所述的养殖容器支架中,所述连接梁的两端分别固定于漂浮框架和漂浮栈道的上表面、下表面或者侧面。

养殖容器支架间沿养殖容器本体内壁相接连续安装或在相邻支架之间设定预定间距安装,对于矩形的养殖容器,养殖容器支架安装在长边的两排,对应平行;对于圆形、椭圆形或八角形的养殖容器,养殖容器支架沿养殖容器本体的内壁设置,支撑和确定养殖容器形状。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解决了养殖容器的支撑和定形的技术问题:借助养殖容器的漂浮框架和漂浮栈道将支架本体设置于防水隔膜内侧,解决了防水隔膜底部容易受重力作用下沉使得侧壁向内收缩呈倒锥形的问题,起到稳定养殖容器形态的作用,能够有效增大养殖容器利用率。

2)解决水下安装难题:由于结构简单,易于在岸上和水面组装,然后将下部分浸没在水下,水下部分的安装在水上完成,且成本低,安装牢固,起到稳定支撑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支架本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养殖容器支架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养殖容器支架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连接梁上的条形滑槽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连接板与竖向支撑垂直设置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连接板与竖向支撑倾斜设置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漂浮式养殖容器的剖切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漂浮式养殖容器的俯视图。

在图1至图8中,1-支架本体,11-竖向支撑,12-横向支撑,13-连接板,14-第一连接孔,15-第二连接孔,2-连接梁,21-第三连接孔,22-连接横梁,31-漂浮框架,32-漂浮栈道,33-防水隔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示意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养殖容器支架进行更详细的描述,其中表示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应该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修改在此描述的本实用新型,而仍然实现本实用新型的有利效果。因此,下列描述应当被理解为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广泛知道,而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如图1至图8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养殖容器支架,该养殖容器支架主要用于水产养殖业的养殖容器,尤其是漂浮式的养殖容器。具体的,如图7和图8所示,养殖容器包括漂浮框架31、漂浮栈道32和防水隔膜33,所述防水隔膜33的周缘固定于漂浮框架31上形成养殖容器本体,所述漂浮栈道32设于所述漂浮框架31内,所述漂浮栈道32与所述漂浮框架31的一边平行设置,优选地,所述漂浮栈道32的两端可以分别与所述漂浮框架31相对侧边相连接。其中,漂浮框架31和漂浮栈道32均采用高密度漂浮泡沫等浮力板制成;防水隔膜33可以采用防水膜聚乙烯塑料薄膜等水产养殖专用养殖防水隔膜。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养殖容器支架,主要解决上述漂浮式的养殖容器中其防水隔膜33形成的养殖容器本体易受重力作用形成倒锥形,降低养殖空间的问题,即定形难题和水下安装难题。具体的,主要包括用于支撑养殖容器本体内侧壁的支架本体1,及用于固定支架本体1上端的连接梁2。

(支架本体1)

如图1所示,所述支架本体1包括相对平行设置的竖向支撑11和设于两个所述竖向支撑11之间的至少一个横向支撑12,其中,至少一个横向支撑12设于两个所述竖向支撑11的底部。其中,横向支撑12可以为1~8根,优选为5根,且横向支撑12通过螺栓与竖向支撑11相连。

如图1至图6所示,竖向支撑11上设有连接件用于与所述连接梁2相连。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连接件可以为设于所述竖向支撑11上端部的侧面上的第一连接孔14。所述连接件还可以如下设计,如图1所示,包括连接板13及设于所述连接板13上的第二连接孔15,所述竖向支撑11的上端部沿高度延展方向至少设有一个连接板13,可以为1~8个,优选为3个。所述连接板13与所述支架本体1所在平面垂直(如图5所示)或呈预定夹角倾斜设置(如图6所示)所述预定夹角为1~90°,优选为30~45°。

(连接梁2)

所述连接梁2垂直于所述支架本体1所在平面设置,且所述连接梁2与所述竖向支撑11的上端连接。所述支架本体1通过所述连接梁2紧贴养殖容器本体的内侧壁设置,所述连接梁2的两端分别固定于漂浮框架31和漂浮栈道32的上表面、下表面或者侧面。

实施例1

如图2所示,所述连接梁2至少设置一根,且所述连接梁2垂直于所述支架本体1所在平面且与所述竖向支撑11一体设置。连接梁2的两端直接延伸连接到相应的承载体(诸如漂浮框架、漂浮栈道等)上。相当于将竖向支撑11上的连接板13两端延伸替代连接梁2。

实施例2

如图3所示,所述连接梁2通过连接件与所述竖向支撑11连接。具体地,所述连接梁2包括设于所述竖向支撑11上端的连接件及与所述竖向支撑11分体设置的连接横梁22,所述连接横梁22通过所述连接件垂直于所述支架本体1所在平面与所述竖向支撑11相连。

具体地,所述连接横梁22上设有第三连接孔21,所述第三连接孔21通过螺栓与设于竖向支撑11上的所述第一连接孔14和/或第二连接孔15相连,实现连接横梁22与竖向支撑11的连接。其中,所述第一连接孔14、第二连接孔15和第三连接孔21的形状均可以采用为圆孔、长条孔或条形滑槽(如图4所示)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的组合,一般情况下,当第一连接孔14、第二连接孔15或第三连接孔21采用圆孔形状时,则设置若干个连续的圆孔(如图3中连接板13级连接横梁22上的第二连接孔15和第三连接孔21的连续圆孔设置),以方便连接横梁22与竖向支撑11连接时位置的调整;当第一连接孔14、第二连接孔15或第三连接孔21采用条形滑槽或长条孔时,条形滑槽或长条孔分别平行于所述竖向支撑11、连接板13、连接梁2的延伸方向。

综上,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养殖容器支架中,解决了养殖容器的支撑和定形的技术问题:借助养殖容器的漂浮框架和漂浮栈道将支架本体设置于防水隔膜内侧,解决了防水隔膜底部容易受重力作用下沉使得侧壁向内收缩呈倒锥形的问题,起到稳定养殖容器形态的作用,能够有效增大养殖容器利用率。解决水下安装难题:由于结构简单,易于在岸上和水面组装,然后将下部分浸没在水下,水下部分的安装在水上完成,且成本低,安装牢固,起到稳定支撑的作用。

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对本实用新型起到任何限制作用。任何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内,对本实用新型批露的技术方案和技术内容做任何形式的等同替换或修改等变动,均属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内容,仍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