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屋顶绿化的种植载体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62938发布日期:2018-06-12 18:33阅读:287来源:国知局
用于屋顶绿化的种植载体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绿化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用于屋顶绿化的种植载体。



背景技术:

屋顶绿化因能增加绿化面积而不占用土地资源,已经成为城市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公告号为CN204357022U的中国专利公开的一种屋顶绿化栽植的阻根防水结构,其技术要点是:包括铺设于屋顶上的防水卷材层、浇筑于防水卷材层上的钢砼找平层、铺设于位于栽植区内的钢砼找平层上的排水板、铺设于排水板上的聚酯无纺布滤水层、覆盖于聚酯无纺布滤水层上的轻质种植土。

上述方案中轻质种植土中的多余水分通过聚酯无纺布滤水层的过滤后由排水板排出,虽然解决了土壤流失的问题,但是存在无法充分利用多余液态水的问题;因此需要提出一种新的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用于屋顶绿化的种植载体,通过收集多余液态水并储存,在需要洒水时利用储存的液态水,从而达到充分利用液态水的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用于屋顶绿化的种植载体,包括沿屋顶边沿设置的围栏以及围栏内的种植层,所述种植层包括位于最上层的种植土壤层、位于种植土壤层下方的聚酯无纺布滤水层以及位于聚酯无纺布滤水层下方的支撑层;所述支撑层与围栏形成有位于底部的储水空间,所述支撑层竖直贯穿开设有排水孔;所述种植土壤层上方布设有洒水管,所述洒水管与储水空间之间设置有导水管,所述导水管设置有抽水泵。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围栏在屋顶上形成一个呈上开口结构的种植区域,种植土壤层处于种植区域最上层,从而由种植土壤层为植物提供生存的土壤环境;在降雨天气种植土壤层的液态水过多时,由于重力作用液态水向下溢出种植土壤层,并经过聚酯无纺布滤水层的过滤后穿过支撑层的排水孔进入储水空间内,通过聚酯无纺布滤水层过滤液态水和土壤,从而达到避免土质流失的技术效果;种植层多余的液态水存储于储水空间内,当长时间未降雨需要对植物浇水时,启动抽水泵,液态水受抽水泵的吸力作用经导水管进入洒水管之内,最后由洒水管将液态水喷洒于种植土壤层之上,从而为植物提供液态水;通过过滤种植层中多余的液态水并存储于储水空间内,从而在植物需要洒水时利用这部分液态水,进而达到重复利用水资源的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撑层包括与围栏内壁固定且呈网状排布的若干支撑梁以及由支撑梁支撑的支撑平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梁呈网状布设并与围栏内壁固定,从而确保支撑梁与围栏的连接强度,进而确保支撑层的承重量足以支撑储水空间以上结构。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储水空间底部呈V形设置,所述储水空间底端沿建筑物承重墙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储水空间内的液态水的重力集中于承重墙的正上方,有效避免因屋顶存储有液态水而影响建筑物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储水空间底部和围栏内壁面分别铺设有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有效防止液态水由围栏或者储水空间底部渗出。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围栏内壁设置有不锈钢板。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不锈钢板材料强度为围栏提供保护,有效防止围栏因植物根系的穿刺而产生裂缝。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导水管接通有外接水管,所述外接水管与建筑物供水管道接通,并设置有水阀。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植物需要浇水而储水空间内的液态水用尽的情况下,开启水阀建筑物供水管道内的液态水经外接水管进入导水管之内,并穿过导水管后由洒水管喷出;有效避免储水空间内存水量对于本实用新型的影响,使得本实用新型的洒水更加灵活。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种植土壤层上方布设多根洒水管,各个所述洒水管呈等间距排布。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液态水由等间距排布的多根洒水管喷出,相比于仅设置一根洒水管,达到喷洒于种植土壤层表面的液态水更加均匀的技术效果。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洒水管呈水平设置,且其出水口朝上。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液位差的缘故,只有在所有洒水管内均储满液态水后,液态水才能由洒水管的各个出水口流出,有效避免邻近水源的出水口其出水量远大于较远的出水口。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聚酯无纺布滤水层分离土壤和液态水,有效避免土质流失;通过储水空间存储多余液态水,并利用这部分液态水为植物浇水,有效提高液态水的利用率节约了水资源;通过网状布设的支撑梁有效提高支撑层的结构强度,进而确保支撑层承重量足以承受种植层的重量;通过储水空间的V形设置,使得存储于储水空间内的液态水重力集中于承重墙正上方,进而降低因屋顶存储有液态水而对建筑物整体强度所产生的影响;通过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有效防止液态水渗入建筑物内;通过增设外接水管,从而避免本实用新型的洒水受限于储水空间内的储水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局部剖视图,主要表示种植载体的内部结构;

图3为图2的A部放大示意图,主要表示种植载体的层结构;

图4为本实用新型隐藏种植层后的结构示意图,主要表示支撑梁的布设形式;

图5为图4的B部放大示意图,主要表示水阀和外接水管的配合关系。

图中:1、围栏;11、种植层;12、种植土壤层;13、聚酯无纺布滤水层;14、支撑层;141、支撑梁;142、支撑平面;15、储水空间;151、不锈钢板;152、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16、洒水管;17、导水管;171、外接水管;172、水阀;18、抽水泵;19、排水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用于屋顶绿化的种植载体,如图1、图2所示,包括沿屋顶边沿设置的围栏1以及设置于围栏1内的种植层11,其中围栏1与屋顶由混凝土一体浇筑而成,种植层11包括位于最上层的种植土壤层12、位于种植土壤层12下方的聚酯无纺布滤水层13以及位于聚酯无纺布滤水层13下方的支撑层14,从而由支撑层14承担整个种植层11的重力,使得支撑层14下表面至屋顶上表面具有一个中空的空间,这个中空空间命名为储水空间15,需要说明的是支撑层14竖直贯穿开设有多个排水孔19,在降雨天气时,当种植层的储水量达到饱和后液态水穿过聚酯无纺布滤水层13经排水孔19进入到储水空间15内加以储存。

本实用新型中通过如下方式利用这部分存储的液态水,如图1、图2所示,种植土壤层12上方布设有洒水管16,洒水管16与储水空间15之间设置有导水管17,导水管17设置有抽水泵18,当植物需要洒水时,启动抽水泵18吸取储水空间15内的液态水,液态水流经导水管17进入洒水管16,并由洒水管16将液态水浇洒于种植土壤层12表面,提高种植土壤层12的水含量,为植物提供生长所需的液态水;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通过存储多余液态水,在需要洒水时利用多余液态水,从而达到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技术效果。

支撑层14通过如下方式确保其承重量,如图3、图4所示,支撑层14包括与围栏1浇筑固定且呈网状排布的若干支撑梁141以及由支撑梁141支撑的支撑平面142,其中支撑梁141可以为工字钢,支撑平面142可以为不锈钢板;通过支撑梁141确保整个支撑层14的结构强度,由支撑平面142提供一个设置种植层11的平面。

为降低因屋顶存储有液态水而对建筑物结构强度所产生的影响,如图2所示,储水空间15底部侧视呈V形设置,且其底部沿建筑物承重墙长度方向设置,即底部与建筑物承重墙处于同一竖直平面内;通过储水空间15底部的V形设置使得液态水的重力集中于储水空间15的中线处,即承重墙的正上方,从而由承重墙直接承担绝大部分液态水的重力,进而降低因存储有液态水而对建筑物结构强度所产生的影响。

为避免液态水渗入到建筑物的混凝土中,如图3所示,储水空间15底部和围栏1内壁分别铺设有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152,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152可以通过黏胶与围栏1内壁和储水空间15底部粘附固定,从而利用SBS改性沥青防水卷材152的防水性能,有效防止液态水渗入建筑物的混凝土中。

本实用新型中围栏1需要承担种植层11水平方向的挤压力,在植物种植于种植层11上时,其根系的生长使得围栏1所受的挤压力逐步增大,为避免围栏1因挤压力而产生裂纹,围栏1内壁固定设置有不锈钢板151,从而利用不锈钢板151的材料强度,有效避免围栏1产生裂纹。

在实际运用中发现在长时间未降雨的季节储水空间15内的液态水将会耗尽,此时设置于种植层11上方的洒水管16将会成为摆设,为此如图4、图5所示,导水管17还接通有外接水管171,外接水管171与建筑物供水管道接通,并设置有水阀172,此处需要说明当抽水泵18处于工作状态时,水阀172处于关闭状态;在储水空间15(标示于图3)内液态水耗尽的情况下,开启水阀172由建筑物供水管道提供洒水的水源,有效避免本实用新型的洒水作业受限于储水空间15(标示于图3)内的储水量。

为确保洒水的均匀性,回到图2,种植土壤层12上方布设有多根洒水管16,各个洒水管16呈等间距排布,液态水由等间距排布的多根洒水管16喷出,相比于仅设置一根洒水管16,达到喷洒于种植土壤层12表面的液态水更加均匀的技术效果;由于洒水管16长度较长,为避免邻近水源的出水孔的出水量远大于较远处的出水孔,洒水管16呈水平设置,且其出水口朝上,从而由于液位差的缘故,只有在所有洒水管16内均储满液态水后,液态水才能由洒水管16的各个出水口流出,进而达到各个出水口出水量一致的技术效果。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