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漂浮式池塘内循环流水鱼智能监控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184487发布日期:2018-08-17 18:03阅读:58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产养殖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智能化漂浮式内循环流水鱼养殖系统。



背景技术:

池塘内循环水养殖模式是一种在池塘内采用的小面积高密度养殖、低密度生态、循环水体的养殖方式,近年来已逐步才国内推广开。对于内循环流水鱼养殖而言,定期对养殖的鱼群进行抽检是非常必要的。现有的抽检方案往往就是用网兜简单地打捞,既无法可控制深度方向的取样范围,也容易惊扰鱼群。因此就需要发明一种可以精确抽检鱼类的智能化漂浮式内循环流水鱼养殖系统。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目的: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以精确抽检鱼类的智能化漂浮式内循环流水鱼养殖系统。

技术方案: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漂浮式池塘内循环流水鱼智能监控系统,包括内塘养殖系统和外塘净水系统;所述内塘养殖系统和外塘净水系统在同一个池塘中;所述内塘养殖系统包括捕鱼装置;所述捕鱼装置包括操作柄、捕鱼器和移动件;所述捕鱼器包括腔体和转动盖;所述腔体为敞口圆柱形容器;所述转动盖安装在腔体进口端;所述转动盖为椭球形薄壳;所述转动盖的圆形外轮廓与腔体进口端轮廓大小相等。

进一步地,所述捕鱼器还包括水下电机;所述转动盖两侧设有转轴;所述水下电机连接转轴;所述转动盖可在电机驱动下绕转轴上下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操作柄上设有开关;所述开关控制连接水下电机。

进一步地,所述移动件安装在操作柄下端;所述移动件末端设置有滑块。

进一步地,所述内塘养殖系统包括水槽、推水装置、排污装置和增氧装置;所述水槽在长度方向两端设有进口和出口;所述水槽由多个水槽单元拼接而成;所述水槽单元包括侧板和底板;所述侧板垂直安装在底板相对两侧;所述水槽单元按照侧板与底板的相交线延伸方向拼接;所述底板的两侧向上垂直弯折设置有第一弯折结构;所述侧板底部与第一弯折结构通过螺栓连接;相邻所述水槽单元同侧的侧板之间通过螺栓连接;相邻所述底板之间对应设置有定位球和定位凹槽,所述定位球和定位凹槽为间隙配合,形成第一连接结构;相邻所述底板之间对应开设有方形凹槽;所述相邻底板之间通过方形凹槽内的螺栓进行连接,形成第二连接结构;所述第一连接结构和第二连接结构交错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侧板内表面上设有滑槽;所述滑槽设置方向与水槽长度方向相同;所述滑槽可与滑块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外塘净水系统包括水生植物区和花白鲢养殖区;所述内塘养殖系统出口连接水生植物区进口;所述水生植物区出口连接花白鲢养殖区进口;所述花白鲢养殖区出口连接内塘养殖系统进口;所述花白鲢养殖区内靠近内塘养殖系统的一端设有藻类培养区;所述内塘养殖系统和外塘净水系统在同一池塘内;所述水槽长度方向与池塘长度方向一致;所述水槽设置在池塘边;所述水槽面向外塘净水系统的一侧设有隔离墙;所述隔离墙沿水槽长度方向设置;所述隔离墙两端与对应池边之间留有间隔。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漂浮式池塘内循环流水鱼智能监控系统,利用安装在水槽侧板上的捕鱼装置实现了对鱼群重点区域的精确取样,可以更全面地了解鱼群生长和健康情况,极大地提高了该监控系统的疾病预警能力;捕鱼器采用腔体和转动盖配合的方案,当转动盖转动时,瞬间涌入的池水会将目标鱼一起送进腔体中,整个捕捉过程简单快捷、对鱼无伤害,捕鱼器可以缓慢下放,对鱼群没有惊扰。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捕鱼装置结构示意图;

附图2为捕鱼器工作原理示意图;

附图3为水槽单元连接示意图;

附图4为第二连接结构示意图;

附图5为内、外塘水循环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更进一步的说明。

如附图1和附图2所示,一种漂浮式池塘内循环流水鱼智能监控系统,包括内塘养殖系统2和外塘净水系统3;所述内塘养殖系统2和外塘净水系统3在同一个池塘中;所述内塘养殖系统2包括捕鱼装置7;所述捕鱼装置7包括操作柄71、捕鱼器72和移动件73;所述捕鱼器72包括腔体721和转动盖722;所述腔体721为敞口圆柱形容器;所述转动盖722安装在腔体721进口端;所述转动盖722为椭球形薄壳;所述转动盖722 的圆形外轮廓与腔体721进口端轮廓大小相等;所述捕鱼器72还包括水下电机;所述转动盖722两侧设有转轴;所述水下电机连接转轴;所述转动盖722可在水下电机驱动下绕转轴上下转动;所述操作柄71上设有开关;所述开关控制连接水下电机;所述移动件73安装在操作柄71下端;所述移动件73末端设置有滑块731。

捕鱼装置7的工作方法:操作者首先握住操作柄71,通过侧板211上的滑槽与滑块 731配合来实现沿水槽21长度方向的移动;操作柄71和捕鱼器72之间是以高强度电缆连接的,电缆在这里既作为两部件的连接,同时起到电路连接作用;当捕鱼装置7滑动到指定区域上方时,操作者通过操作柄71上的升降按钮控制电缆伸长,使捕鱼器72下落到水中的制定深度;转动盖722内凹一侧表面设置有力传感器,在力传感器上放置了鱼饵;当操作柄71上的力传感器指示灯提示受力时,操作者通过操作柄71上的按钮控制转动盖722转动;在如图2所示的工作原理示意图中,转动盖722为顺时针转动,此时腔体721内的空气从转动盖722上方缝隙漏出,池塘中的水从转动盖722下方流入,同时转动盖722外咬鱼饵的目标鱼也随水流被冲进腔体721内,随后转动盖722关闭,重新封住腔体721的进口;随后操作者再通过操作柄71上的升降按钮控制电缆缩短,取回捕鱼器72。

本方案利用安装在侧板211上的捕鱼装置7实现了对鱼群重点区域的精确取样,可以更全面地了解鱼群生长和健康情况,极大地提高了该监控系统的疾病预警能力。

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内塘养殖系统2包括水槽21、推水装置22、排污装置23 和增氧装置24;所述水槽21在长度方向两端设有进口和出口;所述推水装置22安装在水槽21进口处;所述排污装置23安装在水槽21出口处;所述增氧装置24安装在水槽 21内部;所述水槽21由多个水槽单元拼接而成;所述水槽单元包括侧板211和底板212;所述侧板211垂直安装在底板212相对两侧;所述水槽单元按照侧板211与底板212的相交线延伸方向拼接;所述底板212的两侧向上垂直弯折设置有第一弯折结构2121;所述侧板211底部与第一弯折结构2121通过螺栓连接;相邻所述水槽单元同侧的侧板211 之间通过螺栓连接;相邻所述底板212之间对应设置有定位球2122和定位凹槽2123,所述定位球2122和定位凹槽2123为间隙配合,形成第一连接结构2124,可以防止水槽单元之间横向偏移;相邻所述底板212之间对应开设有方形凹槽2125;所述相邻底板 212之间通过方形凹槽2125内的螺栓进行连接,形成第二连接结构2126,可保证水槽单元在长度方向上结合紧密;所述第一连接结构2124和第二连接结构2126交错设置,可以有效提高水槽21底部的牢固度;所述侧板211内表面上设有滑槽;所述滑槽设置方向与水槽21长度方向相同;所述滑槽可与滑块731配合。

如图5所示,所述外塘净水系统3包括水生植物区31和花白鲢养殖区32;所述内塘养殖系统2出口连接水生植物区31进口;所述水生植物区31出口连接花白鲢养殖区 32进口;所述花白鲢养殖区32出口连接内塘养殖系统2进口;所述花白鲢养殖区32 内靠近内塘养殖系统2的一端设有藻类培养区33;水生植物区31可以种植空心菜和美人蕉等植物,不但可以吸附水中有机物等杂质来生长,空心菜还具有食用价值;花白鲢养殖区32内的花白鲢可以吞吃水中的杂质,进一步净化水质,同时鲢鱼本身也具备相当的经济价值,可以与水槽21内饲养的高价值鱼类一同捕捞贩卖来增加收入;在靠近推水装置22一侧的花白鲢养殖区32内设置藻类培养区33,可以持续造氧来提高进入水槽21中的水体的含氧量,极大提高了池塘的生态稳定性,降低鱼群患病与在非正常天气下缺氧翻塘的风险;同时花白鲢还可以控制藻类的生长规模,防止爆发藻类灾害;所述内塘养殖系统2和外塘净水系统3在同一池塘内;所述水槽21长度方向与池塘长度方向一致;所述水槽21设置在池塘边;所述水槽21面向外塘净水系统3的一侧设有隔离墙34;所述隔离墙34沿水槽21长度方向设置;所述隔离墙34两端与对应池边之间留有间隔;这样设置就可以通过推水装置22在池塘中形成一个水循环,该循环从推水装置22开始,依次经过水槽21、排污装置23、水生植物区31、花白鲢养殖区32和藻类培养区33,水槽21中的尾水经过这一流程后被净化为优质水重新进入水槽21中;整套循环全部靠自然环境作用,无任何副作用,同时也构建了一个极其稳固的微型生态圈,显著增强了养殖系统抵御病害及恶劣天气的能力。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