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有起吊结构的防垂钓防拖网人工鱼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01536发布日期:2018-07-10 20:49阅读:39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带有起吊结构的防垂钓防拖网人工鱼礁,属于人工鱼礁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现在的人工鱼礁利用混凝土浇筑,投放在海底,人工模拟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对于海洋生物的繁殖提供了庇护。但是人工鱼礁往往注重的是其外形变化,适用不同的生存环境,而对于一些要求较高的环境往往无法适用。例如,在深海中,作业渔船的拖网在海床上拖拽时,人工鱼礁非常轻易倾倒或者缠绕在拖网上,造成生存环境被破坏、拖网无法使用等;例如,渔船通过钓竿下方到人工鱼礁内,批量垂钓也对于鱼类生存产生极大影响;再例如,人工鱼礁体积庞大,在下放过程中,吊钩固定在表面极易造成礁体倾斜,放置位置与预定位置不符等情况。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带有起吊结构的防垂钓防拖网人工鱼礁,目的是解决礁体容易被拖网拖拽倾倒、钓竿影响鱼类生存、鱼礁下放困难的问题,提供海床附着力大、带有起吊钢筋的鱼礁。

本实用新型是采用以下的技术方案实现的: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带有起吊结构的防垂钓防拖网人工鱼礁,包括礁体和圆形底座,礁体内设置有腔体,礁体表面光滑,礁体和圆形底座表面布满透水孔,圆形底座嵌入有网格状钢筋,还包括起吊钢筋和锥形槽;起吊钢筋位于腔体内,其两端分别固定于礁体的侧壁上,其顶部设置有凸起;礁体的顶部设置有上宽下窄的锥形槽;起吊钢筋的凸起位于锥形槽的正下方。

优选地,所述礁体为飞碟状或者半球状。

优选地,所述礁体为飞碟状时,礁体转折处均为弧面,圆形底座共圆心设置有增强礁体附着力的延伸边。

优选地,所述延伸边伸出圆形底座的距离根据圆形底座的直径决定,圆形底座直径越大,延伸边也随之越宽。

优选地,所述延伸边内部也设置有网状钢筋。

优选地,所述礁体为半球状时,圆形底座外缘与礁体之间不设置延伸边。

优选地,所述起吊钢筋上的凸起与吊钩配合实现鱼礁下放。

优选地,所述锥形槽的最小直径大于吊钩的最大直径。

优选地,所述圆形底座设置有多层,层与层之间设置有空隙,空隙利用网格状钢筋间隔支撑。

优选地,所述圆形底座上设置有供大型鱼类进出的通过方孔。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采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带有起吊结构的防垂钓防拖网人工鱼礁,利用光滑的礁体,克服钓竿垂钓和拖网的拖拽;礁体和圆形底座布满透水孔,有利于水体交换和生物进出;腔内流速缓,有利于吸引鱼类繁殖;利用起吊钢筋实现下放鱼礁平稳;网格状钢筋给圆形底座多层设置提供可能,有利于贝类繁殖;延伸边的设置有利于增强鱼礁对于海床附着力。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一的剖视图。

图2是实施例一与吊钩结合使用的状态图。

图3是实施例一的礁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实施例一的圆形底座和延伸边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实施例二的剖视图。

图中:1、延伸边;2、礁体;3、透水孔;4、弧面;5、凸起;6、锥形槽;7、起吊钢筋;8、吊钩;9、圆形底座;10、通过方孔;11、网格状钢筋。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目的、技术方案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带有起吊结构的防垂钓防拖网人工鱼礁,从图1所示的飞碟状的礁体2可以看出,主要包括三个部分,礁体2、圆形底座9和起吊钢筋7。其中礁体2呈倒置的U型,其内部设置有共鱼类、藻类和贝类活动用的腔体,礁体2表面光滑,转折处均为弧面4,没有尖刺凸起5等,避免打鱼拖网对于鱼礁的拖挂。在礁体2表面布满了透水孔3。透水孔3除了可以实现腔体与外界的水流交换,有利于海洋生物的栖息外;腔内流速缓,有利于吸引鱼类繁殖;还可以实现让小型鱼类进出的功能。在礁体2的底部设置有圆形底座9,圆形底座9上也设置有透水孔3和通过方孔10。透水孔3实现水循环、贝类藻类的附着,通过方孔10便于大型鱼类的进出。圆形底座9为混凝土结构,其内部嵌入有网格状钢筋11。在内腔还设置有用于礁体2下放到海底用的起吊钢筋7,其两端分别固定于礁体2侧壁上,其顶部设置有凸起5,凸起5用于与吊钩8配合实现下放。在礁体2的顶部设置有锥形槽6,上宽下窄。相对于直筒状和上窄下宽的槽口来讲,设置锥形槽6的好处是,当拖网经过槽口处时,拖网上的铅坠经过锥形槽6的斜面不会被挂住或者掉落到内腔;锥形槽6为大型鱼类进出礁体2提供了通行用的通道。

从图2所示的吊钩8与飞碟状的礁体2之间配合下落的状态图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左右对称设置,整体结构非常平稳。起吊钢筋7的凸起5位于锥形槽6的正下方,吊钩8先通过锥形槽6后再下放到内腔后与起吊钢筋7的凸起5进行配合,实现对接后下放过程不会产生倾斜。结合图1和图2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在礁体2底部的圆形底座9外沿还设置有延伸边1。根据以往经验,拖网在海底拖拉时,极容易与礁体2产生接触,其强大的拖拽力对于底座不稳的礁体2而言,结果是灾难性的,礁体2倾倒后导致出口堵塞,腔体内的鱼类将终生无法游出洞口。为了避免此种情况的发生,在圆形底座9的四周向外延伸出一部分,用于将礁体2与海底实现更大面积的接触,当拖网过来的时候,更大对于地面的附着力将有效地避免出现被掀翻的可能。延伸边1延伸出圆形底座9的距离根据圆形底座9的直径决定,圆形底座9直径越大,延伸边1也随之越宽。延伸边1内部也设置有网状钢筋,用于增强鱼礁整体的强度。

如图3所示,礁体2表面上设置有若干间隔排列的透水孔3,透水孔3密布在礁体2表面,既可以实现内外水体的交换,便于浮游生物进出礁体2,让水体流动起来,也可以让孵化出的幼鱼和直径较小的鱼类可以方便进出礁体2,腔内流速缓,有利于吸引鱼类繁殖。而直径较大的鱼类则可以通过如图1和图2所示的锥形槽6进出礁体2。由于透水孔3直径较小,不会使与拖网发生缠绕,非常轻松即可从表面扫过,保证了鱼礁腔体内的海洋生物能在较为稳定安全的环境下生存。而延伸边1的设置进一步保证了礁体2的稳定性,其比较适合放置在海床比较平坦的位置。

从图4中给出本实用新型的仰视图可以看出,圆形底座9和延伸边1是一体结构,圆形底座9上设置有透水孔3、通过方孔10以及用于提高强度的网格状钢筋11。延伸边1呈圆环状,位于圆形底座9的周边,两者共圆心设置。在圆形底座9上设置有若干供海藻、贝类通行的透水孔3,直接进入海床,也可以让大型鱼类通过方孔10进出。由于海底不完全是坚硬的石头,因此海床也存在可以下潜的可能,因此设置有透水孔3,可以实现从下侧进行水体交换和进出生物。

圆形底座9设置有多层,层与层之间设置有空隙,便于贝类生存,避免被其他生物捕食。空隙利用网格状钢筋11进行支撑,在浇筑圆形底座9时注意留出空隙即可。

实施例二:

如图5所示,在上述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采用了飞碟状的礁体2,其利用延伸边1增加礁体2对于海床的附着力度,克服拖网的拖拽力,实现海洋生物生存环境稳定安全的目的。

在本实施例二中,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半潜艇状的礁体2,其外形与半球状类似。本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一的共同点在,礁体2表面、圆形底座9均设置有透水孔3,在礁体2的腔体内设置有起吊钢筋7,在礁体2顶部设置有锥形槽6。而两者的区别在于礁体2的形状和延伸边1的有无。礁体2的形状虽然存在不同,但是两者的共同点在于,均有利于克服拖网的拖拽,表面光滑,没有尖刺部;而实施例一存在延伸边1的目的是提高整体的稳定性,实施例一的礁体2为圆台状,侧边存在斜面,有容易倾倒的可能。而实施例二整体附着海床的表面积大,拖网拖拽所需要的拖拽力需要非常大才能倾倒礁体2,因此可以无需延伸边1。

采用实施例二所述的结构,同样也可以实现下放礁体2和提供稳定安全的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其礁体2内的腔体空间相对于实施例一的设置大一些,而实施例一的礁体2内的腔体高度可以比实施例二的设置高一些。两者各有利弊,适用不同的环境中。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己,并不以本实用新型为限制,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均等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涵盖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