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手提式播种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24519发布日期:2018-10-23 15:46阅读:51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农业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多功能手提式播种器。



背景技术:

目前,对于大面积的平整耕地可以采用大型机械化播种机进行玉米和大豆等农作物的播种,其工作效率相当高,但是对于山坡和梯田等复杂地形或小面积的种植区域进行播种时,机械化播种机无法使用,目前普遍采用手工作业,即人工刨穴、下种和覆土,劳动者利用撅头刨一个坑,然后把种子放进坑里。再用撅头推土或用脚把土推进坑里把种子埋住,这种作业方式效率很低,速度比较慢,而且费时费力,在刨坑时容易带出底肥,使得分布不均定会造成作物不能均衡成长,这样将不利于农业生产的进行。

于是后来有了手提式播种器的出现,如图1所示,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不良的生产方式,放弃了传统人工弯腰刨坑种植玉米、大豆等农作物的模式,主要包括外壳1、架子2、传动机构3、排种轴和鸭嘴形排种口5直接用播种器将种子注入土壤,播种效率提高了三倍,而且施肥播种器的出现对于农作物的生长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具有携带方便,播种准确,轻松高效的特点。

但是本申请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技术问题:

种子用不完进行回收或在频繁更换种子的试验区更换种子的时候,由于播种器的外壳较长如图1所示,外壳1内设有贮种空间,贮种空间上下不是直通的,越往上通道越窄,倾倒剩余种子的时候种子滚落出外壳1的时间比较长,费时费力,而且由于外壳1又长其通道又窄,通过贮种空间很难看到里面种子的数量,无法做到及时的添加种子,种子如果装满贮种空间时又会造成播种器太重,提起不方便,特别是对于频繁更换种子的试验区,有时候贮种空间内的种子不宜放太多,此外,手提式播种器的高度不能调节,一般较矮,对于个头较高的人群来说使用起来很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多功能手提式播种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手提式播种器使用起来存在使用不便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多功能手提式播种器,包括外壳、架子、排种轴、传动机构和鸭嘴形排种口,所述排种轴位于所述外壳内且与所述外壳转动连接,所述外壳的底部安装有所述鸭嘴形排种口,所述架子位于所述外壳侧面的中间位置且与所述外壳活动连接,所述架子能相对于所述外壳沿所述外壳的高度方向移动;所述传动机构连接在所述排种轴与所述架子之间;所述架子相对于所述外壳移动过程中能驱动所述传动机构并通过所述传动机构带动所述排种轴转动让所述外壳内的种子经过排种轴掉入所述鸭嘴形排种口,其中:所述外壳包括落种筒和高度可调节的贮种筒,所述贮种筒和所述落种筒可拆卸连接,所述贮种筒的横截面为四边形,所述贮种筒的下端与所述落种筒的上端连通,所述贮种筒的中间区段开设有矩形开口,所述矩形开口将所述贮种筒分割为上贮种筒和下贮种筒,所述上贮种筒和下贮种筒通过侧面板相连接,所述矩形开口中的两个相邻的侧边各自固定有一个导流板,每个所述导流板的上端面各自均与所述上贮种筒的下端面之间留有间隙,两个所述导流板之间无缝连接;所述贮种筒倒置或倾斜状态下两个所述导流板能形成种子下落通道;所述下贮种筒包括下贮种筒本体和至少两个加长筒,所述下贮种筒本体和所述加长筒之间为可拆卸连接,所述手提式播种器处于播种状态时,所述加长筒、所述下贮种筒本体沿从下往上的方向堆叠布置,上下相邻的两个所述加长筒之间为可拆卸连接,高度位置最低的所述加长筒和所述落种筒之间为可拆卸连接,所述下贮种筒本体与所述上贮种筒通过所述侧面板相连接。

优选地,所述导流板包括第一竖直板和第二竖直板,所述第一竖直板与所述侧面板相对设置,所述第二竖直板与所述侧面板之间设有缝隙,所述第一竖直板和所述第二竖直板均呈上窄下宽设置,且所述第一竖直板和所述第二竖直板的最宽处的宽度均小于或等于与其相对应的矩形开口的边长的长度,所述第一竖直板最宽处的宽度与所述第二竖直板最宽处的宽度相等。

优选地,所述导流板的上端面位置均位于所述侧面板的中部。

优选地,所述第一竖直板和所述第二竖直板上设置有一个种子回收袋,所述种子回收袋的内壁与所述第一竖直板和所述第二竖直板的外壁配合,所述种子回收袋与所述缝隙过盈配合。

优选地,所述传动机构包括齿条、齿轮结构以及弹簧;所述齿条与所述架子固定连接,所述弹簧连接在所述外壳与所述架子之间,所述齿条与所述齿轮结构相啮合,所述齿条从初始位置移动至播种位置时能驱动所述齿轮结构转动,并使所述弹簧发生弹力变形;且所述弹簧的恢复力能带动所述齿条从播种位置移动至初始位置并驱动所述齿轮结构转动以带动所述排种轴转动。

优选地,所述侧面板上设有可调株距标尺。

优选地,所述多功能手提式播种器还包括把手,所述把手设置在所述外壳上且可拆卸连接在所述外壳的顶端,所述把手上设置有硅胶套。

优选地,所述鸭嘴形排种口与所述外壳的底部可拆卸连接,所述鸭嘴形排种口包括固定鸭嘴和与所述固定鸭嘴连接的活动鸭嘴,所述固定鸭嘴与所述外壳连接,所述固定鸭嘴的底端和所述活动鸭嘴的底端的形状均为直线形。

优选地,靠近所述侧面板的所述第二竖直板的上部设有阶梯型倒角,所述阶梯型倒角包括第一倒角和第二倒角,所述第一倒角的斜边与竖直线的夹角为30°,所述第二倒角的斜边与竖直线的夹角为10°,远离所述第二竖直板的所述第一竖直板的竖直侧边设有第三倒角,所述第三倒角的斜边与竖直线的夹角为45°。

优选地,所述架子包括挺杆和顶地托板,所述挺杆与所述顶地托板之间通过螺栓连接,所述顶地托板内设有凹槽,所述挺杆的部分区段位于所述凹槽内,所述挺杆上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一螺栓孔,所述顶地托板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二螺栓孔,所述挺杆与所述顶地托板通过螺栓穿过所述第一螺栓孔、所述第二螺栓连接起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在贮种筒的中间区段开设矩形开口降低了贮种筒的开口位置,对于频繁更换种子的实验区而言便于种子的安放和回收,方便翻转播种器倾倒剩余种子,节省了种子从贮种筒滑出的时间,而且可以清楚的看到贮种筒内剩余种子的量,便于及时添加种子,贮种筒开口上的导流板的设置,保证了剩余种子沿着导流板的内壁能集中滑出,起到导流作用,避免了倾倒种子时四处散落,不易回收的情况;回收和添加种子更加方便快捷;高度可调节的贮种筒可以调节多功能手提式播种器的高度,适合每个人身高的要求,避免出现高个子使用多功能手提式播种器时需要弯腰的幅度大的问题,高度相对较低的多功能手提式播种器适合在山坡上使用,在平原上适合使用相对高度较高的多功能手提式播种器,使用起来更加方便,适用人群和适用场合更广泛。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手提式播种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的多功能手提式播种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的第一竖直板和第二竖直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外壳;11、落种筒;12、贮种筒;121、上贮种筒;122、下贮种筒;1221、下贮种筒本体;1222、加长筒;123、矩形开口;2、架子;21、挺杆;22、顶地托板;3、齿轮结构;4、齿条;5、鸭嘴形排种口;51、固定鸭嘴;52、活动鸭嘴;6、侧面板;7、第一竖直板;8、第二竖直板;9、把手;10、第一倒角;13、第二倒角;14、第三倒角。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参见图2和图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多功能手提式播种器,包括外壳1、架子2、排种轴、传动机构和鸭嘴形排种口5,排种轴位于外壳1内且与外壳1转动连接,外壳1的底部安装有鸭嘴形排种口5,架子2位于外壳1侧面的中间位置且与外壳1活动连接,架子2能相对于外壳1沿外壳1的高度方向移动;传动机构连接在排种轴与架子2之间;架子2相对于外壳1移动过程中能驱动传动机构并通过传动机构带动排种轴转动让外壳1内的种子经过排种轴掉入鸭嘴形排种口5,其中:外壳1包括落种筒11和高度可调节的贮种筒12,贮种筒12和落种筒11可拆卸连接,贮种筒12的横截面为四边形,贮种筒12的下端与落种筒11的上端连通,贮种筒12的中间区段开设有矩形开口123,矩形开口123将贮种筒12分割为上贮种筒121和下贮种筒122,上贮种筒121和下贮种筒122通过侧面板6相连接,降低了贮种筒12的开口位置,对于频繁更换种子的实验区而言便于种子的安放和回收,方便翻转播种器倾倒剩余种子,节省了种子从贮种筒12滑出的时间,而且可以清楚的看到贮种筒12内剩余种子的量,便于及时添加种子。矩形开口123中的两个相邻的侧边各自固定有一个导流板,每个导流板的上端面各自均与上贮种筒121的下端面之间留有间隙,两个导流板之间无缝连接;贮种筒12倒置或倾斜状态下两个导流板能形成种子下落通道;保证了剩余种子沿着导流板的内壁能集中滑出,起到导流作用,避免了倾倒种子时四处散落,不易回收的情况;回收和添加种子更加方便快捷;下贮种筒122包括下贮种筒本体1221和至少两个加长筒1222,下贮种筒本体1221和加长筒1222之间为可拆卸连接,手提式播种器处于播种状态时,加长筒1222、下贮种筒本体1221沿从下往上的方向堆叠布置,上下相邻的两个加长筒1222之间为可拆卸连接,高度位置最低的加长筒1222和落种筒11之间为可拆卸连接,下贮种筒本体1221与上贮种筒121通过侧面板6相连接。高度可调节的贮种筒12可以调节多功能手提式播种器的高度,适合每个人身高的要求,避免出现高个子使用多功能手提式播种器时需要弯腰的幅度大的问题,高度相对较低的多功能手提式播种器适合在山坡上使用,在平原上适合使用相对高度较高的多功能手提式播种器,使用起来更加方便,适用人群和适用场合更广泛。

具体的,导流板的上端面位置均位于侧面板6的中部,导流板包括第一竖直板7和第二竖直板8,第一竖直板7与侧面板6相对设置,第二竖直板8与侧面板6之间设有缝隙,该缝隙的宽度小于2mm,第一竖直板7和第二竖直板8均呈上窄下宽设置,且第一竖直板7和第二竖直板8的最宽处的宽度均小于或等于与其相对应的矩形开口123的边长的长度,第一竖直板7最宽处的宽度与第二竖直板8最宽处的宽度相等。第一竖直板7和第二竖直板8上设置有一个种子回收袋,种子回收袋的内壁与第一竖直板7和第二竖直板8的外壁配合,种子回收袋与缝隙过盈配合,牢牢地将种子回收袋固定在第一竖直板7和第二竖直板8上。靠近侧面板6的第二竖直板8的上部设有阶梯型倒角,阶梯型倒角包括第一倒角10和第二倒角13,第一倒角10的斜边与竖直线的夹角为30°,第二倒角13的斜边与竖直线的夹角为10°,远离第二竖直板8的第一竖直板7的竖直侧边设有第三倒角14,第三倒角14的斜边与竖直线的夹角为45°。倒角的设置是为了使种子袋容易套进第一竖直板7和第二竖直板8。本实用新型在实际使用过程中,种子须提前筛去小粒杂质,去除霉变破损粒,提前做好种子发芽试验,根据种子发芽率确定下种量,通过插板调节好播种数量。选用种籽均匀发芽率最高的优良种子,把经过精选的种子从矩形开口123倒入下贮种筒122内,将种子回收袋套到第一竖直板7和第二竖直板8上,利用第一竖直板7与侧面板6之间的缝隙将种子袋夹持住,然后将调节好的多功能手提式播种器移动至播种地表,将鸭嘴形排种口5对准播种位置用力下压外壳1开始播种。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传动机构包括齿条4、齿轮结构3以及弹簧;齿条4与架子2固定连接,弹簧连接在外壳1与架子2之间,齿条4与齿轮结构3相啮合,齿条4从初始位置移动至播种位置时能驱动齿轮结构3转动,并使弹簧发生弹力变形;且弹簧的恢复力能带动齿条4从播种位置移动至初始位置并驱动齿轮结构3转动以带动排种轴转动。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侧面板6上设有可调株距标尺,标尺可以根据不同的植物品种调节两颗植物之间的栽种距离,通风透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多功能手提式播种器还包括把手9,把手9设置在外壳1上且可拆卸连接在外壳1的顶端,把手9上设置有硅胶套,硅胶比较柔软,方便使用者握持,并且与人体长期接触无毒、无害,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鸭嘴形排种口5与外壳1的底部可拆卸连接,鸭嘴形排种口5包括固定鸭嘴51和与固定鸭嘴51连接的活动鸭嘴52,固定鸭嘴51与外壳1连接,优选地,固定鸭嘴51的底端和活动鸭嘴52的底端的形状均为直线形。现有的鸭嘴形排种口5的底面为弧形结构,弧形结构的鸭嘴形排种口5使得种子种植的深度不一致,而底端为直线形的鸭嘴形排种口5可以使得蔬菜种子种在同一深度上。

作为可选地实施方式,架子2包括挺杆21和顶地托板22,挺杆21与顶地托板22之间通过螺栓连接,顶地托板22内设有凹槽,挺杆21的部分区段位于凹槽内,挺杆21上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一螺栓孔,顶地托板22上设有至少一个第二螺栓孔,挺杆21与顶地托板22通过螺栓穿过第一螺栓孔、第二螺栓连接起来。通过调整挺杆21与顶地托板22的配合螺栓孔的上下位置使得播种变深或变浅,以达到合适的播种深度,经验证明,播种时不宜种的太深,适宜深度为4~4.5厘米,不能超过5厘米深,刚下过透雨及洼塘地应该是3.5~4厘米深,而且不宜踩得太实。本实用新型可用于玉米种子的播种,也可用于花生、大豆等颗粒种子的播种;既适合平原地区使用,亦适合山坡耕地使用,更适合频繁更换种子的试验区使用。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