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移栽树土球的保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62444发布日期:2018-11-07 19:58阅读:196来源:国知局
一种移栽树土球的保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移植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对所移栽植株的根部进行全面保护的移栽树土球的保护装置。



背景技术:

树木移植过程中为了能够减少树木根部根系的损伤,一般是会将树木原种植地根系周围的土壤一并进行移植,这样在树木移植的过程中,树木的根本就会有一定直径大小的土球,土球的直径一般是树木树干直径大小的5~10倍,这样能够对树木的根系起到比较好的保护作用,从而提高树木移植后的成活率。

现有树木移栽土球有的采用不包裹的方式,将用于移栽的树木从苗圃带土球挖起后,直接采用草绳对土球进行捆绑,保护措施简单,土球容易干枯,内部水分容易流失,降低了树木的成活率,另外需要时常对根部进行浇水,比较麻烦,不适合长途运输,还有的采用布料或薄膜对土球进行包裹后,再利用绳索或铁丝将其缠绕固定,这样可以起到一定包裹树木土球的作用,避免树木土球在运输过程中掉落,造成树木根系受损等问题,但其仍保护作用不强,且不具备保水功能。

中国专利局于2017年7月7日公开了一种具有保水功能的树木移植根部保护结构,其采用保水复合层对移栽植株根部进行保水,其保水复合层包括可降解吸水海绵、可降解塑料薄壁和保水剂颗粒,其具备一定的保水功能,但吸水海绵仅能在自身水分充足的情况对土壤实现保水功能,而其本身保水能力弱,在海绵体干燥的情况下反而会向土壤吸收水分,不能完全实现保水,其具备保水功能的前提是保持吸水海绵的水分充足,此外在运输过程中海绵体受土球压迫艺容易失去水分,且该具有保水功能的树木移植根部保护结构不能提供有效保护移栽土球和植株根部的功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移栽过程中植株经常容易由于根部受损或水分丧失过多,导致移栽后成活率低,但缺没有能够对移栽土球同时实现良好的保护作用和保水作用装置的问题,提供了一种对所移栽植株的根部进行全面保护的移栽树土球的保护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移栽树土球的保护装置,包括保护壳和减震机构,所述保护壳分为保水填充层、透气壳层和包束网层,保水填充层设置在透气壳层内部与移栽土球直接接触,透气壳层包设在保水填充层外并固定于树干,包束网层包设在透气壳层外部,所述减震机构设置在保护壳外,减震机构分为硬质壳层、压簧减震器和硬质外壳,所述硬质壳层直接包覆并固定安装在包束网层外部,硬质外壳通过压簧减震器与硬质壳层固定连接。所述保护壳为移栽土球提供了保土、保水和透气的功能,并且相较于以海绵保水的不稳定性,填料本身具备一定的流动性,更能够适应不同形状、大小的土球,且不会由于受压迫等因素失水,保水能力更强,包束网层能够对土球进行束缚,使其难以变形、散落,减震机构能够大大降低运输过程中移栽土球所受撞击力的大小和撞击次数,极大地避免了土球受撞击而变形或者散落导致根部受损的情况发生。

作为优选,所述压簧减震器由凹槽、滑块、滚轮、连杆和压簧组成,所示凹槽设置在硬质壳层的外侧和硬质外壳内侧,凹槽侧壁连接压簧的一端,压簧的另一端连接滑块,滑块与滚轮转动连接,滚轮与连杆固定连接。减震机构能够极大地降低第一次强震动对移栽土球的撞击力,并在后续运输过程中,由于路程颠簸而造成的震动能够很好地被压簧所吸收,保持移栽土球处于一个比较平稳的状态。

作为优选,所述每个连杆与两个滚轮固定连接,两个滚轮各自连接的滑块分别设置在硬质外壳和硬质壳层上。

作为优选,所述保水填充层的填充料为可降解保水填料,并在可降解保水填料中掺杂保水剂。可降解保水填料可随植株一同栽入移栽地中,并且某些特定的生物质可降解保水填料甚至还可为植株根部提供营养,且填料间的空隙提供了较为透气的环境。

作为优选,所述透气壳层为生物质材料加工制成,透气壳层上设有均匀通孔。均匀通孔能够提高其透气性,且生物质材料基本都是可降解材料。

作为优选,所述生物质材料包括但不限于木屑、稻壳、秸秆、锯末、玉米芯、甘蔗渣和芦苇杆。所述木屑、稻壳、秸秆、锯末、玉米芯、甘蔗渣和芦苇杆均可降解,且其降解为养分可为植株根部所吸收,提高了移栽成活率。

作为优选,所述包束网层的厚度为0.5~2cm。包束网层较厚的厚度可起到一定隔绝硬质壳层和透气壳层的作用,避免硬质壳层堵塞透气壳层上的通孔降低其透气性,而包束网层存在的孔隙则不会影响透气壳层的透气性,并且包束网层起到包裹、束缚的作用的同时也能起到一定的二次缓冲、减震的作用。

作为优选,所述包束网层优选采用多层渔网进行包束。渔网孔隙度适中,且来源广泛。

作为优选,硬质壳层和硬质外壳均为高强度耐磨塑料制成。保证减震机构可重复使用,降低每次的使用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相较于以海绵保水的不稳定性,本实用新型中保水填充层所用的填料本身具备一定的流动性,更能够适应不同形状、大小的土球,且不会由于受压迫等因素失水,保水能力更强;

2)减震机构能够大大降低运输过程中移栽土球所受撞击力的大小和撞击次数,极大地避免了土球受撞击而变形或者散落导致根部受损的情况发生;

3)可降解保水填料可随植株一同栽入移栽地中,并且某些特定的生物质可降解保水填料甚至还可为植株根部提供营养,且填料间的空隙提供了较为透气的环境;

4)透气壳层为生物质材料,可在移栽后简单拆掉直接铺设在土上,降解为根部提供养料。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部分所示减震机构的部分放大示意图;

图中,1移栽土球,201保水填充层,202透气壳层,203包束网层,301硬质壳层,302硬质外壳,401滑块,402连杆,403滚轮,404凹槽,405压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和说明书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移栽树土球的保护装置,包括保护壳和减震机构,所述保护壳分为保水填充层201、透气壳层202和包束网层203,保水填充层201设置在透气壳层202内部与移栽土球1直接接触,透气壳层202包设在保水填充层201外并固定于树干,包束网层203包设在透气壳层202外部,所述减震机构设置在保护壳外,减震机构分为硬质壳层301、压簧405减震器和硬质外壳302,所述硬质壳层301直接包覆并固定安装在包束网层203外部,硬质外壳302通过压簧405减震器与硬质壳层301固定连接。所述保护壳为移栽土球1提供了保土、保水和透气的功能,并且相较于以海绵保水的不稳定性,填料本身具备一定的流动性,更能够适应不同形状、大小的土球,且不会由于受压迫等因素失水,保水能力更强,包束网层203能够对土球进行束缚,使其难以变形、散落,减震机构能够大大降低运输过程中移栽土球1所受撞击力的大小和撞击次数,极大地避免了土球受撞击而变形或者散落导致根部受损的情况发生。

如图2所示,所述压簧405减震器由凹槽404、滑块401、滚轮403、连杆402和压簧405组成,所示凹槽404设置在硬质壳层301的外侧和硬质外壳302内侧,凹槽404侧壁连接压簧405的一端,压簧405的另一端连接滑块401,滑块401与滚轮403转动连接,滚轮403与连杆402固定连接。减震机构能够极大地降低第一次强震动对移栽土球1的撞击力,并在后续运输过程中,由于路程颠簸而造成的震动能够很好地被压簧405所吸收,保持移栽土球1处于一个比较平稳的状态。

如图1所示,所述每个连杆402与两个滚轮403固定连接,两个滚轮403各自连接的滑块401分别设置在硬质外壳302和硬质壳层301上。

所述保水填充层201的填充料为可降解保水填料,并在可降解保水填料中掺杂保水剂。可降解保水填料可随植株一同栽入移栽地中,并且某些特定的生物质可降解保水填料甚至还可为植株根部提供营养,且填料间的空隙提供了较为透气的环境。

所述透气壳层202为生物质材料加工制成,透气壳层202上设有均匀通孔。均匀通孔能够提高其透气性,且生物质材料基本都是可降解材料。

所述生物质材料包括但不限于木屑、稻壳、秸秆、锯末、玉米芯、甘蔗渣和芦苇杆。所述木屑、稻壳、秸秆、锯末、玉米芯、甘蔗渣和芦苇杆均可降解,且其降解为养分可为植株根部所吸收,提高了移栽成活率。

如图1所示,所述包束网层203的厚度为0.5~2cm。包束网层203较厚的厚度可起到一定隔绝硬质壳层301和透气壳层202的作用,避免硬质壳层301堵塞透气壳层202上的通孔降低其透气性,而包束网层203存在的孔隙则不会影响透气壳层202的透气性,并且包束网层203起到包裹、束缚的作用的同时也能起到一定的二次缓冲、减震的作用。

所述包束网层203优选采用多层渔网进行包束。渔网孔隙度适中,且来源广泛。

硬质壳层301和硬质外壳302均为高强度耐磨塑料制成。保证减震机构可重复使用,降低每次的使用成本。

对一中型植株进行十公里运输试验,运输前浇水使土壤湿润,土球形状为较规则的半球形,在十公里运输结束后土壤仍较为湿润,且土球形状完整,没有土块散落,移栽后松开包束网层203即可方便卸下减震机构,移栽后将透气壳层202敲碎铺设在土壤上即可。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